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重点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8、林业的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的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在林业三个地位的基础上,又赋予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特殊地位。

9、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清查时间活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

(亿m3)(万ha)(亿m3)(%)

第七次2004~2009 149.13 19,545 137.21 20.36

10、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①造林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部分国家人工林造林面积(万ha yr-1)

中国 200 美国 120 加拿大 30 日本 20

②从单一的用材林向多林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③造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①混交林的营造及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②造林技术的综合配套:定向培育

③造林树种的选择

④种苗质量提高

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①生物技术的应用(组织培养、人工种子、转基因)

②生长调节剂和保水剂的应用

③工厂化育苗技术

11、(了解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发展战略

⑴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

●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6个目标和5个技术环节)

6个目标: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

5个技术环节: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生态系统管理。●困难地造林(退耕还林)

改善生态环境并满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要丰富造林树种,改变树种单一化状态,同时研究树种生态、经济价值与育苗技术,发展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果的造林模式。

●天然林保护

对原始林区加强提高更新成活、保存率的造林技术研究,发展抚育与间伐技术;对次生林着重研究演替规律、类型的划分、功能评价及其相应的育林技术。

●林农复合经营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系统的生物生产力。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对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发展适用于不同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复合模式。

●能源林经营

⑵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

①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②困难立地(荒山荒地、工业废弃地、干旱地、盐碱地)的造林技术;

③天然林的持续生态系统管理;

④珍稀树种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⑤混交林营建技术及效果观测;

⑥复合农林业优化模式及多用途树种选育;

⑦各种育林措施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第一章林木结实规律

1、良种:具有良好的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的种子。

林木种子是育苗造林的基础,要培育优质、速生、丰产的苗木和树木,必须有良种作保证。优良的遗传品质取决于母树的遗传品质。

优良的播种品质与母树的遗传品质及其生存环境、种子的生产和经营技术密切相关。

2、林木种子生产与管理

3、植物的繁殖方式:①种子繁殖(实生繁殖)②无性繁殖(营养繁殖)

4、林木的生长周期

年周期(小周期):从春季树木萌发、营养器官生长、开花结果,到秋季生长停止,进入休眠的过程。

生命周期(大周期):从种子萌发到衰老死亡。

5、林学角度的林木生长大周期划分:①幼年期②青年期③壮年期④老年期

①幼年期:从种子萌发开始,到开始结实时为止。

特点:生理年龄小,可塑性大,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强,较容易生根,适于营养繁殖。

花果的形成须以营养器官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为基础。幼年期以营养生长为主,为后期生殖器官的形成制造、分配和积累养分。

幼年期的长短因树种而异(几年~几十年),如油茶2-3年,马尾松6-7年,杉木7-8年,银杏约20年。

②青年期: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开始,到结实3~5次为止。

特点:母树结实量较少,有时空粒较多。种子可塑性大,适于作为引种材料。

形成了生殖器官和性细胞,可开花结实,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树体营养生长较快,逐步进入到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平衡转化的过渡阶段。

③壮年期:从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衰退为止。

特点:母树大量结实,种子质量好,产量高,是采种的最佳时期。

母树生殖生长达到高峰,对营养、水分、光照要求高,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性较强,生物学特性稳定,但母树的可塑性减弱。

壮年期长短因树种而异,如:油茶6-10年,马尾松15-40年,杉木15-40年,樟树25-50年,银杏60-1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