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类汇编带译文鉴赏版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类汇编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15.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
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野歌《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作品名称野歌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者李贺作品原文野歌1鸦翎羽箭山桑弓2,仰天射落衔芦鸿3。
麻衣黑肥冲北风4,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5,枯荣不等嗔天公6。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7。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2018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8届各地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类题】汇集及答案解析(20190803212155)
2018届各地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类题】汇集及答案解析一、【201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15.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15.【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
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精品】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1.[2018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个人遭遇,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主要从句子的含意、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去分析。
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
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勉励自我。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2018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抒发心中郁闷。
2018高考真题古诗词鉴赏解析汇编
2018高考真题古诗词鉴赏解析汇编1 (2018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贺)弓,)。
)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心不穷,))。
寒风又变为春柳,)。
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桑树的一种,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周礼·考工记》中说,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
其中的柘木又名桑柘木,即文中的山桑) 口衔芦草的大雁。
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缯缴。
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缯缴焉。
”)旧时平民所穿的麻布衣,与锦衣相对。
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衣饰是有严格规定的,包括衣服的材质、颜色、纹饰、样式和长短等。
从材质而言,地位高贵者穿绫罗绸缎,无身份地位的黎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
就算是举子,在没有通过进士考试获得功名前,一般也身着麻织物衣服。
所以王琦说:“唐时举子皆着麻衣,盖苎葛之类。
”)谓麻衣肮脏宽大。
古人对不同地位的人的衣服颜色是有规定的,唐代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对民间衣服颜色,《旧唐书·舆服志》是这样描绘的:“贵贱异等,杂用五色……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皂”即“黑”。
一说此处应为“黑帊”,即平民所戴的黑色头巾) 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屈:不伸。
穷:困窘) 草木的盛衰。
比喻人的得志和失意) 生气发怒) 老天) 随即,转眼) 形容柳叶初生,一片嫩绿,看起来像轻烟笼罩一般)首联表面上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的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折桂。
其中“箭”“弓”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
诗人要仰望的“天”是京都,要射落的“鸿”是折桂中举。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
然而,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进士”考试。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一、【试题】(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2分)d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赏析一】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2018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2018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王贞白①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竹罗隐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
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
③琅玕:翠竹的美称。
下文“霜筠”义同。
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交错缠结。
⑥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
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
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独不见李白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答案解析和诗歌翻译共8页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白话翻译)二、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一、(2018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2018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18年全国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9古代诗歌鉴赏1、[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个人遭遇,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答案: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从句子的含意、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去分析.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勉励自我.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2、[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理解错误.陆游诗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答案:D(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赏析:这首诗比喻生动,想象奇特,构思别致,借醉中作草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渴切之情.“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两句体现了诗人胸藏韬略,却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失落,引出下面对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诗人以书前喻战前,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恍若眼前.“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将勇士们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重现.“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万里江山河清海晏的情景令人神往.这首诗体现出诗人满腔的爱国热血,读之令人敬仰、动容.3、[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误.诗歌第三、四句就是对提问的回答,即问即答,并且后面的诗句充满对精卫的赞美之情,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答案:A(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赏析:精卫即精卫鸟.相传精卫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儿,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韧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第一、二句以设问开篇,描绘出海边石头堆积的情况,让人为精卫的成就吃惊不已.第三、四句回答了第一句的提问:精卫填海,是为了让兴风作浪的鱼龙再也不能作恶.第五至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精卫的嘴都磨穿了,山中的草木残缺不全;她一天天不停地奔波,以至于羽毛都折断掉入海中.最后两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决心:只要大海未被填平,高山还在,我就要世世代代地填下去.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不假藻饰,有一种质朴之美.4、[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诗人只是意识到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思想不易实践,自己难以做到,才转而想要立志于长期耕作.而且从最后一句“聊为陇亩民”来看,所谓长期耕作只是诗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由此可见,他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其实他对孔子的“忧道不忧贫”的济世情怀是很认可的.答案:A(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即可.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哪些情感”,明确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等表明诗人立志于在陇亩间耕耘,“长吟掩柴门”表明诗人的避世思想,这集中体现出诗人渴望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但“聊为陇亩民”写诗人姑且先做一个农民.一个“聊”字表明隐居避世的思想并非诗人最真实的想法,且结合诗歌开头“先师有遗训”和引用的孔子让子路向隐士问路的典故,可知诗人在隐居之外,还有如孔子一般“忧道不忧贫”的济世情怀.两种情感同时存在,复杂而矛盾. 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5、[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2分)答案: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6、[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1分)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答: 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赏析:和州,是张籍的故里,张籍听说刘禹锡被贬至和州,便写诗慰勉他.这是一首工整的七言律诗,此诗有对朋友的激励,也包含对他受冷落境遇的同情.首联想象刘禹锡身在外郡的闲散为官生活;中间两联,具体描绘了朋友送客登临、流连风光的情景;尾联进一步想象刘禹锡到此山水胜地,诗情会更加高远,可惜得不到知音的赏识.