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启示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认为"石化”是 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会出现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 “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 写一种语言的方式,比如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 方面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会固定或僵化”(黄绍胜, 2009 )<,
(责任编辑:万学张媛)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 石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与启示
□季雨薇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在二语习得的各个阶段中,都有可能出现语言 石化现象。石化对语言的习得起了制约作用,阻碍了学 习者能力的发展。对二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语言习得过 程中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 习得语言,提升二语水平。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形成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67(2020)01-0042-02
device: translating raymond chandler[J]. The Translator, 2002, 8 (2): 195-220. [2] ATTARDO, SALVATORE, RASKIN, et al. Script theory revisited: joke similarity andjoke representation modelQ].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991 ( 4 ) • 293—347. [3] Ge Lingling. Initial Results of a. Study on. Humor Translation Based on a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Parallel Database[A]. In: Vicky M,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2007 Annual research Forum of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C]. Hong Kong: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2009. [4] 戈碍,何元建•从言语幽默概论视角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翻 译一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为例肛中国翻译,2012(4). [5] 戈竣滋,何元建基于言语幽默概论的汉语幽默文本特征研究 [J]•外国语,2012(7).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32 化 现 象 的 心 理 因 素 .石
S l k r 为 中 介 语 足 二 语 习 得 或 外 语 学 习 过 程 巾 学 习 ei e认 n 者 使 用 的 介 于 母 语 与 目的 语 之 问 的 独 立 的语 青 体 系 ( eik Sl . n e,92 。 N m e称 巾 介 语 为 “ 近 日 的 语 的 语 言 体 系 ” r 1 7 ) e sr 接 、 C re 用 了 “ 言 ( ilc ) 一 词 来 定 义 中 介 语 , 认 为 是 一 种 od r 方 daet ” 他 二 语 习 得过 程 巾 语言 学 习者 所 使 片 的 “ j 特殊 的 方 言 ” 是 “ 渡 , 过 方 言 ” “ 青学 习者 的语 言 ” 和 语 石 化 现 象 是 中介 语 不 可 避 免 的特 征 。 介 语石 化 伴 随 着 巾 整 个 二 语 习 得 的过 程 。S l k r(9 9)将 石 化 现 象 界 定 为 语 ei e 1 7 n 言 习得 的停 止 和 对 非 目的语 形 式 的 习 惯 性 使 用 。 认 为 “ 管 他 不 学 习者 的学 习能 力 、 机会 和 动 机 如 何 , 化 现 象 总 是 会 出现 在 石 学 习者 学 习 目的 语 语 言 结 构 的 各个 层 面 以及 语 篇 领 域 ” ( eik r L me d l , 9 S l e & a n el l 2) n a 9 也 就 是 说 ,eik r 为 二 语 习 得 中 的 中介 语 石 化 现 象 是 S l e认 n 必然的 。 已经 石 化 的语 言形 式 虽 在 表 面 上 似 乎 已 被 消 除 . 始 但 终 有 可 能 在 学 习 者 的 语 言 输 出 过 程 中 重 新 出 现 S l k ei e n (9 2) 中 介 语 看 作 是 学 习 者 重 新 建 构 的 连 续 体 , 大 部 分 17 把 绝 外 语 学 习 者 ( 约 9 %) 着 这 一 连 续 体 存 未 达 到 目的 语 水 平 大 5 沿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外语教学中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时,由于过多地把学习语言的目标语、中介语和母语混在一起,导致学生的母语和中介语之间出现石化现象,即在使用中介语时,中介语习得者的语言表达受到母语干扰,造成母语和中介语之间出现语法、语用和语音的混淆和错误。

中介语石化现象可能会产生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次,对第二语言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技巧理解不够深入所造成的。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是通过反复操练和多次试错使自己的语言达到较为流利的水平,而中介语石化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无意识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语言形式而非第二外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所要传达的语义和意图。

首先,学生应当尽可能避免语言中的译意二义性,把第二外语的语法、语用规则和词汇等知识完全地转移到目标语言中,尤其是对于语法结构复杂,规则更加严格的第二外语,要将其语法和语用机制独立出母语的语言体系。

在学习中主动思考从母语到中介语再到目标语这种语言过程是关键,这样有助于有效降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学者多加说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条件、原因和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改正中介语错误的方法和技巧,教育他们保持从中介语语言形式转化为目标语形式的意识,使中介语不再成为他们的思维障碍。

