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月围城电影观后感 篇一: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影评 今日, 看完红色电影 《十月围城》 , 那辛亥革命之前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革命的残酷性, 让我想起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就义前的一段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 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部电影从商人、乞丐、 车夫、小贩、学生、赌徒等小人物反映了革命的残酷和人之间种种崇高而又感人的感情,以小 见大,比之宏大的战场面更能让人落泪与感触。 《十月围城》跟以往表现革命主旋律电影不同样。它没有把重点放在革命大人物如孙中 山,黄兴等人身上,而是极力塑造了社会底层人民群众在反抗与斗争中奋不顾身,慷慨就义的 崇高形象。他们与革命党人孙中山素未谋面,毫无瓜葛。但是他们为了各种感情如主仆之情、 父子父女之情、爱情等等,在抉择中把自已卷入到了这一场危机四伏的保卫活动中。为了保卫 孙中山先生能够安全到达香港与十三省代表顺利进行秘密会谈谋划革命事宜, 这一批批江湖义 士有的甚至根本都不知道自已要保卫的人是谁,却都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成就大义,最后在这场 腥风血雨中失去或死亡。 《十月围城》不仅写出了革命的残酷,还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当时人们救亡图存努力的 不同方向,其中胡军扮演的将军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电影将其刻画为同样希望就国家 于水火的爱国人士,只是由于长期的儒家文化影响,他有一种愚忠思想,这和当时康有为等人 代表的改革派类似认为只有保住清廷,试图改革才能救中国,这就站到了革命党人的对立面。 但同时最后那一句“老师,我终于为国尽忠了”同样感人。 电影演绎的不仅仅是辛亥革命前夕天翻地覆的社会和火热的革命准备,更是抒写了一篇 篇感人至深的人情史。比如当车夫阿四拉着老爷跑在街上时,透过橱窗,阿四与女孩阿纯深情 对望,女孩是一脸的羞涩,阿四却是满脸的幸福,两个人的眼神在对方身上久久没有移开。这 一个镜头为气氛沉重的晦暗动荡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让我眼前一亮。车夫阿四与残疾女孩 阿纯之间这种没有功利的纯洁爱情也让我感动不已。阿四的一句“只要老爷满意了我就高兴了” 更让我感受 到他的忠心爱主、知恩图报和务实的精神。《十月围城》中赌徒浪子沈重阳和女儿依依不 舍的情节,刻画了父女之情之深,沈重阳为了能让自已的女儿知道他是她的爸爸,而答应妈妈 保护她的继父李玉堂。在女儿被妈妈带走时留下了一个布娃娃,这个布娃娃就成为了沈重阳在 生死关头时的信念支撑与精神寄托。李重光最后在抽生死签时抽中成为孙中山替身的那一个。 虽然他的老师都极力反对,可是,他说“生命是平等的”,这个正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革命 思想在这个十七岁的涉世不深的少爷心中深深的扎下了根。 乞丐刘郁白因为爱上了父亲的女人, 使得老父亲被气死,自已爱的女人也在他面前自尽。本是有钱公子的他从此堕落,最后流落街 头成为乞丐。李玉堂替他赎回传家铁扇,为了感谢李玉堂也为了赎罪,他参与了保卫孙中山的
活动。在最后与敌人的打斗中衣衫飘然,一种江湖大侠的美感。仿佛又是从前那个眉清目秀的 公子,再也不是乞丐。他是为国家的未来而丢了命,也算是赎了年轻时的罪。被南少林逐出山 门的小贩王复明也义无反顾的投入革命中, 最后也为革命做出了牺牲, 他的死充满了悲壮色彩。 这一个个曾经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世,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目的,最终却都走向 了同一终点,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也为了唤起四万万同胞而献出了生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建立在数不清的小人物牺牲的基础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民国,平均地权,正是这 16 字纲领,带领着无数仁人义士,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难,而 不懈奋斗。一句“我们是中国人”喊出了中国人的坚强与不屈。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三十日 篇二:十月围城观后感.共计 2800 字 一场革命,一场血泪,一场矛盾 ——《十月围城》观后感 俯仰之间,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那是革命与战争的五十年,无论是对于世界,抑或是 对于中国。辛亥革命便是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的开始。一直以来,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 亥革命总得到强烈的认可,无论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官方意识形态,抑或是社会上的普遍 观点,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革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也为革命最后的功败垂成而扼 腕叹息,叹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恨袁世凯盗窃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我们眼里,辛亥革命一 直被视为一个点而不是一个过程。自辛亥革命后,标榜爱国、民主和正义的激进洪流便势不可 挡,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它打开了关闭激进主义洪流的那扇门,但是每一次运动的背后所付出 的代价相比之下却无足轻重,这其中也包括辛亥革命。 可以说以往的任何讲述革命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上面的主题,从而一直都充斥着强烈 的正反对立, 主旋律式的剧情, 影视作品和政治教化和政治宣传合为一体。 最近的 《十月围城》 毫无疑问有着传统的主旋律式的色彩,却也让我看到了少有的一抹亮色。 以往任何讲述革命或激进运动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赞美革命的,而且电影的视角无非 都是集中在革命的领导人身上,少数伟人的英明决策和叱咤风云。但是《十月围城》的焦点是 属于底层的平民,不是英明神武的伟人们,底层民众的选择和付出才是电影所关注的。正因为 如此,革命的更多细节得以披露。生命的价值与革命是天平的两端,《十月围城》就是这部衡 量的天平。 《十月围城》视角的转变提高了电影的可解读空间,革命主角从伟人到平民的转变,使 我们能够更深的去了解什么是革命。革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群众运动,这是革命的主体。 但革命的主体并非仅仅是无数个人简单的相加从而形成的集体运动, 简单的个人不通过引导和 组织,是不会形成集体力量的,因此对于革命主体的讨论,仅仅停留在无数个人这一现象是没 有意义的,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集体行为,这才是重点,而导致集体行动产生的力量,才是真正 意义上革命的主体。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或许大家已经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再熟悉不 过了,因为有人早已给出了回答:因为政治上的正确,通俗的说就是:孙中山的暴力革命是正 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符合时代潮流的。但是这个世界并非只是简单的按照政治标准而划分 善恶,而把人民单一的归纳为某一群体也只是探讨问题上的偷懒,无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