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试题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性试题研究

关于语文开放性试题的初步研究

自从2000年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应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指导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都设计了一些开放性试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开放性试题不仅在中考试卷中的不断加大比例,同时也介入了全国高考试卷,而且愈来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开放性试题又称为“扇形题”“发散题”“创新能力评价题”等,它是允许、倡导并鼓励多元而不唯一的一种测试题型。有人认为开放性就是答案不唯一,即答案是多元的。其实,这说法并不全面。开放性试题不仅仅允许答案是多元的,而且各个方面都可以是多元的。命题的立意、试题的取材、设题的方式、答题的思路、试卷的评判诸多方面都可以是多元的。这类多元化的试题,在条件、结论、方法、途径、过程等方面常常没有必然的限制;但这样考查更能真实地反映答题者整合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及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放性试题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便于通过考改来促进课改,更便于打破影响课改的“瓶颈”――传统必考试。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在教学模式与测试方式上,始终摆脱不了以知识记忆为主的线性思维的困扰,一直不注意关心人类思维的生动性、跃变性与创造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虚化。即使新课程改革之中,一些改革口号喊得响亮的学校也是如此。其结果,教师和学生仍然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而且造成了学习氛围的沉闷和学习心理的脆弱。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很难通过自我调整而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正如有些教师所说,课改取决于考改,考试不改革,课程无法改。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须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考试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经验的再现,往往一个全新的语境中的考题才能反映一个人的潜质和能力。人的能力除了记忆能力外,还有感知能力、判断能力、投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综合到一起则是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传统试题的测试阈限狭窄,考查思想僵化,往往命题立意就语文考语文(比如热衷于考查语法修辞),取材依纲扣本,设题形式单一,答题以背为主,评分“采点”不“采意”。这与传统的班级式课堂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对人的学习行为的简单化是分不开的,而由此造成的教育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比如,人们过于强调学习的勤奋和刻苦,却在很大程度上

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探讨和对个体学习状态的关注,更谈不上对学习者的终极关怀。似乎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以后是不是真能成才,那就不管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较大范围内压抑着中国人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要改变这种教育特征,新课程改革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课改取决于考改”的观点偏激了一点,但是“依然故我”的考试方式与“新瓶装旧酒”的考试形式,势必会制约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要通过考改来深化课改,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则给我们开辟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开放性试题有着如下几点特征:(一)立意多角度。在一份试卷或一种题目中,命题有着不同的立意层次。写,可以考说与写、听与写与读与写;想,可以考线性思维、平面思维与立体思维。读,可以考向心阅读与离心阅读。(二)取材多层次。开放性试题可以取材于学科之内与学科之外。取材于语文学科之内,也是多层次的。如评判一段仿写的正确与否,有句式要求,涉及到语法、修辞知识;有连贯要求,涉及到写作能力;有得体要求,涉及到语境感受能力。取材于学科之外,如“用一句话概述白塔倒映在水中的物理现象”。考生既需要弄清水倒映的物理原理,还需要运用简洁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学科综合包含在其中。(三)设问多方位。试题的设问如同打开的窗口,打开的角度并不是一个方位,可以多个不同的方位。(四)思维多向度。开放性试题常常需要考生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并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五)解题多答案。(略)(六)评题多维度。应当说,这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的而又不为考生明确认识的特点。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能不能考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阅卷评分的多维度是一个根本保证。具体如何实施?一般是“采意”给分而不是“采点”给分。

对一个概念的认知与分析,角度不同划分的类别也就不同。从考生答题行为来看,可分为口头表述、大幅度动作、文字书写三大类。详见下表:

下面主要从“文字书写–内容”方面(作文除外)来探讨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类型。

(一)知识梳理型。此类试题与传统的知识记忆型试题不同,并非仅仅要求考生识记知识,而是要求考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就是区别知识之间的关系,弄清知识结构,其中包含识记、分析、概括、重组等智力加工活动。有一个七年级的期中语文试题是这样设置的:“将下列十六个概念归为三类或四类,每一类须说明归类角度”“‘爱因斯坦’‘《为你打开一扇门》’‘《社戏》’‘沈括’‘苏轼’‘鲁迅’‘郦道元’‘《幼时记趣》’‘诲人不倦’‘《繁星》’‘潜移默化’‘万籁俱寂’‘伽俐略’‘约翰–古登贝尔克’‘危言耸听’‘钱钟书’”。学生可以归为文章、文学家、成语、科学家四类。这类知识梳理题也可以让高中学生做,只需要加大归类的难度即可,如要求考生在一级归类之后再进行划分,包括二级划分或三级划分。这道知识梳理题,立意多向,取材多层。既考作家作品,又考常用成语;既考文学知识,又考科学知识。

(二)措施建议型。命题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导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有一道试题设置了一个“陈军同学被小青年勒索”的情境,在给出三个不同的对策后提出问题:(1)请你帮助陈军决定一下应该选取的对策和不应该选取的对策,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您采取哪些具体措施?(3)请你向学校等有关部门提出几个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此题要求考生综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选材紧扣社会实践,设问多方位,具有灵活性与创造性。

(三)欣赏评述型。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就某一话题或全文进行分析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它需要学生仔细地阅读材料,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转化为能力。中考、高考中的诗歌欣赏题一般都采用这种形式。“题面”是评述,“题里”是欣赏;即“评赏结合”。

(四)仲裁评述型。命题呈现一种或几种观点,要求考生“仲裁”,并说明其理由,即“先裁后评”。可分三个小类:一是呈现一种观点与现象,让考生评判是非;二是呈现几种观点或现象,让考生选择其一;三是呈现几种观点与现象,让考生或选择或另外提出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