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第九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寝园林。因此中国的陵寝园林尤其是帝陵,已成为 中国园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山水写 意园林的基本特征。 • 中国陵寝园林的功能已从原来的祭祀、凭吊转为如 今的观赏游览。
• 我们在西方园林史时,曾一起领略过古埃 及的金字塔和印度中世纪的泰姬陵,这些 事西方国家陵寝园林的著名代表作。
• 在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中国陵寝园林,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秦汉 封土为陵,以方土为主,为方锥体。
魏晋隋唐 以山为陵,此制度为后代帝陵所传承。
明清 虽复“积土起坟”,但陵墓为圆形,清多长圆形。
• 2.帝陵的地面建筑 秦汉 寝造到陵侧 西汉 寝有正寝和便寝之分 东汉 将正寝和便寝合并。汉明帝时期寝的
功能为供朝拜和祭祀。
唐代 将寝殿、寝宫分开。寝殿称献殿,寝 宫称下宫。
前章回顾
• 中国园林历经五个阶段:萌芽期、生成期 、发展期、全盛期和成熟期。
• 前章所说的是处于成熟期的中国园林。 元明清诸王朝表面繁盛,实则危机四伏。
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封建文化也逐渐颓废 。
• 园林的新发展
❖一方面是继承唐宋时期写意山水的优秀传 统,更趋精致,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写 意风格更为成熟;
9.1.1.3 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
• 1.坟丘 • 秦汉至唐 皇族为方锥形,一般达官贵人的
坟丘为圆锥形,以宽、高尺寸区别。 • 明朝以后,王公贵族、庶民百姓都是圆锥
形。
• 2.墓穴和葬具 • 自商以来,墓穴的主要形制为竖穴土坑,
墓道是十字形和亚十字形等。 • 葬具从棺椁发展到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 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 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 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 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
9.1 陵寝园林概说
• 9.1.1 墓葬制度的渊源替嬗 • 9.1.2 帝王陵寝制度及其演变 • 9.1.3 帝陵的命名 • 9.1.4 帝陵的选址 • 9.1.5 陵寝园林的风格特征
9.1.1 墓葬制度的渊源替嬗
三代时期
春秋时期
秦汉以后
9.1.1.1 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 茔的标志
• 远古:对尸体弃之不管。 《易·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 坟、墓字义有了区别:埋人的茔地叫墓, 墓上封的土叫坟。
• 寝扩大形制,成为专供墓祭的祠堂。 • 墓地植草的传统被继承下来。
• 墓葬等级区别的方式转变:
战国初叶,等级区别主要体现在地下墓 室中棺椁的数量和随葬品的多寡;
以后,除地下讲求等级外,统治者在地 上坟丘外观规定等级,如坟丘的高低、坟 墓的形制、附属设施的繁简等方面。(君 王的坟墓专称为“陵”)
• 华表亦称桓表或表,是种柱形的标志性建 筑物。
• 盛行于两汉时代,常用于宫殿、宗庙、亭 邮等建筑物前,也被用于交通大道和坟墓 的神道上,以作标志。
• 它与墓碑的标识作用不同。墓碑的标志具 有纪念性意义,而华表则主要标志墓道。
• 材质方面:汉以前为木制,自东汉为石制
• 形制方面:汉时以方石为基座,上竖圆形 石柱,雕以花纹。柱顶有方石供题刻墓主 官职及神道字样。柱顶之上还会装饰石盖 或立兽;唐宋墓前的华表多为棱形石柱; 明清时代华表的形制基本不变。
• 原始社会的土葬 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将尸体埋入土 中; 新石器时代:集体掩埋尸骨,特别用陶 瓷、盆钵装殓婴儿尸体; 原始社会末期:盛行单人葬和夫妻合葬 ,有的墓有了木制的棺和椁。
guo,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棺椁。
• 商周的栽植制度
区别墓主等级的方式:墓圹上栽植不同品 种和数量的树木。
筑。 • 唐代已成为大型石刻仪仗队 • 明清时期,石像艺术发展到顶点 • 石像分为石刻的文武官员和珍贵兽类组成的
❖另一方面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 不平衡,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的萌芽,加之 气候、物产和人文条件的差异,私家园林 开始分化,地方风格出现。
引言
•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目 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 陵寝园林包括地下寝宫、地上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 中国古代社会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皆非常重视陵

9.1.2.3 石像生
• 石像生是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 的形象。
• 它起源于代替人牲殉葬的人佣、畜佣。 • 秦汉时期多以陶俑形式列于地下,自佛教
传入后,印度的佛像雕塑技术与中国传统 雕塑艺术融合,逐渐形成中国独特风格的 石像艺术。
• 秦汉的皇陵未有石像 • 东汉中叶出现石兽,称“辟邪”。 • 南北朝时,石像生已成为帝王陵寝的必备建
宋代 将献殿称上宫
明代 取消下宫,改上宫为享殿,在享殿旁 见配殿,统称棱恩殿。
清代 将棱恩殿改称隆恩殿。
9.1.2.1 古碑
• 古碑:多指墓碑及追述功德的纪念性刻 石。
• 碑的本来作用是悬棺下葬,后发展为专 门记事铭功。
• 材质从木制到石制。 • 古碑的构造以墓碑为代表,有碑首、碑
身和碑座组成。
9.1.2.2 华表
• 西汉后期,墓穴普遍转为砖室,墓道转为 斜坡式或阶梯式。
• 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出现时刻的墓志铭, 为后来各种基本的葬墓广泛使用。
• 隋唐时规定砖室只有王室和各级官吏使用 。
• 明代规定,品官的棺木用油杉、朱漆,椁 用土杉;庶人棺以油杉、柏或杉松,只能 用黑漆和金漆。
• 3.祭祀建筑及附属设施 • 西汉 华表 • 东汉 墓碑 • 魏晋南北朝 “辟邪”(即石人、石兽等)
这种制度自古有之,并世代传承。
直到西周末年,中原地区地地区的坟丘
在三代时期后期,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 采取了平地掩尸、堆筑坟丘的方法,还在 墓葬顶上或边侧造“寝”,便于死人灵魂 “饮食起居”。
9.1.1.2 春秋战国坟丘流行于中原
• 春秋中晚期,江南筑坟制度传入中原,出 现坟丘式墓葬。
• 4.墓园栽植花木蔚然成风
• 上至帝王陵寝,下至庶民坟丘,或松柏长 青,或杨柳悲风。
9.1.2 帝王陵寝制度及其演变
• 帝王墓称陵 称陵的最早记载为《史记·赵世家》,赵 孝侯的“起寿陵”; 陵成为帝王墓葬的专用词:始于秦惠文 王,规定“民不得用陵”。
• 帝王陵寝的结构及演变大致为: • 1.陵墓封土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