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学著 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崛起,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 的方剂,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 温热论》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涵。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3/27
参加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与同行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9
8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 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常见中药方剂类型及特点 •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 • 现代创新中药方剂研究进展与挑战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与提高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1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通过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方剂中的 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的药效作用机制 。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 深入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方剂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方剂临床应用研究
采用先进的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提 高方剂的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方剂的临 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2024/3/26
12
03
CATALOGUE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2024/3/26
13
感冒类疾病治疗方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
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
CATALOGUE
目 录
2024/3/26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药物组成及功效解析 •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01
CATALOGUE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024/3/26
药物性味
指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反映药物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024/3/26
药物归经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功效关系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具有不 同的功效。
9
药物配伍变化规律探讨
中医方剂学.完整版ppt
八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一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第一节 方剂学开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开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根底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根底;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中医方剂学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根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组成原则
方剂
剂型、用法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场学习有关方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说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根底学科之一。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2024版年度方剂学幻灯课件最新全套
44
安神剂
概念
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 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分类
重镇安神剂、滋养安神剂等。
2024/2/3
适应证
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癫狂、惊痫等。
常用药物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 远志等。
45
开窍剂
概念
以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 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作用机制
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增强疗效、降低毒 性、扩大治疗范围等目的。
临床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2024/2/3
7
02
解表剂
2024/2/3
8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发汗 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 表实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 风寒表虚证。
2024/2/3
34
温里剂使用注意事项
辨清寒热真假
温里剂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 使用时应首先辨清寒热真假, 以免误用。
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 宜
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病 情有轻重缓急之别,且气候有 寒温之异,地域有高下燥湿之 差,因此在使用温里剂时应根 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辨明具体脏腑
温里剂虽均为温阳散寒之剂, 但不同脏腑的寒证用药又有所 不同,因此在使用时应明确具 体脏腑,选用适当的方剂。
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39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补肝肾。
大补阴丸
黄柏、知母、熟地黄等,滋阴降火。
一贯煎
北沙参、麦冬、当归等,滋阴疏肝。
安神剂
概念
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 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分类
重镇安神剂、滋养安神剂等。
2024/2/3
适应证
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癫狂、惊痫等。
常用药物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 远志等。
45
开窍剂
概念
以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 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作用机制
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增强疗效、降低毒 性、扩大治疗范围等目的。
临床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2024/2/3
7
02
解表剂
2024/2/3
