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
一河一档建设指南
“一河(湖)一档”建立指南(试行)二〇二〇年四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加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的基础支撑,指导各地组织建立河湖“一河(湖)一档”,特制定本指南。
一、一般规定(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设省级、市级、县级河(湖)长的河湖建立“一河(湖)一档”,只设乡级河(湖)长的河湖的“一河(湖)一档”根据各地需要参照建立,可适当简化。
(二)建档对象“一河一档”以整条河流或河段为单元建立,河段“一河一档”要与整条河流“一河一档”相衔接。
“一湖一档”以整个湖泊为单元建立。
(三)建档主体“一河一档”由省、市、县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
最高层级河长为省级领导的河流(段),由省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最高层级河长为市级领导的河流(段),由市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最高层级河长为县级及以下领导的河流(段),由县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
在一省范围内的湖泊,“一湖一档”由最高层级湖长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
跨省级行政区域的湖泊,1“一湖一档”由湖泊水域面积相对较大的省份牵头,商相关省份组织建立,流域管理机构要参与协调工作。
二、主要内容“一河(湖)一档”包括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
基础信息包括河湖自然属性、河(湖)长信息等;动态信息包括取用水、排污、河湖水质、水生态、岸线开发利用、河道利用、涉水工程和设施等。
(一)基础信息1.河流河流(段)自然属性主要包括河流(段)名称、河流(段)编码、上一级河流名称、上一级河流编码、所在水系、河流(段)起讫位置、河流(段)长度、代表站水文信息、河段支流数量、河段与行政区位置关系等。
河长信息主要包括各级河长姓名、职务等。
2.湖泊湖泊自然属性主要包括湖泊名称、湖泊编码、所在水系名称、所涉行政区、湖泊水域总面积、平均水深、主要入湖出湖河流名称及位置等。
湖长信息主要包括各级湖长姓名、职务等。
河长制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功能介绍
河长制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功能介绍一、系统简述该系统全面覆盖了河长制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基本的水质、水量、视频的监测,到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展示;从组织体系的建立,到目标任务的层层分解落实,再到监督考核;从河长巡河,到群众参与,再到跟进核实处置和最终反馈问题上报人,对河长办工作起到全面支撑作用。
与目前全国范围内以数据查询和巡河功能为主的同类产品相比,是功能最为全面的河长制信息平台。
功能结构图如下:二、系统功能介绍1.首页首页是宣传河湖长制建设成果的窗口,用户可通过首页提供的新闻分栏,对轮播的新闻及展播的宣传视频进行查看。
2.综合展示综合展示主要用于展示与河长制有关的各类专题地图,以全三维电子沙盘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山川、河湖、植被、工程等自然地貌、生态环境和保护治理措施,用户可将需要展示的内容,自由、灵活地配置专题图,专题图可保留在本地计算机,也可以上传发布实现共享。
3.河长制名录河长制名录不同于简单的手机通信录,包括了河长名录、河湖名录、成员单位名录、督查名录、社会督察员名录,包含了河长上下级关系。
用户通过河长制名录除可直接拨打联系人电话外,还可实现多级河长关联查询,全面体现组织体系到位的工作要求。
4.动态监测动态监测包括了水质监测、水量监测及水污染监测,通过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河湖水质、水量、水污染情况进行实时感知监测,一旦超限及时报警。
同时,用户还可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识别图像技术,对河湖特定位置的情况进行实时视频监控,自动发现河面垃圾及违法捕鱼、采砂等行为。
4.1河湖水质监测水质监测具有水质监测站点位置查询、水质动态监测数值查询和超限报警功能。
4.2河湖水量监测河湖水量监测具有取用水户取水量监测站点位置查询、取水量动态监测数值查询和超限报警功能。
4.3水污染监测水污染监测具有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口、重点面源污染区入河(湖)排污口水质监测站点位置查询、水质动态监测数值查询和超限报警功能。
“河长制”信息化解决方案
“河长制”信息化解决方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保护河流环境,改善水质,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中国提出了“河长制”管理模式。
河长制管理模式是一种将河流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条河道、每一个地方,由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层层到位的管理模式。
通过该模式,可以实现对河流管理的全面覆盖,加强对河流的保护和治理。
为了更好地推行河长制,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对河长制的重要性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河长制管理模式的推行也必不可少。
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高效地了解河流的状况,及时掌握河道的环境数据,实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提升河长制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河长制管理模式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内容1.河道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河道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设施,实现对河流水质、水量、水温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监测系统可实现对河流环境的全面监控,为河流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建立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形成相关报告和分析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河道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3.信息公开与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公开与共享平台,将河道监测数据、治理方案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动。
通过信息公开,可以促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河长制管理工作。
4.监督与评估系统建设:建立监督与评估系统,对河长制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和评估。
