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艺术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特色建筑艺术赏析与评论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生活所趋向的潮流分布,并不只局限于传统的必须品加工,而是朝着一个更大更广阔的领域方向跨步前行。
当前的多元化社会构成中,物质文明的主导的地位虽不曾动摇,但精神文明所代表的另一种城市化的崛起,必定让我们这个拥有者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迅速的卷入这场全球公共艺术新型定位的浪潮中。
浪漫化、人性化、个性化等等与今人们的需求息息相关的词汇,更多的应用到了建筑公共艺术当中。
传统不可取缔,而推陈创新则是对传统的另一种尊重。
21世纪的中国的经济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必将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全世界的瞩目。
而国家的形象不仅由单纯的经济实力可以简单代表的,还需要有大量杰出的人文艺术上的成就来证明本民族的伟大。
而城市建设是工业时代的代表,所以在21世纪中国的艺术设计应该在城市公共艺术领域有所发展。
城市公共艺术,也就是通过城市艺术品的有机结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去的补充作用,提高城市环境艺术品味,特色,及文化层次,使公共艺术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需要,提高市民的审美意识。
建筑外部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主要反映环境与人的参与性及标志性文化艺术设计,注重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尺度联系,围绕建筑环境的功能性,参与性及文化性特征,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公共艺术表现。
建筑外部环境公共艺术在设计理念上,应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尊重人性的理性手法,使环境与公共艺术互为影响,相互映衬。
公共领域是近年来来英语国家学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
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人类的公共环境是一个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生存环境。
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环境,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里我就对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市”的公共艺术建筑形态作简要的历史回顾和鉴赏。
现代公共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制式的或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要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反过来,传统也要有现代的
意识,才能从现代文化和技术中汲取精华,以获得新的生命并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和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一位中国文人在1911年所形容的人谓上海、北京为新旧两大鸿炉,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诚精确之语。
北京勿论矣,请言上海。
自甲午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辄影响于全国,而政府亦为之震惊。
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
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所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上海的近代建筑也具有十分独特的一面,外国的建筑师和外国培养的中国建筑师试图按照西方的城市模式和建筑风格来塑造上海,试图以欧美的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化。
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建筑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给予上海近代建筑以极大的影响,于是,上海的近代建筑表现出以西方建筑文化或仿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发展,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由于缺乏西方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这种影响又表现出很大的变形。
即使是在上海的西方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也成为西方建筑的变异。
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往往把这种变异称之为折衷主义。
实质上,这种折衷主义是一种对西方建筑的模仿。
同时,由于业主和建筑师的鉴赏力、设计能力、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差别,必然会产生这种变异。
另一方面,上海的近代建筑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其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也会出现一种“知
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
出现这种折衷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当说是不得已而为之。
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又使这种建筑文化融汇成一种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文化,不仅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又有着早在西方文化进入上海以前就十分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缘文化的影响。
所以,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
在上海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在19世纪
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
功能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
筑空间。
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
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
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各
种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
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诸如新古典主
义的代表作汇丰银行(1921-1923,今浦东发展银
行总部)、大理石大厦(1924,今上海市少年宫)、
麦加利银行(1922-1923,今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大
楼)、法国体育总会(1924-1926,今花园饭店一
部分)等;哥特复兴建筑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1893以前);中国古典复兴的代表作如国民党
上海市政府大楼(1933,今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中国银行大楼(1937
)等,以及一些具有中国传统装饰的商业建筑;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如有利银行大楼(1913-1916)、王伯群住宅(1934,今长宁区少年宫)、马勒住宅(1936,今共青团上海市委)等;二三十年代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今浦东发展银行 今上海市少年宫
使上海成为国际上这一风格的中心之一,其代表作有沙逊大厦(1926-1928,今和平饭店)、
今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内景
中汇银行大楼(1934,今中汇大厦)、峻岭寄庐(1934-1935,今锦江宾馆中楼)、国泰大戏院(1932),以及许多遍布上海西区的公寓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则有毕卡第公寓(1934-1935,今衡山宾馆)、大光明大戏院(1938)、吴同文住宅(1935-1937,今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许多花园洋房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地方风格的建筑,诸如英国式、法国式、德国式、日本式、北欧式、西班牙式的建筑,琳琅满目,遍及全市。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
30年代建造的近2300万平
方米的里弄住宅是上海在西
方城市房地产经营方式下形
成的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建筑
类型,是中西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的典型,建筑细部装饰用水泥、砖和石材大量模仿西方新古典主义纹样,这样一种建筑类型表现出十分独特的创造性。
而今日的上海更是以新奇的公共艺术形象感染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使其在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庞大的城市步步抢先于世界。
今天让我们回顾他的历史时,让我们惊叹他的当前时,再让我们展望他的未来时,无不是在感慨其大众化的华丽!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国家会有第二个或者第三个上海这样的艺术城市,而更应复刻的那种经久不衰的公共艺术文明和那简练而不失简单的高雅公共艺术。
今上海市大光明大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