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初三培优资料阅读题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上)XXX中学初三培优资料九
班级:姓名:
一、议论文阅读(共8分)
人生何以致远
①人,到底能走多远?这一直是人们多年来苦苦思考的人生命题。
这里的“远”,代表着梦想与目标,折射着胸怀与境界,体现着人生的质量和水平。
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
那么,何以“致远”?
②择机而动,顺势以致远。
有句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一样的早起,命运截然不同。
植物被冻死,不是在严冬,而是在早春,因为急着生长却纷纷倒在了看似机遇的春寒之中。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得出“机”的重要性。
所谓“机”,往小了说是时候、时机、机遇;往大了讲是特点、规律、大势。
度的把握,过犹不及,欲速不达;量的承受,过轻则浮,超载危险;时的选择,早而无功,晚而无效。
人,若不能择“机”,往往会盲动盲从,抢错机,误时机,悔之晚矣。
【甲】因此,想要知“机”,就必须勤于思考和实践,这样才能凝聚力量,审时度势,攻坚远行。
③择路而行,顺畅以致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选什么路,走什么路,是人生的抉择。
路选好了,顺畅了,就可以致远。
首先是选对道路,少走弯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目标选好后,出发之前,看看“地图”,选对道路,找对“桥梁或渡口”,谋划好行程。
其次是务实勤奋,不寻近路。
铁杵成针,功到自成。
人生之路没有捷径,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愚者,投机取巧,弄巧成拙;智者,务实中之巧,步曲中之直。
同时还要切记礼让他人,不去抢路。
没有比让更宽的道,没有比抢更堵的路,懂得循序渐进,懂得相互礼让,就能行远。
④择善而从,修身以致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对于个人而言,择善而行,便会走得更远。
心止于善。
知足平易,泰然舒适,宽容得体,定会蹈高行远。
友交于善,得一善友,得一知己,人生之幸大焉。
【乙】古人说,友直、友谅、友多闻,最为难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母择邻而居,全在于此。
习养于善。
一个好习惯,看似小节,但往往关乎作风养成,影响长远。
细节虽小,积之必巨。
所以,想要知“善”,必须注意细节,这样才能结交善友,养成好习惯,走得更远。
⑤致远在于个人的选择,只有做到顺势、顺畅、修心养性,才能扬起人生之帆,才能致远。
1.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C )(2分)
A.人生何以致远。
B.人生致远在于个人的选择。
C.人生只有做到顺势、顺畅、修身养性,才能致远。
D.人生只有抓住时机才能致远。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 B )(2分)
①鸿门宴上,范增献计杀掉刘邦,可项羽却放走刘邦,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凄凉结局,徒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悲叹!
②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史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③一直以优雅知性的气质展现于世人面前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因亲信闺蜜,导致亲信干政引
发青瓦台人事大换血,误交密友,造成终身遗憾,政治生命归零。
④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各事其主,鲍叔牙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
最终管仲辅佐齐王,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
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
3.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4分)
二、记叙文阅读(18分)
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
李晓
①没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才女主持人柴静如是说。
②我想把柴静的话套用一下,没有一轮心上明月照耀着回到故乡的人,不足以谈论故乡。
③前年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的清辉,把天空清洗得如蓝色丝绸般微微荡漾,几个中年男人在楼顶小花园里喝着酒,喝到微醺,望头顶明月,一个男人突然伤感地说,这么好的月光,我们应该回故乡去看看啊。
这群男人默默低下头,其中一个男人嘀咕道,这不都是在城里的家吗。
那男人大声说,我们的出生地啊,才是故乡。
他站起身说:“不要辜负了这月光,我马上赶回老家看月亮,跟我去的,报个名!”
