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滞后环节高阶系统的内模控制及仿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滞后环节高阶系统的内模控制及仿真
摘要:内模控制(IMC)是80年代初提出的,由Garcia和Morari引进,其产生
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对当时提出的两种预测控制算法MAC和DMC
进行系统分析;其次是作为Smith预估器的一种扩展,使设计更为简便,鲁棒及
抗扰性大为改善。内模控制器(IMC)是内部模型控制器(Internal model controller)的简称,由控制器和滤波器两部分组成,两者对系统的作用相对独立,前者影响系统的响应性能,后者影响系统的鲁棒性。它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控制
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设计直观简便,在线调节参数少,且调整方针明确,调整容易。特别是对于鲁棒及抗扰性的改善和大时滞系统的控制,效果尤为
显著。因此自从其产生以来,不仅在慢响应的过程控制中获得了大量应用,在快
响应的电机控制中也能取得了比PID更为优越的效果。IMC设计简单、跟踪性能好、鲁棒性强,能消除不可测干扰的影响,一直为控制界所重视。
关键词:内模控制;IMC;鲁棒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IMC方法不仅已扩展到了多变量和非线性系统,还产生了多种设计
方法,较典型的有零极点对消法、预测控制法、针对PID控制器设计的IMC法、有限拍法等。IMC与其他控制方法的结合也是很容易的,如自适应IMC,采用模糊决策、仿人控制、神经
网络的智能型IMC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证明,已成功应用于大量工业过程的各类预测
控制算法本质上都属于IMC类,在其等效的IMC结构中特殊之处只是其给定输入采用了未来
的超前值(预检控制系统),这不仅可以从结构上说明预测控制为何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
为其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改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1.内模控制基本结构及其性质
内模控制不仅在工业过程控制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而且表现出在控制系统稳定性和鲁
棒性理论分析方面的优势。在工业过程中,内模控制用于强耦合多变量过程、强非线性过程
和大时滞过程。
内模控制基本结构如图1.1所示。
内模控制方法的关键是获取对象的模型逆,而相当一部分非线性系统的求逆问题可
以通过微分几何方法中的动态逆的理论来解决,从而将内模控制与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方法
联系起来,而内模控制所具有的鲁棒性正好能够弥补微分几何方法的不足。
2.1 内模控制结构
图2.3 内模控制系统仿真结构图
2.4 仿真波形及结果分析
设置系统在阶跃信号,取一滤波器。
当取值0.1,0.2,0.3时系统输出波形分别如下图的三个波形所示:
图2.4 分别取值0.1,0.3,0.5时单变量内模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图
结论
由图2.4的仿真曲线可得出结论,改变内模控制器中滤波器的时间常数,对系统的响应
速度有较大的影响。对系统稳定性不产生影响,而且系统没有超调,估该内模控制系统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