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头部结构图
头式
触角构造
图1-11 昆虫胸足的类型
A. 步行足
B. 跳跃足
C. 开掘足
D. 捕捉足
E. 携粉足
F. 游泳足
G. 抱握足
H. 攀援足
图1-13 翅的类型
A. 同翅
B. 半鞘翅
C. 等翅
D. 毛翅
E. 缨翅
F. 鳞翅
G. 鞘翅
H. 膜翅
I. 平衡棒
J. 复翅
膜翅膜翅的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蜻蜓等的前后翅;甲虫、蝗虫、蝽等的后翅。
复翅复翅的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一般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鞘翅鞘翅的质地坚硬如角质,翅脉不可见,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甲虫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甲虫类在分类上统称为鞘翅目。
半鞘翅半鞘翅的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蝽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蝽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半翅目。
鳞翅鳞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如蛾、蝶类的前、后翅,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鳞翅目。
毛翅毛翅的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如石蛾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
毛翅目。
缨翅缨翅的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如蓟马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缨翅目。
平衡棒平衡棒为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而成,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另外,螨类属于蛛形纲蜱螨目,习惯上作为防治对象也与昆虫一并研究讨论。
(一)直翅目
通称为蝗虫、蟋蟀、蝼蛄等。体长2.5~90mm。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有翅或无翅,前翅狭长,为复翅。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雄虫通常有听器或发音器。渐变态。多数植食性。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科有:
直翅目重要科比较
蝗科螽蟖科蟋蟀科蝼蛄科
触角比体短比体长比体长比体短
听器腹一节两侧前足胫节上前足胫节上前足胫节上
产卵器锥状刀状、剑状针状、矛状不发达
跗节式 3 4 3 3
足后足为跳跃足同前同前前足为开掘足
翅前后翅基本等长前后翅基本等长前翅短后翅
纵卷伸出腹末前翅短后翅纵卷伸出腹末
发音器有有有无
常见种黄脊竹蝗、棉蝗、短额负蝗等螽斯大蟋蟀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经济地位害虫害虫或益虫地下害虫地下害虫
1.蝗科俗称蝗虫或蚂蚱。触角丝状或剑状。多数种类有2对翅,亦有短翅或无翅种类。跗节3节。听
器在腹部第一节的两侧。产卵器短锥状。为典型的植食性昆虫。
黄脊竹蝗
棉蝗
2.蟋蟀科体粗壮,色暗。触角比体长,丝状。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跗节3节。产卵器细长,矛状。尾
须长。植食性,穴居,危害各种苗木的近地面部分。
3.蝼蛄科触角较体短。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前翅短,后翅宽并纵卷。听器在前足胫节上。产卵器不外
露。植食性。
4.螽斯科触角比体长,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雄虫能发音,产卵器特别发达,刀状或剑状,有无翅与短
翅种类,多为绿色,多为植食性。
(二)半翅目
通称蝽象。体小至大型。单眼2个或无。触角3~5节。口器刺吸式,下唇延长形成分节的喙,喙通常4节,从头部的前端伸出。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多数种类具有臭腺。渐变态。大多陆生,少数水生。捕食性或植食性。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盲蝽科的中绿盲蝽、黑盲蝽;网蝽科的网蝽、杜鹃冠网蝽等。盲蝽科成、若虫喜群集危害嫩叶、叶芽、花蕾。叶片被害后,出现黑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花蕾被害处渗流出黑褐色汁液,影响开花和观赏。网蝽科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处有许多斑斑点点的褐色粪便和产卵时留下的蝇粪状黑点,整个受害叶片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苍白色斑点。受害严重时,叶片上斑点成片,全叶失绿呈苍白色,提早脱落。
常见蝽类发生特点一览表
种类分布地区寄主植物
越冬
虫态
越冬场所年发生代数主要危害时期
茶翅蝽全国分布泡桐、梧桐、油桐、红叶
李、榔榆、枫杨、冬青、
樱花、樱桃、丁香、石榴、
女贞、月季、柑橘、山楂、
无花果、地锦、白兰等
成虫
墙缝、杂草、树
洞等处
1 代 / 年 3 月至 11 月
绿盲蝽全国分布
月季、菊花、大丽花、茶
花、扶桑、一串红、紫薇、卵木槿等组织内4~6 代 / 年 4 月至 9 月
短额负蝗
1.蝽科小至大型。触角5节,部分种类4节。有单眼。喙4节。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至少超过爪片长度。前翅膜片上一般有5条纵脉,多从一条基横脉上分出。跗节3节。常见的有荔枝蝽、麻皮
蝽等危害许多园林植物。
2.缘蝽科中型至大型。体狭长至椭圆形。触角4节,具单眼,喙4节。小盾片不超过爪片的长度,膜片上有有条以上平行脉。有时后足腿节粗大,具瘤状或刺状突起,胫节成叶状或齿状扩展。
植食性。常见的有危害竹类的竹缘蝽属等。
3.猎蝽科体小至中型,头后部细缩如颈状;触角4节,有单眼,喙3节,坚硬弯曲,;前足能捕捉,前翅膜片有2翅室。全为肉食性,如黄足猎蝽、黑红猎蝽。
4.盲蝽科体小至中型。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第1节与头部等长或略长。前翅具楔片,膜片仅
有1~2个翅,纵脉消失。大多植食性。常见的有绿盲蝽等。
5. 花蝽科体微小或小型,有单眼,喙3~4节;前翅膜区有1~2条不甚明显的翅脉;常栖于地面、花
丛、叶片或树皮下,多捕食蓟马、粉虱、蚧类、蚜虫及螨类。
6.网蝽科小型,体扁平。触角4节,第3节极长。头部、前胸背板及前翅上有网状纹。跗节2节。植食性。常见的有梨网蝽、杜鹃冠网蝽等。
(三)等翅目
通称白蚁。体长3~10mm。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跗节4~5节。尾须短。渐变态。多型性,社会性昆虫。
白蚁按建巢的地点可分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土木栖性白蚁3类。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我国以长江以南各省分布普遍,危害较重。
1.鼻白蚁科头部有囟(头前端的小孔,为额腺开口称囟)。前胸背板扁平,狭于头。前翅鳞显然大于后翅鳞,其顶端伸达后翅鳞。尾须2节。土木栖。常见的有台湾乳白蚁、家白蚁等。
2.白蚁科头部有囟。前翅鳞仅略大于后翅鳞,两者距离仍远。尾须1~2节。土栖为主。常见的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等。
(四)缨翅目
通称蓟马。体长一般为0.5~7 mm,体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触角6~9节。口器锉吸式。翅2对,膜质,狭长形而翅脉少,翅缘密生缨毛。足跗节端部生一可突出的端泡,故又称泡脚目。大多植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