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络研究十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实验结果澄清了经络皮肤阻抗测试中多年来 存在的一些问题 。低阻点具有较低的电脉冲击 穿电压 ,但其电学特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 经脉循行线上皮肤电位的观察结果则尚有分 歧。
从检测技术的角度来看 ,一个理想的检测 方法应该是在完全没有外加因素干扰的自然条 件下 ,能将经脉的循行路线直观地显示出来 。 目前 ,红外辐射成像技术能够满足这个要求 。 80 年代 ,我国学者已利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在 针刺和循经感传过程中 ,沿经出现的高温区域 带 。近年来 ,胡翔龙等又利用红外辐射示踪仪 , 对人体体表的红外辐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研 究 。在没有任何外加刺激的条件下 ,在人体体 表可以观察到一些线带状的红外辐射轨迹 ,其 中一部分轨迹的行程与古典经脉的路线基本一 致或完全一致 ,长者可跨越多个体区 ,有的可通 达经脉的全程 。这种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始终处 于动态变化之中 ,它与皮下或深部的大血管无 明显的关系 ,也难以用热力学有关温度扩散的 理论来解释 ,确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生命现象 。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温度多高于旁开的非经脉 区 ,但也可低于非经脉区 ,与人体的功能状态相 关 。利用这一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 ,已经可以把 古人所描述的某些体表经脉的循行路线直观地 显示出来 。但其显现的规律尚不清楚 ,产生的 机理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中国针灸 1999 年第 7 期
·389 ·
中国经络研究十年 Ξ
胡翔龙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福州 350003)
主题词 经络研究 循经感传 脏腑经络关系 经络循行
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 。经 络学说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理 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机能调控的机理和生命过 程 ,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 ,特别是针灸治疗的 临床实践 ,因而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自 1987 年世界针联成立以来 ,在历届世界针灸学 术大会上 ,经络研究都被列为一个重要的专题 。 在最近 10 年内 ,中国的经络研究也在不断深 入 ,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现从 6 个方面简介 如下 。 1 关于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研究
以上结果提示 ,循经感传形成过程中 “, 外 周”可能有某种实质性的过程循经进行 ,中枢也 出现了相应的机能和结构的联系 “, 外周”和“中 枢”协同活动 ,可能成为循经感传产生的机理 。 2 关于经脉 —脏腑相关的联系规律及其联系 途径的研究
经脉 —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问题之 一 。近 10 年来 ,我国学者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 量的工作 。针刺穴位对脏腑功能调整作用的相 对特异性进一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同 。来 自躯体和内脏的传入冲动在脊髓背角的会聚 、 整合在更多的实验观察中进一步得到证明 ,在 脊神经节等部位还发现了少数荧光双标神经元 的存在 。对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在实现经穴 —脏腑相 关 联 系 中 的 作 用 的 研 究 也 在 逐 步 深 入 。这些都有利于从已知的神经体液调节的角 度来解释经穴 —脏腑相关联系的事实 。但长期 以来 ,人们一般只注意观察针刺一个或几个穴
孙平生等以记录沿经扩布的低频机械振动 波的方法来检测经脉循行路线的工作也取得了 比较明显的进展 ,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系统 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而且还完成了对足三阳经 等经脉路线的检测工作 。但低频机械振动波沿 经扩布的速度十分缓慢 ,与人体的肌肉等其他 组织的传声速度相差两个数量级 。循经传布上 述低频机械振动波的媒介是什么 ,是进一步探 讨这一现象的最大难题 。
