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四章 脂肪及脂肪酸的营养

合集下载

动物营养学复习

动物营养学复习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饲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总水分:饲料样品在烘箱中100-105 ℃烘干至恒重,失去的游离水和结合水质量总和。

烘干后的剩余物叫全干(绝干)物质。

初水分:饲料等样品在烘箱中60-70℃烘干至恒重,失去的初水。

烘干后的剩余物在空气中平衡水分可制得风干样品。

粗蛋白CP: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粗灰分Ash: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纤维ADF:无氮浸出物NFE: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一、叙述题:动植物体在化学成分上有何不同?1)水分: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2)碳水化合物: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体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3)蛋白质: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4)脂类: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二、饲料概略养分分析的过程及主要成分?(一)水分:饲料除去水分后的剩余物质称干物质。

干物质有风干物质和全干物质之分。

样品在60-65℃下烘至恒重,其干物质称风干物质;样品在100-105℃下烘至恒重,其干物质称全干物质。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11.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 )11.在第(B )阶段,动物营养学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A)一B)二C)三D)四解释:现代动物营养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的1875年,美国成立全球第一家饲料厂标志着动物营养学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

11.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营养生理11.各种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均为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及微生物消化的综合结果。

(√ )11.某饲料新鲜基础含CP 5%,水分75%,在饲料风干基础(含水10%)下含蛋白质(A )A)18% B)2% C)6% D)25%解释:(将某一干物质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

)设为x,则x∶90%=5%∶25%x=(5%×90%)÷25% =18%11.猪和鸡等单胃动物以胃酶和小肠酶的化学性消化为主,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弱;反刍动物具有四个胃,以瘤胃微生物消化为主,可以大量利用粗饲料,氮胃草食类动物的大肠和盲肠与反刍动物的瘤胃相似。

第二章11.限制性氨基酸一定是必需氨基酸。

(√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营养解释:限制性氨基酸是针对饲料而言,必需氨基酸是针对动物而言的。

而必需氨基酸是必须由饲料提供的。

11.(C )可以干扰精氨酸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增加精氨酸的需要。

A)蛋氨酸B)胱氨酸C)赖氨酸D)色氨酸赖氨酸与精氨酸两种氨基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11.谷物作为猪饲料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谷物作为家禽饲料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11.按照近似养分分析法,植物性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由单糖和多糖构成的。

(× )解释:按照近似养分分析法,植物性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由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构成的。

11.单胃动物小肠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消化的最终产物是(D)。

动物营养与饲料

动物营养与饲料

二、单胃、反刍和幼龄动物消化利用蛋白质特点***
• 单胃畜消化源于胃,聚于12指肠。吸收主要在小肠,以AA和寡肽形式吸 收(AA依赖Na+主动转运)。肠黏膜小肽90%被二肽酶分解为游离AA,剩余 的直接从肠黏膜扩散入血。主要经门脉至肝,少量由淋巴转运。 • 反刍畜消化主要在瘤胃。在微生物酶作用下降解为有机酸、氨和CO2,后 者又合成微生物蛋白。未被吸收的氨形成瘤胃氮素循环。反刍畜具利用 非蛋白氮能力。微生物蛋白及过瘤胃蛋白入真胃和小肠消化吸收。 • 新生畜在生后24-36h内能完整吸收初乳中的Ig。大豆球蛋白等饲料抗原 可被早期断奶仔猪吸收。新生猪胃蛋白酶极微,而含大量凝乳酶原。 三、瘤胃降解蛋白和过瘤胃蛋白** 在瘤胃内未能被微生物降 解的饲料蛋白称为过瘤胃(未降解)蛋白。提高过瘤胃蛋白比例,可以减 少蛋白在瘤胃中被微生物损耗,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调控方法:1. 应用AA类似物、衍生物和聚合物;2.进行蛋白和AA包被;3.调节瘤胃外 流速度,利用食糜管沟反射、应用真胃灌注技术等。
纤维素 酸性洗涤木质素和灰分 无氮化合物 四、概略养分分析法和粗饲料分析法 *** 粗纤维 燃烧
概略养分分析法
灰分
Van Soest(1976)粗纤维改进方案 无氮浸出物
碳水化合物
第二章 蛋白质的营养
一、蛋白质的组成、营养作用*
• 组成:主要元素是C、H、O、N,大多含S,少数含P、Fe、Cu和I等。CP = N÷16% =N×6.25。通常分为纤维蛋白(胶原、弹性、角蛋白)、球状蛋白 (清、球、谷、醇溶、组、精蛋白)和结合蛋白(蛋白+辅基,糖、脂、色、 金属、核蛋白)三大类。 • 营养作用:1.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2.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 成份;3.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4.可供能和转为糖、脂肪等。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四章 脂肪及脂肪酸的营养概要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四章 脂肪及脂肪酸的营养概要

