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学在书法学科中的定位及其重点内容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

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

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关于帖学、碑学概念的理性思考宋开罗帖学和碑学是现今书学理论中常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对这两个名词常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在看到有关帖学碑学问题的文章时,我时常感到困惑。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使自己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我对碑学帖学从最简单的概念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现将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写出,可能并不准确,也可能是错误的,特求教于方家。

一、帖学、碑学名词的由来帖学和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

帖学:“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为帖学宜也。

”碑学:“阮文达亦作旧体书,然其为《南北书派论》,深通此事,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

”这是帖学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之处。

北朝之碑虽早已有之,但并未得到历代书法家的重视,也很少有人习写北碑。

从阮元开始,人们才认识到北碑的书法美学价值,进而有人在书法创作中进行艺术实践。

阮元、包世臣等人提出北碑南帖之分别,开始有了尊碑思想。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和包世臣的《艺舟双辑》中都有扬碑抑帖之意,但他们并未提出帖学和碑学这两个词,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看不出帖学到了“大坏”的程度。

他们认为北碑和南帖是来自同一源流的两个艺术流派,各有所长,只是以往人们对北碑的艺术美不够重视,所以他们才提出尊碑思想。

阮元、包世臣及以后一些人对北碑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碑学的发展以至成熟开辟了一条道路。

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首先提出了碑学这个概念。

为了与碑学相对应,他把以前的书学主流派,即以南帖和“二王”为宗的书学流派称为帖学,并突出了碑帖之间的对立。

他明确提出尊碑卑帖思想,断言帖学大坏,碑学当兴。

这两个名词概念的提出,是碑学作为书学流派正式诞生的宣言书,它从理论上完成了碑学帖学这两个书学流派之间的对立统一体系的构建。

二、帖学碑学中帖与碑的含义帖字的读音有三种,每种读音的声调不同,其含义也不相同。

碑帖的知识点总结

碑帖的知识点总结

碑帖的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一、碑帖的起源和发展碑帖起源于古代的碑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汉代时期,碑帖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书法形式。

而到了唐宋时期,碑帖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碑帖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至明清时期,碑帖则进入了衰落期,但依然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碑帖的技艺要领碑帖书法的技艺要领包括构图、字体、笔画、用墨等方面。

碑帖的构图要求简洁大方,排版要合理,整体美观;字体要求端庄稳重,笔画要求工整有力,用墨要求浓淡相宜。

此外,还需要注意掌握好书法的基本功,如握笔、用力、运笔的技巧,磨墨、控水等技术细节。

三、碑帖的艺术特点碑帖书法具有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包括构图规整、笔画深邃、气势雄浑、意蕴深远等特点。

碑帖注重整体的布局美感,同时在笔画的运用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自成一格。

另外,碑帖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通过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深邃的内涵和意境。

四、碑帖的名家作品碑帖书法有着许多著名的名家作品,如颜真卿的《骅骝碑》、柳公权的《祭侄文稿》、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书法技艺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同时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学习名家碑帖,可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领略名家的风采。

五、碑帖的传承和价值碑帖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传承和学习碑帖,可以让后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同时也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

因此,传承和发扬碑帖书法艺术,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碑帖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碑帖,可以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提高书法造诣,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因此,学习和欣赏碑帖书法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多多关注和重视碑帖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最新碑帖情韵与池水尽墨——书法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碑帖与书法的关系·如何学习书法ppt课件

最新碑帖情韵与池水尽墨——书法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碑帖与书法的关系·如何学习书法ppt课件

③ 摹帖
感受细节
一丝不苟地双钩填充,注意表现 细节的同时兼顾整体;通过线条 的粗细、方圆、滑涩等变化想象
毛笔书写 时的动作, 体验线条 的质感。
原帖
双钩
填充
④ 临帖
掌握技能点表现笔法
侧锋 转
动作的准确性。
中锋
中锋 转 侧锋
出锋、露锋
④ 临帖
掌握技能

因为直接临写,在
⑧ 用帖
进的过程。
⑦ 默帖
① 择帖
② 读帖
临摹的 ③
主要环节 摹帖
⑥ 记帖
⑤ 较帖
④ 临帖
① 择帖
取法乎上
寻找喜爱又适合自己笔 性的字帖;初学者应选 择风格平正的经典范本。
② 读帖
了解规律
从单字的空间关系入手,总结开合、 轻重、疏密、向背、奇正等结构规 律,分析单字的重心趋势与整列行 气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到对通篇行 距与章法的剖析。 由表及里,过度 到对笔画线条特 征梳理。
节奏的把握上要冥 使
想古人书写时的状