④七个男人,开两辆车,一个不少地驱车赶到那中年男人的老家,他的故乡,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群山怀抱中。
高速路上走了一个小时,还要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到达他老家的村庄时,月亮已踱至中天,山野寂静,早已熟睡的村子在满天月光沐浴中,梦境一般安宁。
一群人就坐在山梁上,听那回到故乡的男人,聊着童年往事,聊着有一年中秋节晚上,爷爷叫醒睡梦中的他,悄悄塞给他一块手工做的土月饼,那个香啊,三十多年了,还在嘴边弥漫,在梦里飘散。
⑤这群男人,在那个山野里的中秋之夜,没回城里,就在车里简单地睡了一觉后,于黎明时分披一身枝叶草丛中的清凉露水驱车回城。
⑥我是那群男人当中的一个。
回到城里的几天里,我感觉脚底,还蒸腾着那个村子里的地气,那一轮明月照亮的村庄,已深深嵌进了我记忆的底片。
⑦我们这些城里的人,不是常有轻烟袅袅的乡愁吗?乡愁的源头,或许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唤。
一个人无论活在哪里,其实也都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叶青翠。
这株植物最初的根须在哪里呢?或许,它就在生命出发的地方,那就是故土。
我明白了,为什么每到中秋,那么多城里人,眼神清澈,心里喜悦,那是因为心被明月照亮,也是被故土的山火点燃,被汩汩的山泉溪水淌过,被风吹稻浪掀得哗啦啦响。
还有什么,比在一轮明月当空的凝望中回到故土更美?
⑧我想起我妈,十八年前来城里过的第一个中秋之夜时,她竟在城里的月光中走失了。
那年中秋晚上吃过饭以后,我妈说,她想一个人出去走一走。
结果那天晚上,我爸坐在阳台藤椅上望着一轮满月,一直等到了夜里十点钟,还不见我妈回来。
爸着急了,给我打来电话,你妈还没回来啊。
我慌了,四处找妈,终于在一条黑漆漆的老巷子里找到了我妈,她蜷缩在
墙角边,身子瑟瑟发抖。
我妈给我一盒火柴,她说,她划亮了好多根火柴,还是没找到回家的路。
后来我才明白,她是想去找刚搬到城里来的一个叫周德才的老乡聊一聊,准备中秋过后结伴回家帮村子里的人种胡萝卜。
聊得忘了时间,忘了回家的路。
当时的我弄不懂,为何中秋夜里,我妈琢磨的,还是老家的乡亲、庄稼、牲口。
⑨还有在城里夜市摆一小摊卖麻辣烫的乡下人老左,这几年每到中秋,就要和妻子回到村子里去。
老左对我说,还是回到老家院子里,吃着月饼望着月亮,心里感觉美滋滋一些。
我又想起多年前在中秋夜晚迷路的妈妈,终于有些明白了这份情意,妈妈、老左,他们都眷恋着自己的故乡。
⑩我对我身边的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家族,最多上溯到五代人以上,都是从乡野迁徙而来。
在这些生命的庞大迁徙中,他们的心里,始终还有一个关联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
⑪ 春节、中秋,这样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为这样的乡土情结,找到了一个如大地酒窖里美酒原浆发酵后开封喷发的美好时辰。
⑫中秋时节浸透包浆的大地,收割后的田园,好比刚刚分娩后的母腹,有一种安详的喜悦,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最适合亲人团聚的日子。
那就趁明月当空,秋风浩荡,回到故乡去吧。
在故乡月光下,为红尘滚滚中奔波的生命,好好洗一次月光沐浴中的澡。
⑬感谢命运待我不薄,每年中秋,总有这样一轮明月,照耀我回到精神上的故土家园。
2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一个人无论活在哪里,其实也都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叶青翠。
的重要性,(1分)表明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热爱之情。
(2分)
2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4分)( D E ) A. 文中七个男人中秋夜回到乡村,不仅重温了故乡的美好,还感觉到故乡对自己很重要。
B. 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C. 第④段“那个香啊,三十多年了,还在嘴边弥漫,在梦里飘散。
”不仅写出了月饼好吃,更表达了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怀念。
D. 文中妈妈“蜷缩在墙角边,身子瑟瑟发抖”,运用动作描写,体现了妈妈找老乡聊天后的害怕与后悔。
E. 第③段描写了乡村的月色,更好地烘托了我们对故乡的向往。
(D没有后悔;E写的不是乡村的月色)
24.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文中“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的理解和感悟。
(6分)
【链接材料】临近春节时期,我国各大公路上出现了浩浩荡荡的铁骑大军——全国上下上百万外出务工人员,骑着摩托车返乡回家过年。
为了保证他们平安抵达家中,交警们开警车为他们开道。
“回家路上要花一点钱,但是待在城市里没意思,再艰难,过年的时候都要回家。
”摩托车返乡团中的杨老师笑着说。
我的理解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是对故土、乡村的无限眷恋与依赖,需要
在中秋节夜晚驱车返回故乡看月亮,妈妈在中秋节和老乡商量回家乡种萝卜而迷路,老左和
训练大作文构思巧妙之法