脂肪代谢
脂肪细胞中
贮存过多的能量,通过脂肪代谢循环向血浆提供游离FA
肌肉细胞中
氧化供能
肝细胞中
摄取血中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或脂蛋白,转运至其
它组织器官
脂肪合成的部位
17.0 54.4 7.1 <20 130-137 190-194
35.0 3.0 0.8 28-36 26-38 220-241
40.0 2.0 0.5 36-45 46-66 193-200
48.0 11.0 0.6 35-45 40-70 193-220
<20 105-125 87-93
2.脂类的水解特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脂类性质及其作用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必需脂肪酸
第一节
脂类性质及其作用
一、概述
1.概念
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养素 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异 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脂肪 饲料化学范畴内:乙醚浸出物
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形成 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成年反刍动物小肠中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 脂肪酸及胆酸构成
链长<=14C的脂肪酸可不形成混合乳糜微粒而被直接
吸收
成年反刍动物小肠粘膜细胞中的甘油三酯通过
磷酸甘油途径重新合成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肪酸总量可能大于摄入量
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氧化,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酸及
光、热、高湿可加剧这一反应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脂肪经微生物作用水解,
脂肪酸转化为低级酮
所产生的醛、酮、酸等化合物有剌激性异味,且氧化过程

脂肪营养

脂肪营养

6
2019/1/10
《动物营养与饲料》脂肪营养
脂肪的理化特性
酸败的影响:A、产生异味,饲料适口性下降; B、酸败产生过氧化物,破坏脂溶性Vit,使 饲料营养价值降低。 (5)氢化作用:在催化剂或酶的作用下,不饱和脂肪酸的 双键可与氢发生反应而转变为饱和脂肪酸,称氢化作用。 氢化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酸败,有利于贮存。 影响:有利:不易酸败,有利于贮存,改善体脂肪品质; 不利:损失了必需脂肪酸。
9
2019/1/10
《动物营养与饲料》脂肪营养
二、脂肪的营养作用
3.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维生素A、维生素D、 维生素E、维生素K及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必须溶于 脂肪后,才能被消化吸收和利用。 4.脂肪为动物提供必需脂肪酸;脂肪可为动物提供三种 必需脂肪酸,即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亚麻酸 (十八碳三烯酸)和花生油酸(二十碳四烯酸)。 它 们对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具有重要作用,缺乏时, 幼龄动物生长停滞,甚至死亡。亚油酸需由日粮供给, 亚麻酸和花生油酸可通过日粮直接供给,也可通过供 给足量的亚油酸在体内转化合成。
5
2019/1/10
《动物营养与饲料》脂肪营养
脂肪的理化特性
(4)酸败作用:脂肪暴露在空气中,经光、热、湿和空 气的作用,或者经微生物的作用,可产生一种特有的 臭味,此作用称为酸败作用。 脂肪发生酸败的原因: 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空气中的氧所氧 化,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和酸的复杂混合物,而光和热 加快了这一氧化过程。 脂肪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可因微生物 的作用而发生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可经微 生物进一步作用,生成酮。
2019/1/10 《动物营养与饲料》脂肪营养
12
(二)必需脂肪酸的缺乏症:

第四章脂肪与动物营养

第四章脂肪与动物营养
三、对蛋黄脂肪的影响
受饲料脂肪的影响较大。
四、在动物饲粮中添加油脂的应用
1、饲料中添加油脂的作用 2、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1)奶牛精料:3%-5% (2)蛋鸡:3% (3)肉猪:4%-6% (4)仔猪:3%-5% (5)肉鸡:前期2%-4%猪油等油脂;后期添加必 需脂肪酸含量高的玉米油、豆油等油脂。
北京肥胖儿10%患有脂肪肝 体质心理均令人担忧
第三节 脂肪营养
一、单胃动物脂肪营养 二、反刍动物脂肪营养
图 单胃动物对脂 类的消化吸收
脂蛋白
脂肪
小肠黏膜 乳糜微粒
十二指肠 空肠 血液
脂肪
图 反刍动物对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肪酸
甘油