通过监督与评估,可以及时纠正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果。
三、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实施步骤1.确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明确河长制管理的需求和优先发展方向。
2.进行信息化规划设计:根据目标和任务,制定信息化规划设计方案,确定技术方案、投资计划等内容。
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远程监控与管理
利用物联网平台实现远程 监控和管理,提高河湖管 理效率。
大数据分析支持决策优化
数据整合与存储
对各类河湖监测数据进行 整合和存储,形成大数据 资源。
数据分析与挖掘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 河湖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 挖掘,发现数据间的关联 和规律。
决策支持与优化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为河 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优 化建议。
采用图形化展示方式,将复杂的监测数据和业务数据以图 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出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3
关键技术应用方案
物联网技术在河湖监测中应用
01
02
03
传感器网络部署
在河湖流域关键位置部署 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水 位、水质、流量等参数。
数据采集与传输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 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 时性。
对策
持续优化系统功能和性能,满足 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问题
系统功能和性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和提升。
对策
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用户操作 技能和系统使用熟练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将向更加 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实 现更高效的河湖管理和保护。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新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河湖 长制工作领域,推动管理创
升级策略制定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河湖管理需求的变 化,制定系统的升级策略,保持系统 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培训与推广
加强系统操作培训,提高用户操作技 能,同时加大系统推广力度,扩大应 用范围。
06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投资估算及结构分析
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建设所需的总投资,包括软硬件设备购置、系统集成 、定制开发、运维服务等费用。
智慧河湖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河湖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案智慧河湖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案1项⽬背景河湖管理保护是⼀项复杂的系统⼯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政区域和⾏业。
全⾯推⾏河长制是落实绿⾊发展理念、推进⽣态⽂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问题、维护河湖健康⽣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治理体系、保障国家⽔安全的制度创新。
2016 年12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推⾏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到2018年年底全⾯建⽴河长制。
为深⼊贯彻落实国家要求,云浮市⼈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浮市全⾯推⾏河长制⼯作⽅案》,旨在通过全⾯推⾏河长制,有效遏制威胁河湖健康⽣命的⾮法⾏为,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确保河湖⽔污染“可防、可控、可治”,基本实现“河畅、⽔清、岸绿、景美”的愿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2项⽬⽬标云浮市智慧河湖长信息管理平台基于全数据集中、全社会协同、全业务智能的⽬标理念,为各级河长提供全⽅位的业务服务。
全数据集中通过平台数据中⼼,整合⽔务等部门的河湖管理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和视频监控数据,并以格式针对不同⽤户进⾏数据可视化展现。
全社会协同利⽤信息化⼿段,打造统⼀的河长⼯作平台,打通各类⽤户的沟通渠道,调动全社会资源,协同完成对河流湖库的保护和监管。
全业务智能通过⼤数据、互联⽹+等智能技术⼿段,形成河道信息综合分析能⼒,为⽔资源管理措施制定、⽔污染防治规划、⽔环境预警预报、⽔⽣态健康评估提供平台技术⽀撑。
基于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建设原则,云浮市智慧河湖长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项⽬完成主要数据的集中汇聚展现以及关键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保证能够及时满⾜我市河长制业务发展的要求,为河长制管理的科学化、智慧化发展打好基础。
因地制宜,个性化平台云浮基础设施云服务建设充分融合政务云、公有云等多种云平台,以云⽹⼀体化架构,建设⾯向全市各级部门服务的云浮“河长云”。
采⽤混合云模式,需要对外发布与交互的数据及服务部署在公有云,敏感数据部署在私有云或政务云。
水利部印发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和技术指南