最后,学生应积极参与第二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尽可能用目标语来进行语言实践,不断加强口语、听力方面的训练,同时增加语言输入的量,这样他们的语言证据将会更加全面,母语干扰就会逐渐减少,目标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增加语言输入的方式可以多使用一些电视节目、音乐、电影、网络资源等,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体验并掌握目标语言的真实生活应用情境,增加语言输入的素材和数据多样性。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 中介语石化现象中介语石化(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把学习的外语进行思维处理,但最终产生的不是原汁原味的外语语言特点,而是保留其本身的母语语言结构的一种言语。

中介语石化也常常表现为学习者在说话时经常同时使用自己的母语特征、母语语音。

一般来说,当学习者来到一个外语环境,和一些母语者同时说话时,他们会憋住自己的母语,采取些许的外语发音,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口头回复,但这些口头回复只是母语的表达方式,无法完全显示出外语的特点。

这就是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2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中介语石化的出现,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外语教师要尊重母语的影响,改变中介语石化现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帮助学习者发现他们自己的母语对学习外语的影响,并尽量避免这种影响。

学习者要清楚它们自己的母语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学习外语的过程,并加以利用,使自己掌握外语者的特点,不被自己的母语模式所约束。

其次,外语教学应考虑重视学习者的自身因素。

有些学习者学习外语时,会受到自身的特征影响,例如遗传背景、个性类型等在中介语石化的形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外语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

最后,外语教师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外语教学时,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机是重要因素,在班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学习者有意识的让自己的外语进行改变,从而减少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总之,中介语石化的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要求教师要尊重母语的影响,有认识到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减少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的现象,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外语。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语言能力停滞,无法进一步提高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十分常见,给学习者带来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浅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

一、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1. 缺乏输入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输入,也就是没有接触到大量的目标语言材料和真实语境,那么他们的语言能力就很难有所提高。

缺乏输入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的动机不足也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如果学习者对学习的外语缺乏兴趣或动力,那么就很难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难以持续地提高语言能力。

3. 学习策略不当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如果没有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比如缺乏语言输出的机会、不善于总结和应用语言知识等,那么就难以将语言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4. 情感因素情感因素也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比如学习者可能因为害怕犯错或者受到失败的打击,导致在使用外语时情感紧张,从而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

1. 提供充足的输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语言输入,比如真实语境下的对话、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等,让学习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目标语言材料,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2. 激发学习动机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引导学习者参加一些语言角、文化活动等,让学习者感受到外语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4. 培养积极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习者尝试和使用外语,帮助学习者克服情感障碍,提高语言表达的信心和能力。

中介语石化现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

通过提供充足的输入、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习策略和培养积极情感等多种途径,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共同努力,克服中介语石化现象,更好地提高语言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出现的语言
转换困难和语言混淆现象。

这些困难和混淆主要源于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差异。

在语言
学习的早期阶段,学习者会采用母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去理解和表达第二外语。

这种
做法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在使用第二外语时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
际能力。

中介语石化现象不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出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习者克服中介语石化现象,促进他们
的第二外语习得和使用。

如下是一些解决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建议和方法:
1、多重输入和输出: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者进行多种语言输入和输出,包括课堂讲解、听说练习、阅读写作等,以帮助他们形成第二外语的模型和规范,避免用母语思维去理解
和表达。

2、比较语言之间的差异:教师应该指出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差异,比如语音、语
法结构、词汇意义等,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这些差异,并且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语言联想和
记忆。

3、语境导入:教师应该将第二外语词汇和语言结构导入在相关的语言情境中,让学
习者在语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加深记忆和理解。

4、错误纠正和反馈:教师在指导学习者使用第二外语时,应该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并且给出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逐步改进语言表达。

5、使用语言教学政策:教师应该使用语言教学政策来促进学习者的第二外语习得,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使用第二外语进行课堂讲解、使用第二外语进行课堂交流、群体合作学
习等。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在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使用中逐渐变得僵化固定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并不罕见,特别是当学习者长期使用中介语进行交流时,往往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石化现象。

本文将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使用中介语进行交流时,学习者可能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将母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套用到中介语中,导致中介语变得僵化和固定。

学习者长期使用中介语进行交流,缺乏与母语人士进行实际交流的机会,也限制了中介语的发展和提高。

学习者可能因为焦虑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因素,不敢尝试使用新的语言形式,进一步加剧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

针对中介语石化现象,教师和学习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真实交际,提供学习者与母语人士进行实际交流的机会,帮助学习者改变使用中介语的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和不通顺表达,培养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和规范意识。