“裁剪妙处非刀尺”——精巧而新颖的构思往往是赢取读者青睐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标志。
善于谋篇,长于布局,精于筹划,巧于运思,不但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艺术。
它决定着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
尤其是供阅卷老师评等赋分的考场作文,在构思方面若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做到独特、新颖、匠心独运,那么文章升格获得高分将会成为现实。
“天织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
”巧妙的构思就像天上的云锦,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出自心中。
记叙文三式构思
文学特别青睐“三”。
三打祝家庄,三打白骨精,三过家门而不入,三顾茅庐,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
《三国演义》里“失街亭”一回,写司马懿精细有“三叹”,写马谡轻狂有“三笑”。
文学就是如此地看中“三”。
而在如今的考场作文中,许多同学借鉴文学传统,或用三个时段展现全程,或用三个情节构建故事,或用三次波峰制造起伏,写出了一篇篇“三式结构”的记叙文佳作。
【佳作欣赏】
一、用三个时段展现全程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而过程又是若干时段组成的,要大致地展现过程,就要写出具体地的时段。
写几个时段为宜?这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从考生的写作实践看,还是三个时段居多。
沉默的父爱
某考生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
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
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
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
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
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
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
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
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
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
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
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
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
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
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
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
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
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
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
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
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
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
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
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
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
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点评〗
6岁——16岁——昨天,文章选择三个时段,写出了父亲对我培养的过程,也写出了在父亲指导下自己的成长过程。
构思独特,立意深远。
沉默的父亲,沉默的爱。
那沉默之中所蕴含的是热切的鼓励,狠狠的鞭策和殷殷的期望。
正是这沉默的父爱,指引着作者一步步成名,成长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如山一般的男人。
沉默的儿子,沉默的倔强。
父爱无言,儿子能感悟到这无言的内涵,是父亲最值得欣慰的事情!这种无言的理解与沟通,最令人心动。
北京的符号
某考生
春花的灿烂芬芳,装点我荒芜的心田;夏树的茂密成荫,抹去我黯然的神情;秋风微凉凄清,撩动我脆弱的心弦;冬雪的皑皑刺骨,清醒我混乱的思绪。
每当季节更替,每当看到这些景物,我都会黯然神伤,想念起我最爱的四合院。
