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主题作文细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主题作文精批细评

一、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

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点评

故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

(题目鲜亮,先声夺人。对仗工整的题目既揭示了本文主旨,又展现出作者厚实的语文素养。)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信件格式正确,用语得体,切合写作任务要求。)

弹指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然一新。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

(首段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语言精炼,形成凤头之势。“弹指间”一句,运用比喻,回顾故乡百年风雨历程,将文章带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间流里,既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有对如今旧貌换新颜的欣慰,起笔可谓气势不凡。紧接着,以“作为

您的后辈”表明作者身份,以“眼见‘鲁镇’新生活”作为提笔写信的缘由,开启下文,话题转换自然。)

犹记少时习文,子瞻语歌女:“试问岭南应不好。”歌女却道,“吾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之处即为故乡。再习你旧作,我从您笔下窥见血脉深处故乡的轮廓,虽有山清水秀之貌,却俱封建旧礼之锢,麻木愚昧之蔽。但今日重游,我见山清水秀如故,却有文明代蛮俗,有温情替等级,那道“可悲的厚厚的屏障”已经消弥,时代新风已照亮“鲁镇”的每一处角落。此情此景,怎能不令游子惊喜垂泪。先生,你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你们的后辈已经处于其中了。我万里归来,不见乡愁,只有喜泪。

(第二段承上启下,对比鲁镇新旧风貌,点明“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写作主旨。此段内容大开大阖而章法谨严,其中“犹记”、“再习”、“但今日”三个词语巧用时间顺序,串联起鲁迅笔下的鲁镇与今日重游所见之鲁镇,内容涉及文学认识及当下见闻,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可谓广阔,难得的是作者巧用对比手法容繁杂于精简,将鲁镇的新旧变化在短短两百来字里道尽。此外,本段精炼典雅的语言为叙事、议论和抒情添色加分,“虽有山清水秀之貌,却俱封建旧礼之锢,麻木愚昧之蔽”与“我见山清水秀如故,却有文明代蛮俗,有温情替等级”之句,整散结合,长短交错,极具语言美感;“我万里归来,不见乡愁,只有喜泪”一句,化用诗句,音节和谐,深得诗文意韵之美。稍有遗憾的是“有温情替等级”一句表达欠规范,无法与上句形成对仗,建议可改为“有旧貌换新颜”。)

故乡的新貌,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归乡”的人。我们很多人离开较为落后的农村,就贪恋在现代都市而不肯返身。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像黄文秀这样“要回来的人”铆定深山,没有大学生毅然回乡助力扶贫,没有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又哪里有如今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呢?先生,故乡不是自己变新的,而是千千万万个归乡奋斗的人为它换上了新衣。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志于此。

(第三段转入议论,指出故乡的新貌,离不开归来为家乡奉献的人。文章起承转合之间,“承”段其实容易,不过平实叙起,从容承接上文即可,“转”段最为不易,作文优劣的关键也往往在转折之处。本段由上文鲁镇新旧面貌的对比,转而想到为家乡做出奉献的人和事,说理进一步提升了本文的立意高度,拓展了写作视角。本段选例精准贴切,从黄文秀铆定深山,大学生回乡助力扶贫,到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

叙事高度概括,有力地佐证了观点,可见作者平时密切关注时事,议论文写作训练有素。)

海德格尔说,“故乡位于大地的中央。”游子在外总是牵念着故乡。由此,乡愁就并非一个空间性而是时间性的概念,它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指向的则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先生,有时候故乡走得太快,他们将历史的记忆抹除,拆掉珍贵的民居建筑,一昧地追求“现代美感”而遗忘自身特色,将乡愁的根拦腰截断。好在鲁镇并非如此,我立于酒店旁,还依稀可见孔乙己的身影;我行舟河上,仍可见两岸的稻香夹着豆香的水汽扑面而来。故乡焕发了新面貌,但仍保留了记忆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于是我可以说,我不见乡愁。

(第四段深入探讨乡愁的内涵,彰显题目“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主旨。本段开头以海德格尔的名言引出乡愁的概念,点明乡愁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体现了作者对于乡愁的精神内涵的思考和认同。“先生,有时候故乡走得太快”一句以深沉的抒情方式否定了拆旧居以求现代,拦腰截断乡愁的错误做法,接着以“好在鲁镇并非如此”一句转折,肯定了鲁镇仍然保留原有古镇面貌保存故乡记忆的正确方式,依然是对比的手法,令抒情和议论自然切换,观点寓于褒贬之间,立场态度分明。

然而本段的议论重心与上一段“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志于此”的观点无法承接,新时代青年对于家乡建设、自我发展与永久的乡愁问题在这里得不到有效解决,只能又回到展现故乡新面貌的思路上来收结全文,无法作更深一层说理,这一点成为本文的最大遗憾。)

先生,我们的故乡行稳致远,您终于能看见新天新地了。我愿将故乡藏于心间,待来日学有所成,我必再次归来,让故乡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寻乡归根的游子再无“乡愁”。

(结尾段展望未来,“再无‘乡愁’”的美好愿望寄托深远,令文章余味无穷。“先生”一词,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凸显了书信与人交流感情的特点,同时方便叙事、议论和抒情方式的转换。)

您的后辈:周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