学习者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不怕犯错误,勇于尝试和使用新的语言形式。

学习者可以积极参与真实交际,与母语人士进行对话和实践,提高语言使用的自信心和流利度。

学习者还可以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第二外语的语言输入,如阅读、听力和观看相关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以培养对第二外语真实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中介语石化现象在第二外语教学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教师和学习者共同的努力和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中介语石化问题,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中介语作为学习者自身构建的一种语言系统,具有动态性和过渡性,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往往会出现石化现象,这对于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有一定的限制。

基于此,本文综合分析以往研究,重点讨论了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概念及其成因,并且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以促进二语习得者的学习。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教学启示1972年Selinker发表了一篇题为Interlanguage的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中介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与学习者的母语相区别,又与目标语不同。

当今中介语研究已经有四十年多的历史了,其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中介语具有石化性、目的性、阶段性等特征,本文围绕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展开论述,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考察,进一步阐述中介语石化现象界定、产生原因以及给教学带来的启发。

1、中介语石化现象1996年Selinker重申“石化现象”的定义:“语言石化现象表现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某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及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而这些知识并不受学习者年龄和目的语学习量等因素影响。

”1.1定义Selinker 认为,中介语石化是指二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活动、规则和次数体系日益固化和定型的过程。

无论是成年学习者还是儿童学习者,都有可能发生石化现象。

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进一步熟练掌握该语言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直到最后,呈现出止步不前的瓶颈状态。

此时,这门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定型了,学习者对材料的概念性理解将难以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石化是语言学习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停滞现象。

中介语的石化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多个语言层面,如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见的“中国式英语”现象,初学者可能会根据汉语思维说出“I very thank you”这种既不像汉语也不像英语的语言。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由于对母语语音、语法和语义结构的先入为主认知,导致语言表达过程中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表现为语言输出困难、语法误用、意思含混不清等。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对语音、语法和语义结构的认知都会受到母语语言认知的影响。

例如,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可能会将英语中的元音发音和汉语中的元音发音混淆,出现发音不准确的情况。

同样的,学习者在学习语法时,也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例如,汉语中没有冠词,但英语中有“a”和“the”两种冠词,学习者容易出现用错冠词的情况。

另外,学习者在学习语义结构时,也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例如,学习者在翻译时,可能会将母语中的某种表达方式直接翻译成第二外语,出现意思含混不清的情况。

为了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学习者需要将母语与第二外语进行分开学习。

学习者需尽可能减少对母语的依赖,尤其是在语音、语法和语义结构认知上。

因此,学习者需要从第二外语语言的基础开始学习,例如语音、语法和单词等,以逐渐增强对第二外语的掌握。

同时,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尽可能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减少对母语的干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针对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水平和个人特点,设计对应的教学方案。

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习者将母语与第二外语进行分开,注重培养学习者对第二外语语音、语法和语义结构的直接感知和掌握能力,使其能够减少对母语的依赖,克服中介语石化现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总之,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需要学习者、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共同注意和关注,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以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习得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刍议

二语习得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刍议

摘要:中介语是指介于二语习得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个重要特征。

近年来,石化现象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探讨了中介语及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目的语引言:inter-language(中介语)一词是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来的。

selinker指出多数二语习得者(多达95%的人)都不能够获得目的语能力。

就是说,他们不能都抵达中介语连续体的终端。

他们语言中的一些规则仍然不同于目的语形式的时候他们就此停滞不前了。

selinker把这种现象称为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发生在大多数二语习得者身上,而且通过进一步的指导也很难纠正或改变。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odlin(1989)认为迁移就是把第一语言的知识运用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5]。

迁移可以是正迁移也可以是负迁移。

当学习者之前的知识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即当之前的知识可以恰当地运用到二语习得过程中,就是正迁移;之前的知识对目的语语法或结构的学习产生干扰时,就会造成负迁移。

母语和目的语拥有相同的形式、结构、规则时,迁移就会有助于学习。

比方说,我学英语(s+v+o)和英语中的i study english(s+v+o)。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汉语中的svo形式很容易被理解并被迁移到英语中,这时的迁移就是正迁移并有利于英语的学习,因为汉语和英语的结构完全一致。

负迁移,也被称为干扰。

当母语干扰到目的语学习时,之前的语言运用就会对目的语语言运用形成干扰,从而导致错误的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者经常会用到母语的句型和规则学习目的语,从而导致了偏误和不正确的形式。