态,务求逼似原帖。
按提
顿 挫
缓急轻重
④ 临帖
掌握技能
虽然提、按、使、转,中锋、侧锋等技巧表现的 部位有所不同或侧重,但在应用中相互关联,环 环相扣,不能机械的理解。特别应该认识到,提 按不仅表现在线条的首尾与转接处,更主要还体 现在线条运行的过程中,书法线条也因此而变得 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注意事项
➢ 选择合适的对照:为保证结合的真是和可靠性,至少应该设置以下对照:
①未刺激对照:激活时由于BFA的存在抑制了胞内蛋白的转运,因此在激活过 程中产生的抗原与细胞因子会滞留胞内,未刺激对照也应包含BFA。
②激活对照:激活对照使用细胞表面表达CD69来评价激活与否,如果未达到 CD69期望的水平,则激活步骤出了问题,某一试剂可能失活,过期,制备不 当或溶剂污染,需制备新鲜刺激剂重新实验。

碑学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探究-书法篆刻论文-艺术论文

碑学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探究-书法篆刻论文-艺术论文

碑学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探究-书法篆刻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十七世纪, 碑学萌芽, 中国书法品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也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为碑学的重要时期。

整个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转变, 不仅包含社会文化底蕴, 也涉及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变。

对十七世纪书法变化的探讨, 也是对过去三百多年碑学对中国书法深远影响的研究。

关键词:书法; 转变; 文化;汉字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 书体也随之变化, 演绎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风格各异的中国书法字体。

到了明朝末期, 中国的书法出现了一个十分吊诡的现象, 即重视碑甚过字帖。

书法发展到18世纪, 出现碑学的系统, 打破了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傅山的世界》中探索碑学出现前夜的书法世界, 相当于印象画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

碑学之前的书法主流, 就是以王羲之优美典雅的书风为主流, 也就是帖学这个系统。

这些系统在唐朝就被官方纳入主流的书风, 成为官方的正式文字, 在科举、官方碑文、公文等一系列的官方文件中, 都是以这种书风为主, 一直到清代都是如此。

而相对于这种优美典雅的书风, 那种长相不太端正, 甚至还有点歪瓜裂枣的字就显得奇怪、有奇趣。

文化上, 相比于靠手工的传抄, 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对知识的传播效率显然要快得多, 多得多, 而且成本也大幅度下降。

到了晚明, 一般的城市居民, 都能识字。

这样一来, 只要经过若干年的训练, 平民也能写出一手传统的帖学书风来。

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 就是上层文化跟下层文化, 或者说是雅俗之间的界限, 就开始变模糊了, 以前传统的上层文化, 也会受到俗文化、或者说是下层文化、平民文化的影响。

上层的精英, 他们发现自己本来玩的一手很高雅的书法, 平民大众现在也随时在玩, 所以, 精英的优越感就没有了。

这个时候, 他们就有意识去拉开和普通民众书写者的差距。

经济上, 晚明这个时候, 商品经济急剧扩张, 城市文化就比较繁荣。

碑学 帖学

碑学 帖学

碑学和帖学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书法学派和风格。

碑学,是指崇尚“碑学”贬低“帖学”为特征的书学流派。

后来包世臣在他的著作《艺舟双楫》里头,极力推崇北碑书法,尊魏卑唐。

从这以后碑学的影响逐渐的扩大,一直到康有为出他的著作《广艺舟双楫》成为清代“碑学”的集大成之作。

康有为把北碑扩大到整个魏晋南北朝,使“碑学”理论有了更合乎科学的基础,在他们的推动下,时人纷纷师法碑刻以救《淳化阁帖》之弊,形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碑学派”。

而帖学,是指研究法帖的源流优劣以及书迹的真伪等的一门学问,也是指崇尚魏晋以下法帖的书法学派,与“碑学”相对。

帖学有“学晋”“晋唐行草小楷”“主要学阁帖”等三种基本含义。

其发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帖》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拓本。

帖学以手札、书信为主,多忠实于原迹,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书作者的原本写字风格。

总的来说,碑学和帖学都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寻访中浸濡 于亲近中成长——也谈“碑帖”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意义

在寻访中浸濡 于亲近中成长——也谈“碑帖”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意义

责任编辑何诗云E-mail:jsjyshufajiaoyu@【摘要】碑帖在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其繁杂精深并不适合中小学生普及学习。

但中小学生可以在书本、校园、名胜古迹的寻碑访帖中亲近传统,亲近国学,于拓碑体验、经典临摹的浸濡学习中打好根基,健康成长。

【关键词】碑帖;书法教育;寻访;浸濡【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7-0019-03【作者简介】陆林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21)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在寻访中浸濡于亲近中成长——也谈“碑帖”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意义/陆林珍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国粹”之美誉。

它不仅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学的有效载体。

由结绳而治,到史前陶文,再到成熟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等,及至石刻碑帖,书法承载了国学的记录、传播、弘扬的重任。

