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四川省河长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推进四川省河长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成都万江港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夏添
一、背景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流域、行政区域和行业。我省河湖众多、水系发达,保障河湖健康,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省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厅字〔2016〕42号)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不动摇,扎实做好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做到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方案到位、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确保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为进一步推进河长制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建立一套省级信息化大数据云平台成为迫切需要。
二、河长制建立管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四川省成立了以省地电局为班底的省河长制办公室,各地市州县、乡镇乃至村均建立了河长制办公室。尽管河长制的机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目前管理手段还适应不了河长制管理形势与任务的需要,公众服务功能还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困难主要表现为:
1、各级河长的专业性需要加强
河长的职责非常专业,而河长基本上是有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但是他们并不是行业专家,也不能全职专注河长制六大基本职能的工作,没有水利或河长
制信息化专业软件进行指导,大部分河长基本上还是在做面上的工作和紧急问题上报工作,连协调职能都不能有效实现,更谈不上有效管理。
2、河长制全职的组织机构需要设立
由于各地市县的河长制办公室没有人员编制,所以绝大多数市县还停留在领导小组层面的工作;河长制办公室工作开展均为水利、环保等部门的人员兼任,没有专门的部门统筹协调,没有专业人员来进行系统性的支持,从目前来看,河长制还缺乏落地机构和信息化手段支撑,无法保证相关工作全职、专业的开展。
3、水利的主要经费不受河长影响
依托河长制的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化是需要很大的资金保障的,但是钱由谁出,如何使用是个大问题。现在的水利发展的主要资金并不是通过河长进行安排的,还是按照传统的水利发展模式进行了,无法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安排,就无法对关键工作作出决策。
4、急需建立信息化系统和相应技术标准
制度化、标准化是河长履职的保障,日益完善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则对河长履职进行有效监督。四川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需要建立设立河长的河流共2816条,不足50平方公里,但需要建立河长的河流超过1000条,全省河长数量超过1万名。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和标准制定才能满足河长们对自己管理的河道及周边情况一目了然,水质查询、考核监督、公众参与都将更为便捷:(1)掌握河道基本情况
(2)实现河道网格化管理
(3)实现电子化巡河的全覆盖
(4)接受社会公众举报监督
(5)实现河长制工作督促考核和统计分析
(6)河长制管理的公众信息发布
5、逐步建立专业技术标准体系
针对河长制的六大任务,我省需要逐步建立专业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回应治水新形势新要求。对水域管理保护至关重要的水利工程,涉及水生态修复的河道生态建设、河湖健康评价、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农牧水产尾水排放等都应制定技术标准,让河长履职有标准可依。
三、加快推进河长制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为加强我省河长制信息化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建议如下:
1、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河道是河长制管理的基础和落脚点,各级河长要充分认识河长制建设在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好处,充分发挥河长制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的整合功能,使之成为构建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和承载平台,以河道管理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1)完善政策法规,为河长制全面推行营造良好环境。河长办应进一步明确河长制办公室管理的职责,透过制定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完善水资源服务的市场机制,激发企业的参与意识,促进沿河企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透过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构建河长制水资源管理体系,用法律规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个体的行为,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为企业和社会依法参与河长制管理带给法律保障。
(2)加大河长制信息化建设投入,尽快理清河流水系对应的行政区划和上下级河长,确保河长制建设管理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建议将河长制信息化建设和办公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按比例增长;各级总河长在工作任务进河长制办公室的同时,实行费随事转的原则,确保工作经费进河长制办公室。
2、创新河长制管理体系,提高河道治理潜力
(1)构建总河长办公室领导、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河长制管理格局,实现从河长制单一治理,向全社会多元合作的一主多元复合治
理模式转变。建立健全以总河长办公室为核心,以河长制办公室为主体、以企业为补充、居民广泛参与的河长制治理结构,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管理工作平台,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将河长制信息化建设工作尽量交由企业建设,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减少财政的一次性投资,同时,强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工作考核考评,落实政企共建职责。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河长制工作格局,以增强社会资金的实际利用潜力。
(2)大力培育沿河居民自治和民间服务组织。政府要在明晰职责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服务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变直接服务为间接服务,减少河长制办公室的服务机构设置,透过政策工具调动社会参与的用心性,用资金、物业、人才来培育沿河居民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让其承担全职合作制人员所担负的公共服务职责。
3、创新河长制管理机制,提高河道管理实效
在河道管理方面,实现在信息化手段下的创新管理转型,充分采用遥感、遥测、视频、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构建河流网格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河长制的河长协调作用,使得基层巡河人员、沿河居民或通过遥感、遥测、物联网传感等信息化手段发现的有关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问题能够及时找到不推诿、负职责的河长,让河道异常具备正常上传的通道,更好地促进各级河长与对应管理职能部门双向沟通与交流,减少或避免矛盾尖锐化现象。
(1)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市场机制。四川是水电大省,电站众多,水资源费以税收方式收归国家税务部分,需要更高比例返还到地方,用于对水利设施的运行和健康状态进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组织、指导已建成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除险加固工作。
(2)建立和完善水污染防治机制。透过经常性的摸排,掌握沿河范围内工业、农业、生活类污染源等位置,在入河口安装远程污染监测设备,第一时间掌握污染排放的真实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问题蔓延,势态扩大。
(3)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修复机制。具不完全统计,我省共有大小电站5000多座,绝大多数水电站下泻生态流量排放直接影响到下游生态环境。建议在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