例如,翻译如下英语句子时,中国学生经常会把汉语的结构和规则迁移到英语中。

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汉语结构的负迁移,汉语的语言体系对学生正确语言的输出有了干扰。

(二)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arget language rules)二语习得者如果将已经掌握的目的语语法或规则不恰当地应用到其它的语境中,就会造成笼统化现象的产生,例如:1.tom is happier than jim’s these days.“is”都可以写成缩略式;例1中的错误,是由于二语习得者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情况下,例2中的错误是习得者错误地认为所有动词后面加上-ed的形式就可以变成过去式;例3中的错误是学习者错误地认为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可以用“drive”来修饰。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1. 引言1.1 研究背景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学习第二外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但是在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即学习者在运用第二外语时出现受母语干扰而导致语言表达不够流利、准确的情况。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理论基础仍较薄弱。

对中介语石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学习者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第二外语教学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深入探讨,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提升第二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

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形成一种混合语言系统,即中介语。

而中介语石化现象指的是学习者在长期使用中介语后,出现语言学习停滞或难以进步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于第二外语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中介语石化现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通过了解学习者形成中介语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中介语石化现象还可以促进第二外语教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可以丰富第二外语教学理论,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和指导。

这有助于提高第二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推动第二外语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加强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才能更好地促进第二外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

【2000字】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步骤。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与第二外语学习者长期使用第二外语,产生习惯性使用、模仿外语母语者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经常面临着学生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深入研究中介语石化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对于提高第二外语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深入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还可以为第二外语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第二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通过研究不同案例,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中介语石化现象对学习者语言能力提升的制约作用,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方向。

我们致力于为第二外语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发展,为培养更加全面、自信和流利的第二外语学习者做出贡献。

通过对中介语石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希望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为提高第二外语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2. 正文2.1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概念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由于母语干扰或外语输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其第二语言表达能力停滞不前,表现为语言习得程度长时间停留在某一水平,无法继续提升的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常常出现在第二外语学习者长期停留在某一语言环境中,无法与母语社区或者原汁原味的外语环境有足够的互动与接触的情况下。

中介语石化现象不仅仅是语言技能停滞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可能导致学习者丧失学习语言的动力与兴趣,甚至选择放弃学习第二外语。

在中介语石化现象之下,学习者可能出现语法错误的固化、词汇量无法继续扩大、口语表达缺乏流畅性等问题,从而影响其整体语言能力的提升。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是指第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习得第一外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导致在掌握第二外语时存在一定的石化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在使用第二外语时,可能会出现语法结构错误、句子构成不自然、词汇使用不准确等问题。

中介语石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比如语法石化、语义石化和习惯石化等。

语法石化主要指学习者在使用第二外语时,会将第一外语的语法结构无意识地应用到第二外语中,导致句子表达不准确,语法错误频繁出现。

英语中的的定冠词“a”和“an”在法语中没有对应的词,学习者容易将其直接翻译为“一个”,这就是中介语石化的表现。

语义石化主要指学习者在使用第二外语时,会将第一外语的词义和用法附加在第二外语中,导致词汇使用不准确。

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用“interesting”来表示中文的“有趣”,而忽略了“interesting”的其他词义,这就是中介语石化的表现。

为了减少中介语石化的影响,第二外语教学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习者正确使用第二外语。

教师需要引导学习者与第二外语直接接触,避免使用第一外语作为中介语。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的差异,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第二外语的语法和词汇用法。

教师还可以设计具有情境和交际功能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者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第二外语。

中介语石化是第二外语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学习者需要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指导来克服这一问题。

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第二外语的语法和词汇用法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避免中介语石化的发生,提高第二外语的习得水平。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探讨论文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探讨论文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探讨论文摘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的常见现象,也是外语习得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探讨石化现象的起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质量。

笔者借助有关的语言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习作,对发生在学生英语习作上的语言石化现象加以研究,并为此提出一些防范的措施。

“语言石化(僵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一文中提出的。

按照塞林克的定义,“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次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

”塞林克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无法消除,它可以出现在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

换句话说,如果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加大最终却没达到目的语这个终点,也就是语言结构系统(如语言项目、语法规则、系统性知识)不再有进一步发展,而是趋于固定甚至是停顿的状态,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石化表现。

石化(fossilization)可分为暂时性石化(temporary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sistentfossilization)。

由于石化是外语学习的普遍现象,探讨石化的起因以及如何避免石化也就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课题。