全诗动荡流走,一气贯注.诗以闲时饮酒始,以醉中高咏结,想象丰富,感情真切.“晓来”一联,抓住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形象地再现了江边山城雄浑秀丽的自然风光,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许.此诗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也流露出诗人热爱故乡的感情.7、[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共12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中“正”是正当的意思,这里是说现在正是万里飘雪、梅花盛开之时,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答案:D(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意在强调祖国山河的壮丽与英雄人物的辈出等;C项,“担忧”“望其早归”错,该典故是鼓励友人建功立业;D项,“儿女泪,君休滴”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答案:A(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从诗歌的谋篇布局以及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具体作答时,应先分析题干中陈廷焯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评论,抓住“龙吟虎啸”“和缓”两个关键词,回到原词找寻相关词句并加以阐释.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9古代诗歌鉴赏1、[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个人遭遇,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主要从句子的含意、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去分析。
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
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勉励自我。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2018年语文全国2卷古诗词鉴赏题
2018年语⽂全国2卷古诗词鉴赏题阅读下⾯这⾸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路空峥嵘。
酒为旗⿎笔⼑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烟尘清。
14.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这⾸诗看诗⼈观看⾃⼰已完成的⼀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中郁闷。
C.诗⼈把书法创作中的⾃⼰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吞⼭河,势不可挡。
D.诗⼈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D15.第⼀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把它⽐喻成战场上的旗⿎,起到酝酿情绪、积蓄⽓势的作⽤;第⼆个“酒”则⽤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的⼼理状态,他“如见万⾥烟尘清”,似乎赢得了⼀场战役的胜利,⼼满意⾜、踌躇满志。
译⽂:胸中⾃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以壮声威,⼿中的笔好似战⼠的⼑枪,其⽓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端杯饮酒,就像打了⼀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有志男⼉当建⽴功业,有所⽴⾝,⾦⼈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呢?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没有⼈语声。
注释:磊落:众多错杂的样⼦。
五兵:即古代⼽、⽎、戟、酋⽭、夷⽭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兵韬略。
《宋史·范仲淹传》:“胸中⾃有数万甲兵谓。
”峥嵘(zhngróng):⼭势⾼峻的样⼦,此处喻满怀豪情。
槊(shuò):长⽭,古代兵器之⼀。
银河:天河,晴朗夜空中云状光带,望去像河。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分)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7题。
(共12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另U 离情。
注释: 【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C.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D. 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3分)(王昌龄《古意》) (晁补之《吴松道中》) (张耒《感春》)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郦道元《水经注》) (杜甫《秋兴八首》)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11 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三、【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2018语文高考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
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一)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
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 鹓鹭,谓朝官之行列。
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 “忆昔西池会”现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 “日边清梦断”指诗人白日梦断,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
D. “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E. 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11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王贞白①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竹罗隐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 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
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
③琅玕:翠竹的美称。
下文“霜筠”义同。
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交错缠结。
⑥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
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
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独不见李白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一句中的“终然”暗示出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
E.“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解析:选CD C项,“忆与君别年”两句表达了闺中人年复一年对戍边之人的思念之情;D项,“终然”的解释夸大其辞,“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说法太绝对。
(2)赏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答:答案:“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
(言之有理即可)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咏竹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
解析:选CE C项,诗句原意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作上宫的宫琴”,这里的解释完全弄反了;E项,末句未运用典故,“吐龙吟”意思是发出龙鸣般的声音,寄寓了诗人坚守高洁的情操。
(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石灰吟》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答: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
《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了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吟》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幽居韦应物①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 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解析:选BD B项,“细致描绘”说法错误;D项,“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于文无据。
(2)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
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
答:答案: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
《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幽居》中“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望江南·江南岸[北宋]王琪江南岸,云树半晴阴。
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
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
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
行客莫登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词人即景抒怀,感慨多端,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E.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解析:选CD C项,“全部实写”有误。
前两句议论不是写实,最后一句是虚写,不是实写。
D项,“愤世嫉俗”于文无据,词中词人只是就眼前之景感慨世事之变,谈不上“愤世嫉俗”。
(2)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答案:因为云树半阴半晴,船来船往,潮涨潮落,太阳西沉,令人感慨时光流逝,人世变迁,心生聚散离合之感。
而远眺山下,见烟雾细雨中渔市、酒家渺茫遥远,又徒添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
故言“行客莫登临”。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注]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
“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无名氏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
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
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
“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
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
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
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
借哀景写哀情相同。
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①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 ①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
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