Abstract: Hydraulic transportation by tube feeding pipe is a new kind of pipeline hydraulic transpor tation technology,and the piped carriage is one of the m ain form of the tube feeding pipe hydraulic transportation. In order to optimize its structure and re— duce energy consum ption,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piped carriage with different body— su ̄aee ratio are studied in this pa— per by physical m ode1.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piped carriage increases with the ascending of the body —— su ̄ace ratio,alm ost in a proportional linear relationship. At the same time,it is found that when the piped cariage m oves in the pipeline of different body— surface ratios,the change of the pressure at the sam e measuring point is sim ilar,but the tim e of pres— sure starting to desce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ody — surface ratio,namely the larger the body surface ratio is,the earlier the pressure drops. The difference of the body — surface ratio does not affect the overall downward trend of the flow pressure. The piped carriage of body— surface ratio 14.2 has the m inimal per length energy consumption. K ey words: body— surface ratio;piped carriage;velocity; pressure; energy consumption
智慧河长监督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平台建设目标与预期成果
建设目标
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应用于一体的智慧河长监督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河湖信息的全面感知 、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
预期成果
通过平台建设,提高河湖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对河湖状况的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和快速响应,为河 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推动河湖管理方式的创新,提升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河湖 保护的良好氛围。
准确性。
远程控制与智能化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河道闸 门、泵站等设备进行远程 控制,实现智能化管理。
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方法论述
数据整合与预处理
可视化展示与报告生成
对采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和清洗 ,提高数据质量。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进行 可视化展示,便于理解和应用。
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
运用数据挖掘算法,识别数据中的隐 藏规律和模式,为河长制决策提供支 持。
生态监测与评估
通过定期采集生物群落、水生植 被等数据,评估河道生态修复效 果,为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修复效果可视化展示
利用三维仿真技术,将生态修复 效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提高公众 对河道治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 度。
修复技术优化建议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生 态修复技术优化建议,提高河道 治理水平。
02
平台架构与功能模块
整体架构设计思路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 智慧河长监督综合管理平台。
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实现数据采集、处理 、存储和应用服务的分离。
注重平台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数据采集与传输层
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物 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河流水 质、水位、流量等数据。
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
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一、引言河长制湖长制是我国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河长、湖长在管理水域中的工作效率,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本技术指南旨在指导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二、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1.系统性能要求(1)能够实时监测水域的水质、水位、流速等信息;(2)具备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功能,方便历史数据的追溯和查询;(3)能够进行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4)具备多级权限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5)系统稳定、可靠,能够实现24小时全天候运行。
2.系统功能要求(1)水质监测模块:能够监测和记录水域的各项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总磷等。
(2)水位流量监测模块:能够监测和记录水域的水位和流量,实现实时预警和报警。
(3)水资源管理模块:能够记录和管理水域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取水许可、水资源补偿等。
(4)巡查监督模块:能够记录和管理河长、湖长的巡查情况,实现巡查路线规划、巡查路径记录、问题上报等功能。
(5)问题处置模块:能够记录和管理河湖问题的处置情况,包括疏浚、清淤、治理等。
(6)统计分析模块:能够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7)信息发布模块:能够发布河长制湖长制相关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工作动态、重点任务等。
三、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1.系统架构设计(1)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前端展示、后台管理和数据库三个层次,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处理。
(2)确定系统的硬件设施需求,包括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设备等,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确定系统的软件平台和开发工具,选择适合的技术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2.数据采集与处理(1)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水域的水质、水位、流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