尤其是针对处于大学阶段的语言学习者,他们中的语言石化现象大都属于暂时性石化。

如果辅以恰当的语言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本文从中介语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石化产生的原因来分析在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与此有关的问题。

1石化现象的起因塞林克认为95%的二语学习者会产生石化,所以石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内、外因素造成的。

除了学习者的内部生理、心理以及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等自身内部因素对石化产生影响外,它还会受到诸如语言环境、教学方法、教材设置等外部因素的制约。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第二外语的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已成为第二外语学习的首选。

然而,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现象——中介语石化,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特别是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

本文将解析中介语石化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介语石化是什么?中介语石化是指学生当学习第二外语时,他们已经掌握的母语或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了干扰,使得学生在表达时误用语法规则或词汇,导致语言表达变得僵硬或死板。

中介语石化的本质是成语思维的困境。

当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限制,以至于用新语言表达时翻译思维会干扰其思维过程,使得语言表达受到限制。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语言思维方式的问题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方式,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往往会在语言表达中受到固有思维方式的限制,从而产生中介语石化现象。

2、语法结构的影响第二语言可能与母语有相似之处,但有时语法结构可以完全不同。

当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与另一种语言不同,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中介语的影响会使他们倾向于将母语的语法规则运用于第二语言,因此会出现语法错误。

3、词汇学习的问题词汇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在使用和运用词汇时,往往受到母语的影响,中介语石化问题就会很明显。

三、应当如何解决中介语石化问题?1、适应第二语言通过暴露在第二外语环境中,学生会快速适应新语言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会减少母语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干扰。

2、正确使用新语言通过正确地使用新语言,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思维方式,最终在语言交际中熟练地运用新语言,降低中介语石化的风险。

3、增强语言学习的重视程度学生需要重视对第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关注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学习。

同时,学生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一个语言学习的交流平台,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论二语习得中“石化” 的定义及其特点_0

论二语习得中“石化” 的定义及其特点_0

---------------------------------------------------------------最新资料推荐------------------------------------------------------ 论二语习得中“石化” 的定义及其特点论二语习得中石化的定义及其特点延辉李小华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061) 摘要:石化作为中介语最明显的特征,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复杂的核心话题。

本文认为,石化是中介语中不正确的语言形式,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它影响着整个中介语系统,具有永久性和顽固性,而且更多地出现在成年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身上。

关键词:石化;中介语;二语习得 An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s and features of fossil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YAN Hui LI Xiaohu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 A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s a complex and central topic in SLA research. This paper maintains that fossilization---an incorrect linguistic form of the target language---is both a dynamic process and a product from the process. Whats more, fossilization, which is permanent and persistent, affects the global system of the interlanguage, and is more frequently1 / 17found in adult second/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Keywords: fossilization; inter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引言 Selinker 1972 年在《中介语》[1]一文中首次提出石化(fossilization)的概念,并明确指出,石化是中介语最明显的特征。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一、中介语以及石化的含义 中介语,1969 年,美国语言学家 Selinker 在剑 桥国际会议提出这一名词概念,随后 1972 年,他 发表论文interlanguage ,引用“interlanguage”这一 概念,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是母 语,也不是目标语,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过渡语,语 言学习者在接触到目标语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语言 体系,中介语可以说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 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 形式。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目的语的有关知识 不断借助假设与验证手段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 充和修,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中 介语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合理性 的存在。 石化现象也称之为僵化。Selinker 对于语言石 化现象给出如下定义,中介语石化现象指的是外语 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某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 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语言学习者,他 的外语水平在某一时期达到一定程度,暂时形成一 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进步难以取得。 许多语言学 习者在达到一定水准之后,无论学习者的年龄多大, 收到了多少的目的语指导,中介语时常会出现母语 表达方式,这些都会形成语言石化,从而影响着目 的语的掌握熟练性。 石化现象可以大致分为个体石化跟群体石化。 个体石化主要表现在错误石化与语言能力石化。群 体石化指的是群体里普遍存在的石化了的外语能力 成为社会的正常现象,甚至以新的方言的形式出现。 例如印度式英语。 石化现象按照其性质也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 与永久性石化。许多非语言专业的学生的过渡石化 经常属于暂时性的石化现象。如果学习者能够接触
四、总结 本文对石化以及石化现象含义进行阐释,成 因进行说明,并提出了系列解决方案以及对教学的 启示。 石化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 象,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 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弱化或者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 习者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质 量,从而缩短错误石化的时间跟防止部分语言项目 的错误石化。