这其中,碑帖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而又普遍。

先秦以来,由于更易于保存,石刻也逐渐成为除竹简之外的文字留存形式。

及至唐代,更出现了将前人的书法名迹摹刻到石板或木板上,再以拓本印制的形式广为复制、流传的现象。

我们现在所称的“碑帖”,这其中,“碑”就泛指除刻帖拓印之外的所有石刻,“帖”则是指刻帖拓印的作品。

随着“碑帖”的广为普及和流传,“碑帖学”也成为书法界一门专门研究碑帖形制、内容、书法艺术造诣、历史源流及其拓片真伪、时代、版本、收藏等的学问。

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书写技能的训练,更要提高其审美能力,培养其文化素养,激发其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它绕不开书法艺术中的经典碑帖,但由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书法学习规律,其对于碑帖的学习绝不能等同于专业的碑帖学研究,也不必去纠结书法学习时“于碑中学”还是“于帖中学”。

那么,如何发挥经典碑帖对于青少年书法教育的积极作用呢?我的观点是“在寻访中亲近,于浸濡中成长”。

杨再春:临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

杨再春:临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

杨再春:临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杨再春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摄影家。

在他的工作室,书案上摆有抚卷沉吟的苏东坡,昂首颂诗的屈原和开怀大笑的弥勒佛——这些都是他在摄影采风的沿途捡来树根,自己设计了图案,再请根雕师傅雕琢而成。

如今已年过古稀的杨再春,临碑帖50种,以求找到回归的感觉,每幅作品都是四尺整纸,每幅临写平均四至五个小时。

他认为:临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

现在让我们一起一边欣赏作品,一边来听听杨先生的书法故事吧。

邓石如·楷书为改形象体育健将练书法很多人喜欢杨再春的书法,但不少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位大书法家原本是个体育健将。

关于练字有一个故事。

杨再春的父亲是中学老师,他认为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写好汉字。

在这种耳濡目染下,杨再春6岁开始描红练习写字,一本颜真卿《多宝塔》陪伴他的左右。

1959年,15岁的杨再春因体育成绩突出,被保送到当时的北京体育学院。

赵子昂草书千字文“那时候大学生都戴校徽,寒暑假一回家,一列车都是学生,我戴的是北京体育学院,人家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

我又黑又高又瘦,一看就是练体育的。

一提到练体育的,人家都以为没文化,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有人甚至挖苦我们是‘用肌肉和骨骼思考问题’。

所以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一门本领,让我将来能站在北大清华的讲台上。

”杨大眼造像记因为自幼练习书法,于是杨再春想到用练字来改变自己的形象。

他先后拜书法大家郑诵先、黄高汉两位先生为师。

那时候,他每周都要从教练那借一台自行车,骑车进城学写字,每次往返100里地。

回来之后他都会把车擦得焕然一新,获得了教练的喜爱和信任。

张猛龙碑杨再春是三级跳远运动员,那时学校的记录是他创下的。

练体育很辛苦,再加上物质条件又很有限,营养也跟不上,有时候训练之后他连爬到上铺去都困难。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间断练字。

没有纸,他就用毛笔蘸着水在桌上写,时间一长把桌子上的漆皮都写掉了。

大学期间,在发愤练字之余,他还担任了乐团的指挥,书画社的社长,话剧组的组长,而且每到征文比赛拿一等奖的准是他。

厚积薄发_推陈出新——老年大学碑帖临写教学浅谈

厚积薄发_推陈出新——老年大学碑帖临写教学浅谈

36厚积薄发 推陈出新□山东老年大学 李传广临帖是书法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伴随学书者终生的必修课程。

书法法帖主要有碑刻和墨迹两种。

墨迹法帖的笔法、结构直观可视,便于临习。

碑刻法帖是从碑石上拓下来的,而碑石上的文字是先由书者在加工好的石面上书丹(朱砂),后由刻工加工而成,因此原有的书写信息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因而,宋代米芾主张习书要学墨迹。

但因客观因素的制约,传世墨迹较少,所以书法学习仅仅局限于墨迹法帖是不够的。

我们的书法教学也大都以碑帖为主,如金文、秦篆、汉隶、唐楷。

即使现存的古人墨迹,也有相应的碑刻本,所以碑帖临习在书法教学中极为重要。

碑刻属于二次创作,因此在老年大学的碑帖书法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员透过刀锋看笔锋,进行正确临习,避免因过度追求碑刻效果而误入歧途。

临帖对书法学习至关重要书法学习无止境,需要努力夯实基础,持续不断地从优秀法帖中汲取营养。

随着书者学习的深入和阅历的积累,成就会不断提高,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风貌——从稚嫩、成熟到通会。

学习书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临帖亦如形如影伴随其中。

吴昌硕临《石鼓文》四十多年,厚积薄发,推陈出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篆书风格,终成一代大师。

前些年,“丑书”“流行体”的横行,严重影响到我们的老年学员:轻视临帖,浅尝辄止,离——老年大学碑帖临写教学浅谈规矩愈来愈远。

进入新时代,书界清风徐徐吹来,溯本求源,书法传统终于回归本位。

临帖方法要正确临帖实际上是与书者的对话。

临写前要认真研读,临写时需透过点画和结构,解析书者的用笔方法和行笔过程,透过字里行间尽可能多地挖掘,从而探寻和把握书者的用笔方法、创作情感与动机。

临写时要注意点画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支离破碎,注重和培养书写性,这是习书非常关键的一环。

