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

观察报告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报告

【摘要】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班幼儿生活与学习中的分享行为的观察,分析影响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因素,进而针对其现状与原因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观察与评价

前言: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指幼儿在群体中生活时把自己的物品、快乐等与别人共享的行为、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幼儿是否具有分享行为,反映出他是否有体察和关心别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帮助别人,是否能和别人情感和睦、团结友爱、协作顺利,所以,分享行为的培养很长时间以来已被认为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的情感。

问题提出:孩子们进入中班以后,各方面能力有很大提高,但在玩具交流、分享方面的矛盾仍旧非常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非常普遍。来到幼儿园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计划,从生活、学习两方面的分享行为入手,对中班幼儿进行观察与分析。

观察时间:2014年11月每周二的早上

观察地点:省委机关幼儿园大三班

观察对象:省委机关幼儿园大三班全体幼儿(37人)

观察与记录法:事件取样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

观察内容:

1、知识经验的分享。由于儿童生活环境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每个儿童拥有的经验有所不同,观察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主动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

2、情感体验的分享。从幼儿的活动与谈话内容中观察幼儿能否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情感、领悟等主观活动。

3、学习材料的分享。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观察幼儿能否将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同伴分享。如:在画画的过程中幼儿能否做到与同伴共用一盒水彩笔,是否同意把橡皮、剪刀等学习材料借给同伴。

4、玩具的分享。在自由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可以自愿的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玩。当小朋友提出要与某个小朋友分享其玩具时,注意观察该小朋友的情绪变化及表现。

观察结果:

1、幼儿喜欢从自身个性出发,选择分享的伙伴,分享行为仅限于自己选择的同伴,而对于圈子之外的分享行为孩子们不感兴趣,同时也不屑于参加,客观上造成孩子们与人交往的局限性,与人合作的有限性。

2、中班的幼儿独占行为非常常见,部分幼儿在分享玩具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需要为标准,还不具备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在与同伴交往时,还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缺乏分享技能。

3、在分享的人群中、幼儿的分享也多倾向于感觉分享(即只给别人看、听、嗅、摸等)。实质性分享(即完全以利他为目的的分享)很少。同时,分享给别人的动机也多是自利的,如玩具给别人分享多有炫耀之意,也有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还有幼儿说“我给他玩具玩他才给我玩具玩。”“我给她糖吃是我怕我的牙吃坏了”“我觉得这个糖不好吃”等等。利他的动机也有,但比较少。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

第一,幼儿对分享行为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够。在观察中发现,大部分幼儿,不管他们是否分享,都说不出行为理由。当我们询问他们为什么做出这种行为时,多半都回答“不知道”。只有小部分幼能有具体的回答,回答的内容也反映出不是自己的认识,主要是成人的要求或意见。如“我爸爸要我这样”“我妈妈说小朋友要团结”“姥姥说玩具给别人玩会搞坏的。”

第二,幼儿没有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幼儿不懂得去体察别人的心情和情绪,他们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完全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的制约。所以,当看到别的儿童渴望得到分享物时毫无感觉,无动于衷,甚至当有人提醒说“你看,别人没有心里多难受啊”时,有的孩子竟说“他难受他的”或“这是我的,他要,就叫他妈妈买。”

第三,家长教育观念的误区。在观察中还发现,幼儿的不分享行为除了自身心理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孩子们说不分给别人,是因为“我妈妈说自己玩自己的。”“姥姥说别人会搞坏我的玩具。”“如果我把东西给别人,爸爸会打我的。”可见,在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上,成人的认识有待于统一,教育的误区很显然成为了幼儿分享行为表现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幼儿教师教育中的不足。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这种核心作用体现在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说明,幼儿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他们的活动与教育方法往往会在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成为方向性的引领。教师要对幼儿正确行为习惯作出引导,就必须能够及时接受并且对幼儿行为作出恰当的反馈。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忽略这些因素。

教育建议:

第一,老师、同伴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就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幼儿看到经常老师这样,她也会去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分享行为。同伴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第二,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分享培养。中班幼儿是非常喜欢喜欢听故事的,故事中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如:“玩具大家一起玩”、“拔萝卜”、“三只蝴蝶”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营造提倡分享的氛围。在有意识地创设分享机会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通过体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互动行为而产生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活动环境,鼓励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感知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需求,逐步形成分享意识。在这一点上,还应该特别重视学校和家庭相互沟通与合作,以便形成两者间的合力。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将每阶段中的某一天作为专门的分享日。在这一天可以以分享玩具,分享故事等为主题开展活动与游戏。家长也可以引导幼儿从他们的书籍、玩具中挑选一部分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第四,家园共育,让温馨的家庭生活成为形成分享合作良好品质的摇篮。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应把改进家教方式放在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如:设立家长园地,粘贴相关内容的教养心得,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及“怎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如何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等。评价:

《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的情感。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时期他们的分享行为处于萌芽状态,“独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