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商周的政治制度
【名师点睛】商朝还只是部落联盟,共推酋长,商代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也称附属国联盟制度,附属国权力自主。

联盟相对于分封来说,联盟较为松散,只需进贡,经济文化政治拥有充分的自理权。

周代则是天子的天下,分封制那些土地是他封给诸侯的,诸侯对他是有义务的。

2.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

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

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故D正确。

材料说明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有交融,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故B排除。

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民族融合的背景
3.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 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家国同构
【名师点睛】“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

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
“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4.《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

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

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士的形成
5.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奴隶社会世卿世禄贵
族政治被封建官僚政治取代,故A正确。

韩非子不是儒家代表,故B排除。

材料主要说明君臣关系演变,未涉及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故C排除。

社会变革是君臣关系演变的背景,D颠倒了因果关系,故D 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
【名师点睛】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以世卿世禄制为特点,秦朝官僚政治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6.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制度特点
7.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

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

”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以官为氏”“安官乐职”“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等信息,可知官员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体现了一种荣耀与感恩,故B项正确;宗法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与皇权结合,应该指封国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 项错误;“吏治”指官吏的作风和政绩,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故C项错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官制
8.《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材料反映的是
A.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 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
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 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士族
【名师点睛】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9.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二者均认为科举制
A.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B.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
C.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D.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另一方面,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10.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唐朝
11.“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对材料中元代行省制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集体议事的原则制约了皇权 B.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
C.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集体议事的原则是加强皇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
符合题意。

元朝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故B项正确,排除。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说明元朝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故C项正确,排除。

行省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故D项正确,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名师点睛】行省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行省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不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2.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

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是相对立的。

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下列对这种观点看法最正确的是
A.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清官有其进步性
B.清官的清根源是封建的小农经济
C.运用了阶级分析法,过分强调价值判断的阶级性
D.清官的清在于受儒家思想的控制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清官·评价
13.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演说家伊索克拉底抨击说,在“平民领袖”的领导之下,雅典“充满了悲哀”,“因为一些人只能倾诉和抱怨他们的穷困潦倒,另一些人承担许多的义务(公益捐助,只对富人征收,用于公共
节日的活动以及维护舰队三层桨战舰等)这些是如此烦人,以至于有财产的人觉得生活的负担甚至比那些贫穷的人都要沉重。

”这表明当时
A.富人阶层失去了参政机会 B.雅典下层阶级占统治地位
C.政治妥协是雅典民主的关键 D.雅典民主政治完美无缺
【答案】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

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主权在民、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权力制约、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14.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历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A.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 B.陪审法庭是雅典的司法机关
C.雅典体制优越于斯巴达体制 D.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往往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故A项正确。


审法庭是雅典的司法机关,与直接民主导致的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雅典体制优越于斯巴达体制,故C项错误。

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局限性
15.《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中写道:“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为缓释“新贵”的“耿耿于怀”,梭伦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五百人会议 D.限制第四等级权利
【答案】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相关知识。

目的: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内容: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特点: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影响: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16.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 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

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

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

这一做法
A.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
B.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C.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D.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答案】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克利斯提尼改革相关知识。

克利斯提尼改革措施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他还实行陶片放逐法,也被翻译为“陶片放逐制”、“陶片流放法”、“贝壳放逐法”或“贝壳放逐制”等。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17.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希腊城邦是公民的城邦,是公民个人荣誉的源泉,离开城邦意味着荣誉扫地,故C项正确。

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与个人荣誉无关,故A项错误。

希腊并不缺少民主法治精神,故B项错误。

希腊商
品经济高度发达,与流放的刑罚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18.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A.雅典公民崇尚自由精神
B.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C.雅典公民没有法律意识
D.雅典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答案】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局限性
19.“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

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

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公平和公正
C.谨慎履行契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
罗马法的原则是谨慎履行契约,故C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在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排除。

公平和公正,不是直接的体现,故B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罗马法作为奴隶社会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深受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

罗马法是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还确立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

如谨慎履行契约、疑罪从无、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有罪、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动审判、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一目了然之事无须证明、一事不再理等等原则对现代法律制度仍然产生重大影响
20.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
A.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影响
【名师点睛】罗马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影响,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

21.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

规定:“因
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

”这一规定
A.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答案】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阿奎利亚法》
22.罗马法规定“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该动物的所有人应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有人从非洲带回来一只二条脚的鸵鸟,致他人受到了损害,被害人便将鸵鸟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损害赔偿,引起争议。

原因是,罗马法只规定了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负赔偿责任,而没有规定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罗马法学家认为:“鸵鸟的所有人应承担责任。

”罗马法学家得出结论是依靠A.有罪推定 B.法律条文 C.个人权威 D.类推解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该动物的所有人应对受害人给予赔偿”、“鸵鸟的所有人应承担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鸵鸟也属于动物,采用类推解释,“鸵鸟的所有人应承担责任”,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有罪推定,故A排除。

法律条文中没有鸵鸟的规定,故B排除。

个人权威不等于类推解释,故C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原则
23.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对罗马共和制度做过这样的评述: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地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

”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A.实行直接民主制 B.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行贵族政治 D.王权与族权相结合
【答案】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共和制度
24.“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

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

”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

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故C正确。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这属于启蒙运动的作用,故A排除。

为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