所以,引导学员养成正确的临帖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临帖教学中要注重开启学员自身的阅历优势。

古人云:“思通楷则,少不如老”“思则老而愈妙”,发挥老年学员理解能力和书写能力强的特点,正确引导临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同时针对临习中出现的过度追求形似、描绘等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临摹碑帖心得

临摹碑帖心得

临摹碑帖心得临摹碑帖心得篇1临摹碑帖是一种传统的学习书法的方式,也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临摹碑帖,我们可以学习到书法的笔法、结构和意境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在我临摹碑帖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碑帖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碑帖中的文字和图案,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临摹碑帖的过程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书法的本质和特点,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在临摹碑帖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碑帖中的文字和图案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练习。

同时,临摹碑帖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耐心和毅力,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通过临摹碑帖,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在临摹碑帖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笔法还不够熟练,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改进。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结构和意境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习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临摹碑帖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书法水平,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和艺术。

在临摹碑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同时也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我们一定可以临摹出更加精美和优秀的碑帖作品。

临摹碑帖心得篇2临摹碑帖是一种传统书法练习方式,通过模仿古代碑帖,可以学习前人的书写技巧和风格,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以下是我临摹碑帖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选择合适的碑帖非常重要。

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碑帖进行练习,如《乙瑛碑》和《礼器碑》等。

这些碑帖笔画较为简单,结构清晰,容易上手。

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目标,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碑帖进行练习。

植根经典习书塑人——传统经典碑帖临习在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作用

植根经典习书塑人——传统经典碑帖临习在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作用

植根经典习书塑人——传统经典碑帖临习在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作用作者:张玲珑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0期中国书法的学习,最主要的途径是临摹传统经典碑帖,通过对传统经典碑帖的视觉解读,再运用笔墨手段进行相应技法的不断地、反复地锤炼,使学习者的审美能力、书写水平得到提升。

中国传统经典碑帖对中国书法的传承功不可没,中国传统经典碑帖的临习,在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产生的作用也是居功至伟的。

一、学习传统经典碑帖,涵养个性审美传统经典碑帖经过历史的洗练,通过数代人的审美经验总结,已经具有完备的书法审美系统,它们有的如山野村夫般的闲荡,有的如文人骚客般的雅致,有的如幼龄孩童般稚拙……有人说:书法是无言的诗,书法是无声的乐,书法是无形的画,书法是不动的舞。

书法之美,一书一品,囊括万物之髓。

人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孩子又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发展,尤其在个人审美上,各有所好、各有所需。

每件书法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精神绽放和审美表达。

成长中的孩子,在书法学习中,能自主选择或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审美品位和生理特征书写的经典碑帖。

不同的经典碑帖蕴含不同美的类型,能弥补或顺应不同孩子的美感和表达需求。

这样的选择与学习,一方面,将孩子原有的个性审美特征和趋向,进行了个性化地巩固、提升、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孩子理解与所认同审美相反的美的类型,培养孩子客观地欣赏、表现具有不同美感的书法作品。

二、欣赏传统经典碑帖,培养细致观察“方寸之地,尽显乾坤之大。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传统经典书法碑帖中,尺幅有大小,但字一般不太大;看似内容或风格一致,可其中的细微处理,却迥然不同而别具匠心。

比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二十几个“之”字,三个笔画产生不同的演变组合,形成了仪态万方、各有千秋的面貌。

这些需要孩子自己或引导孩子,细致地、求异地对经典碑帖进行观察、比较,才能发现、领会其中的变化。

孩子对书法的欣赏,一般会从是否认识其中的字开始,然后才是单字或整幅作品好看与否,如不是学习过书法专业,很少会从笔画(粗细、方向、搭接……)、结构(松紧、敛拓、倚正……)、章法(脉络、动静……)等方面分析。

书法碑学与帖学

书法碑学与帖学

书法碑学与帖学书法碑学与帖学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各具特色,但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下面我们逐步来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书法碑学书法碑学是指对中国历代碑刻题跋、石刻刻券以及石刻文字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探寻古人书法思想、书风特色等。

在这一领域中,古人常常以碑上题跋作为书法篇目,这是因为碑书所体现的,既有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有文化历史方面的重要性。

书法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着力于对碑刻上字符形态的系统分析,以及对装饰图案和碑身排版等方面的探究,这些都是书法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除此之外,书法碑学家还需要对古人题跋的书法风格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书法碑学体系。

二、帖学帖学是指对历代名家的草书、楷书作品的研究,着重探究了古人的书法心得、技法、风格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与书法碑学类似,帖学的研究也是要体现古人所遗传递下来的书法精神,同时也涵盖了个人风格的创新和发展。