完全氢化 部分氢化
微生物分解

挥发性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 异构化脂肪酸
更有利于其体格发育。
调和油
第一代: 在大豆油或菜籽油中加
入花生油、芝麻油等,有多 有少,让油香一些,现在市 场上都还有这种油。
第二代: 21世纪初,提出了"平衡膳食脂肪
酸"概念-饱和脂肪酸、单元不饱和脂 肪酸、多元不饱和脂肪酸1:1:1,开 创了调和油帮助平衡脂肪酸时代,但 是第二代调和油提倡的比例在产品配 方中却不能实现,需要借助整体膳食 趋近。
鼠、猪、鸡、鱼、幼年反刍动物缺乏时,皮肤细胞对 水的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变得脆弱,从而引起皮肤病变, 水肿和皮下出血,出现角质鳞片。
来源与供给
畜禽:饲料中获取,亚油酸来源于植物油 禽:1.0%亚油酸 猪: 0.1%亚油酸
反刍动物:成年,瘤胃微生物;幼年,饲料。
脂肪含量较多的食物
四、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五、脂肪是体内能量贮存的最好形式 六、脂肪对动物具有保护作用 七、脂肪是动物产品的成分

动物营养与饲料

动物营养与饲料

第一章动物营养原理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1、动物营养: 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和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2、营养物质: 动物为了生存、生长、繁衍后代,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

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

3、总能:饲料中有机物质在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全部热能,它是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所含能量的总和。

4、消化能: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即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

5、净能: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气体能后剩余的能量。

净能是饲料的代谢能减去热增耗后的剩余能量,它是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

6、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含氮有机物。

7、必需氨基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少、合成的速度慢,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必须通过饲料提供的氨基酸。

8、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以在动物体内合成,无须靠饲料直接提供即可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9、限制性氨基酸: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低于动物的需要量,而且由于它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它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利用的氨基酸被称为限制性氨基酸,其中缺乏最严重的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余按相对缺乏的严重程度相应为第二、第三……限制性氨基酸。

10、理想蛋白质模式:可消化蛋白质中所含可利用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生长、生产所需要的氨基酸比例相一致的蛋白质,称为理想蛋白质。

它要求各种必需氨基酸以及供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氮源之间具有最佳比例。

11、必需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几种不饱和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或者通过体内特定的先体物质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12、常量矿物质元素:在动物体内含量在0.01% 以上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属于这类元素有钙、磷、钾、钠、镁、硫、氯7 种。

第四节脂肪与动物营养09

第四节脂肪与动物营养09

酸败程度的大小用酸价(酸值)表示。酸价就是中 和1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毫克数。酸价是衡 量油脂质量的指标之一。
酸败: 水解酸败,C链越短,味越浓; 氧化酸败,不饱和越高,越易氧化。
(二)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1)脂类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体内氧化三酰甘油的功能价值可高达37Kj/g,
(4)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三)来源
1、亚油酸 核桃和大豆都是亚油酸最好的来源
共轭亚油酸(CLA):一种主要从反刍动物 脂肪和牛奶产品中发现的天然活性物质 ,是一类含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烯酸( 亚油酸)异构体混合物。
(三)来源
2、亚麻酸 主要存在于亚麻籽油、紫苏籽油之中。
(三)来源
3、花生四烯酸 十字花科植物、香蒲科植物
而氧化糖和蛋白质分别只有17和16Kj/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可大量储存,在三大类能源物质中,只有三酰甘
油能大量储备。体内糖原的储量少(不到体重的1%) ,储存期短(不到半天),而三酰甘油储量可高达体 重的10-20%以上,并可长期储存。
占空间少 ,可以无水状态存在。而1克糖原可以 结合2克水,所以1克无水的脂肪储存的能量是1克水合 的糖原的6倍多。
水的脂肪酸链,因而具有乳化剂特性,对血液中脂 质的运输以及营养物质的跨膜转运等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脂肪和脂溶性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鱼虾一般不能合成,天然饲料又不能满足需要, 必须添加补充。
(二)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5) 胆固醇的生理作用 是甲壳类动物必需的营养素 , 有助于甲壳 类动物包括虾转化合成维生素 D,性激素,胆 酸,蜕皮激素和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促 进虾的正常蜕皮,消化、生长和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本科作业题新070402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本科作业题新070402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本科作业题作业题1一:名词解释1.浓缩饲料2.代谢水3.理想蛋白4.浓缩饲料5.瘤胃—肝脏氮素循环6.尼龙袋法二:填空1.动物体水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

