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经典经战争”与“两个典经信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场经典经战争”与“两个典经信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宏大诗篇。其军事内涵之丰富、历史意义之深远,堪称浩如烟海、目不暇接。因此,要谈“二战启示”,肯定是要挂一漏万的。

但是,按照俄罗斯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认识论――“人类的认识总是把许多变成一个,再把许多变成一个”,对越是纷繁复杂的事物,越要概括再概括、凸显再凸显。那么;经过概括和凸显之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是什么呢?

回答是:“两场经典战争”和“两个典经信条”。

先说“两场经典战争”。它指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大范畴和大背景里,像“双峰”一样凸显的是两场经典战争――苏德战争和中日战争,或者说苏联人民卫国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是因为:

第一,这两场战争的战场最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在这两个国家的领土上进行的。

第二,这两场战争的牺牲人数最多,苏联死亡2700万人,中国死亡2000万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总人数的绝大部分。

第三,这两场战争的持续时间最长,特别是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号称“八年抗战”。如果按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所说的――“你向后看得越远,就能向前看得更远。”――追溯到1931年日本占领我国东北,那时间就更长了。相比之下,西方迟迟才开的“第二战场”和美国跚跚才来的“太平洋海战”,都已经是侵略者“锐气已减”和战局“曙光初现”的时候了。

所以,最近连英国的媒体也说了点实话。英国《卫报》5月7日发表文章说:“我们不应忘记战争是如何胜利的”,强调原苏联和中国做出的牺牲才使二战胜利成为可能。文中还有个比较:苏联牺牲的人数是战前人口的14%,而英国仅为0.6%。再说“两个典经信条”。它指的是:在60年后的今天,必须牢牢记住像“双剑”一样凸显的两个典经信条一硬实力和软实力,或者说武器装备和民族凝聚力。而意味深长的是,这两个典经信条在两场经典战争中又分别地各自凸显着。

硬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恰好在苏联人民卫国战争这一经典战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果苏联不是在战前坚决而迅速地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甚至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德国法西斯可能会轻而易举地侵占并摧毁苏联。

试看,仅在1928―1940年的12年间,苏联就建立了几百家大型工厂,包括制造拖拉机、机床、坦克、飞机、火炮

的各种工厂。就连西方国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使得俄罗斯“从一个扶着木犁的穷国一跃而成为工业化国家”。仅在1938―1939年的两年间,T-34坦克、“雅克”歼击机、“伊尔”强击机、“卡秋莎”火箭炮等苏联日后的制胜武器就研制成功并投入了生产。苏联工业居然能在4年战争期间的极端艰苦条件下,生产出10万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个数字比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所有支持希特勒的欧洲国家的总产量还多1倍!

至于软实力,即民族凝聚力,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另一经典战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果中国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民团结、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硬实力远远落后的中国也不会坚持得那么久,并最终“以劣胜优”地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懂军事的人都知道“实力”的重要,而且知道“实力”要“硬”、越“硬”越好,很自然地有“重硬轻软”的习性。殊不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已经表明:这种习性需要改变了,“软实力”也大有作为。

当今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号称“纵横美国政学两界”、长期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出任过克林顿政府助理国防部长的小约瑟夫?奈。他在2002年出版的专著《美国强权的悖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什么不能一意孤行》中提出:实力有两种――硬实力(hardpower)和

软实力(softpower)。

“硬实力”也称“有形力”或“暴力”,指军事力量或

经济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能“强迫和强制”对方遵从己方的意志。“软实力”也称“无形力”或“柔力”,则是文化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理念和理想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对方。

就在不久之前,小约瑟夫?奈还借“软实力”理论直接

抨击了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认为这场战争“虽然推翻了一个暴君,但几乎丝毫没有减轻我们在恐怖主义面前的脆弱性”,进而明确地提出他的主张:“打赢反恐战还要靠软实力”。也就是说,通过最新的伊拉克战争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软实力”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实际上,软实力也可以理解为深度积淀的爱国韧性。这不禁使人想起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他曾把“中国崛起”与“科技革命”并列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

的事件”;同时把“中国崛起”的原因归结为两个“韧性”:中国人民的韧性和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显然,这两个韧性,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已历经锤炼。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署名文章曾以“中国软实力悄然崛起”为题,论述了中国“软实力”的发展现状。文章强调指出:对于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具有的“软实力”不可小视,“和平崛起理论引导着中国对软实力的追寻,

而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逐渐充实着和平崛起理论。”美国资深

防务问题专家霍金斯更是在对比台海两岸军事力量时提醒说:“计算军队、坦克、导弹、战机和战舰的数量是相当容

易的事情,但一些无形因素却难以计算”;又说:“军队数量

的对比固然重要,但还有很多因素必须考虑。比如,以逸待劳可以使军队的作战力倍增,突击行动也可以加强攻击力量。还有一些我们熟悉但不容易量化的因素,包括运气和士气等。”

紧接着,与“软实力”相适应的,一种“软制衡”的理论也提出来了。其内涵是:当“硬制衡”无能为力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寻求强与弱的机会均衡,不必与超级大国的强大实力“直接对抗”,而是采取其他措施让超级大国“难以

使用”其强大实力。“软制衡”的手段包括:发挥国际机构

的作用约束,使用经济手段加以威慑,通过外交措施限制自由度,以及运用智谋使其决策失误和外强中干……等等。

基于这种“软制衡”理论,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评论明白地得出结论:“美国并非无懈可击”。评论举例说:美国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地理上是孤立的,因而远离战场,其作战必须依靠盟国的支持;同时一针见血地概括道:“美

国过去10年的所有军事胜利,都是依靠近距离战术空中力

量和驻扎在该地区的盟国境内的地面部队取得的”。

这就是说,再“超强”也怕孤立。这也正是为什么小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