(2)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
河长制湖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水利部
附件2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水利部推进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部信息中心2018年1月目录一、总则 (1)(一)编制目的 (1)(二)适用范围 (1)(三)编制依据与引用标准规范 (1)二、总体架构 (2)(一)基本组成 (2)(二)基础设施 (4)(三)数据资源 (4)(四)应用支撑服务 (5)(五)业务应用 (5)(六)业务应用门户 (5)三、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数据库 (5)(一)一般要求 (5)(二)基础数据库 (7)(三)动态数据库 (7)(四)属性数据库 (8)(五)空间数据库 (8)四、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 (9)(一)一般要求 (9)(二)信息管理 (10)(四)巡河管理 (11)(五)事件处理 (12)(六)抽查督导 (12)(七)考核评估 (12)(八)展示发布 (13)(九)移动服务 (14)五、相关业务协同 (15)(一)一般要求 (15)(二)水文水资源 (16)(三)水政执法 (16)(四)工程管理 (16)(五)水事热线 (17)六、信息安全 (17)(一)一般要求 (17)(二)物理安全 (18)(三)应用安全 (18)(四)主机安全 (19)(五)网络安全 (20)(六)数据安全 (20)(七)安全管理 (21)七、其他要求 (22)(二)河湖分级名录建设 (23)(三)数据更新 (24)(四)数据交换 (24)一、总则(一)编制目的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42号)精神,为全面推进和规范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全国各级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等。
(三)编制依据与引用标准规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42号);《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厅字〔2017〕51号);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的函(水建管函〔2016〕4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2003);《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水信息〔2015〕169号);《水利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水信息〔2016〕196号)。
一河一档建设指南
“一河(湖)一档”建立指南(试行)二〇二〇年三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加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的基础支撑,指导各地组织建立河湖“一河(湖)一档”,特制定本指南。
一、一般规定(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设省级、市级、县级河(湖)长的河湖建立“一河(湖)一档”,只设乡级河(湖)长的河湖的“一河(湖)一档”根据各地需要参照建立,可适当简化。
(二)建档对象“一河一档”以整条河流或河段为单元建立,河段“一河一档”要与整条河流“一河一档”相衔接。
“一湖一档”以整个湖泊为单元建立。
(三)建档主体“一河一档”由省、市、县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
最高层级河长为省级领导的河流(段),由省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最高层级河长为市级领导的河流(段),由市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最高层级河长为县级及以下领导的河流(段),由县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
在一省范围内的湖泊,“一湖一档”由最高层级湖长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建立。
跨省级行政区域的湖泊,“一湖一档”由湖泊水域面积相对较大的省份牵头,商相关省份组织建立,流域管理机构要参与协调工作。
二、主要内容“一河(湖)一档”包括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
基础信息包括河湖自然属性、河(湖)长信息等;动态信息包括取用水、排污、河湖水质、水生态、岸线开发利用、河道利用、涉水工程和设施等。
(一)基础信息1.河流河流(段)自然属性主要包括河流(段)名称、河流(段)编码、上一级河流名称、上一级河流编码、所在水系、河流(段)起讫位置、河流(段)长度、代表站水文信息、河段支流数量、河段与行政区位置关系等。
河长信息主要包括各级河长姓名、职务等。
2.湖泊湖泊自然属性主要包括湖泊名称、湖泊编码、所在水系名称、所涉行政区、湖泊水域总面积、平均水深、主要入湖出湖河流名称及位置等。
湖长信息主要包括各级湖长姓名、职务等。
智慧河长省市县河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02
未来,该平台将加强与其他相 关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广 泛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 各级河长提供更加全面、高效
的管理服务。
03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 智慧河长省市县河长制综合管 理平台将与智慧环保、智慧水 利等其他相关平台相互配合, 共同推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
智慧河长平台可以对河流的水位、流速等关键信 息进行实时监测,为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效益
降低治理成本
通过智慧河长平台,可以实现河流治理的精 准化和科学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投 入,降低治理成本。
促进经济发展
良好的水环境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智慧河长平 台的建设可以提升地区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本方案主要包括平台架构设计、功能模块 开发、数据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与部署等 方面,旨在实现河湖管理的信息化、智能 化和精细化。
本方案将分阶段实施,包括需求调研、方 案设计、开发建设、测试验收和推广应用 等阶段,以确保平台的顺利建设和有效运 行。
02
平台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
用户类型
智慧河长省市县河长制综合管理平台的用户包括各级河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普 通公众。
非功能需求
01
系统稳定性
平台应具备高可用性和容错性 ,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
运行。
02
数据安全性
平台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03
