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评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有益尝试

高召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面对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做何改变?如何让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落地”?正当广大历史教育者对此心存疑惑之时,2018年7月16日—17日,“探索新时代历史教育——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举行。上海市朱家角中学沈清波老师带来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公开课,课后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和江苏省特级教师唐琴老师共同主持了学生评课环节。学生评课让人眼前一亮,引发了在场教师的深入思考。本文试以两位老师主持学生评课环节实录为例,说明学生评课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有益尝试。

课程改革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客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评课就是“学生也是评价主体”这一理念最有力的实践上的诠释。与传统的由专家、教师进行评课的模式不同,学生评课是指一节公开课或者常规课后由学生围绕这节课进行评价,或提出疑惑之处,或谈收获或提建议等。虽然学生评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而且受制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可能会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评课有利于教师倾听来自课堂最真实的声音,有利于形成民主课堂,有利于教学相长。学生评课这一看似新颖、时髦的实践活动,其实是教育“常识”,学生评课是历史教育“常识”的回归。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习者的健全成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聆听学生的声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必力”。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术至关重要,而学生评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30分钟的学生评课环节里,李惠军老师幽默风趣、循循善诱,先后问了学生五个层次的问题:认知习得、方法领会、情感体验、审辩质疑、教师改进。李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李老师的引导交汇在一起,引起了在场教师的共鸣,为日常教学活动中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借鉴。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彼此联系密切,在教学实践中是不可分割的。为了便于探索学生评课在核心素养落实中的意义,笔者依据实录内容,逐个有侧重地进行分析。一、巧用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现摘录学生评课实录片段:

李老师:大家还有什么收获吗?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说。

学生:老师讲完宜昌曾发生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后,我感觉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是大人物,只是平民的身份,就妄自菲薄,哪怕是一个平凡的人,对国家建设都可以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李老师: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年宜昌的“敦刻尔克产业大撤退”的时候,宣昌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几乎全部动员起来,不仅保卫了中国的产业转移,而且为中国抗战打造“大后方”奠定了基础。

很明显,通过课上沈老师的讲解,宜昌倾全城之众仅用40天就完成3万多人和10万吨物资大撤退的情形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平民,哪怕是普通民众,一样可以社会发展做自己应有的贡献。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进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李老师将学生的感受总结、升华,大道至简地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素养在学生评课中很巧妙的贯彻、渗透。

二、落实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一切人类的活动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时空观念是对客观历史的定位。对于中学生来讲,时空观念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更是认识历史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现摘录学生评课实录片段:

李老师:这节课你们认为老师应该怎么给你们讲这段故事会更好一些?

学生:我觉得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应该单单地独立地讲某一个事件,应该把知识串到一起,比如说讲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时候,可以讲一下欧洲在干什么,为什么苏联不帮我们。(现场掌声响起)

李老师:很专业!就是把中国抗战的某个事件置于一个更大的空间,世界大战中中国在做什么来考察。

学生:就是一种格局。

李老师:哇,他说格局,好,非常好。这位同学提出的是老师的视野、格局的问题。非常好。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同时期欧洲战场存在横向的联系,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存在局部与全局的联系,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考察日本侵华事件,应该把它置于更大的背景之下,站在全球的角度去看待。李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润物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了时空观念。

三、诱导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如何搜集、辨别、使用各种历史资料。进行史料实证的前提是学生具有实证意识。现摘录学生评课实录片段:

李老师:大家在这堂课中有没有什么困惑?有没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纠结的地方?

学生:蒋介石在日记里写的,7月16日还是想和日本方面谈判,想用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但是7月17日的时候就坚定决心,要一致抗战,我不明白这种思想是怎么转变过来的?

李老师:哦,一夜之间,思想大相径庭。我发现你想得非常通。你注意到的是蒋介石7月16日还想通过谈判,希望国联介入来调解这件事情,结果第二天他态度转变了。你想问问这个事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我们等下让沈老师课下回答你好不好。

学生:我是不是有点不给面子

李老师:没有没有,非常给面子,你提的问题非常好。一夜之间,思想转变这么大,背后的玄机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好,大家应该给这位同学掌声(现场掌声响起)。这样的学生,我们已经久违了。这样的学生,我们天天在期盼着,今天终于碰见了,谢谢你。(现场掌声响起) 这段师生对话相当精彩,所透露出的信息众多。身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的李惠军老师,面对学生所提问题无法直接给出解释,低调务实严谨的他,很坦率地说“我也不知道”。当然可以看出,学生情商很高,觉得自己让老师尴尬了。但李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很高的评价,让老师课下查证后进行回复,并号召在场专家、教师用掌声鼓励学生。李老师这一系列做法用意颇深,他不想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用心地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相信这名学生课下会主动查阅资料,一探究竟,如此一来学生既习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实证意识。在这其中,看似老师“输”了,其实“赢”了。

四、关注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和信息,准确地运用历史术语来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解释,能够做到语言上通顺流畅,逻辑上自圆其说。现摘录学生评课实录片段: 李老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感到困惑的?

学生一:我想问一下,“八年抗战”为什么改为“十四年抗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