在帖学中,对古人的草书、楷书作品进行深入严谨的研究,能够让后人掌握古人书法的精髓,吸收其知识积累,形成自己的风格。

同时,帖学也可以为今人提供许多现代书法创作的思想和启示。

三、两者之间的联系书法碑学和帖学两者虽然从研究维度分开,但它们在实践中又密不可分。

通过对历代碑刻题跋、石刻刻券等文物的解读,可以帮助现代书法爱好者更好地体会到古人书法的气质。

而对于现代书法家来说,通过学习历代大家的楷书和草书,又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书法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书法技巧和风格。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通过书法碑学和帖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书法佳作,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感悟。

而对于书法从业者来说,这种思维的转换还可以帮助他们在不同类型的书写中得到更加出色的表现。

总之,书法碑学和帖学,无论是从研究角度,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讲,都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学习书法要临摹碑帖

为什么学习书法要临摹碑帖

为什么学习书法要临摹碑帖?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碑”、“帖”的概念。

《说文》:“碑,竖石也。

”碑的最初意义是为某种目的而立起的石头。

而书法意义上的碑是指立在祖庙或墓穴旁以及某种特殊场所刻有文字的碑石,又称碑倒。

现存最早的碑刻是商代的石篮断耳。

帖的本义是指书写在帛上的文字,造纸术发明以后,写在纸上的尺犊、手札也称之为帖。

据《汉书·陈遵传》载:“(遵)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弃以为荣。

”这是关于帖的最早记载。

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兰亭序》等都是著名的法帖。

学习书法必须临摹碑帖。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前人留下了大量的碑帖可资我们借鉴,这种丰厚的艺术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我们不能无视前人的成就而从零起步。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说:“学书必先幕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接着又说:“欲临碑必先摹仿,攀之数百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

”这是经验之谈。

也正如康有为所说的,学习书法的最佳途径是先攀后临。

摹,即指用透明纸蒙在碑帖上,先双钩字的轮廓,然后填墨充写。

摹碑帖能掌握字的结构。

临是照着碑帖临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临.切忌一笔一笔地临,临碑帖能掌握笔法,“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书谱》)。

临又分对临、空临和背临几种方式。

临攀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

不仅初学者如此,即使在书法上有一定成绩的人,也要经常临摹,这样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增强自己书法的艺术含量。

这也如同蜜蜂采得百花后才酿蜜,那蜜是十分芬芳的。

碑帖艺术在字体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碑帖艺术在字体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碑帖艺术在字体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解健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9期摘要:字体设计是高等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主干内容的中文文字设计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需要不断的突破和更新,作为优秀文化瑰宝的碑帖艺术对于中文文字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将碑帖艺术引入现代字体设计教学中无疑有着巨大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碑帖艺术的感知、理解、创造、延伸等一系列的立体教学方式将碑帖艺术引入字体设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力求通过这四个步骤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字体设计方法和创意方式。

同时,希冀通过这一形式研讨传统文化艺术对现代设计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碑帖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体设计;设计教学碑帖是“碑”、“贴”的统称。

“碑”原指祭祀文典、歌功颂德的文辞篆刻在石木表面,再将这些文字用薄纸、焦墨捶拓下来最后装裱成“拓本”。

“贴”是指将一些文豪或者书法家的书法真迹临摹勾勒在石头或者坚实的木板之上,经镌刻捶拓最终汇集成本叫做“帖”。

碑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文化对现代设计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现代中文字体设计中碑帖艺术风格的体现和应用。

从将碑帖艺术引入字体设计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各大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都将中文字体设计作为课程的主干内容。

版式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抑或是其他专业设计内容的表达,都离不开对字体设计风格表现和字体应用审美的要求。

而这种具有视觉美学的设计字体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

其次,通过对碑帖拓本的摹写练习能够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字艺术的视觉美学特征和美学原理,最终帮助学生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中文字体作品。

因而将碑帖艺术引入中文字体设计教学课程中既有现实应用又具有教学培养的双重意义和作用。

这种意义和作用的实现大致通过四个步骤实现——感知、理解、创造、延伸。

第一阶段的感觉是要通过临摹碑帖字体实现的。

从我们学习写字开始,临摹变成为了我们的一项基本功,无论字体设计还是字体书写都是从最基本的临摹开始的,对于碑帖而言,临摹既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又是一种感知的方式,临摹能够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字的美学内涵,以江苏连云港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的中文字体课教学为例,前期的碑帖临摹选用了王羲之的碑帖。

碑帖-中国书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碑帖-中国书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碑帖:中国书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随着中国地位的提高,中国书法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价值也不断攀升。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名扬四海,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种感受一方面来自艺术美,无论布局、结构、运笔都给人一种美的冲动。

书法之美让你觉得自然,顺理成章,又有灵气,让你感到亲切。

另一方面,透过这些名家书法,我们能够更深刻见识到人文美,享受到书法的内在美,感觉到字里行间的文学价值,的人品价值,书法厚重的历史价值,生活的真善美价值。

接地气的书法作品让人感到亲切,欣赏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碑帖。

商周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重要的事件、优秀的文章,都只能通过金石雕刻流于后世,石碑又是最得心应手的途径。