论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

论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
K e wor s i t ra u g ;o slz to s c nd l n ua e ac u - y d n e lng a ef s iia in;e o a g g q i
Au ho ’ d r s T u i m n u t r l g f Yu n n t rS a d e s o r s a d C l e Col e o n a u e
摘 要 本 文 着 力 阐 明 中介 语 理 论 及 其 石 化 现 象 .分 析 石 化 现 象 的形 成 原 因 . 出 了几 种 减 少 石 化 现 象 的 可 能 途 径 . 提 并得 出分 析 中介 语 石 化现 象 对二 语 习得 的几 点启 示 关 键 词 中介 语 石化 二 语 >得 - j
On I t ra g a e a d Is F s i z t n i e o d La g n e l n u g n t o sl a i n S c n n - i o
u g q ii o / a e Ac u s i n /He S u n y n t h aga
移, 且被迁移的 内容可来 自语音 、 语法或词汇。 2 教育迁移: () 些 中介 语 元 素 可 能 源 于学 习 者 被 教 授 的方 式 。 某 些 错 误 是 语 言 学 习 本 身 而 致 , , 科 书 上 的 错 误 、 师 的错 误 或 如 教 老 学生未经 纠正 的错误等等 。 3二语学 习策 略: () 某些二语学 习 者的错误 是 因其所 用 的实 际策略而致 , : 仿他人 、 如 模 猜测 及规则泛化等等 。 4 沟通策 略: () 语言学 习者在外语情景 中挑 战 自己极 限 , 因不知道所有必 要的词汇 、 短语 、 语法等 , 这就 迫使 他们即兴发挥 ,兜 圈子 、创 造新词或采用近 似表达等 等 。 5 泛化 目的语 言资料: 中介语元素是 明显泛化 目的 () 某些 语 规 则 和 语 义 特 征 的结 果 ,是 对 常 出 现 的语 法 规 则 运 用 不 当 而 致 。 学 生 把 知 道 在 某 些 情 况 下 正 确 的规 则 泛 化 到 新 的 情况 中 , 而这些 规则并不适用于该情况 。因此 , 言学 习中 语 不 断 强调 熟 悉 的形 式 应 为 此 负 部 分 责 任 。 Sl kr 其 同事 得 出 中 介 语 的具 体 特 点 和 规 则 : 习 ene与 i 学 者构建一个 抽象 的语 言规 则体 系是 理解和 输 出的基础 , 其 语 法是渗透性 的, 能力是过渡性且 可变的 ; 其 中介语 的发展 重 视 认 知 学 习 策 略 的运 作 ; 中介 语 的使 用 , 可 反 映 出 沟 通 也 的 中介 体 系统 的运 作 可 能石 化 。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第二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第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出现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中介语石化是指学习者在第二外语学习中,受到母语和目标语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中间状态的语言结构和词汇,使得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呈现出既非母语又不够地道的特点。

本文将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探讨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方法。

一、中介语石化的成因1.1母语干扰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

母语是学习者最早接触的语言,其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深深地植根于学习者的大脑中。

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学习者往往会将母语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习惯带入到第二外语的学习中,导致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1.2目标语不足学习第二外语的学习者往往会受到目标语的影响。

如果学习者只是学习了目标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但没有真正融入到目标语的语境和文化中,就容易出现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由于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不够深入,就难以真正地掌握目标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

2.1语言表达不够地道中介语石化的学习者在用第二外语进行表达时,往往会感到表达不够地道。

因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词汇搭配、句式结构都受到了母语和目标语的影响,导致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呈现出一种中间状态,既非母语又不够地道。

2.2理解困难中介语石化的学习者在理解目标语时也会遇到困难。

因为学习者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深受母语的影响,对目标语的理解会受到干扰,导致理解不够准确和流畅。

2.3沟通障碍中介语石化的学习者在进行交流时容易出现沟通障碍。

因为学习者的语言表达不够地道,对目标语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很容易造成交流的混乱和误解。

2.4学习动力下降中介语石化的学习者在面对种种困难时,学习动力会下降。

因为学习者感到学习第二外语的困难重重,很难取得进步,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1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有效应对中介语石化的现象,学习者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者可以通过加入语言交换群体、参加线下实践活动等方式,让自己置身于目标语的语境中,增加对目标语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

