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车到山前没有路
①“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意思是说,事到临头总有解决的办法。然而,古今中外的很多事却证明了一个相反的道理: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想当年吴越争霸,勾践因准备不足,草率用兵,结果兵败被围,在会稽山无路可走,最后只得屈膝投降,忍受做奴仆的屈辱。归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积蓄。也就是说,他为洗雪国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精心设计,积极筹划,后来才能抓住机遇,一举灭吴。历史才成就了一代霸王。试想,如果勾践不接受前车之鉴,车到山前再找路,那必然是无路可走或者是死路一条。
③兵家历来都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汉高祖定三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准备得何其巧妙;楚霸王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不纳范增之计,岂有不败之理?
⑤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诸葛孔明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不是仓促迎敌,而是寻找战机。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周密的计划,精心的准备,取得胜利是意料之中的。
⑥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说防患于未然。
⑦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的准备。
⑧因为,很多时候,车到山前是没有路的。
⑨世事如烟,谁能保证出发后能及时看清前面的高山?人生如棋,即使你是勇往直前的骏马,也可能会马失前蹄,有去无回。
⑩有人说,路能否走通,有时候靠的是机遇。但是,机遇从来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⑪好比汽车拉力赛,如果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车不检修,不加油,那么开不到山前,在半路上就可能抛锚了。
⑫好比去登山,如果你不先练好双脚,不强化体质,再加上没有物质上的充分准备,那你就只有望山兴叹了。
⑬故,远行必备良驹,过河定问轻舟。欲攀登险峰先看看体魄,要穿越沙漠先估计好要面对的风险。
⑭千万不要把希望都放在“山前”,因为你不是愚公;千万不要盲目地自信,因为你的前面常常有翻不过去的大山。
⑮车到山前必有路,说到底,这是懒人的自我安慰,也是不思进取者冠冕堂皇的借口。
⑯车到山前没有路,其实质,则是开拓者的自我警示,也是智者开启未来的闪光的钥匙。
(选自《思维与智慧》)
(1)在本文中,作者批驳了什么观点?表达了什么观点?
(2)第②~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上下文,仿照第⑦段的划线部分,在第⑦段的两处空白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短语。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__的准备。
(4)说说第⑥段和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5)“车到山前必有路”与“车到山前没有路”仅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你赞同哪种观点?请列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加以阐释。(不能列举文中的事例)【答案】(1)车到山前必有路;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证明了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抵御浪涛;漂泊四海
(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我认为车到山前没有路。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我党都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会取得了这两次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第一段用一句格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然后主要有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述。最后两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细读第一段可知,本段用一句格言引出了中心论点。作者认为车到山必有路的观点是错误的。应该是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细读第二段到第五段可知,这四段文字举了吴越争霸,汉高祖和诸葛亮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的证明了第一段中的“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内容的能力。因为是船,所以会航行四海,所以要做好抵御风浪的准备。因为是水手,要出海航行,所以要做好漂泊四海的准备。据此分析可作答。
(4)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需根据语段所处的位置,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细读第六段和第十段的内容,然后联系全文内容可知,这两段文字的前半部分都紧承上文,后半部分都引起了下文,所以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同意哪一种观点均可,只需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事例恰当,表述合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论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筛选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结合语段分析论证方法,作用一般是中心论点或段落中心句。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要注意句式,注意修辞,注意字数,语意连贯。
(4)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5)本题考查个性表达的能力。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即可。
2.现代文阅读阅读《勤于用脑》完成后面小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2)第③段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的道理。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5)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请简要回答)
【答案】(1)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2)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或: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
(3)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4)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与原意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略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第二段,概括出本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