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军事变革对我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军事变革对我军的影响
王明明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山东青岛 266041)
摘要: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既给我国军事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
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宽广的视野、前瞻的眼光和科学的精神,深入研究世界新军事变革问题,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新军事变革;信息化;高新技术
Shallowly discussed the military transforms to our army the
influence
WANG Ming Ming
(Navy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Qingdao part ,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Zip code:266041) Abstract: the world new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to the core of the information changes develop Acceleratly, It has provided the rare opportunity to our country military reconstruction, and also brings the stern challenge. The acceleration advance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ilitary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army modernization surmounts the type development, must by the broad field of visionand and the first gazes judgement and science spirit, thorough research world new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question, derives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the helpful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New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High-tech
始于上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性军事变革,本世纪初又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其显著的特点是:变革的动因复杂、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持续长久,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掀起新的波澜。
总体发展趋势可概括为:军事技术向信息化迈进,武器装备向精确化过渡,军队体制向合成化发展,战争形态向信息主导转型。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场世界性的军事变革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变革动因具有多样性。
美国是这场新军事变革的抢先者,其变革的动因是谋求军事上的绝对优势,通过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科技创新和突破,拉大与潜在对手的“时代差”和“技术差”,从而形成“不对称局面”,为实现和保持单极世界打造新的利剑。
俄罗斯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为应对美国及北约的威胁,利用其雄厚的军事基础,谋求新的战略主动,维护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
英、法、德、日等国,力图通过军事变革,形成相对优势,能够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为了反对外来侵略,为本国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其军事变革既有主动原因,也有被动成份。
变革内容具有广泛性。
与历次军事变革相比,这次军事变革的内容十分广泛和深刻。
它不仅包括军事技术、武器装备、部队编制、指挥体制、军事训练、军人素质、后勤保障和战争动员等客观要素,而且包括军事理论、军事思想、军事观念、军事思维方式等主观要素。
基本包含了军事形态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
不仅如此,世界军事发展趋势表明,军事变革范畴已经拓展到了外层空间,许多国家已开始着手研发天基军事系统,筹划建立天基军事力量,以期占领21世纪战略制高点。
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空间战”将作为一种重要作战样式登上历史舞台。
变革途径具有差异性。
军事变革的途径是由变革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美国等西方少数军事强国的变革,是在国家经济基础极为雄厚、社会信息化程度十分发达、军队机械化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抢占先机型的全面变革,因而走的是自主开发完善的路子。
落后国家由于受经济、科技基础所限,不具备全面变革的条件,多数采取的是被动式跟进发展的模式。
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科技基础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军队建设也处于机械化的中级阶段,并且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军事变革的基础既不同于西方军事强国,也不同于某些落后国家,其变革途径同样具有鲜明的特性。
我们要认清军事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变革特点规律。
变革进展具有不平衡性。
总体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世界各国军事变革所处的发展阶段大不相同。
信息技术先进、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在新军事变革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长距离,如美、英、法、德、日等国的军事变革,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而信息技术落后、信息产业不发达的国家,其军事变革则刚刚起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但也要看到,尽管变革的起点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落后国家只要综合国力达到一定水平,并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在军事变革的大潮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态势,既对我军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把握趋势、揭示规律,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我认为,推进我军军事变革,应按照高端做起,复合推进,紧贴需求,重点突破的思路,实施跨越式发展,坚持针对性,突出不对称,注重协调性,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际的创新之路。
实施跨越式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必由之路。
目前,西方军事强国占据了新军事变革的先发优势,军队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而我军信息化建设则刚刚起步,客观上处于后发位置是不争的事实。
但后发并不意味失去主动、注定落后,我们仍然具有相对的优势。
我军有党的坚强领导,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够统一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可以对军事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总体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等等。
而且,我们还有外军的变革过程做参照,不必从头做起,从而避开探路者所走过的弯路,直接从较高的起点上起步。
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是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最科学、最现实的战略选择。
以跨越方式推进我军军事变革,应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军事变革的核心,直接瞄准高新技术前沿,坚持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求突破,发展独创性技术,从而形成局部领先优势。
根据我军军事变革的总体要求和发展规划,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关键技术。
通过对先进理论、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获取发达国家军队长期积累的变革经验,从而提高开发效益和发展速度。
通过抓主要矛盾和解决关键问题,加快军事变革的步伐和进程。
比如加强装备体系建设,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大力培养新型人才,不断更新军事理念,以及建立推进军事变革的保障机制等,以此促进和带动军事变革的整体发展。
需求牵引,坚持有针对性的发展,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应遵循的一条准则。
我军基础比较薄弱,需要发展和建设的东西很多,样样都搞全面出击,没有厚实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是行不通的。