再者,那个时代,毛笔是人们书写最方便、最普及的工具,加上当时社会推崇书法艺术,时势造英雄。

在那个时代出了那么多书法大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碑帖,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这些碑帖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让中华书法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传承和弘扬中华书法文化,继承和超越历代书法名家,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梦想。

如何继承?如何弘扬、超越?笔者认为首先是要老老实实地临摹碑帖,通过临摹碑帖,学习书法的结构、运笔、部署。

临摹碑帖是一项甘苦的过程,需要耐心、信心、恒心,只有把字帖临摹得烂熟于心,书法才能得心应手。

二是要解其意、会其神,碑帖都是有内容的,除了叙事碑帖外,大部分碑帖都是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名诗、名词、名联、名句、名篇,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碑帖名作的内涵和精髓,才能让名作的精气神跃于纸上,使书法血气方刚,有血有肉有气质。

除了解其意之外,还要解其人,见字如见人。

书法有品位,主要是因为书法有品位。

学习书法时,我们可能只想到某人的书法美,而没想到其人品更美。

从三个方面总结碑帖结合的方式对书法创作的启示。

从三个方面总结碑帖结合的方式对书法创作的启示。

碑帖是指宣纸、牛皮纸等上的碑文的书写,古代碑文上的字迹都具有一定的古朴、韵味。

在书法创作中,碑帖结合可以给书法创作带来很多启示。

从几个方面总结碑帖结合的方式对书法创作的启示如下:一、历史感和传统感:碑帖是历史的载体,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遗迹。

碑帖结合在书法创作中可以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传统感。

古代碑文的字迹多为篆、隶、楷、行等字体,这些字体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传承了几千年不衰。

碑帖结合的方式可以让书法创作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传统的魅力。

二、字体的多样性和表现力:碑帖上的字迹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从篆书的古朴肃穆到草书的潇洒奔放,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碑帖结合在书法创作中可以让艺术家在书写时融会贯通,吸收各种字体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字体艺术,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审美意境和艺术创新:碑帖结合的方式对书法创作还可以带来审美意境和艺术创新。

古代碑文的内容多涉及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每一块碑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碑帖结合在书法创作中可以激发艺术家对于审美意境的感悟和表达,使书法作品不仅仅停留在技法之上,更能够通过碑文所蕴含的意蕴,注入更多的创新和艺术性,使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内涵。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碑帖结合对书法创作的启示的总结,可以看出碑帖结合是书法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让书法作品具有更加浓厚的历史感和传统感,增加作品的字体多样性和表现力,同时也激发审美意境和艺术创新。

在今后的书法创作中,艺术家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和运用碑帖结合的方式,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和艺术性。

在当代社会,碑帖结合的方式对书法创作产生了新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碑帖结合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碑文,而是吸收了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元素,为书法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方向。

核心素养下探研书法育人课程定位与学科目标

核心素养下探研书法育人课程定位与学科目标

核心素养下探研书法育人课程定位与学科目标摘要:书法艺术是我国独特的艺术门类,书法教育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目前大多数人对书法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研习技法上。

在实施过程中,课程涵盖的技法技能、审美鉴赏和人文素养的定位都有不同程度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进而在各方面期望目标也略有欠缺。

意识到书法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甚少,书法与育人的作用流于表面,不具深入。

通过对书法鉴赏、书法历史、文化理解等多方面的课程衔接使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知识涵养等多方面非技术层面因素融入课堂之中,相信对书法育人能起到很大启示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书法育人、定位、目标1.书法课程定位中的“缺”、“失”与“空白”。

1.只强调技能作用的课程是书法教育一大缺点。

多数人认为学习正楷书体是入门的最好方式。

对于正楷的学习又以唐代中后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的常见字帖作为入门范本。

我们选择学习古代名家经典碑帖固然正确,因为书体的字型端正、规范,符合时代的普遍追求和大众所能驾驭的审美,所以追求笔画的横平竖直成了我们最认可的基本功。

然而这是我们对书法本源、古典书论、技能积累的缺乏,容易形成学书初段对正楷书写的极致追求。

1.仅追求卷面分数的课堂是书法教育中一大失误。

我们今天开设的书法课多半是以考学、升学作为最高目标应试作用下的书法课堂,讲授或者学生练习思维较为单一,目的性很强,这是与升学考试密切关联的产物。

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在短期之内看到效果,并且相应也会提升一点分数,但这种形式并非积小胜为大胜的措施,短时技能的提升不是终生技能,短暂的技能长远来看反而可能会影响人素养上的提升。

长远规划,按部就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条得法之路,可能更有成效。

1.没有鉴赏、审美理论的课堂是书法教育中一大空白。

书法课程的组成不能单纯将技法的研习作为主导,而忽略理论鉴赏的存在。

书画同源,专业术语中有一词:意在笔先,就是在动笔书写前必经深思熟虑。

而“意”又何来?古今书法家都很重视字外功夫,从中能得到很大启示。

梁启超《碑帖跋》中的书学思想及其论书方法

梁启超《碑帖跋》中的书学思想及其论书方法

梁启超《碑帖跋》中的书学思想及其论书方法梁启超《碑帖跋》中的书学思想及其论书方法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之一。