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

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

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

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

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年第6期第33卷(总第156期)№6,2009Vol.33General,№156论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刘春艳(沈阳化工学院外语系,辽宁沈阳110142)[摘要]在学习除了母语之外的第二门语言(简称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使用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过渡语系统,是一种不断向目的语系统靠近的近似系统,是语言学习者自己构建的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并以此作为理解和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

研究中介语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对我们的教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石化成因;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09)06-0108-03[收稿日期]2009-08-20[作者简介]刘春艳(1970-),女,辽宁昌图人,沈阳化工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一、引言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涉及三大领域:1.中介语;2.学习者内部因素;3.外部环境。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

中介语(interlanguage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Selinker 在1969年提出的。

他本人认为:由于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两种话语(目的语和中介语)是不一致的,那么我们在建立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建构时,人们完全有理由或者说不得不假定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可以观察到的言语输出为基础的语言系统,我们把这种语言系统称为“中介语”。

Davies 在评价Selinker 提出的中介语概念时指出,目前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任何二语习得的共时状态都被看作中介语,所有学习者说的都是中介语;另外一种理解较为严格,即中介语被看作是对二语习得的一种特定的假设。

二、中介语的本质和特征(一)中介语的本质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普遍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与本族语者的语言系统不同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也就是说,除了学习者的母语系统、目的语系统外,还存在着与前两个系统并列的中介语系统。

后来的理论在阐述中介语这个概念时,作了如下概括:二语学习者建构了一个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以此作为理解与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

这个规则系统被看作一种心理语法,即所说的中介语。

(二)中介语的特征由于中介语研究目前还不完善,因此不同学者对中介语本身的特征在主体一致的前提下也有不同的看法。

综合起来有以下六个特征:系统型、可变性、可渗透性、石化、阶段性和反复性。

三、中介语的石化现象中介语的石化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在一定阶段便停滞不前,很难达到和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

这个特征最早是由Selinker 提出的。

他认为,只有5%的学习者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心理语法水平,大多数人在半路上便停顿下来。

倒退现象(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又重复出现)的普遍存在是一种典型的石化现象。

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独特现象,现在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外语学习群体,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能成功地掌握外语,因此研究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意义重大。

(一)石化概念的变迁石化现象虽然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学者们对石化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而同一学者对石化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展。

就Selinker 本人而言,在1972年他提出此概念时,他的定义为:一种被认为也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机制———石化语言现象指说某种语言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和接受目的语教育程度如何,都倾向于在某种中介语中使用的语言项目、规则和次系统。

任何完备的二语习得理论都必须·108·解释的关键事实是,这种被认为已经在中介语产出中不复存在的语言结构会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从此可以看出,Selinker认为石化是一种认知机制,也指一种与语言表现相关的结构现象,一方面石化被视为认知过程,是一种可以用来解释学习者相对失败状况的认知机制;另一方面,石化被视为结果,一种学习者永远无法获得与本族语者相当语言能力的状态。

这个定义反映了石化的三个基本特征:石化结构是持久的;它们能抵制外部影响;石化对儿童和成人都有影响。

此外,定义中“这种被认为已经在中介语产出不复存在的语言结构的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就是Selinker提出的倒退(backsliding)现象,很多研究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都将其作为确定石化的标准。

而在1978年他的定义为:石化是学习者尽管有能力、有机会、有动力去学习并融入目的语社会,在完全掌握目的语规则前,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和所有话语领域经历的一种永久性停滞。

永久性停滞成了石化的代名词,因此倒退也就不足以证明石化的存在。

在1992年他的定义发展为:持久的非目的语结构。

到了1996年则发展为:石化是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走向停滞的过程,被假设为可以永久性阻止中介语发展……任何成人都不能把第二语言说的和本族语者完全一样。

石化成为一种能力的停滞。

除Selinker外,其他学者也尝试从其他角度去定义石化。

从本质上看,所有其他定义都是对Selinker定义的进一步阐释,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

(二)石化现象的成因石化定义的不一致性必然导致对石化成因解释的多样性。

三十多年来,学者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各种理论解释石化成因,但目前二语习得界对石化成因没能达成共识。

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转引自戴炜栋、牛强,1999)。

1.母语迁移: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母语知识或规则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

如果这种迁移不符合目的语规范,且得不到纠正的话,就可能固定下来形成石化。

母语迁移一直被Selinker认为是导致石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他提出的多种影响原则认为,如果某一语言项目的习得受到两种以上二语习得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一语言项目就有可能固化并最终石化。