8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发汗 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 表实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 风寒表虚证。
2024/2/3
34
温里剂使用注意事项
辨清寒热真假
温里剂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 使用时应首先辨清寒热真假, 以免误用。
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 宜
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病 情有轻重缓急之别,且气候有 寒温之异,地域有高下燥湿之 差,因此在使用温里剂时应根 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辨明具体脏腑
温里剂虽均为温阳散寒之剂, 但不同脏腑的寒证用药又有所 不同,因此在使用时应明确具 体脏腑,选用适当的方剂。
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39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补肝肾。
大补阴丸
黄柏、知母、熟地黄等,滋阴降火。
一贯煎
北沙参、麦冬、当归等,滋阴疏肝。
(完整版)《方剂学》PPT课件
口苦微渴。 ❖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心下有水气
(内有寒饮)
喘咳、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脉浮
苔白滑
内外相饮,饮动不居
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医学课件30小Fra bibliotek龙汤--方义分析
❖ 病机:外寒里饮证。
❖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君:麻黄
桂枝
佐:白芍
佐使:甘草
臣:干姜
细辛
佐五味子 佐半夏
医学课件
31
❖ 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37
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 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8
止嗽散--运用
❖ 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39
随证加减: ❖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 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医学课件
4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 麻、桂相须 ❖ 麻、杏宣降
医学课件
5
随证加减: ❖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 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 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心下有水气
(内有寒饮)
喘咳、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脉浮
苔白滑
内外相饮,饮动不居
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医学课件30小Fra bibliotek龙汤--方义分析
❖ 病机:外寒里饮证。
❖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君:麻黄
桂枝
佐:白芍
佐使:甘草
臣:干姜
细辛
佐五味子 佐半夏
医学课件
31
❖ 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37
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 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8
止嗽散--运用
❖ 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39
随证加减: ❖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 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医学课件
4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 麻、桂相须 ❖ 麻、杏宣降
医学课件
5
随证加减: ❖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 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 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
方剂学ppt课件
•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证
方
法
剂
药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证
方
法
剂
药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方剂学ppt课件
61739首 约700
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
按功用(治法) 分类方剂的典范
8
中医方剂 一直散见于历代医籍中 20世纪50年代 初步系统化
逐渐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辨证立法,依法统方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 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 病机、病性、病位、病情。
1
第一章
概
述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 法和方剂的理论、组方规律 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2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之进行治疗 的主要措施。
3
方剂的组成是以 中医学理和中药 药理为依据的。
大量有效古方也 是现代中药开发 的重要资源库。
4
历代著名方书简介 五十二病方
君: 熟地黄24g
补肾填精
80
肾精
肾阴
化生 肾阳
81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补肾填精 补肝肾,固精
82
山萸肉
熟地黄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83
山萸肉
熟地黄
山药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脾
84
山萸肉 肝
熟地黄
山药 脾
肾
85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佐: 茯 泽 苓 9g 泻 9g
泻,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舌苔
白,脉浮。
34
【方解】 泽泻— 淡渗利湿 君: 茯苓、猪苓——淡渗利水 臣: 佐: 白术— 补气健脾,运化水湿
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
按功用(治法) 分类方剂的典范
8
中医方剂 一直散见于历代医籍中 20世纪50年代 初步系统化
逐渐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辨证立法,依法统方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 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 病机、病性、病位、病情。
1
第一章
概
述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 法和方剂的理论、组方规律 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2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之进行治疗 的主要措施。
3
方剂的组成是以 中医学理和中药 药理为依据的。
大量有效古方也 是现代中药开发 的重要资源库。
4
历代著名方书简介 五十二病方
君: 熟地黄24g
补肾填精
80
肾精
肾阴
化生 肾阳
81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补肾填精 补肝肾,固精
82
山萸肉
熟地黄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83
山萸肉
熟地黄
山药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脾
84
山萸肉 肝
熟地黄
山药 脾
肾
85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佐: 茯 泽 苓 9g 泻 9g
