方剂学_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学著 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崛起,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 的方剂,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 温热论》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涵。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3/27
参加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与同行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9
8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 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常见中药方剂类型及特点 •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 • 现代创新中药方剂研究进展与挑战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与提高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1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通过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方剂中的 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的药效作用机制 。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 深入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方剂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方剂临床应用研究
采用先进的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提 高方剂的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方剂的临 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2024/3/26
12
03
CATALOGUE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2024/3/26
13
感冒类疾病治疗方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
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
CATALOGUE
目 录
2024/3/26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药物组成及功效解析 •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01
CATALOGUE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024/3/26
药物性味
指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反映药物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024/3/26
药物归经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功效关系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具有不 同的功效。
9
药物配伍变化规律探讨

2024版年度方剂学幻灯课件最新全套

2024版年度方剂学幻灯课件最新全套
44
安神剂
概念
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 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分类
重镇安神剂、滋养安神剂等。
2024/2/3
适应证
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癫狂、惊痫等。
常用药物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 远志等。
45
开窍剂
概念
以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 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作用机制
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增强疗效、降低毒 性、扩大治疗范围等目的。
临床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2024/2/3
7
02
解表剂
2024/2/3
8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发汗 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 表实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 风寒表虚证。
2024/2/3
34
温里剂使用注意事项
辨清寒热真假
温里剂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 使用时应首先辨清寒热真假, 以免误用。
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 宜
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病 情有轻重缓急之别,且气候有 寒温之异,地域有高下燥湿之 差,因此在使用温里剂时应根 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辨明具体脏腑
温里剂虽均为温阳散寒之剂, 但不同脏腑的寒证用药又有所 不同,因此在使用时应明确具 体脏腑,选用适当的方剂。
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39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补肝肾。
大补阴丸
黄柏、知母、熟地黄等,滋阴降火。
一贯煎
北沙参、麦冬、当归等,滋阴疏肝。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口苦微渴。 ❖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心下有水气
(内有寒饮)
喘咳、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脉浮
苔白滑
内外相饮,饮动不居
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医学课件30小Fra bibliotek龙汤--方义分析
❖ 病机:外寒里饮证。
❖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君:麻黄
桂枝
佐:白芍
佐使:甘草
臣:干姜
细辛
佐五味子 佐半夏
医学课件
31
❖ 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37
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 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8
止嗽散--运用
❖ 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39
随证加减: ❖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 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医学课件
4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 麻、桂相须 ❖ 麻、杏宣降
医学课件
5
随证加减: ❖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 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 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ppt课件
•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完整版ppt课件
41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
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
完整版ppt课件
42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寒热 表里双解
完整版ppt课件
43
五温法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
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完整版ppt课件
23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完整版ppt课件
24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完整版ppt课件
25
完整版ppt课件
59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完整版ppt课件
60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一、七方说 二、病证分类法 三、功能分类法 四、类方分类法 五、综合分类法
完整版ppt课件
61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八法
完整版ppt课件
27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完整版ppt课件
28
一汗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完整版ppt课件
29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ppt课件
61739首 约700
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
按功用(治法) 分类方剂的典范
8
中医方剂 一直散见于历代医籍中 20世纪50年代 初步系统化
逐渐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辨证立法,依法统方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 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 病机、病性、病位、病情。
1
第一章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 法和方剂的理论、组方规律 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2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之进行治疗 的主要措施。
3
方剂的组成是以 中医学理和中药 药理为依据的。
大量有效古方也 是现代中药开发 的重要资源库。
4
历代著名方书简介 五十二病方
君: 熟地黄24g
补肾填精
80
肾精
肾阴
化生 肾阳
81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补肾填精 补肝肾,固精
82
山萸肉
熟地黄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83
山萸肉
熟地黄
山药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84
山萸肉 肝
熟地黄
山药 脾

85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佐: 茯 泽 苓 9g 泻 9g
泻,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舌苔
白,脉浮。
34
【方解】 泽泻— 淡渗利湿 君: 茯苓、猪苓——淡渗利水 臣: 佐: 白术— 补气健脾,运化水湿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中医方剂学方解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方解PPT课件