而在这些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中,母语迁移是必要因素,或者至少是优先参与的因素。

也就是说,石化的发生一定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

2.培训迁移:培训迁移一方面指二语教师的中介语中某些不地道或不合适的语言运用和讲授,这使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语言点及语法规则产生了不正确的理解,这些误解产生于学习者学习的最初阶段,因而往往根深蒂固,不易消除。

另外,语言材料使用不当也可产生培训迁移,如模拟的而非真实的语言输入即专为教授某一语法现象或句型所编写的语言教学材料。

3.学习策略:由学习策略产生的石化现象是学习者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将目的语简化,最明显的简化是体现在语法上的。

因此中介语的石化最早出现在语音和句子结构上。

4.交际策略:交际策略之所以也是产生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主要是从学习者心理因素上看。

学习者在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后,使用避免、简化等交际策略即可达到交流的目的,学习动力也因此减弱,要么完全停止学习,要么不再像学习初期那么重视。

学习者此时只在必要时增加一些词汇所携带的句法信息,增加几个新词,但这对中介语的进步不会有什么效果。

5.目的语过度概括:这种现象是指将所学过的语法规则或某个词语的用法错误地应用到其它语境中去。

Ellis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总结了一些可能导致石化的成因。

内部因素有两个:1.年龄:学习者达到某一关键年龄后,大脑失去可塑性,导致他们无法完全掌握某些目的语的特征;2.缺少融入目的语文化的愿望:因为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学习者不去努力融入目的语文化。

外部因素有三个:一是交际压力:一直有交流信息的压力,但这种信息交流又超出学习者的二语水平时,此时易导致石化;二是缺少学习机会:学习者缺少目的语输入和使用二语的机会;三是对二语使用反馈的本质:对学习者使用二语的积极反馈(表示能理解)导致石化,反之消极反馈(不能理解)却能够避免石化。

Long对导致石化原因的剖析为我们展示了新视角和新观点。

Long首先区分了石化的两种含义,作为过程的石化不需要解释,因为该意义上的石化是对学习者失败的解释。

不过Selinker本人却认为,作为过程的石化可用于解释作为结果的石化。

也就是说,作为过程的石化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它不仅是一种解释,也是一个包含母语迁移等因素在内的概括词,因此它本身也需要解释。

Long还列举了前人提出的许多导致石化的因素。

但他没有就此停步,反而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富有新意的论述。

Long认为,发现石化现象后提出一些看似有道理的因素用于解释其成因而忽略其他因素,这种先事实后解释的思路对二语习得的理论建构没有多少意义。

要检验众多的石化因素孰是孰非,最好的办法就是靠实证研究,最好的标准就是看那些解释具有预测性和普遍性。

Long的另一贡献就是把导致石化的因素分为两类:一是可能影响全体学习者和中介语整个系统的因素,包括四类:一语和二语之间的固定语言事实;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语言学习能力的变化;语言使用的广泛特征。

二是可能影响学习者个体石化的因素,包括对交际需要的满足、社会心理变量、对反馈的敏感性、缺乏注意到输入和输出之间不匹配的能力。

(三)石化的研究方法从1972年起,国外出现了许多关于石化的实证研究,主要目的是验证石化的存在,并用结果来分析石化的成因。

但是,人们对石化概念的分歧注定了实证研究·109·方法上的分歧。

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未能为石化现象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因为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削弱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石化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从结果角度和过程角度入手。

这正是石化定义中结果和过程的分歧的具体体现。

前一类研究在数量上占优势,其研究过程一般如下:先根据某些标准断定特定群体中存在石化现象,从该群体中抽取样品,然后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石化的确在他们身上存在。

验证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教学等手段来消解石化,如果没有效果,就认为石化的确存在。

后一类研究比较少,主要依靠历时研究法来实现,有时也采用假历时研究法,即在一定时间内检验石化存在与否。

两类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即研究者都以持久性和抵制性作为判断石化存在的标志。

但研究者对什么是持久性和抵制性却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各种研究中判断石化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于是有学者以学习者中介语中持久的非正常形式为判断标准,有学者已操相同母语的学习者的典型错误为判断标准,还有学者将高水平学习者中介语中的错误作为最有可能产生石化的对象。

因此,出现了五种方法的实证研究。

1.历时研究法:历时研究被Selinker、Han和Long 等石化研究专家视为确定石化存在的唯一有效途径。

Larsen-Freeman就形象地指出:我们的研究需要的是摄像机,而不是照相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