泻,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舌苔
白,脉浮。
34
【方解】 泽泻— 淡渗利湿 君: 茯苓、猪苓——淡渗利水 臣: 佐: 白术— 补气健脾,运化水湿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方剂学ppt
• 隋唐時期:方劑應用日益廣泛,方劑數量及方書也急劇增 多,唐朝〃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 載方7500餘首;王燾著《外台秘要》,收方6000餘首; 名存實佚醫書有《深師方》、《集驗方》、《小品方》。 • 宋朝時期:王懷隱等著《太平聖惠方》,載方16834首, 第一部官方醫藥典籍;《聖濟總錄》收錄20000首以上, 亦屬官方發行,對方劑與文獻總結貢獻頗巨;《太平惠民 和劑局方(簡稱和劑局方)》由宋太醫局篩選各地名醫驗方 編著,初刊時只有297方,後經多次重修編增補至788首 方,實可稱為史上第一部官方藥典;其他尚有嚴用和著 《濟生方》選錄有效方450首、陳無擇著《三因極-病証 方論》、許叔微著《普濟本事方》記載3000餘首、錢乙著 《小兒藥證直訣》記載114首方。 • 明清時期(1368~1910AD):方劑書著述甚多,內容豐富, 計有明〃王肯堂著《証治準繩》2000餘首、朱橚著《普濟 方》、張時御著《攝生眾妙方》、張介賓著《景岳全書》、 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清〃傅山著《傅青主女科》、汪 昂著《醫方集解》收主方378首,附方417首,主方中都 有闡明方證與用藥的關係、吳謙著《醫宗金鑑》方2000首、 吳鞫通著《溫病條辨》、王孟英著《溫熱經緯》、王清任 著《醫林改錯》等。
1~2 方劑學發展史及理論基處成立 (※教材第二章)
方劑出典:早在中國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發現藥 物並用於治療疾病。最初,只是使用單味藥。經過許多年 代的醫療實踐,認識到用幾味藥配合起來治病的效果更好, 於是逐漸形成了方劑。 傳說:《史記殷本紀》記有‚伊尹以滋味說湯‛,晉皇謐 《甲乙經序》“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 液‛。故認為殷商伊尹為湯藥始祖。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中國最早醫方著作為1973年湖南長沙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為戰國時期 作品,有197方可辨識,其劑型已有湯丸散膏之分,記錄 隨證加減、湯劑煎煮、服藥時間、次數、禁忌等。後漢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醫學典籍,記載有13首方劑,已 有總結辨證立法、組方結構、配伍方法、用藥宜禁、方制 大小等方面理論,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方劑確已建立了 指導再實踐的基本理論。
方剂学ppt课件
2019
-
22
润下· 麻子仁丸
泻 下 剂
分析: 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致小便频数,肠失濡润,见大
便秘结
2019
-
23
润下· 麻子仁丸 方解: 君:火麻仁——润肠通便 臣:大黄——通便泄热 杏仁——降气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 佐:枳实、厚朴——下气破结 使: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
述
温下剂 攻补兼施剂
泻 下 剂
20
分述· 润下
泻 下 剂
适应证: 肠燥便秘之证 病因病机: 热邪伤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肾阳不足,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2019 21
润下· 麻仁丸
麻仁丸《伤寒论》
组成:
泻 下 剂
火麻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10g 蜂
蜜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脾约便秘
2019 31
泻 下 剂
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汤
泻 下 剂
临床表现: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 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病因病机: 热结胃肠,津液受灼,肠腑失润, 传导失常。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
2019 32
Hale Waihona Puke 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汤泻 下 剂
方解 玄参 麦冬 生地 大黄 芒硝
2019 33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功效:
泻 下 剂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2019
-
16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泻 下 剂
主治:寒积腹痛
临床表现: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 里寒积滞内停,阳气不运所致
2024版年度pptppt课件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2024/2/2
代表方
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 变化,具有独特疗效和
特点的方剂。
加减方
自拟方
在代表方的基础上根据 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加减
的方剂。
10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患 者具体情况自行组方的
方剂。
03 常用中药及配伍 禁忌
2024/2/2
11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01
02
03
04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疗感冒、 咳嗽等症状。
现代制备工艺
引入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 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药制剂类型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024/2/2
16
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均一性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
控。
2024/2/2
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生物活性测定、指 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 评价。
中医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 配伍、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 核心,注重方剂的配伍与变化,强 调理、法、方、药的统一。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方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 论体系。
现状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的智能化生产
利用纳米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进,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2024/2/2
18
05 临床运用与案例 分析
代表方
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 变化,具有独特疗效和
特点的方剂。
加减方
自拟方
在代表方的基础上根据 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加减
的方剂。
10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患 者具体情况自行组方的
方剂。
03 常用中药及配伍 禁忌
2024/2/2
11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01
02
03
04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疗感冒、 咳嗽等症状。
现代制备工艺
引入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 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药制剂类型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024/2/2