组成:羚角片、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双钩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2024/1/24
32
平熄内风剂
功效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
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 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2024/1/24
33
平熄内风剂
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2024/1/24
24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 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 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 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脉细弱。
方剂应用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
2024/1/24
36
案例分析: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等
2024/1/24
37
案例分析: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等
01
患者症状
高热不退,手足抽搐,神昏舌绛 而干
方剂应用
02
03
治疗效果
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
患者服用后高热逐渐退去手足抽 搐等症状也有所缓解神志逐渐恢 复清醒
2024/1/24
大秦艽汤
组成: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川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川 独活
2024/1/24
30
疏散外风剂
功效
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喎斜,舌强不 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 不拘一经者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口苦微渴。 ❖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 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医学课件
20
❖ 太阳经:羌活 ❖ 阳明经:白芷 ❖ 少阳经:黄芩 ❖ 太阴经:苍术 ❖ 少阴经:细辛 ❖ 厥阴经:川芎
医学课件
21
九味羌活汤--运用
❖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
医学课件
14
❖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 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医学课件
15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医学课件
16
九味羌活汤--主证病机分析
❖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27
随证加减: ❖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医学课件
28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29
❖ 主证病机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
伤寒表不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内饮招致外邪
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ppt课件

2019
-
22
润下· 麻子仁丸
泻 下 剂
分析: 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致小便频数,肠失濡润,见大
便秘结
2019
-
23
润下· 麻子仁丸 方解: 君:火麻仁——润肠通便 臣:大黄——通便泄热 杏仁——降气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 佐:枳实、厚朴——下气破结 使: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

