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墟
商代晚期都邑遗址。

位于今很难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

东起后岗,西至北辛庄,南至铁路苗圃,北至三家庄,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即古本《竹书纪年》所云“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殷。

北宋以来时有商文物出土,清末又出土甲骨文。

自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曾进行十五次大规模发掘,建国后历年又进行钻探、发掘。

其布局是:宫殿和宗庙区在小屯村东北洹河以南的中心地区,发现建筑基址五十多座,建在凹形、方形、长方形的夯土台基上,并发现圆形铜柱基,其下有天然大卵石。

还发现建筑物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典礼时杀害的人骨。

这里还出土大量遗物和十万余片甲骨。

也还发现一些中、小墓葬,妇好墓亦在此处。

宫殿区以西,发现宽7—12米,深5—10米的大灰沟,当是人工挖成的防卫设施。

洹河北岸至侯家庄西北冈、前小营村之间是殷王陵区和祭祀场,发现大墓十三座和上千小墓。

出土大批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和用于祭祀和殉葬的人、狗、马、象、鹰等骨骸。

殷墟中心区以外,大司空村、高楼庄、四盘磨等地发现小型房基、墓葬,当为平民居住区。

殷墟西区发现近千座小墓,可分八区,当为族葬墓地。

从大司空村和殷墟西区墓葬群及其出土文物看,平民已在分化。

小屯村东南1公里处的苗圃北地为铸铜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发现房子和大量炼铜坩埚、陶范等。

小屯西的北辛庄是制骨遗址,发现有房基、骨料、半成品和制骨工具,制品以笄和锥为多。

此外,后岗发现几座族葬墓和杀殉坑,共埋人54具。

殷墟发掘为商代考古奠定了基础,也为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二里头文化
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

以前曾称为“洛达庙类型”文化。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展。

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四期。

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与二里岗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

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

二里头文化的碳—14法测定年代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大禹治水
传说尧舜统治时期天下洪水为害,尧命有崇氏首领鲧治水。

鲧用堵塞的方法,结果失败,被舜殛死。

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

禹接受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

禹治水期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治平了洪水。

禹的声望日隆,舜死后拥戴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平治了水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这也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夏文化
夏人活动区域内夏王朝时期的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叫夏文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古籍记载的夏人活动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发现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发展序列上补足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中间的缺环。

其中有几种主要的看法: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不是夏文化;三.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而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属于商文化;四.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为夏文化,偃师二里头遗址即夏都阳城。

大家对第一、二期遗存可能是夏文化的认识比较一致。

这时期生产水平有较大发展,已是青铜时代,农业上的发展表现为生产工具进步和专用酒器增多。

生产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主要表现在墓葬中出现分正常埋葬的人骨,及宫殿基址中庭发现的人殉坑,反映这一时期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对夏文化分歧的解决有待于考古发掘提供更多物证,同时有待于多学科结合研究取得确切数据,对目前推算出的夏商纪年进行验证或修正,将夏朝的绝对年代确定下来,从而为夏文化探讨提供可靠前提。

夏小正
《大戴礼记》篇名。

《隋书•经籍志》著录“《夏小正》一卷”,可见隋时已有别行本。

《礼记•礼运》:“孔子曰……吾得夏时焉”,郑玄注:“得夏四时之书”,即《夏小正》。

内容述从正月到十二月一年时令气候,宜时之农事等生产活动,相传是夏代历书,故名。

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之月令书。

甲骨文
商周时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

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上述九个地点共发现312片,1033个字。

其中以凤雏出土最多,计292片,915个字。

金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器有铭文始于商代中期,商代青铜器铭文一般文字较少,大多仅记器主族氏、名字及所祭先人等,寥寥数字,字数最多这亦仅四十余字。

周代铭文字数显著增加,内容亦有发展,多说明做器原因和用途,包括一些重要的事件,如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有的长达几百字,如西周前期的小盂鼎有三百九十余字,西周的后期的毛公鼎达四百九十七字。

到战国中晚期,长篇铭文较少,多为“物勒工名”即记载监造者名、工匠名、器名、置于所在等。

铭文多为铸成,自春秋时期起有刻成的,字体亦随时代变迁而有变化。

鸣条之战
商汤灭夏之战役。

夏朝末年,夏王桀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位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伐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

聚敛百姓资财,建倾宫,修瑶台。

民不堪其苦,常指太阳咒骂:“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

拒谏而诛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叛夏。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的诸侯后,遂出兵伐夏桀。

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

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败逃,至南巢(今安徽寿阳)被擒流放而死。

夏王朝遂被灭亡。

盘庚迁般
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

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

盘庚继位以后,政局混乱,阶级矛盾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

但贵族平民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

迁殷后,“行汤之政”,政局才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之迅速发展,从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再未迁都。

九世之乱
商朝中期王室动乱。

自仲丁后,王朝中衰,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诸侯离叛。

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

牧野之战
周灭商之战役。

周文王死后,武王做灭商准备,曾率师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约而至孟津相会助周王八百。

武王以实际尚未成熟,率师还周。

过二年,纣王残暴更甚,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亦出兵助周。

商纣发兵十七万拒敌。

甲子日晨,两军会战于牧野,商军倒戈。

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

成康之治
西周自武王灭商、周公东征后,建立一套礼乐典章制度,巩固了统治。

成王、康王两世四十余年,政局稳定,社会安宁,相传“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为西周最繁荣昌盛之时期,后世史家称“成康之治”。

三监
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蔡叔、霍叔总称三监。

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周公东征
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

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

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

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

《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滕文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

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

这次战事是继武王灭殷之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国人暴动
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

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

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
西周厉王暴虐,被国人驱逐,流亡于彘(今山西霍州东北),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主持政事,称为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前841)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始。

十四年(前828),厉王死,太子静被拥立,是为周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平王东迁
西周末年,周幽王立宠妾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嗣,废申后行业太子宜臼。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宜臼逃至申国母舅家,申侯遂联合缯国和犬戎伐周,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下,西周覆灭。

申侯、鲁侯、许文公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平王。

次年,因镐京及王畿遭战争破坏,平王得晋、郑、秦和其他诸侯之助,东迁与雒邑(今洛阳),重建周王朝,为东周之始。

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为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名。

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始见《孟子•滕王公上》,此外《周礼》、《汉书》、《谷梁传》、《公羊传》等均有记载。

周朝施行井田
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元,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

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

耕种井田的农业奴隶也随着土地同属于奴隶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

一家百亩,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

井田制度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是由氏族社会公有土地演化而来的,保留公有的名义,实质上是贵族剥削农业劳动者的一种方式,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归国家。

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这种份地不是固定不变的,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交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这说明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占有权,它和公田一样都归属于国家。

而村社农业劳动者占有、使用私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

《周礼•地官•小司徒》述井田之制,只称“九夫为田”,不言公、私之分,说的是后期的井田制,与孟子所概括的早期情况不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提高,西周时三年换土易居的耕种法也逐渐取消,国家采取一次性授田,即所谓“爰田法”。

共耕公田和定期重新授田之制的废止,意味着公社农业劳动者对土地私有倾向大大增强了,从而为战国时井田制最终消失埋下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