16
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均一性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
控。
2024/2/2
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生物活性测定、指 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 评价。
中医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 配伍、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 核心,注重方剂的配伍与变化,强 调理、法、方、药的统一。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方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 论体系。
现状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的智能化生产
利用纳米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进,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2024/2/2
18
05 临床运用与案例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 臣 佐1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白芷
川芎
佐2
生地 黄芩 甘草 医学课件
使
19
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及剂型 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 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医学课件
20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
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医学课件
7
桂 枝 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8
桂枝汤--主证病机分析
外 感 风 寒 表 虚 证
卫
( 太 阳 中 风 )
强
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营
弱
汗出,脉缓
肺胃不和
鼻鸣、干呕
医学课件 9
桂枝汤针对之病机,体现之治法:
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8
止嗽散--运用
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39
随证加减: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医学课件
40
第二节 辛凉解表
医学课件
41
少阳经:黄芩
太阴经:苍术
少阴经:细辛
厥阴经:川芎
医学课件
21
九味羌活汤--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 口苦微渴。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医学课件
16
九味羌活汤--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肢体酸楚疼痛。
外感风寒表实证 风 寒 夹 湿 证
里
有
蕴
热
口苦微渴
舌脉:脉浮,苔白或微黄。
医学课件 17
九味羌活汤
病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医学课件
18
九味羌活汤--方义分析
随证加减:
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体质素虚者,加黄芪; 兼见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
医学课件
14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医学课件
15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各 论
第一章
第一节
解表剂
辛温解表
医学课件
1
麻黄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2
麻黄汤--主证病机分析
外 感 风 寒 表 实 证
卫阳被遏
( 太 阳 伤 寒 )
营阴郁滞
肺气不宣
恶寒↑发热↓无汗脉 浮 头身疼痛,脉紧
咳喘
医学课件
3
麻黄汤--方义分析
君 臣 佐 使
麻黄 桂枝
(1)发散风寒
(1)解肌发表 降利肺气 调和诸药,缓和峻烈
君:麻黄
桂枝
臣:干姜
细辛
佐:白芍
佐五味子
佐半夏
佐使:甘草
医学课件 31
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医学课件
32
小青龙汤--运用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
多而稀,苔白滑,脉浮。
使用注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 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外 感 风 邪
微有恶风发热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舌苔薄白,脉浮缓。
医学课件
36
止嗽散--方义分析
君:
百部、紫菀
臣:
佐:
桔梗、白前
荆芥 陈皮
佐使:
甘草
医学课件
37
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 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气郁不舒: 胸脘痞闷,不思饮食。 舌苔薄白,脉浮。
医学课件 26
香苏散--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
苔薄白,脉浮。
医学课件
27
随证加减: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医学课件
28
小 青 龙 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29
主证病机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
伤寒表不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内饮招致外邪
心下有水气
(内有寒饮)
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
脉浮
喘咳、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苔白滑
内外相饮,饮动不居
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医学课件 30
小青龙汤--方义分析
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33
随证加减:
外寒轻证,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兼热象者,加石膏、黄芩;
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冬花; 鼻塞涕多,加辛荑、苍耳子;
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医学课件
34
止嗽散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5
止嗽散--主证病机分析
病机:风邪犯肺,肺气不宣证。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来自医学课件10桂枝汤--方义分析
君:桂枝
臣:白芍
佐:生姜 使:大枣 佐使:甘草
医学课件 11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桂、芍配伍的意义:
医学课件
12
桂枝汤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医学课件
13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 苏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24
香苏散--方义分析
香苏散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君 臣 佐
苏叶 香附 陈皮 甘草
佐使
医学课件
25
香 苏 散--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
医学课件
44
银翘散--运用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2)宣肺平喘
(2)温经止痛
杏仁
甘草
医学课件
4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麻、桂相须
麻、杏宣降
医学课件
5
随证加减: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
