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小说人物悲剧性简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泊桑小说人物悲剧性简析

摘要本文从对传统悲剧理论辨析出发,归纳出悲剧美外因/命运与内因/性格的两种构成模式,据此指出莫泊桑小说人物悲剧性构成的两种方式是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人物的悲剧性格,而悲剧性格又有正向悲剧性格和负向悲剧性格之分,进而结合社会批评简析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莫泊桑小说人物悲剧性悲剧命运悲剧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悲剧美的两种构成模式

人是一种条件存在,从其历史性和现实性来说都是如此,这种由内外因构成的条件就是人存在的根据和内容,这是我们解读人类一切文化创造的基本依据。从人生的短暂性、局限性、过程性来说,悲剧意识与人的生命同在,源于现实存在的诸种缺陷与拘束和人性中的诸般丑陋与自弃,而悲剧精神就诞生于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个体与世界的对立冲突中,而且这种冲突最后往往以个人的失败与受惩作为结果,但正是在这种结果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挣扎和超越,心灵受到了感奋、震撼与净化。可见,悲剧性作为人的社会性赋予,是人的一种自我体认而又难以排遣的现实存在,历来受到无数哲人的追问和探索,以牺牲和崇高为主要特征的悲剧美也因此成为备受推崇的审美类型。在美学上,经典的悲剧概念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给出的(此处的“悲剧”乃文体学上的戏剧概念,但显然亚氏文体学的悲剧概念启发了美学上的悲剧概念与悲剧美学的衍

生,他的悲剧概念对于叙事文学都是适用的)。作为戏剧之一种,他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通过悦耳的声音来叙事,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catharsis”——罗念生《诗学》将其译为“陶冶”,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将其释之为“净化”,后又在其《文艺心理学》中指出,经19世纪德国学者贝内斯考证“catharsis”是个医学上的术语,意为“发散”,且此解释已得学界公认。悲剧性在于一个有缺点的好人因自己小的过失或弱点遭受大的惩罚,这就是亚氏的“卡塔西斯说”和“过失说”,他强调了悲剧的形式要求和审美特征,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黑格尔在《美学》等著作中认为,悲剧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的实体性伦理力量坚持各自片面合理性的冲突,而人物不过是某种理想或“普遍力量”的代表,悲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甚至毁灭;在这种毁灭中,他所代表的“永恒正义”却得到了伸张,因此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恐惧和怜悯”,还应有一种快乐和感奋。黑格尔的悲剧观把悲剧看成一种矛盾由对立而统一的过程,强调冲突双方的某种合理性存在与“调和”,侧重从人物的思想或立场的冲突上领会悲剧的审美机制,但这种分析把人物从属于一种抽象理念,而且这种分析往往失于幻想(歌德就曾指出黑格尔对《安提戈涅》的分析并不能以理服人)。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反对拉萨尔在剧本《济金根》中的那种主观臆想、主题先行的做法,批评他不是采用莎士比亚方式,而是采用席勒方式,“把

一些个别人物转化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指出悲剧的根源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的悲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部分,是结合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提出来的,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了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经典悲剧理论,表面上看对于悲剧成因或本质所论不一,有的强调人物行为的错误,有的强调性格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指出历史根据的决定作用,但关于悲剧性审美机制的理解其实有共通的地方,即都认为由必然的冲突导致的毁灭产生悲剧。至于产生这种必然冲突的原因,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结合矛盾论内外因学说,我们可以引申概括为外因/命运与内因/性格的两种构成模式。在外因/命运模式中,人物受制于各种外因的钳制,即使其努力改变,仍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入悲剧的深渊,古希腊命运悲剧可为其代表(如《俄狄浦斯》)。在内因/性格模式中,虽然有外因的相关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物性格的各种不足与缺陷的放大,使人物命运主要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因素逐步滑入悲剧的泥潭,近代悲剧多属于这种类型(如《奥赛罗》)。

二莫泊桑小说人物悲剧性的两种构成模式

长于写“小人物的荣与辱”的莫泊桑,笔下常常是一个充斥着磨难、不幸、死亡等悲剧性结局的“悲惨世界”,像备受欺凌死无葬身之地的瞎子(《瞎子》)之类身处底层生活无着的普通人自不必说,就是生活安逸按部就班的人们,也常常因各种因素摆脱不了无常的

悲剧命运,如被卷入战争被迫复仇的米隆老爹(《米隆老爹》)和蛮子大妈(《蛮子大妈》),因为战争莫名其妙死于无辜的莫里索和索瓦什(《两个朋友》),还有丢了一条假项链过了十年苦日子的马蒂尔德(《项链》)……这些小说人物或因为外因导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命运发生突变(如米隆老爹),或因为自身性格的某些弱点将自己一步步引入深渊(如马蒂尔德),而他们在不幸面前的迷惘、质疑、斗争、反抗(甚至牺牲),自然激起读者不断的思考、同情和感动。

结合上文对悲剧性两种构成模式的分析,从外因/命运及内因/性格这两对范畴出发,我们发现莫泊桑小说人物的悲剧性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人物的悲剧性格两种形式,人物的悲剧命运表现为人物面对外在的超我因素时无可选择而又义无反顾的挣扎与牺牲,人物的悲剧性格表现为人物主要因自身性格的某些弱点而招致的一系列惩罚甚至毁灭。

导致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主要是指由外部引起而人物又难以改变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国家意志、社会规范等,它们有时以明晰的线索存在于人物的命运逻辑中,有时又以混沌的方式体现出生活的诡谲和无常。作为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相关体现,它们虽外在于人物,但却在更根本的意义上左右着人物的存在,影响着人物的前途和命运。《散步》中的勒腊老爹,在目睹了年轻人恋爱的甜蜜和幸福后,贫苦无依的孤独感竟然使他选择了自杀,这种悲剧更多不是来自于人物性格的软弱,而是来自于当时社会制度的冷酷无

情和阶级对立。《米隆老爹》中那个狡黠又略带残忍的米隆老爹,为了给在战火中死去的父亲和小儿子复仇,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钓鱼式”猎杀了16个落单的普鲁士巡逻士兵,最后由于告密不幸被捕而被处决,听听他临死前的自白:“我可不是成心要跟你们过不去!我根本不认识你们!就连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也不知道。”的确,他的命运链条中起基本推动作用的就是国家意志——战争改变了一切。《一生》中的约娜的命运是另一种类型,她出身贵族,温顺贤淑,然而所遇非人,那个入赘的花花公子丈夫诱奸了女仆、背叛了约娜,使其生活在失望幽怨之中,后来她更发现就连她一向敬重的母亲竟然也有情人,对夫失望的她又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与子,谁知儿子更加不堪,花天酒地放荡无行,最后无路可走的约娜不得不借助女仆的帮助,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走完自己凄惨的一生,约娜悲惨的命运显然主要不是由于她自己的过错(对夫对子她都曾努力斗争过,但终因无奈而作罢),而是来自于生活的捉弄。比约娜的命运更让人觉得诡异和愤懑的是莫里索和索瓦什这两个

倒霉蛋(《两个朋友》),仅仅想着到城外钓鱼的他们莫名其妙地被德军以“间谍罪”处死……无辜而无奈(有时甚至无知)的人物在面对这种外在的强大压迫时,他们常常徒劳地试图摆脱命运的摆布,但最终却被命运的黑洞吞噬,其行为逻辑往往是怀疑—反抗—(暂时的“假性”胜利)—牺牲,并在此牺牲中彰显了深刻的悲剧意识。例如,在《米隆老爹》和《蛮子大妈》这两个普法战争题材故事中,主人公都是突然之间被抛入了一种以“国家”的名义所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