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史期末考试答卷

中山医学院化学班 12980048 黎坚德一、从医学理论和疾病诊断方法方面比较17世纪前后西方医学发展的特点

17世纪前后的医学大致可分为中世纪的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十七世纪的医学、十八世纪的医学、十九世纪的医学这几个时间段来论述。

(一)中世纪的医学

此时期由于社会背景的限制,医学发展处于黑暗时期。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统治者勾结教会,建立起野蛮愚昧的宗教统治,致使文化科学受到严重的摧残。在这个时期,古希腊医学的光辉已经黯淡,古罗马医学的堂皇也已经失色。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医学已经退化到原始医学的时代。欧洲已有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大部分失传。欧洲医学发展缓慢。

且这一时期的医学由于被宗教神学氛围所笼罩,其理论和诊断方法无不带上封建宗教的色彩。医学某一程度上成了宗教神学的重要支柱。例如,盖伦的医学学说教条化,在实际解剖当中,明明看到人的股骨是直的,却偏要扭曲成这是长期穿紧身裤的结果。

而在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影响下,该时期的诊治法也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包括验尿法、放血法和按手礼。另外由于封建制度及宗教神学的约束,医学教育制度发展缓慢,而解剖学课程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在文艺复兴后期,此运动已席卷全欧洲,为欧洲带来了思想解放、科学繁荣,医学科学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文艺复兴以后,在医学理论方面,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逐渐从较虚无的课本经验转变到临床上的实践。如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另外,在这一时期,外科学、内科学和传染病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而在诊断手法上,比中世纪时期的医学诊断法有了明显进步,不再如此愚昧。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医学的进步主要是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的基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西方医学就是在16世纪解剖学的基础上经过了17世纪的生理学,18世纪的病理解剖学,19世纪的细胞学、细菌学,直至19世纪末的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才成为今日的临床医学。

(三)17世纪的医学

17世纪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封建的专制王权,人权和思想的解放,从进了自然科学的兴起。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为17世纪的医学带来了许多进步。

由于17世纪时量度的观念已经很普及,对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生理学得以建立。

由于在17世纪,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一些传统的医学理论被新的物理、化学、生物理论打破,传统的医学理论已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面临新理论的挑战,新的学派开始涌现,主要分为物理学派、化学派、活力派。

在16世纪,解剖学进步突出,而在17世纪,则是生理学发展显著。但在17世纪内科学,并没有多大的进展,“四蹄也说”仍然是医学的理论基础。大部分临床医生仍然是写江湖医生,迷信、符咒等治疗法仍被发匠、屠夫等没知识的人所采用。

可见,17世纪是新旧医学矛盾冲突的时代,古医古法仍占主导地位。

(四)18世纪的医学

18世纪由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形成和产业革命的胜利,对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了病理解剖学。由此时起西医彻底抛弃了“四体液说”开始以新的理论体系发展,直至今天。此外,牛痘的发明是医学史的一件大事。而在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方面,正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真正的发展有赖于19世纪基础医学的进步。

(五)19世纪的医学

在19世纪这一时期,18世纪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仍占主导地位,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医学也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理论依据,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药理学和实验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寄生虫病学、诊断学、治疗学、麻醉学、耳鼻喉学、牙医学、法医学、精神病学、护理学等得以建立,为今日的西医学打下了基础。

二、试述中国医学史中对于病因的认识及其逐步深化

中国医学对于病因的认识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社会及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

(一)原始社会及夏商周时期

此时期对病因的认识主要有两个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六气致病学说”

“五行”原始值宇宙中的物种原质,古人认为宇宙有五种原质,这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将“五行学说”应用到医学领域,是中国医学发展史的一次飞跃。

而“六气致病学说”概括为“风寒暑湿热燥火”六淫,用以解释病因。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对病因的认识主要可分为张仲景的“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原则和经络学说

其中“四诊八纲”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而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发明和创造,是中医学的一大特征,也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

(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医家本着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精神,在医疗实践中作了新的探索,在病因学和症侯学方面均有显著进步。其特点为:开展一个病一个证候的研究,注意客观证状的描述:以证候分类,注意同类间的鉴别;证候与病因结合、证候与脏腑联系;并注意预后的分析。

对病因证候学的研究,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成就最为卓越。该书分为67门,载述疾病病源证候共1739论,是我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千秋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也多先论病因证候,后述治疗医方,对临床各科疾病广收博采,对每一病证逐个深入研究,在病因方面多所发现,或则以其新的认识,提出相当符合实际的推断,是我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也多先论病因证候,后述治疗医方者。其主要分为乖戾之气学说、虫致病学说、体质差异学说。

(四)宋金元时期

宋代陈言著《三因极——病症方论》十八卷,将各种疾病的原因分为三类,即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热;不内外因——饮食饥饱、虫兽所伤、中毒金疮、跌损压溺等。这种分类方法较为全面具体地概括了致病因素,更符合临床实践,充实和提高了中医病因学,是当时病因学的一个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