医学课件
6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医学课件
42
银翘散
主治证候分析:外感风热,邪郁肺卫。 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 有汗,脉浮数 外 感 风 热 咽痛 咳嗽
口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医学课件 43
银翘散--方义分析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解:
银 连 薄 牛 荆 淡 桔 芦 竹 甘 蒡 芥 豆 花 翘 荷 子 穗 豉 梗 根 叶 草 君 臣1 臣2 佐1 佐2 佐3 佐使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白芷
川芎
佐2
生地 黄芩 甘草 医学课件
使
19
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及剂型 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 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医学课件
20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
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医学课件
7
桂 枝 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8
桂枝汤--主证病机分析
外 感 风 寒 表 虚 证
卫
( 太 阳 中 风 )
强
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营
弱
汗出,脉缓
肺胃不和
鼻鸣、干呕
医学课件 9
桂枝汤针对之病机,体现之治法:
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8
止嗽散--运用
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39
随证加减: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医学课件
40
第二节 辛凉解表
医学课件
41
少阳经:黄芩
太阴经:苍术
少阴经:细辛
厥阴经:川芎
医学课件
21
九味羌活汤--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 口苦微渴。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22
随证加减: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医学课件
16
九味羌活汤--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肢体酸楚疼痛。
外感风寒表实证 风 寒 夹 湿 证
里
有
蕴
热
口苦微渴
舌脉:脉浮,苔白或微黄。
医学课件 17
九味羌活汤
病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医学课件
18
九味羌活汤--方义分析
随证加减:
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体质素虚者,加黄芪; 兼见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
医学课件
14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医学课件
15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各 论
第一章
第一节
解表剂
辛温解表
医学课件
1
麻黄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2
麻黄汤--主证病机分析
外 感 风 寒 表 实 证
卫阳被遏
( 太 阳 伤 寒 )
营阴郁滞
肺气不宣
恶寒↑发热↓无汗脉 浮 头身疼痛,脉紧
咳喘
医学课件
3
麻黄汤--方义分析
君 臣 佐 使
麻黄 桂枝
(1)发散风寒
(1)解肌发表 降利肺气 调和诸药,缓和峻烈
君:麻黄
桂枝
臣:干姜
细辛
佐:白芍
佐五味子
佐半夏
佐使:甘草
医学课件 31
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医学课件
32
小青龙汤--运用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
多而稀,苔白滑,脉浮。
使用注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 不宜使用。
医学课件
外 感 风 邪
微有恶风发热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舌苔薄白,脉浮缓。
医学课件
36
止嗽散--方义分析
君:
百部、紫菀
臣:
佐:
桔梗、白前
荆芥 陈皮
佐使:
甘草
医学课件
37
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 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气郁不舒: 胸脘痞闷,不思饮食。 舌苔薄白,脉浮。
医学课件 26
香苏散--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
苔薄白,脉浮。
医学课件
27
随证加减: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医学课件
28
小 青 龙 汤
《伤寒论》
医学课件
29
主证病机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
伤寒表不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 内饮招致外邪
心下有水气
(内有寒饮)
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
脉浮
喘咳、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苔白滑
内外相饮,饮动不居
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医学课件 30
小青龙汤--方义分析
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33
随证加减:
外寒轻证,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兼热象者,加石膏、黄芩;
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冬花; 鼻塞涕多,加辛荑、苍耳子;
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医学课件
34
止嗽散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35
止嗽散--主证病机分析
病机:风邪犯肺,肺气不宣证。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来自医学课件10桂枝汤--方义分析
君:桂枝
臣:白芍
佐:生姜 使:大枣 佐使:甘草
医学课件 11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桂、芍配伍的意义:
医学课件
12
桂枝汤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医学课件
13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医学课件
23
香 苏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学课件
24
香苏散--方义分析
香苏散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君 臣 佐
苏叶 香附 陈皮 甘草
佐使
医学课件
25
香 苏 散--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
医学课件
44
银翘散--运用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2)宣肺平喘
(2)温经止痛
杏仁
甘草
医学课件
4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麻、桂相须
麻、杏宣降
医学课件
5
随证加减: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
医学课件
6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医学课件
42
银翘散
主治证候分析:外感风热,邪郁肺卫。 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 有汗,脉浮数 外 感 风 热 咽痛 咳嗽
口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医学课件 43
银翘散--方义分析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解:
银 连 薄 牛 荆 淡 桔 芦 竹 甘 蒡 芥 豆 花 翘 荷 子 穗 豉 梗 根 叶 草 君 臣1 臣2 佐1 佐2 佐3 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