在我的世界中,四合院是最美丽的,它是北京的符号,永远的记忆……
五岁的我,耳边是歌谣,回响在四合院中。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在院里的老槐树下,我们几个小女孩总爱玩着这样的游戏,男孩子们则在旁边跑着、闹着,拿着玩具枪,嘴里发出射击的声音。
男孩、女孩,大家都是那么乐此不疲。
夜幕降临,一家老小便都支起躺椅坐在了树下,男孩女孩们便玩起了捉迷藏,记得那时我总爱躺在四合院那朱红的大门后面,两只小眼睛向外窥视。
玩累了,便坐在地上,听爷爷奶奶们讲那古老的故事,那时的我总是望着苍穹,等待着牛郎织女的会面,等待树梢那几只喜鹊搭成鹊桥。
望着望着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梦中的四合院变成了牛郎女织的家。
十岁的我,耳边是琅琅书声,回响在四合院。
从学校回到家中,便将车往旁边一放,从来不锁,几个小孩子便凑到了院中的小石桌小石凳上写作业,读课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几个小孩子便抬起头透过密密的树叶去眺望那蔚蓝天空中那初升的小月牙,再低下头“思故乡”。
是啊,我们的故乡便是这个漂亮的四合院。
偶有些金发碧眼的“老外”来到院里,他们都在感叹四四方方的院落,高大入云的国愧,感叹邻里和睦,感叹井水的清凉,那眼神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羡慕。
姥姥说,这是北京以外找不到建筑,是北京的符号,我说:“不明白,为什么呀?”姥姥指着院中的小枣树苗对我说:“什么时候它长得和你一样高,你就懂了。
”也许姥姥说得对,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
十五岁的我,耳边响的是推土机的隆隆声,回响在四合院中。
那白字写的“拆”字,套着个大圆圈来到了四合院的墙上,推土机来的那一天,我哭了,我相信,我住了十几年的最美丽、最安静、最和善的四合院,就在这大家伙的魔爪下夷为平地,我流着泪问姥姥:“您不是说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吗?小枣树长得比我都高了,可是为什么四合院却没了啊!”姥姥的眼中也是亮晶晶的,她搂着我说:“孩子啊,你说得没错,四合院,国槐都是北京的符号。
它们永远不会消失,你看那边,红黄蓝的健身乐园,西单的那只大蝴蝶,王府井的步行街,也是北京的符号,就好像姥姥和你,有老有小啊!”我点点头,眼泪依然在流。
如今,每当我看到幸存的四合院,胸中总有抑制不住的亲切和伤感,怀念起我的童年,我的四合院。
但看到高大的新建筑,我又会为北京的新符号感到快乐和骄傲。
四合院是茶,清新、静谧;新建筑是咖啡,现代、清爽。
我爱四合院,也爱新建筑,我爱北京,爱北京的符号。
〖点评〗
文章在概括地介绍自己对北京的感受之后,选择了三个时段加以叙述:“五岁的我,耳边是歌谣,回响在四合院中”“十岁的我,耳边是琅琅书声,回响在四合院”“十五岁的我,耳边是推土机的隆隆声,回响在四合院中”。
通过三个时段的叙述,展现了北京的变化,表达了“我爱四合院,也爱新建筑”的思想感情。
二、用三个情节构建故事
故事是由情节构成的,一连串的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构建故事的时候,情节要适当,不能过于简单,简单了难以成为故事,也不宜过多,过多了文章难以驾驭。
多少为宜?许多考生也以“三”为限。
伤心儿女
某考生
母亲躺在医院的床上,双目紧闭,嘴唇乌紫。
她中风的脑子迷迷糊糊的。
已经三天了。
前两天,母亲的床前是没有人的,而今天,她的三个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齐了。
老大一脸横肉,倚着床,盯着母亲,眼里是一种年攫取的光。
小弟小妹各有心事,又仿佛在等待什么。
病房的门被推出,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记忆移植”。
顿时,三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他们三个将要被移入母亲的记忆。
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事,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三人以前从未照顾母亲,对母亲的财产谁也不知底……于是……
“记忆移植完毕。
”一个声音叫道。
三个人睁开眼,立即在大脑里开始了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老大心想,这样陌生,却又熟悉。
当自己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走,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里,他休养了一年。
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房,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进这门槛。
小妹开始“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一个血糊糊的孩子,可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
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九九八十一天,血淤散尽后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说过我小时闭着眼睁不开,原来是这样。