易用性
平台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 操作流程,方便用户使用。
03
平台设计
架构设计
01
02
03
分布式架构
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系 统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
河道治理工程信息化方案
河道治理工程信息化方案一、引言河道治理工程是指针对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的整治、改善和保护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治理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往往存在着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到位、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
因此,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保障河道环境的持续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河道治理工程开展信息化管理的方案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首先,对当前河道治理工程的情况进行梳理,然后提出具体的信息化方案,最后分析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挑战。
二、当前河道治理工程的情况1.基本情况河道治理工程是指对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河道、溪流、水库和湖泊进行的整治、改善和保护工程。
目前我国的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整治、水生态修复、防洪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内容。
这其中,河道整治工程是治理水体的重要内容,其包括河道疏浚、河床平整、河道清淤、護岸加固等工程。
2.存在问题目前,我国的河道治理工程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数据不透明、监管不到位、难以实时监控等问题。
其次,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河道治理工程质量不高。
再次,数据共享困难,不同部门之间难以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最后,缺乏智能管理手段,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三、河道治理工程信息化方案1.数据采集与处理为了实现河道治理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利用先进的无人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河道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测量,获取河道形貌、水质、水量等相关数据。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归档、分析和处理,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河道治理工程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对河道环境和工程质量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利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河道水质、水位、流速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建立智能预警模型,实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并及时进行处置。
同时,采用视频监控和遥感技术对河道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工程质量。
2023-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建设方案-1
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建设方案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建设方案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域管理解决方案。
该系统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包含测量、卫星遥感、信息化、智能化等。
下面,分步骤阐述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
第一步:需求分析首先,根据不同河湖的自然资源、人员、地理区域等特点,进行全面的需求调研。
需要全面了解各河湖的水域管理情况,对现有问题进行诊断分析,为建设方案提供依据。
第二步:测量、遥感技术的应用测量、卫星遥感技术对河湖管理非常有效。
因此,在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入测量、卫星遥感技术,并进行相关数据融合,建立一套高精度、高时效性的数据处理系统。
这样,可以实现对河湖的实时监测、动态管理。
第三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设河湖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化技术平台进行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建立标准规范的河湖管理库。
同时,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第四步:应用智能化技术在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中,应用智能化技术主要是指在河湖管理场景中引入智能化装备,如智能感知设备、智能终端和智能分析算法等。
通过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提高河湖管理的效率、响应速度、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
第五步:建立推广和使用机制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建立相关的推广和使用机制。
主要是向河湖管理人员、用户提供培训,让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使用这个系统,也让用户了解到相关的信息,这样将更好地实现对河湖的管理和保护。