温下剂 攻补兼施剂
泻 下 剂
20
分述· 润下
泻 下 剂
适应证: 肠燥便秘之证 病因病机: 热邪伤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肾阳不足,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2019 21
润下· 麻仁丸
麻仁丸《伤寒论》
组成:
泻 下 剂
火麻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10g 蜂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脾约便秘
2019 31
泻 下 剂
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汤
泻 下 剂
临床表现: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 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病因病机: 热结胃肠,津液受灼,肠腑失润, 传导失常。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
2019 32
Hale Waihona Puke 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汤泻 下 剂
方解 玄参 麦冬 生地 大黄 芒硝
2019 33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功效:
泻 下 剂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2019
-
16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泻 下 剂
主治:寒积腹痛
临床表现: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 里寒积滞内停,阳气不运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法:具有消导和散结功能,使气血,痰食水 虫等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叫消 法。
1.狭义:单指消食化积,治疗饮食内停,食 积不
化的治法,如消导剂。 2.广义:指理气法,理血、祛寒、祛湿、 祛虫、
消食、化痰、利水等等能使有形之 邪渐
消缓散的治法。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自学)
一.分类的意义: 迄今为止方剂已有十余万首,不分类
1.地位、重要性: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理、法、 方、药四环节之一,是其中“法”的具体体现,“ 药”的具体运用。也是辨证论治中“治”的具体 体现。它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中医诊断学、中药 学、中医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2.研究范围:即方剂学定义。
3.学习方剂学参考书目:《古今名医方论》、《 医方集解》、《医方考》、《成方切用》、《绛 雪园医方选注》。
凡轻清宣透,可解除在表 六淫之邪的方法都应叫“
法”,确切地应叫“解表法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除病邪的方法叫和法。
治疗的病位:半表半里或脏腑之间,阴阳之间, 表里之间
1.狭 义和法:和解少阳,用以治疗少阳病的方法 ---小柴胡汤
2.广义和法
和解表里——柴桂汤 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 调和肝脾——逍遥散、痛泄药方 和解少阳——少阳证、小柴胡汤 脏腑失和:肝脾不和,肠胃寒热错杂 表里同病:太少两感——柴桂证
汤——君臣皆为辛温之品
(2)或性味功效不尽相同,但相使为用,以增强 疗效 桂枝汤──君:桂辛温 臣:芍酸苦甘凉 阴──
调和营卫
(3)决定君药的作用趋势
麻黄(君)
①发汗──桂枝(臣)─麻黄汤 ─表实、发汗解表 ②平喘─杏仁(臣)-----三拗汤──喘咳、宣肺平喘 ③利水──翘、赤小豆(臣)─麻黄连翘赤小豆
五、八法的含义:
1、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
在表之邪随汗而解的治疗方法。-----在此请注意:
所谓“汗法”不应单纯地理解为发汗的方法,因
为本疗法除可治疗外感初起邪气在表之外还可治 疗:
麻疹初起----透疹 温病初起----透毒 疮疡初起----透邪 疟疾初起----透邪 汗
泄泻初起----透邪 ”
3、随证加减,全面兼顾,扩大适用范围,便于临 床运用
明末傅青主以四物汤为底,加减变化通治妇人经 带胎产四大证。
二、组方原则 何为组方原则:~是组方的模式,是处方之规矩, 由君、臣、佐、使组成,始见于《内经》。
君药:
针对主病、主因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君药的配备:①结合辨证,选择最针对病因及主证的、作用最全面的、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为君,其有5大作用:固 表、益气、利水、升阳、托毒生肌,单用黄芪升 阳作用较弱,加入方中,使此方升阳作用明显增 强,可兴奋子宫、平滑肌,如此方去黄芪 则无此 作用。
2、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生姜、半夏相配克服了半夏的毒性。常山截疟, 单用则致呕的副作用剧烈,配伍在截疟七宝丹中 则致呕的副作消失,且截疟的作用增强。
膏君,辅以知母,则退热作用 ,否则退热作用则大减。
1.兼证:与主证不同系列的症状。 小青龙汤
主证:外寒(外感表实)为急为主,为因为本 ──麻桂为君,外表发汗。
兼证:内饮(寒饮停肺)素有水饮----干姜、细辛 为臣。①治兼证温肺化饮 ②助君药发汗表。
2.设立臣药的原则: (1)一般臣药与君药相须为用。即性味功能相同, 相辅相成可增加疗效。 如:君:麻、桂──臣:干姜、细辛──小青龙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即治疗方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 因病机之后,针对性的采取的最为贴切的治疗方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即所谓“法随证立,方 从法出”。即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 体现.
1、从产生来说:“方先于法,法源于方”,即先 有
方后有法, 如《五十二病方》。 2、当方剂学形成之后:“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方剂学
绪言 一.概念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立法原则、分类、治法、和临床运 用的一门学科。
2.: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设立治法,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 妥善配伍,斟酌用量,确定剂型,规定用法,通过这些法度制定的 方子叫方剂。
。 二.方剂学的地位、重要性和研究范围:
如何查找、使用、记载?故意在便于查找 、记忆、学习、使用。
二.历代分类法:(请自己看书,并填写下列表格)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组方的意义: 1、加强作用,增强疗效
⑴ 相辅相成:如知母、黄柏,单用不具备泻 火养
阴的作用,合用增强此作用。川楝子、元胡 都入
肝经,疏肝气、调肝血,相合则疗效增强数 倍。
性能最强的、药力最大的药物。②一般选1~2味,用量应大于臣、佐、 使药。③应为全方作用的中心。
臣药:
(1)辅助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
物。 其力小于君。
如:麻黄汤(麻桂杏草)——用桂枝助麻
黄发汗力更强,成为
“发汗解表之峻剂”。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石
3.名词解释: 经方:①指汉代之前医著中的方剂。②专指《 黄帝内经》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之方。③专指仲景之方 时方:仲景之后的各家之方。
成方:成熟、完善、有效、医书有载的,并后世 家所公认的方剂。
禁方(秘方):秘而不传的方
三.方剂的形成与发展: 1.方剂的形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 断积累的医药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到底 成于何时尚无定论。 2.方剂发展过程中的几部代表作:
汤─宣肺利水消水肿
(4)不能单独理解为是君药的药力相加:
如:止痉散:全蝎、蜈蚣用量:3:1搜风 力最强。搜风止痉≠4,而为6~7倍(研 末冲服:治急慢惊风, 破伤风等痉挛抽 搐,角弓反张──熄风止痉)
(5)根据病情需要选用:相须(简单病 证)、相使(复杂病证)。一般选1~2味, 最多3~4味
。 即法是制方的依据,方是法的具体体现,无法
三、治法的源流:源于《内经》(《内经·阴阳
应象大论》)充实《伤寒杂病论》后又经历代医 家不断补充,至清代·程钟龄在他的代表作《医学 心悟》中作了高度总结概括,正式提出了“八法 ”之名----汗、吐、下、温、清、消、补、和。
四、八法之间的关系:即清代·程钟龄在它的代 表作《医学心悟》中所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