2.饲料的化学成分以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对消化率影响最大,饲料中()越多,消化率越高;()越多,则消化率越低。

3.动物必需的常量矿物质元素包括()、()()()()()()。

4.微量元素包括()()()()()()()钼、氟等。

5.植物中的磷主要以()的形式存在,利用率较低。

6.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以形成()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

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是以淀粉形成()为主,粗纤维形成VFA为辅。

7.中国鸡采用(),猪采用(),牛采用()来评定饲料能量的营养价值。

三:选择1. 那种营养物质产生的热增耗最大()①碳水化合物②脂肪③蛋白质④维生素2.我国评定禽饲料营养价值的能量体系是()①总能②消化能③代谢能④净能3. 蛋氨酸属于下列哪一类物质()①矿物元素②维生素③必需氨基酸④纤维素物质4.蛋白质饲料的特点是()①粗纤维大于20%,粗蛋白小于20%②粗纤维小于18%,粗蛋白大于20%③粗纤维小于18%,粗蛋白小于20%④粗纤维大于18%,粗蛋白小于20%5.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①蛋氨酸②精氨酸③赖氨酸④组氨酸四:简答1.饲养标准的指标主要有哪些?2 . 钙和磷的关系是什么?3 粗饲料有哪些来源?4. 能量饲料包括哪些?5.蛋白质饲料包括哪些?6.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7. 泛酸什么生理功能?缺乏症是什么?8 .什么是反刍动物瘤胃中的氮素循环,有何意义?9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有哪些?10.能量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1.肛门全收粪法消化试验的过程?五:论述1、提高饲料蛋白质转化效率的措施?六:计算1、某牛场采用草地干草饲喂牛。

测的饲料中Cr2O3为0.5%;粪便中Cr2O3含量为0.449%;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7.25%;粪便中蛋白质含量为3.17%。

脂肪的营养与供给课件(共34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

脂肪的营养与供给课件(共34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

6 .脂肪是动物产品的成分
动物产品奶、肉、蛋及皮毛、羽绒等 均含有一定数量的脂肪。因此,脂肪的缺乏 ,也会影响到动物产品的形成和品质。
三、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三、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水解
水解产物形
成可溶的微粒
小肠粘膜摄取
这 些 微 粒在 小 肠 粘 膜 细 胞 中 重 新 合
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进入血液
( 2 )吸收 短链脂肪酸在瘤胃吸收 ; 其余的产物在小肠吸收。
四、饲料脂肪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
四、饲料脂肪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
饲料脂肪对肉类脂肪的影响 饲料脂肪对乳脂肪品质的影响 饲料脂肪对蛋黄脂肪的影响
(一)饲料脂肪对肉类脂肪的影响
1. 单胃动物 消化吸收脂肪的主要场所是小肠,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经吸收后,再合成体脂肪。 单胃动物没有瘤胃,不能经细菌的氢化作用将不饱和脂
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因此,它所采食饲料中的脂肪性 质直接影响体脂肪的品质。
在猪的催肥期,饲料脂肪含量高,会形成软脂肉,因此, 猪肥育期应少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多喂富含淀粉的饲料。
饲料脂肪性质对鸡体脂肪的影响与猪相似。一般说来, 日粮中添加脂肪对总体脂含量的影响较小,对体脂肪的组 成影响较大。
马属动物的盲肠发达,但牧草中的脂肪 在进入盲肠之前,大部分已在小肠中已被吸 收。马属动物的体脂肪中也是不饱和脂肪酸 多于饱和脂肪酸。
2 .反刍动物
饲料中的脂肪,在瘤胃内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为 甘油和脂肪酸,其中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可经细菌的氢 化作用转变为饱和脂肪酸,再由小肠吸收后合成体脂 肪。
因此,反刍动物体脂肪中饱和脂肪酸较多,体脂肪 较为坚硬。反刍动物体脂肪品质受饲草脂肪性质影响极 小。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含部分答案)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含部分答案)