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七五” 期间 ,孟竞璧等将99m TC 注入人体的腕踝部穴位 皮下 ,以大视野的γ闪烁照相机进行记录 ,注入 的核素即可以 17 cm/ s 左右的速度循经移行 , 在四肢示踪轨迹与古典经脉路线的符合率约 78 %。此种核素示踪轨迹与淋巴系统无直接关 系 ,而与血循环的关系则比较复杂 ,它既与血循 环密切相关 ,又非已知的血管的分布和功能所 能解释 。以碘化钠作放射自显影的结果表明 , 沿豚鼠“膀胱经”的示踪轨迹走行于组织间隙之 中 ,标记的银粒子并未附着于任何特殊的组织 结构 。但由于γ射线对机体软组织的穿透性强 等原因 ,对结果的解释还存在较多争议 。近年 , 周迪湘等又向一组志愿者的穴位注入32 P (β射 线 ,故其灵敏度和分辨率均远较γ射线为高) , 以 X 线片放射自显影 ,结果有 86 %的受试者出 现了宽 3~5 mm 的示踪影像 ,走向与所属经脉 的路线大致相符 。深度约在皮肤或皮下 2 ~ 3 mm的部位 。从显像的时间判断 ,这一示踪轨 迹与血管和淋巴管无关 ,其确切性质尚待探索 。
对皮肤阻抗的检测也有了明显的进展 。胡 翔龙等研制了一套专用于皮肤阻抗测试的微机 系统 ,对十四经脉全程实测的结果表明 ,皮肤低 阻点的分布基本上是循经的 。在跨越多条经脉 的大范围的扫描检测中 ,皮肤低阻点也都相当 集中地分布在经过该区的各条经脉的路线上 , 进一步证明这一结果确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生命 现象 。但所检测到的只是一系列沿经排列的低 阻点的联线 ,而不是一条不间断的低阻线 。这
在“中 枢 ”方 面 也 获 得 了 一 些 新 的 实 验 结 果 。吴宝华等对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观察的 结果表明 ,感传过程中 ,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诱 发反应的 C4 ~C5 成分 (与体觉刺激的知觉过程 相关) 的空间分布与感传循行经过的体区契合 ; 感传被阻滞 ,体觉诱发反应的这种特殊空间分 布即随之消失 ;刺激无感传者的同样穴位则无 此种现象可见 。根据庄鼎实验室的观察 “, 入 静”诱发感传时 ,大脑皮层的兴奋 、抑制过程出 现了复杂的动态变化 。这可能是循经感传出现 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 ,诱 发感传的体觉传入信息首先将到达其特异的投 射部位 (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 ,然后再向皮层 的其他部位扩布 ,经过众多的环节 ,最后才能形 成受试者所体验到的感传 。最近 ,庄鼎等的工 作证明针刺穴位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的早成分 可以扩及大脑皮层许多部位 ,具有一定的时空
中国针灸 1999 年第 7 期
·391 ·
足踝部以下的穴位内注入99m TC ,也观察到只有 在99m TC 注入昆仑 (膀胱经) 、中封 (肝经) 的受试 者以及一部分注入太溪 (肾经) 的受试者出现膀 胱经显像 ,而当99m TC 注入其他经脉穴位时膀胱 经显像均未出现 。这些现象颇为微妙 ,它从体 液途径的角度显示了经穴脏腑相互联系的某些 特异性 。以上结果说明在实现经脉脏腑的相互 联系中除了已知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之外 ,可 能还有其他途径参与 。 3 关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客 观检测
对经脉循行线上相关组织化学特性的检测 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中医传感针的研制成 功使我们观察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物质和能量代 谢的特征成为可能 。目前 ,已经对人体经穴深
Ξ 本文曾在世界针联成立十周年学术大会 (1997 ,北京) 报告
·390 ·
1999 年第 7 期 中国针灸
特征 。因此 ,探讨大脑皮层在循经感传形成中 的作用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70 年代 ,刘澄中提出以“循行性反应系统与近邻接 通”的假说解释循行性感觉的机理 。近年来 ,又 从高级临床神经学的角度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 步的研究和发挥 ,这是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 高级部位的活动着手 ,探讨循经感传机理的又 一个方面 。
就外周过程而言 ,胡翔龙等对一部分感传 显著的志愿者观察的结果初步表明 ,感传到达 , 可以引起支配该部位的感觉神经的传入放电 ;
Leabharlann Baidu
无感传者则无此种现象 ;感传被阻滞这种传入 放电即随之减弱或消失 。赵宴等还进一步证 明 ,无论是在哺乳动物或两栖类动物 ,在切断与 中枢的联系之后 ,神经冲动仍然可以在外周感 觉神经末梢之间跨节段传递 ,传递方向具有一 定的循经性 。近年来 ,骨骼肌组织与循经感传 的关系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 ,朱兵观察到人 体一些骨骼肌首尾相接 ,其分布位置与经脉的 循行路线非常相似 ,并在一部分感传显著的志 愿者身上记录到了与感传同步的肌电反应 。神 经和骨骼肌的兴奋连锁的跨神经节段传递 ,可 能就是取道上述骨骼肌链形成的通路 ,不断兴 奋沿该通路分布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从而 引起了循经感传和与之伴行的循经肌电反应 。