他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文字和思想成果。

在他的著作中,有一篇尤为重要的文章,即《碑帖跋》。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篇文章——梁启超在其中体现的书学思想以及他所运用的论书方法。

首先,梁启超在《碑帖跋》中呈现了丰富的书学思想。

他如此激情洋溢地表达了对中国古代书法的热爱和对书学的极高评价。

他强调书法的重要性,并把它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他说:“书代表了人类的文明和精神追求。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通过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传达出文人的情感和内涵。

其次,梁启超在《碑帖跋》中所使用的论书方法也是值得关注的。

他采用了对碑帖进行详实地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展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学术观点。

他通过对碑帖的审视和品鉴,深入研究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探究文字的形态和艺术风格。

他对于字形造型、字迹笔法、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仔细的剖析和考量,并且对每一种字体都给予了自己独到的评价。

在文章中,梁启超还不忘强调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对于书学的影响。

他认为书法应该融入人文情怀和道德意义,它是文化和伦理的结晶。

他写道:“书法是心理的组织和思考的集中,每一笔墨都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情感。

”他强调书法不仅是艺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对自身精神境界的追求。

梁启超在《碑帖跋》中展现了他对于书法的深厚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自身民族精神的坚守。

他在文章中赞美中国古代书法的卓越成就,并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

他的思想强调了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并倡导了融合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的书学理念。

总之,梁启超的《碑帖跋》是一篇充满学术思想和情感的文章。

通过对碑帖的细致描述和论述,他展现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读碑帖》读后感

《读碑帖》读后感

《读碑帖》读后感
《读碑帖》这篇文章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体现。

在《读碑帖》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不同书法作品的介绍和解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字体的比较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字体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劣。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不同书法作品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在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书法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此外,《读碑帖》这篇文章还让我对书法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学习书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练习和不断的探索。

同时,学习书法也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法的精髓。

总之,《读碑帖》这篇文章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书法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篇
文章会对更多的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碑帖学》课程教学大纲

《碑帖学》课程教学大纲

《碑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碑帖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书法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4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碑帖学是金石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历代碑石和刻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书法学这一新兴学科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碑帖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书法专业学生理论素质,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中努力将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成果代入教学,使学生能尽可能掌握本学科发展现状,通过课堂讨论和观摩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先修课程《中国书法史》四、课程教学重、难点碑帖学的知识获得,更重要的是靠对碑帖学中文字内容、款式形制、制作工艺、流传脉络及辨伪与断代等方面理解认识。

只有通过掌握历史中碑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把握各章节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学习,才能地掌握碑帖发展的规律,获得相关知识。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中努力将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成果代入教学,使学生能尽可能掌握本学科发展现状,通过课堂讨论和观摩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碑帖概论(8学时)1.教学内容碑帖含义的引伸和范围碑的起源帖含义的引伸和范围碑帖之分碑帖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历代碑帖研究成果2.重、难点提示重点是区分碑与帖的基本概念,难点是如何更加明确的区分碑帖。

第二章碑的主要类型(6学时)1.教学内容碣石、摩崖、碑、墓志、塔铭、造像题记石阙、神道柱、经幢、石经和墓莂2.重、难点提示重点是各种类型碑的形制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具体特点。

难点是通过不同类型碑的形成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同类型碑之间的连带关系以及与书体的演变的关系。

第三章碑帖及拓本的制作过程(4学时)1.教学内容文字撰写与鉴选编辑形式安排与调整书丹、摹勒与镌刻模拓与装裱2.重、难点提示本章中需重点学习碑文与帖文撰写、编辑的不同;上石之前在形式安排与设计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上石方法的不同;如何模拓装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帖学在书法学科中的定位及其重点内容的思考2013级专业硕士邹秀丽 2136402030 要想了解碑帖学在书法学科中的定位,我认为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书法?什么是碑帖?以及碑帖学科在书法学科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说开设碑帖学科对书法学有什么帮助,有什么益处?
我们是书法专业,艺术性是其根本,但也需了解它的书写载体、临习范本,除了一些真迹的流传影印本,大部分是碑帖影印本是我们日常所运用的临本,所以有必要搞清楚我们日常所用的碑帖的时代、流传拓本、版本优劣、版本真伪、碑帖传拓等等内容的来龙去脉。

首先我认为书法学和碑帖学是密不可分的。

“碑帖”一词最晚应在宋末始见,是对石刻文字拓本为习字范本的总称,又可统称为字帖。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而目前的书法学习,正是书学者临习的流传碑帖影印本,进而从中汲取古人的笔法、墨法、结构章法布局等等,所以说学习书法就得跟碑帖打交道,就得运用到碑帖学相关内容。