2009级《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参考题一、选择(举例)1.下列微生物中可以用作微生态制剂的是()A.芽孢杆菌B.沙门氏菌C.乳酸菌D.双歧杆菌2.下列原料中,既能作为能量源,还可起到粘合剂作用的是( )A.肉粉B.糙米C.小麦D.米糠二、解释1.体增热;动物摄食后身体产生的热增加量2.抗氧化剂;延缓或防止脂肪氧化的添加剂3.呼吸商;营养物质氧化过程生成CO2与所消耗的O2量的容积比4.预混料;一种或多种饲料添加剂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5.补偿生长;食物缺乏和营养缺乏的鱼在食物充足后表现出来的快速增长6.表观消化率;钙的表观消化率AD=(食入日粮总钙量I-食入日粮后排泄物钙量E)/(食入日粮总钙量I)7.鱼类营养;指鱼类摄食.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是鱼类一些生命活动的基础8.饲料陈化;饲料在贮存过程中,质量会逐渐下降,由旺盛到衰老的现象9.抗维生素指具有和维生素相似的分子结构,却步具备维生素生理功能的物质.它可以代替辅酶中维生素的位置,与维生素竞争和有关酶结合,从而削弱或阻止维生素与酶结合,使酶失活;10.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18%。

粗蛋白.<20%的一类饲料,如玉米、高粱、米糠。

起供能作用11.真消化率;TD=(I—E+e)/I*100 e表示消化过程中来自体内的成分12.氨基酸平衡;配合饲料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比例等于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13.浓缩饲料;由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微生素饲料和某些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

14.氮平衡;动物从食物中摄入的氮元素与由排泄物排出的氮元素的动态平衡状态。

15.精制饲料;纯化度较高的原料制成的饲料16.蛋白质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18%蛋白质>20%的一类饲料如鱼粉、豆粕17.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为满足特殊需要而加入的各种少量或微量元素18.抗营养因子;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19.营养素;能提供动物生长发育维持生命和进行生产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元素或化合物20.必需脂肪酸;动物生长所必需,但动物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21.糊化淀粉;利用高温或其他手段使淀粉粒结构破坏得到的淀粉22.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23.配合饲料;根据动物的营养需要,将多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经加工而成一定形状的饲料产品24.褐变反应;饲料在加工和贮藏中因酚类物质被氧化或产生糖-氨基反应而发生的褐色变化25.脂肪酸败;1油脂的不饱和键和空气中的氧发生加成,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进一步氧化或分解,生成有臭味的低级醛、酮、羧酸。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非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报考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入学加试科目考试。

一、考试基本要求考生应掌握下列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1、基本理论知识方面要求考生应掌握动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掌握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方法;掌握动物营养需要的研究方法及需要特点。

2、基本实验技能方面掌握动物消化代谢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饲料概略养分分析的基本技能,包括:饲料样本的采集和制备、饲料水分(干物质)的测定、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的测定、无氮浸出物的计算及饲料中钙磷的分析测定等。

以上实验都需熟练掌握原理和操作技能。

二、考试方式与时间硕士研究生入学《动物营养学》考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主要内容第一章饲料与动物体的组成要求学生了解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差别,掌握概略养分分析方案中营养物质分类及相关概念。

第二章蛋白质的营养蛋白质的营养作用;非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影响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因素。

理解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营养作用,掌握单胃及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特点。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单胃动物的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粗纤维在动物饲养中的作用。

要求学生理解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营养作用,掌握单胃及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的营养营养特点。

第四章脂肪的营养饲料与动物体脂肪的组成及特性;脂肪的营养作用;脂类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脂肪的合成。

要求学生了解脂类的概念、种类和营养作用,必需脂肪酸的种类,掌握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第五章能量与动物营养能量的来源与衡量;饲料能量在机体内的转化;能量与畜牧生产。

要求学生理解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掌握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热增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影响能量利用效率的因素,了解我国现行不同动物饲养标准中对应的能量体系。

