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 更是一种修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养生更是一种修行!
*导读:一、道家养生文化符号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太极拳产生于道教,用拳术的形式完美阐释着醇厚的道教文化,是……
*一、道家养生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太极拳产生于道教,用拳术的形式完美阐释着醇厚的道教文化,是结合阴阳五行变化、中医经络学,以及中国古代养生的导引术和吐纳术,综合而成的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
从名称上来说,太极是道教思想中的万物本源。
《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按照道教的理解,其中的道就是无极,而一是太极,二即是阴阳。
太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才形成万物的本源。
太极是道教宇宙论、修行理论的基本概念。
可是,这种抽象的理论对于修道者来说是深邃奥妙、不易理解的,于是古代先贤创立了各种形式,让大家能够借此途径逐步体会太极的奥秘。
如著名的太极图案,就直观地将阴阳的关系表达出来,让人一目了然。
太极拳也是如此,它通过拳术的形式阐释道的内涵。
太极拳的创立源自于道教的丹道。
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在武当山隐形潜修,其间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太极丹道体系,太极拳是其中的动功,也就是将意念、呼吸、肢体运动结合起来,以调身导引为主,外动内静、动中求静。
所以,太极拳最初就是道教修行者的修道方式。
*二、太极养生-入静
静主要指精神上的清净,以及形体活动处于相对安静状态。
《庄子有宥》说: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医述.医学溯源.养生》说: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燥扰。
《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燥则消亡。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法自然,返朴归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这都说明人应该保持精神上的安定舒畅,心境的平和宁静。
只有心静方能气清,气清方能神凝方能心定,如此深藏而不枉耗,才有助于身心健康。
以静养生即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这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净为天下正。
《皇人体入静后,通过身体内部调节,影响身体各系统功能,进而起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作用。
一般人说道静功,便会想到屈膝盘腿而坐,认为这是静功基本姿势。
真正静功不拘坐卧,只要身心放松,心无杂念,进入完全安静状态,自然会健康长寿。
现代科学证明静功练习不仅对一般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有显著疗效,而且也适用于各种身心疾病预防和康复。
当人身心都入
静之后,人体器官、肌肤、心血管、神经系统也将处于放松状态,这时身体气血调和、经脉流通、腹脏功能活动有序,不仅能使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及心率减慢、全身肌肉张力下降、心情轻松愉快,而且全身也会产生舒适感觉。
*入静的一些方法:
呼吸要求自然,嘴唇轻闭,舌尖微卷,抵住上颚不动,鼻吸鼻呼,以呼吸时听不到声音为度。
练习方法:垂帘静坐。
静坐时,最好坐在宽度不要过宽的木凳上,不要靠背。
上下眼皮放松,周身肌肉也随之放松。
头正身直,大脑意识有在空中悬浮的感觉。
练习时,两臂自然弯曲成弧形,手心向下,轻放膝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上身与大腿成直角。
每天练习一次,时间约30分钟。
练习时始终要掌握松、静、自然三原则。
松--既不是软,也不是缩,而是舒松。
静--并非思想的绝对静止,而是排除一切妄想,杂念,神清意静,气血和顺。
自然---保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顺乎自然。
*三、太极修炼
1、练拳
动以入门,入门先练拳。
练身正、体松、气匀、意专。
节节贯串活关节,变着转接是关键。
练养生太极拳动静相修,拳功并
练,通过练拳明拳术招法,练形、意、松、息、气、劲、神的太极功夫。
行云游水,静动相随。
2、练意
有为以始,无为以成。
练拳要练意。
形体、动作、松身、呼吸、行气、使劲,全凭心意用功夫。
法具于心,心使意动而成招,招法精明全在意。
锻炼用意指挥形体动作、放松、呼吸、运行气血、协调周身,动作、放松、呼吸、内气、劲力协调一致的能力,锻炼中枢神经脑(传统养生说的心)对人体器官、系统的综合指挥、协调能力,称之谓意力,即传统养生功法说的心力。
3、练松
放松是练气、练劲、练神的基础。
养生太极拳采用随息放松法放松周身。
随息法是锻炼顺应能力的一种功法。
通过随息放松练到顺应生理节律、通体松透,方能身心松舒,气血顺畅,于是可以得气(有气感),可以入道,进阶练气、逐阶上进。
随息放松是锻炼逆腹式呼吸、拳势呼吸的过渡功法。
4、呼吸
养生太极拳采用逆腹式的拳势呼吸。
这是经过锻炼后养成的符合生理节律的自然呼吸方式,是与拳势动作、内气、劲力协调一致的呼吸方式。
在这种呼吸方式时,形体动作的开合虚实、呼吸的出入、内气的升降开合、劲力的蓄发出入,各循阴阳,相互协调一致,称之谓阴阳相合。
逆腹式的拳势呼吸是丹田真气于招
式劲力而发挥效率的必要保证。
5、练气
养生太极拳练拳练气和静功练气,让身体随着天地阴阳符合到身体的内达到相修的境界,得气快、显效迅速。
功法有聚气养气练丹田气,意气升降气通任督,升降开合行气通经,松松柔柔、进退相随。
这是疗疾健身和功夫性锻炼的太极修炼基础功夫。
6、意气合力
养生太极拳,练拳、松、息、气合一意,逐渐练习练到周身的意力足,气力自生。
气力用于内以运气血,是为阴阳自和之能力疗疾健身的功力。
气力用于外以运身手,是为拳势招式之劲力技击应用的功力。
*四、太极养生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主要是引化合发,也就是通过牵引来力而化解来力,然后在合住来力(借力),最后发力攻击。
这种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的使力方式,其实就是道教所说的以柔克刚、以静待动。
从使用原则上来说,太极拳强调后发制人,这也是道教哲学不争、处弱思想的具体体现。
所以《太极拳论》上说: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可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
太极拳不仅是一套拳术,它是道教的一种功法,也是人生的一种修行,更是对道教文化形象化的体现。
它阐释了道教对于世
界的认识。
因此,通过太极拳可以引导练习者建立一种以道教思想为基础的行为模式,进而树立道教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人性品格,这对现实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3年,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道行天下,和
谐共生对外交流系列活动在欧洲举办。
这是中国道教界首次主动走出去,向西方国家推介道教,而太极拳正是其中的重点推介品牌。
正是因为太极拳的实用性,所以它才会受到广泛欢迎。
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挖掘太极拳深厚的养生文化内涵,通过这个形式,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