总之,智慧河湖长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地实现对河湖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同时,需要建立相关的推广和使用机制,加强人员的培训和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美好河湖的管理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水利部推进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部信息中心2018年1月目录一、总则 (1)(一)编制目的 (1)(二)适用范围 (1)(三)编制依据与引用标准规范 (1)二、总体架构 (2)(一)基本组成 (2)(二)基础设施 (4)(三)数据资源 (4)(四)应用支撑服务 (5)(五)业务应用 (5)(六)业务应用门户 (5)三、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数据库 (5)(一)一般要求 (5)(二)基础数据库 (7)(三)动态数据库 (7)(四)属性数据库 (8)(五)空间数据库 (8)四、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 (9)(一)一般要求 (9)(二)信息管理 (10)(四)巡河管理 (11)(五)事件处理 (12)(六)抽查督导 (12)(七)考核评估 (12)(八)展示发布 (13)(九)移动服务 (14)五、相关业务协同 (15)(一)一般要求 (15)(二)水文水资源 (16)(三)水政执法 (16)(四)工程管理 (16)(五)水事热线 (17)六、信息安全 (17)(一)一般要求 (17)(二)物理安全 (18)(三)应用安全 (18)(四)主机安全 (19)(五)网络安全 (20)(六)数据安全 (20)(七)安全管理 (21)七、其他要求 (22)(二)河湖分级名录建设 (23)(三)数据更新 (24)(四)数据交换 (24)一、总则(一)编制目的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42号)精神,为全面推进和规范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全国各级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等。
(三)编制依据与引用标准规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42号);《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厅字〔2017〕51号);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的函(水建管函〔2016〕4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2003);《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水信息〔2015〕169号);《水利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水信息〔2016〕196号)。
二、总体架构(一)基本组成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支撑服务、业务应用、应用门户、技术规范和安全体系等构成,其逻辑关系见图2-1。
图2-1 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逻辑结构示意图基础设施:是支撑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主要软硬件环境。
数据资源:是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数据库,用来存储河长制湖长制相关的基础信息、动态信息以及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共享的相关信息。
应用支撑服务:是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乃至其他相关业务应用共用的通用工具和通用服务,供开发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的调用。
业务应用:是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支撑河长制湖长制主要业务工作开展,主要包括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巡河管理、事件处理、抽查督导、考核评估、展示发布和移动服务等。
业务应用门户:是包括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在内的所有业务应用门户,对于已经建立业务应用门户的单位只要将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纳入其中,不应另行建立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门户,对于还没有建立业务应用门户的单位应按照构建统一的业务应用门户,也可服务于其他业务应用。
技术规范:是主要包括河流(段)编码规则、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访问与服务共享技术规定、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办法、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内容。
安全体系:是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内容。
(二)基础设施各地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主要模式如下:1.利用现有计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为该系统分配必要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2.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并做适当补充,实现计算资源动态调整和存储资源的按需分配;3.利用公有云租用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4.建立相对独立的计算与存储环境。
(三)数据资源有效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构建数据资源体系,与已建水利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相关业务协同打下数据基础,主要要求如下:1.按照各地河流、湖泊、河长、湖长、河长办、工作方案、工作制度以及“一河一档、一河一策”要求,建设河长制湖长制基础数据库;2.按照巡河管理、事件处置、抽查督导、考核评估等河长制湖长制管理要求,建设河长制湖长制动态数据库。
(四)应用支撑服务在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下,应用支撑服务主要提供通用工具和通用服务两类支撑服务,主要内容如下:1.通用工具主要有:企业服务总线(ES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地理信息系统(GIS)、报表工具等;2.通用服务主要有: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地图服务、统一目录服务、统一数据访问等。
(五)业务应用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在应用支撑服务支撑下,至少应支撑以下主要业务:①信息管理、②信息服务、③巡河管理、④事件处理、⑤抽查督导、⑥考核评估、⑦展示发布、⑧移动服务等,需要其他相关业务应用信息的,应通过业务协同实现信息共享。
(六)业务应用门户业务应用门户利用现有门户或构建新的应用门户,至少应实现单点登录、内容聚合、个性化定制等功能,并实现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工作待办提醒。