第六章矿物质营养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组成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 大部分由C、H、O组成
含P、N、S等物质的类脂
3. 脂类的分类
真脂肪/中性脂肪/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类脂(compounds lipide),复合脂类
(磷脂、糖脂、蛋白脂)
腊类(wax):由脂肪酸和甘油以外高级醇类组成的酯
甾类(steroid):固醇类化合物
萜类:色素物质
真脂肪C、H、OΒιβλιοθήκη CH2OH CH2O·COR
CHOH + 3R· COOH
CH2OH 甘油 脂肪酸
CHO·COR + 3H2O
CH2O·COR 甘油三酯
R为高级脂肪酸的羟基,可相同或不同,分别称为同酸
甘油酯 / 单纯甘油酯,以及异酸甘油酯 / 混合甘油酯
酸性环境不利于乳化,脂类在胃中不易消化 主要在小肠中被胰脂酶水解
胰液、胆汁作用下,胰脂酶、胆盐协同完成
磷脂、胆固醇也在胆盐和相应酶的作用下水解
消化道前段
口腔:幼小动物口腔脂肪酶
胃:胃脂肪酶、逆流进胃中的胰脂酶 十二指肠 :胆汁激活胰脂酶、乳化脂类 ;甘油三酯
水解产生甘油一 酯和游离脂肪酸;磷脂水解成溶血 性卵磷脂;胆固醇酯水解生成胆固醇和脂肪酸;胆 酸、脂类消化产物、脂溶性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 形成混合乳糜微粒 。
中、短链脂肪酸可直接进入门静脉血液
禽类淋巴系统发育不健全,所有脂类基本上都是经门脉血液转运
游离脂肪酸(FA)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甘油三脂经
毛细血管壁的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再被吸收;未被吸收 的物质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进行代谢
脂蛋白的种类
乳糜微粒(CM)
转运外源性脂肪
极低密度脂蛋白质(VLDL)
已发现100多种脂肪酸,绝大多数为偶数碳的直链高级
脂肪酸
脂肪酸通式:Cx:y
x:碳原子数 y:不饱和双键数
类脂
CH2O - CO - C15H31
卵磷脂
CHO
-CO - C17H33
O OH ∥ ∣ CH2O - P-O -( CH2 ) 2-N≡ (CH3)3 ∣ OH
皂化
油脂用强碱水解,得到脂肪酸的钠/钾盐和甘油,
饲粮中添中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
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 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
额外能量效应的机制
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
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的消化吸收率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
影响因素多
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高级脂肪酸的钠盐——肥皂!
皂化:酯的碱性水解过程(不可逆)
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简单脂类 可皂化脂类 复合脂类 脂类
磷脂类
鞘脂类
糖脂类
脂蛋白质
固醇类
非皂化脂类 类胡萝卜素类
脂溶性维生素
1. 脂类的熔点
取决于脂肪酸成分
脂肪酸有固定熔点
饱和度相同,与碳原子数成正比
碳原子数相同,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
微生物氧化
一个由酶催化的氧化过程
甚至产生毒性(氢过氧化物) 酸败程度可用酸价表示
中和 1 克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毫克数
酸价大于6的脂肪可能对动物健康不利
脂肪的水解型酸败
饲料中的油脂由于微生物、酶的作用而产生臭气 油脂的劣化现象——油的耗败 水解型酸败是酸败的一种
奇数碳脂肪酸
小 肠
1. 消化
瘤胃尚未发育成熟的反刍动物,脂类的消化
与非反刍动物类同
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
脂类的质和量发生明显变化
脂类在瘤胃的消化
不饱和脂肪酸氢化 ,必需脂肪酸减少 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微生物酶解的产物是甘油而非甘油一酯
植物细胞中的或由霉菌产生的脂肪酶作用,生成酪酸、
乙酸、辛酸等低分子脂肪酸
含水、蛋白质的条件下进行
影响油脂氧化酸败的主要因素
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双键的数目以及双键的位臵
温度
温度升高氧化速度加快
水分
水分活度控制在0.3~0.4之间,氧化最慢
重金属的含量
铜铁锌锰在1ppm水平就可催化油脂氧化
消化损失小 + 微生物脂类
2. 吸收
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
其余脂类的消化产物,进入回肠后都能被吸收
空肠前段呈酸性环境,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长链
脂肪酸
中、后段空肠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其他脂肪酸
脂类的转运
血中脂类主要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
CM、VLDL、LDL、HDL
一切油脂都可被酸、碱 、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对脂类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某些脂肪酸有特
殊异味或酸败味,可能影响适口性
脂肪酸碳链越短(特别是4~6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异味越浓
3. 脂类氧化酸败
天然脂肪暴露在空气中,经光、热、湿、空气或微生物作
用,逐渐产生特有臭味
其衍生物的混合物
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形成 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脂类在小肠的消化
成年反刍动物小肠中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 脂肪酸及胆酸构成
链长<=14C的脂肪酸可不形成混合乳糜微粒而被直接
吸收
成年反刍动物小肠粘膜细胞中的甘油三酯通过
磷酸甘油途径重新合成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肪酸总量可能大于摄入量
脂肪代谢
脂肪细胞中
贮存过多的能量,通过脂肪代谢循环向血浆提供游离FA
肌肉细胞中
氧化供能
肝细胞中
摄取血中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或脂蛋白,转运至其
它组织器官
脂肪合成的部位
消化道后段的消化
大肠:与瘤胃中类似
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变成胆酸
2. 吸收
混合乳糜微粒在与肠绒毛膜接触时即破裂,释放
出的脂类水解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 吸收,并释放出胆盐
吸收的长链脂肪酸(12C以上)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中,
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乳糜微粒CM)
中、短链脂肪酸直接经门静脉血转运
猪、禽吸收消化脂类的主要部位是空肠
胆盐的吸收
猪等哺乳动物
主要在回肠以主动方式吸收
能溶于细胞膜中脂类的未分解胆酸在空肠以被动方式吸收
禽整个小肠都能主动吸收,但回肠吸收相对较少 各种动物吸收的胆盐,经门脉血到肝脏再从胆汁分泌
重新进入十二指肠,形成胆汁肠肝循环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在皱胃,饲料脂肪、微生物与胃分泌物混合,脂类逐
渐被消化,微生物细胞也被分解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少量瘤胃中未消化的饲料脂类、
吸附在饲料颗粒表面的脂肪酸以及微生物脂类构成
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
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氧化,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酸及
光、热、高湿可加剧这一反应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脂肪经微生物作用水解,
脂肪酸转化为低级酮
所产生的醛、酮、酸等化合物有剌激性异味,且氧化过程
中一些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降低饲料适口性和品质
脂类氧化酸败
自动氧化
自由基激发的氧化 ,是一个自身催化加速进行的过程
3. 影响脂类、脂肪酸吸收率的主要因素
C链长度
短链 > 长链
饱和程度
双键多 > 双键少
存在形式
游离脂肪酸 > 甘油三酯
(二)反刍动物对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肪酸


