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用人理念:以忠诚为天下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用人理念:以忠诚为天下倡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她的重要著作《同治中兴》中写道:“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些“杰出人物”中最突出的一位便是曾国藩,他在晚清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竭尽所能,最终以文而封武侯,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纵观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不世之功,与其识人、用人的高超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面对晚清糜烂时局,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主要是人才的缺乏。他感慨说:“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

曾国藩是中国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位标本式的人物,他的抱负是继承道统,陶铸人心,整顿世风,富民强国。因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曾国藩高度重视为国家培育人才,善于以忠诚感召人心。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将培育人才提到了关乎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高度,并毕生以培植、宏奖人才为己任。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中一乐。

曾国藩深知:“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

成”,而“成大事,求人辅佐为第一要义”。他不遗余力,“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励,量材录用”,帐下军事型、谋划型、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曾国藩门生薛福成后来回忆说:曾国藩知人之誉,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纬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尝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其在籍办团练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共,俾获各尽所长。

其时,天下士子依归,曾国藩幕府成为全国人才中心。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描述:“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百人左右,幕府之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全国之人才精华汇集于此。”可谓是盛况空前。

晚清之际,世风日下。曾国藩认为,要想有所改观,必须以儒家价值观培养一批道德的“种子”,以他们为榜样去“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他对胡林翼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这种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才观,使他在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上,眼光长远,格外用心用力。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众多同时代官

员。

曾国藩还特别强调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他在《原才》中说: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社会风尚的淳厚或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人智士,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贤智者,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如果这些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如果这些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因而,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会很微弱,但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原才》作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国藩在京城已是崭露头角,意气风发,与友人探讨学问时强调“执两用中”,意思是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而陶铸人才,转移风气,是曾国藩试图力挽晚清政局之颓势,所提出之救病良方。

曾氏“以躬行为天下先”,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他的另一弟子黎庶昌曾这样描述:道光末年,风气败坏颓放到了极点,“曾文正公始起而正之,以躬行为天下先,以讲求有用之学为僚友劝,士从而与之游,稍稍得闻往圣昔贤修己治人、平天下之大旨。而其幕府辟召,皆极一时英隽,朝夕论思,久之窥其本末,推阐智虑,各自发摅,风气至为一变!”

曾国藩“忠义血性”的努力,让内忧外患的晚清“回光返照”,从而有了短暂的“同治中兴”。但他也无力回天,只是延缓了清王朝这艘“破木船”的沉没而已。而其“以忠诚为天下倡”,放言要培养一批好官种子,把他们撒到各地去开花结果的用人理念,在当今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却是值得借鉴的。

曾国藩研究会刘建海

2014年9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