书法学离不开碑帖学,密不可分。

其次我认为碑帖学对书法学习在源头上的审美有了规范性、制约性的作用。

书法学习离不开碑帖,书法强调取法乎上,以古为徒。

那么就得了解你所临习的范本的时代,版本流传、碑帖拓本的真伪、优劣等等问题。

但是不了解碑帖是原拓,是翻拓或者是重拓,也不懂的版本流传最好的版本,就拿过字帖进行临写,那么学者从中理解的某个朝代的某个书家的艺术审美特征首先是不准确的,其次是不古,最后有可
能你正好选了一本后人的伪本,导致学习南辕北辙,又怎么能谈到取法乎上呢?简直让人贻笑大方了。

所以说先要了解碑帖的版本的流传,最接近原刻石、原迹、原时代的审美特征,你才能谈及书法鉴赏。

当然有人以自己的审美出发,就认为后世的这个翻刻本或者伪本好,我们不排斥后世的碑帖的价值,因为造伪,翻刻的工匠绝大部分工艺精湛的,但是你要是将自己所用的本子硬说是它本来的面目,就是你对古人书法的一种审美移情,是你强加于古人身上的个人诠释,并不是古人的真实面目,与古人无关。

另一方面对古代书法认识上的错误,那么就对那个时代的整体时代特征没有掌握,书法艺术讲究格调高古,看来理解有误区,大概追寻古人的想法只能是做白日梦了。

再次我认为碑帖学应设为书法学科的必修科目,以体现它在书法学科中的贯穿始末的重要地位。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审美特征是重要的,但是对于与书法直接联系的碑帖也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碑帖学作为一门学科目前还不成熟,没有系统性,但是我们不妨将与书法相关的碑帖内容从中抽离出来,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作为书法的辅助课程也是十分关键的课程告知学生,以让学生对我们每天所持的课本有了深入的了解,最起码达到知道版本的流传问题,传拓技艺的高低、优劣所呈现的审美的不同,提供了更多的审美取向,开阔学子的视野,了解研究碑帖的方法论以用及到实践中,对古代书法有一定的梳理作用,对审美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认为碑帖学在构建完善、系统、多元的书法学体系起到
了支撑作用。

目前书法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虽有了整体宏观框架,但具体分支,详细的内容还是存有大量空白的,我们不妨扩大视野,从碑帖学传拓技艺的角度分析,书法艺术的审美,古人的书学传统,书目的流传,从中找到突破口,对古人的书艺、技艺,以及下层工匠的通俗美有了深入了解,以将构建多元的书法学起到了支撑作用。

而对于碑帖学重点拓展的内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关于拓本的流传问题,以及拓本流传的研究方法,应该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就《九成宫醴泉铭》碑帖,版本流传就有李祺旧藏本、端方旧藏本、库装本、李鸿裔旧藏本、岳雪楼旧藏本以及一些较为著名的各个时代的翻课本等等,了解来龙去脉,各个时代各个收藏的版本,其中的小插曲,给我们学习之余提供了一些逸闻趣事,对古代历史背景有个深入的了解。

也可以将这些碑帖背后的故事放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之下来看它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传拓碑帖有着清晰的去处,包括原迹、原碑已佚,后又经翻刻,重刻等方式将原碑复原,以及拓片的真伪,等等背后的故事没有记载,不能一一定位,但是我们最少也要知道研究碑帖流传的研究方法,以便对碑帖有了更高的全新的认识。

我认为碑帖学的重点拓展的内容还有传拓技艺的多种方法,要求在课堂上做深入的讲解示范,或是请老师傅进行指导,或是参观一些各地传拓技艺工作地,加大实践的力度。

学以致用,传拓技艺应该放做是重点课程,必须深入其中,自我
实践才能体会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积累经验,才能感悟古人工匠的智慧和技艺的精湛。

以及拓碑的种类如:乌金拓、蝉翼拓、瓜条拓、葛麻拓、镶拓、颖拓、全形拓、展示拓等等,不关要有展示图的讲解,最好有实践操作的能力,我认为多增添课程,以便实践。

这门实践课内容较细,涉及的工具也较繁,所以要求讲解细致、动手操作要求也较为严格,所以要求多增添课程,还有再有更多的碑石以便学生在传拓时相互交流,协作。

最后我认为碑帖学里面一些学术性的专有名词应有具体的概念以及每讲到一些内容时,应更多列举这方面的专家和相关的书目以便学生私下查找相关书籍,扩充自身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

我认为这也是至关重要的,连意义都混淆了,下面的内容也没有多少价值了,如我们平时所见的一些高频名词如:珂罗版、颖拓、镶拓、乌金拓,看似表面懂了,其实并没有真懂,似懂非懂给人也说不到位,我认为这基础性的工作应做好,打好基础才能谈及其他。

以上是我对碑帖学科在书法科的定位以及碑帖学重点内容的思考,不成熟的观点,希望老师不要见怪,最后感谢老师精彩的课程,从中收获了许多,再次表达谢意,老师辛苦了。

2014年1月6日
邹秀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