甘油
微生物分解
瘤 胃
完全氢化
部分氢化
饱和脂肪酸
异构化脂肪酸

挥发性脂肪酸
微生物合成
支链脂肪酸
混 合 乳 糜 微 粒
熔点 (℃) -6 -2 16 31 44 56 63 70 76 1.5 13 -6 -14 -50
玉米油 (%)
大豆油 (%)
黄油 (%) 3.2 1.8 0.8 1.4 3.8 8.3 27.0 12.5
牛油 (%)
猪油 (%)
7.0 2.4
8.5 3.5
27.0 21.0
32.2 17.8
45.6 45.0
脂类水解产物的吸收
通过易化扩散过程吸收
鸡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胆汁参加 吸收进入细胞是不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但进入细胞后
重新合成脂肪则需要能量
重新合成的甘油三酯、磷脂、固醇与特定蛋白质结
合,形成CM和VLDL,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实际上从肠道吸收脂肪的过程也消耗了能量,只有
短链或中等链长的脂肪酸吸收后直接经门静脉血转 运而不耗能
体内脂肪沉积规律
早期表现为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容积增大
体内各部分脂肪沉积量和速度不一致:
皮下脂肪(颈部>腿部>胸部)>腹部脂肪>肌肉组织
褐色/棕色脂肪
是鱼虾准备越冬利用的最好能量形式
2. 脂类可作为机体结构物质
动物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膜:
细胞器:线粒体、微粒体、高尔基体中的磷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脂类性质及其作用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必需脂肪酸
第一节
脂类性质及其作用
一、概述
1.概念
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养素 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异 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脂肪 饲料化学范畴内:乙醚浸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