小妹的心一阵抽搐,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
小弟脑海中闪出这亲一幅图景:在自己家里,媳妇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却在门边的一张小凳上,手里一个洋铁碗。
媳妇不时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这大约是去年冬天,母亲来我们家住的那些日子,我忙得不着家,原来小蓓是这样对母亲的。
难怪有天回家看出母亲在擦眼睛,我问她,她还说没有什么。
三个人都在“回忆”中泪眼朦胧。
他们同样都“回忆”到了一个大包裹,土里土气的没见过。
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打开老屋的门,找到那个包裹,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包里是一双双崭新的保暖鞋,大大小小,红红蓝蓝的,他们用哽咽的声音数着:“一双,两双,三双……”
〖点评〗
这是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的一篇考场作文,文章安排兄妹三人为争夺遗产而
接受记忆移植,记叙的主要内容是兄妹三人在植入母亲的记忆后的回忆。
如果只安排一两个
人物,剧情简单,不足以展现世情,安排四人、五人,或是更多,篇幅和时间不允许。
安排
三人登台表演,既有代表性,又便于写作。
国语失落症猛于虎
某考生
家里的电脑不幸染上病毒。
母亲对着黑屏上一个个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瞪眼。
我回家修好电脑后,她还一直抱怨:净是些ABCD,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
我心中一恸,是啊,为什么我们有方正,有联想,却没有全中文的电脑?仅仅是因为电脑不是中国发明的吗?我认为,我们正在丧失些什么,等到它悄悄地消逝了,我们就将陷入恐慌与失落。
推开门,我想到楼下书店去买本书。
映入眼的是邻人的大门。
两个小天使牢牢地钉在门板上,手中握着的木牌上是英文书写的welcome(欢迎)。
我看着木牌,久久地感觉不到邻人热心真诚的好客,仿佛只是19世纪某位英国绅士的礼节性问侯,与那冷冰冰的拒绝却有几分相似。
邻人的门口隐隐有些动静,门把缓缓变动了方向,我逃难似地下了楼。
母语是生存、交流的重要工具,谁说不是呢?面对金色的welcome,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里不是伦敦,也不是纽约,这里只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居民区,是一个孕育了屈子、生养了昭君的地方。
下楼,我一步一步走得艰辛。
我觉得有什么和我一样,缓慢而无知觉地在下楼,下楼。
进了书店才发现一本宋词也如此难寻。
《教你如何学英语》之类的书籍却让人眼花缭乱。
我看着冷漠的店员却开不了口。
失语,失语。
我仓惶地在一片文明中寻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低吟浅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壮志。
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终于,发现有些年头的词集。
微卷的边缘好似是被人翻过了。
我想笑一笑,却还是勉强,这个角落的灰尘与蛛网集体失语,冷冰冰地看着中华文化的失落。
结账的时候看见出了门的邻人在和别人打招呼。
用时下的话说,这是一种礼貌,一种气质。
可是这种外语的招呼声是英国的礼貌,香奈儿的气质,不是“你好”的温文与谦恭。
我张张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拿着书,我飞奔回家。
欧阳修在《玉楼春》里写到:“未语春容先惨咽。
”以前不懂,只是闲闲地认定不过是春风吹出的愁,秋水灌出的怨,不想得真有一天,未语春客先惨咽。
母亲笑说,等我长大了要给她做一台全中文的电脑。
我以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点评〗
母亲埋怨没有全中文的电脑,邻居大门上挂着写有英文的木牌和用英语问候,书店灰尘与蛛网中有些年头的宋词集,三件小事,容易见到,又极不相干,一经作者的运笔,却都成了一串闪着光芒的珍珠,成了作者才气、灵气的展现。
只可惜题目过于浅显和生硬。
【习作评议】
下面两篇文章是运用三式结构构思的习作,请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运用三式结构的。
评议文一
父亲的脚步声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灰蒙蒙的。
我正在房间里为月考的失败而折磨自己。
咚,咚,咚,一阵稳健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愈来愈近,我知道,那是父亲又“呵护”我来了。
除了问考试成绩,逼着我学习而外,他并不知道怎样关爱女儿。
别人生活在父母的关爱里,为什么偏偏我远离幸福呢?我讨厌我的父母。
未敲门,父亲径直地进了房间。
我头也不转头就冲他叫:“你怎么不敲门就进他人房间?”转眼间,他便离去。
天色渐渐晚了,我依然静静地在那儿沉思,又是一阵脚步声,接着又是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响起,我没有回应,好像惹急了他,又敲了几下,我对他吼道;“没事别来打扰我!”他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