三、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数据库(一)一般要求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数据库是支撑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的基础,为了与其他业务应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数据库设计与建设应遵守以下要求:1.应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贯穿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数据库设计建设的全过程,实现河长制湖长制相关数据时间、空间、属性、关系和元数据的一体化管理;2.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统一对象代码编码规则,确保对象代码的唯一性和稳定性,为各级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共享提供规范、权威和高效的数据支撑;3.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统一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并针对每类对象及其相关属性,明确编码规则和具体代码;4.应按照河长制湖长制对象生命周期和属性有效时间设计全时空的数据库结构,保障各种信息历史记录的可追溯性。
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按照以下方式完成:1.根据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需要梳理相关承载信息的对象,如:河流(河段)、湖泊、行政区划、河长(总河长)、湖长、事件等;2.构建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相关对象、对象基础、对象管理业务、对象之间关系等信息;3.装载该地区(系统服务范围)相关对象基础信息,动态信息由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同步更新;4.与相关业务系统实现共享信息的自动同步更新,或采用服务调用方式相互提供数据服务。
(二)基础数据库河长制湖长制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信息:1.河湖(河段)信息、行政区数据、河长(总河长)数据、湖长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国家基础地理数据等基本信息;2.联席会议以及成员、河长湖长树结构、河长办树结构等组织体系信息;3.工作方案、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工作督察制度、考核问责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体系信息;4.“一河一档”的水资源动态台账、水域岸线动态台账、水环境动态台账、水生态动态台账等;5.“一河一策”的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以及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与参考值等。
(三)动态数据库河长制湖长制动态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信息:1.巡河管理、事件处理等工作过程信息;2.抽查督导的工作方案、抽查样本、工作过程、检查结果等信息;3.考核评估指标实测值、考核评估结果等信息;4.社会监督、卫星遥感、水政执法等监督信息;5.水文水资源、水政执法、工程管理、水事热线等水利业务应用系统推送的信息,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共享的信息。
(四)属性数据库河长制湖长制属性数据库建设要求如下:1.河长制湖长制对象表:用来按类存储系统内对象代码及生命周期信息;2.河长制湖长制对象基础表:用来按类存储系统内对象基础信息,用于识别和区别不同对象;3.河长制湖长制主要业务表:用来按类和业务存储管理河长制管理业务信息;4.河长制湖长制对象关系表:用来存储河长制对象之间的关系;5.河长制湖长制元数据库表:用来存储元数据信息。
(五)空间数据库河长制湖长制空间数据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河长制湖长制对象空间数据、河长制湖长制专题图数据、业务共享数据等,主要内容与技术要求如下:1.遥感影像数据主要包括原始遥感影像、正射处理产品、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监测产品等;2.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居民地及设施、交通、境界与政区、地名等内容;3.河长制湖长制对象空间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划、河流湖泊、河湖分级管理段、监督督察信息点等数据;4.河长制湖长制专题数据主要包括河长湖长公示牌、水域岸线范围等;5.业务共享数据主要包括水功能区、污染源、排污口、取水口、水文站(含水量水质监测)等;6.空间数据库采用CGCS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以经纬度表示,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分级遵循《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CH/Z 9011-2011),地图服务以OGC WMTS、WMS、WFS、WPS 等形式提供。
四、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一)一般要求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应本着服务河长、湖长,服务河长制、湖长制及其六项主要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落实为宗旨,关注主要业务,加强业务协同,具体要求如下:1.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应围绕河长、湖长及其工作范围和实际需要开展工作,重点关注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主要业务,避免将其他业务应用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造成系统过于复杂和庞大;2.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主要开展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巡河管理、事件处理、抽查督导、考核评估、展示发布、移动服务等;3.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业务应用开发应按照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将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主要业务开发形成服务组件,在应用支撑服务基础上,完成业务应用。
(二)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支持各级河长办对河长制湖长制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的管理,实现各种信息填报、审核、逐级上报,以表格、图示和地图等方式进行显示,并提供汇总、统计和分析功能,主要信息内容如下:1.河长制湖长制基础信息:河湖(河段)信息、行政区数据、河长(总河长)数据、湖长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国家基础地理数据等基本信息;联席会议以及成员、河长湖长树结构、河长办树结构等组织体系信息;工作方案、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工作督察制度、考核问责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体系信息,“一河一档”的水资源动态台账、水域岸线动态台账、水环境动态台账、水生态动态台账等,“一河一策”的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等信息以及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与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