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街道功能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的沿革

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

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见图1)。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升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明朝时代的北京城(见图2)的建设思想充分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描述的理想城市,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过长期的影响。

图1 根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周王城规划构想

图2 明代北京城

早在公元1世纪,罗马时代的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便在其著名的《建筑十书》中明确指出:“城市建筑分为城区、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两部分,两者之间街道系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里都有鲜明的描述。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1. 2街道的功能特征

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没有汽车的年代,街道和道路是属于行人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游玩、购物、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完成“逛街”所需要的全部活动。发展到马车时代,人行与车行的冲突己开始暴露出来,但矛盾并不突出;而到了汽车时代,街道的性质有了质的变化。由于人车混行,人们不得不终日冒着生命的危险外出,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识及管理系统等在街道上行走,且不得不忍受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因而严重影响人们逛街的乐趣。

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把人在垂直方向分隔开,剥夺了家庭的基本户外生活要求,难以维持邻里关系和家庭间的日常接触和交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控制在狭窄的楼梯平台上。街道空间形态与人的生活矛盾突出暴露出来。20世纪50年代末,"Team. 10空中街道”设想的提出者在恢复被人们所遗忘的街道概念,重建富有生活活力的城市社区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20世纪60~70年代便演变为今天的“现代步行街区的空间原型”。198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我的城市构想”座谈会上,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被看作自己故乡的街道。凡此均旨在建立以人为本,塑造街道生活环境。

1. 3街道的时代特点

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街道主要是在步行的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造型是协调的,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街道保持了其文化连续的良好品质,城市街道的特征十分明显。

20世纪50年代在新现实主义影响下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时期,即“一五”时期,开始探索解决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和美观的问题,并在新的社会基础上重新理解街道的作用,象洛阳、包头、太原等其主要街道的红线为六七十米,与早期的街道形态相差甚远,在这些城市中这些街道的意义己经淡化了,干道的问题突出了。

1958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跃进”,形成了象上海的卫星城闵行张庙一条街,使我国原有的街道形态特征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对一条街的处理有了更臻完善的做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落到街道的社会变化功能上来。街道设计突破“一层皮”的处理乎法,开始将街道根据功能要求划分段落组成一个街区进行设计,也就是将其作为城市的主要生活环境进行设计了。这时期的街道特征有着较强的时代凝聚性,将曾经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形成的建设过程大大缩短了,象济南的顺和街、瞬井街,合肥的城阵庙、淮河路,这就必然使得这些街道高浓度凝结着某些时代的特征。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看出街道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街道概念及其组合方

式、功能特征、空间形态的营造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街道一直在进行着反复的革新,其内涵越来越丰富。

2文脉的继承与发展

2.1街道体现生活中人的意义

B.鲁道夫斯基在他的《人的街道》中说道:“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街道,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以其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作用于人以至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是街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人的“父母在,不远游”,使得街道中的相对固定的人群在环境中起着决定作用。调查表明,在很多老城,一些街道中的老住户的比例达到了80%~90%,正是这些老住户的存在,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往变得相对稳定,于是产生了一种亲切宜人的生活氛围。当这个氛围受到了这个环境以外的信息冲击时,或者说当这个环境中自身成分发生变动时,人们往往就表现出一种失落感,表现出茫然不知所从的状态,也就是说传统街道形成的并非仅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是人们无形的生活力量。就生活方式而言,凝固成习俗以后就有了一定的停滞性,甚至可以说是顽固性。它并非随生活方式的变革而消失,它有利于新的生活方式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往往成为一种惯性力量,或多或少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2. 2街道中的人与环境

街道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人的活动及地域特定条件相结合,获得文脉(context)意义时,便形成了场所感,并且具有传统和文脉价值,因而文脉同场所相辅相成。从类型学看,每一个场所都是独特的,各有各的特征,所以,必须体验其内在的文化联系和人类在漫长时间跨度内所赋有的某种环境气氛。

现代城市街道强调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和生态学的必要性,空间形态必然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传统文化的结构发展而来。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影响,城市居民逐渐脱离了自然,离开了街道,集中活动于各种人工材料构成的人造空间中去。千百年来充满生气的城市街道生活日渐减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得原来街道和人日两相适应的城市空间顿显拥挤不堪,人日多到以至于找不到空间可以容纳,在现有的空间中,无论它怎样吸引人,人们都不再有可选择的活动,只存在“我迁就于环境,而不是环境迁就于我。”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相融本属于一种自然结合,而今天却成为人们难以企及的追求。

2. 3环境观与生态观

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塑造关系到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景观环境是城市中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具有固定和半固定的形态特征。环境与生态的重要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单纯追求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进行修正。人与环境的两相适宜是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必须研究街道环境对人的作用,诸如亲切感、认同感、文化感、适应感等问题。环境与景观的创作侧重于功效和美学,并包含时间-空间的统一,文化-个人的对应。所以进行街道的景观设计,街区更新都需要着眼于整体环境构架和网络。街道空间形态设计乃是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功能的综合组织,是把环境看作环境信息的编码过程,市民则是它的解码者,环境起到了交往和传递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