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言中的吴方言成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方言中的吴方言成分研究
作者简介:唐晋(1986-),男,江苏宿迁人,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摘要:青海方言和吴方言是我国两大方言,语言学家对二者的研究与分析从未停止过。
青海有江南移民的说法一直广为流传,而且在实际生活中青海方言与吴方言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青海方言中吴方言的影子也造成青海方言中偶尔充斥着一些吴侬软语的味道。
因此,探究青海方言中的吴方言成分成为了研究吴方言和青海方言的一条途径。
关键词:青海方言;吴方言;成分研究
一、引言
青海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认为青海的汉族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江南移民。
传说内容大致是在明洪武年间,南京竹子巷曾上演过一处“大脚马猴”的演出,明朝大臣认为“大脚马猴”是在影射明马皇后脚大。
朱元璋便将南京竹子巷一带的民族发配到了青海。
因此,青海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先祖是明洪武年间由江南迁徙而来的。
与此同时,根据《西宁方言志》中阐述内容和青海各县县志来看,尽管吴方言从汉代至今在青海不断变迁,但是依然可以窥探出青海方言中吴方言的影子。
基于当下对青海方言中吴方言
成分说法不一的情况,本文以青海方言和吴方言的概况作为切入点,通过青海方言成分的界定,青海方言与吴方言在语音、特征词上的差异,探索青海方言中存在吴方言的原因。
二、青海方言概述和吴方言概况
(一)青海方言和吴方言概说
青海方言是青海民族语言文化的凝聚,是青海各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
具体而言,青海方言是汉语区域变迁而形成的语言,是汉语言作为北方官话的一种衍生方言。
青海方言大致包含了两个方言片区,黄河以北主要是以青海西宁话为主,黄河以南则是以黄南话为主。
加之青海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着羌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青海方言在历史上实现了多次融合,创造出了极具青海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
我国建国以后大力推行普通话,青海方言也在不断吸收普通话中的新成分和新词汇,实现了青海方言的大融合。
吴方言又被称之为吴语、吴侬软语、吴越语、江南话等,主要以上海话、苏州话和温州话为代表,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我国使用吴方言的人约为一亿。
最早关于吴方言的文献记载是东汉赵晖所著的《吴越春秋》和西汉刘向的《说苑》当中。
从汉代到至今千年的发展,现代吴方言的主要使用区域是我国江苏镇江以东、上海崇明岛、江苏南通、江苏靖江、江苏海门、江苏启东以及浙江的大部分地区。
由于人员迁徙、战争祸乱等原因,吴方言的使用人群对吴方言的分布也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二)青海方言语音概况
由于人口迁徙、青海地区各民族语言文化的长期融合,青海方言的语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是一种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变体。
青海方言语音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入声,形成了相对的轻生母。
具体来说,青海方言语音中韵母的前后鼻音是混淆的,也就是鼻辅音“n”和“ng”没有区别的,韵母后鼻音的“ing”“eng””ang”通常都是读作“in”“en”“an”。
例如在口头发音的时候“声音”和“身影”不分,“珍”和“蒸”不分,“成就”和“陈酒”不分。
其次,前鼻音韵母中的“un”往往都读作后鼻音的“ong”,例如“ya yun”(押韵)读作“ya yong”。
再者,平桥舌不分是青海方言的又一语言特点,“zhi”“chi”“shi”往往都读作“zi”“ci”“si”。
但是,青海方言中的大部分语音和普通话还是差异不大,唯一的区别就是青海方言语音声调与普通话“平上去入”差异很大。
根据近几年的语言学家研究,青海方言语音声调是一种逐渐递减的态势,造就了青海方言的抑扬顿挫,而且因为青海方言的发音轻柔,有一种轻快、细腻、委婉的风格。
(三)吴方言语音概况