因此,只能按照战时牵引平时、需求拉动发展的原则,明确针对性,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一是针对急需。
根据未来可能的作战样式和采取的作战手段,充分估计困难和不足,最急需什么就发展什么。
近两年来,在全军装备系统抓的“两成两力”建设,就是瞄准急需,整合现有资源,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是针对弱点。
一方面要瞄敌方弱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反制武器与战法,另一方面是针对自身弱点,按照“木桶理论”,把“短板”补齐。
我军在国防科技领域有些前沿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如纳米技术、激光技术、电磁脉冲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与少数几个军事强国
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也是我军实行跨越式发展的强势。
突出不对称发展,是我军保持强大军事威慑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军军事变革,仍然要把不对称发展作为一条重要途径,始终坚持“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的方针,未来作战对手最担心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最害怕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发展拳头力量、威慑武器,研究信息时代的人民战争,作为不对称发展的主要内容。
从外军的军事变革经验看,发展快速反应的拳头力量,是现实和未来军事斗争形势的要求。
人民战争是我们战胜强大敌人的法宝。
人民战争区别于其他战争形式的重要标志,就是整体对抗的“不对称”性。
认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理论,根据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的新变化,深入探讨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的样式,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组成,以及多种斗争形式相互配合等问题。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物质资源丰富、人才精英群体集中、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等优势,突出抓好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和信息网络等骨干力量建设,结合部队大型战役演习,组织民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广大科技人员,参与信息化战争演练,增强民众参与信息化战争的意识和能力,我军就有了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强大后备力量。
注重协调性发展是我军军事变革现实条件的客观要求。
之所以全面启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因为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已经构成了挑战和威胁;之所以注重协调性发展,是因为我国的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与之相当的水平。
因此,推进我军军事变革既要顺应世界军事发展大势,同时也要着眼国家和军队整体建设大局,做到系统筹划,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军事变革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实现军事变革与国家战略的协调发展。
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确立后,为了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江泽民从国际战略格局、国家建设大局的高度,着眼世界军事发展大势,对今后半个世纪的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指明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方向。
把经济搞上去和建设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
事实上,这两大战略任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构成了中国社会整体建设的时代变革大局。
军队建设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强国工程,经济的安全发展需要巩固的国防来保障,推进军事变革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同时,军事技术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必须把经济建设和军事变革统一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
军事变革的动因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牵引军事变革的内在动力,则是与国家安全战略相适应的军事发展需求。
我军的军事变革必须着眼于军事发展的需求进行统筹规划,针对需求搞好顶层设计,按照需求促进协调发展。
比如,在军事力量的构成上,既要考虑未来打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也要考虑应付多种突发事件所需。
在装备建设上,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更要重视现有装备的技术改造等。
总之,需求牵引,协调发展,是我们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核心是建设信息化军队,目的是打赢信息化战争。
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军队建设方方面面的调整和改革,关系十分复杂,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军事变革的进程和质量。
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战略全局的高度,预见在先、宏观把握、科学筹划、慎重决策,确保军事变革的顺利实施和正确发展方向。
这里需要着重处理五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推进我军军事变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制定建设规划。
同时也要结合部队现状和现实需求,抓好当前建设特别是军事斗争准备的落实。
近几年,我军紧紧抓住军事斗争准备这个“龙头”,下大力解决部队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我军建设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
我们必须把当前建设纳入军事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以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推动军事变革不断向前发展,用军事变革的成果
促进军事斗争准备的落实。
真正做到当前建设
2006.1与长远发展、应急准备与整体建设的统一。
二是正确处理局部跃升与整体推进的关
系。
我军的军事变革,总体上必须坚持整体发
展、全面提高。
但现实国情军情的实际状况,
不允许我们铺开摊子样样都搞。
这就要求在推
进军事变革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跃
升与整体推进的关系。
一方面要集中有限的资
源和力量,合力攻关,首先在某个方面、某个
领域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
把局部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成熟技术,逐
步扩展到军队建设的相关领域,从而有效带动
军事变革的整体推进。
三是正确处理借鉴外军与自主创新的关
系。
学习借鉴外军变革的有益经验和成果,可
以提高建设层次和起点,这也是推进我军军事
变革的便捷途径。
但是,学习借鉴决不能简单
地照搬照套,必须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坚
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因为现代化是买不来
的,买来的现代化,势必受制于人。
我们应把
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善于在学
习借鉴中开拓创新,在创新发展中借鉴他人、
超越他人,争取在关键领域实现较大突破。
四是正确处理政策引导与利益拉动的关
系。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
社会、政府、国家以及军队内部等诸多方面共
同作用的推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
量,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政策制度法规体
系,通过政策引导确保军事变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要重视利益拉动的作用,遵循市场经
济规则,走军地合作开发的道路,这样既能节
省国防经费投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也能
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特别是民用科技的发展。
在这方面,美国有以军带民的长期实践,我国
也有军转民、民转军的成功经验,只要政策到
位,就能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耿华《论新技术革命对军事的影响》,解放军政
治学院出版社 1985.8
[2]周碧松《现代高技术战争》,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2.12
[3]宋方灿《理清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思路》,中
国新闻网,2003.6
[4]杨铁虎《中国战争理论研究现状与思考》,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