谢益宽等则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在脊髓水 平对经络现象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对猫 、大鼠和 猴观察的结果表明 ,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对 来自外周传入刺激的反应具有某种循经的特 点 ,沿着胃经 、胆经和膀胱经等穴位分别注射 CB2HRP ,则每一条“经脉”在脊髓的前角都可显 示出一条纵向排列的柱状运动神经元链 ,从而 认为经络活动可能是一群支配功能上协同的肌 肉群 ,具有特异空间联系的运动神经所固有的 反射活动的功能表现 。林文注等应用 CB2HRP 逆行跨神经节追踪的方法 ,观察到在家兔的脊 髓和脑干胶状质内可能也存在与胃经和膀胱经 相对应的神经网络链 ,并有相对特异的空间分 布。
循经感传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 依据 ,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经络实质密切相 关 。循经感传作为一种主观的感觉现象 ,它的 形成必然涉及到神经系统从外周到中枢的各个 环节 ,但人们观察问题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 。 长期以来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中都存在 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 的观点 。在 1987 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针灸学 术大会上 ,根据现代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长期 以来经络研究所积累的大量事实 ,胡翔龙和吴 宝华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 枢统一论”的假说 ,强调就循经感传的形成而 言 ,外周有循经的实质过程 ,中枢也有循经的功 能联系 。但在外周和中枢的协同活动中 ,起决 定作用的是外周的实质过程 。近 10 年来 ,我国 学者又从“外周”和“中枢”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 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
位对内脏功能的调整作用 ,探讨穴位功能的相 对特异性 。不过 ,穴属于经 ,但不等于经 ,仅只 研究穴位功能的特异性 ,与阐明经脉 —脏腑相 关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近 10 年来 ,在经脉 —脏腑相关研究方面的最主要的进展是将过去 仅仅观察刺激个别或少数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 的调控作用提高到对经脉整体功能的观察 。中 医学认为每条经脉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 。经络 学说所强调的是一条经脉与所属脏腑的关系 。 那么 ,针刺同一条经脉的不同穴位以及经脉线 上的非穴位点是否都有同样的效应呢 ?“七· 五”期间 ,胡翔龙实验室提出了这个问题 ,并在 1993 年首先报道了对 100 名志愿者的观察结 果 ,证明无论针刺心包经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 点 ,同样都可以显著改善受试者的左心功能 ,心 包经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参与心脏功能的调控 的 。严洁等又相继对胃经和胆经进行了观察 , 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 。当然 ,从中医学的观点 来看 ,经脉功能的整体性只是经脉 —脏腑相关 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 ,而不是它的全部内 涵 。但只有首先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才有可能 进一步探讨脏腑功能调控中更复杂的问题 。还 有一些学者报道 ,以压迫阻滞针效定位的方法 , 也可以检测出针刺过程中人体体表出现的特殊 循经轨迹 。此种轨迹连续不断 ,而且还与针刺 效应的实现密切相关 。为分析经脉脏腑相关的 联系途径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线索 。在同步记 录胃 、小肠和结肠运动的动物实验中 ,还有人观 察到针刺“足三里”、“小海”和“曲池”分别对上 述三个部位的运动功能有相对的特异性影响 , 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实验结果 。心经和小肠经 的表里关系在周逸平等的实验中也得到初步证 明 。对药效反应的经穴特异性的研究也不断深 入 ,积累了一些重要的事实 ,这些事实尚难以用 已知的医学生物学知识作出恰当的解释 ,其作 用途径也尚待进一步分析 。1984 年 ,成柏华等 曾报道 ,注入内关 、足三里 、孔最和太溪的示踪 剂 NaI125 ,虽能迅速迁移至各脏器 ,但其到达的 速度 、时间和强度则因注射的穴位不同而有所 不同 。最近 ,孟竞璧等在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