36个声母的吴方言是全国方言中声母数目最多的,浊辅音和塞音三分是吴方言语音的最大特点。
吴方言语音特点有着苏州、温州和上海语音的特点,三种语音特点相互借鉴、
相互融合。
因此,吴方言语音声母系统主要具有浊辅音、不腭化、尖团音分化、“n”“l”不分、舌尖后音、先喉塞音等特点。
在韵母系统上,吴方言共计60个韵母,而普通话仅有39个。
绝大部分地区的吴方言都是将单元音作为主体语音。
例如“ai”“ei”“ou”等双元音韵母在吴方言中往往读作“a”“e”“o”;普通话发音时口部松弛,拖音长,吴方言则口型较紧,声音不会拖得很长。
在语音的声调上,吴方言具有了整齐的八声调,古汉语中的全部入声和平仄音韵都被保留了下来。
总体上,吴方言的发音都较为软糯,辛弃疾也曾用“醉里吴音相媚好”来展现过吴方言发音软糯柔美。
三、青海方言中的吴方言成分研究
(一)青海方言成分的界定
方言是地域性语音的发展和变化,是生活在此地域内的人们的一种生活痕迹和历史烙印。
方言的成分界定也与战争祸乱、人口迁徙等历史原因有着重要的联系。
因此,青海方言成分的界定也应当与这些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根据中国历史史料和《青海府县志辑》的相关记载内容,早在中国时期我国北方就出现了民族混居的现象,随着战争祸乱等历史性原因,不同的民族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大规模迁徙。
加之我国封建帝王社会的“发配边疆”制度,青海地区存在汉人,尤其是江南一带使用吴方言的汉人也就有了历史证据。
因此,青海方言的成分主要以汉族语言为主,其中不乏一些古
代词汇的成分。
很多《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汇都会出现在青海方言中。
同时,借助蒙古语、藏语、土族语、阿尔泰语言形成的青海方言也有这些语言成分。
诚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吴方言成分。
依据青海各县的县志记载,洪武年间确实有一大批江苏人因触犯法律被发配到青海。
青海方言中也就保留了大量吴方言的成分,例如“面色”“机溜”“懊躁”“眼热”“松活”等。
(二)青海方言与吴方言的语音比较
浊辅音和塞音三分是吴方言语音的主要特点,但是青海方言中并没有浊辅音,缺少入声。
在这些语音方面二者的区别是很大的,例如在“咬、安、业、傲、熬”等字的语音中,青海方言的声母大部分为“n”,而吴方言中声母多用“ng”;在青海方言中,复元音的单元音化较为突出,与吴方言有明显差异。
但是二者之间在语音方面还是有很多相同点的。
例如在吴方言中的“ai”“ei”“ao”“ou”等复元音韵母则突出表现为单元音化,青海方言中这一特点也较为明显;吴方言中,鼻音韵尾大多是有“ng”没“n”,或者是有“n”而没有“ng”。
青海方言语音中韵母的前后鼻音也是混淆的。
所以,尽管青海方言和吴方言在声韵、声调等反面有一些差别,但是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还是很多的。
(三)青海方言与吴方言的特征词
一般而言,青海方言与吴方言中的特征词也有很多的相
同的和不同的。
下文主要例举了青海方言与吴方言中普遍使用但是在其他语言地区很少使用的一些特征词:1.青海方言中对祖父往往称之为“阿爷”,吴方言地区中的宁波、温州、永嘉、余姚、南京等地区也是称之为“阿爷”,但是发音有细微区别。
2.青海方言中对祖母的称谓是“阿奶”,吴方言中除了上海称之为“嗯奶”以外,其他如靖江、南汇等地都称之为“阿奶”。
3.青海方言中对爸爸通常叫是“阿大”,但是在吴方言中称谓就偏多,大致有“弹弹”“阿爸”“伯伯”“爹”这几种。
4.青海方言中母亲一般叫做“阿妈”,西宁地区、湟中地区也使用“姆妈”。
吴方言中仅有上海称也称作“姆妈”,大部分称之为“无?谩薄澳?谩薄鞍⒙琛钡取?
(四)青海方言中存在吴方言成分的原因及其分析
本文从青海方言与吴方言的概括作为切入点,阐述了青海方言的主要成分,通过青海方言与吴方言的语音、特征词做了比较,明晰了青海方言与吴方言的差异和相似,探究出了青海方言中存在的吴方言成分。
究其本质来看,青海方言中存在吴方言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江南一带人口迁徙至青海,青海方言在多年的融合中也渗透进了吴方言的部分内容;其次,吴方言在历史上曾被当做官话存在,而青海地区处于北方方言地区,就成为吴方言到官话的过渡区;此外,由于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各种语音、词义在不断嬗变中也极有可能出现雷同。
所以,青海方言中存在吴方言成分应该是
基于中华语言博大精深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人口迁徙而产生的。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