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反哺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反哺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王莫寒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判断,为进一步切实开展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正确认识反哺的必然性,全面分析反哺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反哺的对策,必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农村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工业;反哺;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9)08-0108-04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这一判断是继“两个趋向”①之后,中央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又一次高度概括,也是正确处理工农和城乡关系,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略。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如何认识、分析和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直接关系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的建设。
为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正确认识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必然性
工业反哺农业,是党和政府在科学判断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比较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选择。
第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其中农业人口就多达七亿二千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5.1%。
②这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基本国情。
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正因如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
否则,农业必然因缺乏资源投入而增长迟缓,甚至停滞和倒退,弱化其基础地位。
第二,农业的贡献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回馈农业。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是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发展国民经济。
在此过程中,是广大农民忍辱负重,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脊梁支撑了前行中的民族躯体,农业和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种“有形”的贡献据测算已经超过了10000亿元。
③正是农业的贡献、农民的付出,才使我们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
200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2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3∶87,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1∶1,年末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5%。
④这四项指标足以表明我们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和实力。
按照经济社会【收稿日期】2009-01-12
①2004年9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
②《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林仁方:《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和途径》,台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④冯雷、张欣:《构建山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问题研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莫寒,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骳髄髜
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
第三,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国际经验。
综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克服农业发展的“瓶颈”,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他们都经历了不同程度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
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因采取“竭泽而渔”的农业政策,不仅没有能够解决“三农”问题,反而导致了“无根的工业化”犹如昙花一现。
国际实践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后,这一时期既是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时期,也是一个容易忽视“三农”问题、导致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三农”问题,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就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导致农民在工业化进程中被“边缘化”,就会造成农业萎缩、农村凋零,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就会加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结构经济体,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所导致的不稳定隐患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
所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第四,工业反哺农业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正确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①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全面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民进行了直接补贴,农民因此得到了长期的实惠。
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直接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增长。
实践证明,工业反哺农业是符合农村实际、解决“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明智选择。
第五,工业反哺农业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
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占全国人口多数的农村人口,是我国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
如果农村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必然导致农民购买力低下,农村市场规模较小,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就不能拉动生产,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同时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瓶颈。
因此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是关键。
增加农民收入除了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长潜力、发展城镇、减少农业人口外,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方针,通过国家把工业和第三产业上交的财政收入用于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这也是国际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
二、全面分析工业反哺农业存在的问题
从“两个趋向”提出至今,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初步显现,我国的农业也逐步走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但勿容讳言,在工业反哺农业中我们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对工业反哺农业缺乏战略意义上的认识。
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提出来的,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反哺不是结果,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动态过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方针。
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惯性影响,不少基层政府和部门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没有形成全面的共识,把工业反哺农业简单理解为“以工支农、以城补乡”,一味依赖上级政府的扶持和城市的帮助,而如何挖掘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吸纳城市要素,接收城市辐射来为我所用,则考虑的不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足。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从目前来看,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都比较大,农村资源要素仍在持续外流,农村大量耕地被占用,大量资金被抽取,大量人才被吸走。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6∶1,扩大到2007年的3.3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相差十年左右。
特别是二元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根本突破,由户籍制度派生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政策依然存在,这样一来,农民在占有公共物品和享有社会福利等社会资源的分配中仍处于劣势。
2007年,中国的城乡差距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值。
②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等各个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
这一切无疑使工业反哺农业的各项工作推进极其艰难和缓慢。
三是基本建设投资体制不顺畅。
现行的基础建设投资体制仍然带有较多的传统运转模式烙印,个别部门“缺位、越位”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政策投资项目的决策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统一平衡和安排的机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向“三农”输血、向“三农”倾斜的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安排计划,给政府投资项
①《国务院关于克服非典型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2003年7月23日。
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日报,2008年11月3日。
骳髄髝
目的规范管理、统筹安排和综合平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四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和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
这些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聚集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缺乏一定的龙头企业,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速度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辐射带动能力自然就显得较弱。
加之,凡是经济相对贫困的地区,中心城市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反哺农业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难以有效承接城市和工业生产力外溢。
近些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城乡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有效承接城市和工业生产力辐射带动。
首先,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阻碍了城乡之间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需求;再次,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相对偏低,也是制约工业反哺农业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积极探寻工业反哺农业的对策
“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民富,则全民富。
”构建和谐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使农民致富。
最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勾画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路线图,如何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何用创新的思路实现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这一切无疑要求我们在工业反哺农业上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模式,寻求对策。
一要端正工业反哺农业的指导思想。
在指导方针上,我们必须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在基本思路上,我们必须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通过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既要在农村发展和改革上下功夫,更要跳出农村圈子来解决农村问题;既要挖掘农业的内部潜力,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更要突破农业的局限,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增加非农业收入,从根本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发展战略上,我们必须要把长远发展与解决当前问题结合起来,确立符合实际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新方法。
当前,要积极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措施,努力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障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致力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加大财政投入,直接惠农、助农、扶农。
各级政府要通过投资支农、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手段,使政府投资行为向农业倾斜。
也就是说在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大幅度上升的同时,地方财政的投入也应相应增长,并要与当地财力增长相适应。
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保支农资金占财政投入的比重逐年增高,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特别要优化资金的投向,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职教以及技能技术培训做优、做强。
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夯实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农工商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和企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非农产业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关键要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以产业延伸为平台,形成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
我们要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农村经合组织,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和带动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利益关联机制,使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要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积极发挥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尽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通过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
二是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成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是要逐步建立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与城镇职工保障并轨的机制。
此外,还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通过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和就业引导机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市场。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工以法人化的合格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
骳髆髒
五要要加大科、教、文、卫兴农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利用教育这个主要手段调节贫富差距,把教育资源沉入基层、流向农村;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卫生试点和农村医疗助救工作,改善农村医疗条件。
要吸收私营企业参与农村公共物品提供。
建立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和评价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
六要创新反哺机制,搭建反哺平台,确保工业反哺农业落到实处。
工业反哺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效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实现。
为此,我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为工业反哺农业营造良好的条件。
具体讲就是要创新各类资本支农机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体系;创新城乡资源整合机制,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创新农民进城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公共产品入村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的体系。
与此同时,还要着力搭建农村工业化助推农业的平台、科技提升农业的平台、农业减灾降本的平台和深化农村改革的平台,从而增强农业接受反哺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还要切实开展政策反哺、就业反哺、资金反哺、技术反哺和人才反哺五种形式,把工业反哺农业真正落到实处,进而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使亿万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宫希魁.工业反哺农业需系统实施[J].党政干部文摘,2008,(3):10-11.
[2]黄通凯.试论工业反哺农业[J].安徽农学通讯,2008,14(2):3-5.
[3]唐仁健.农业丰收后忽视农业的历史教训[J].农业经济问题,1997,(1):34-38.
[4]路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工作思路[J].经济界,2001,(1):9-14.
[5]舒尔茨.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J].经济研究,1988,(7):18-26.
[6]余茂辉.中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8,24(4):68-72.
[7]张国,林善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课题组.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孙高峰.城乡平等发展与构建工业反哺农业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5,(12).
[10]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N].农民日报,2008-11-03.
[11]宗文.对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考[N].贵州日报,2007-05-24.(责任编辑:L校对:Z)(上接第96页)全面发展。
但任何产业构成的细胞无一例外都是企业,而企业生产产品的前提是科学的市场调查和预测,要广泛收集相关产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方面的信息,稳定现有客源,开拓新的市场,抓好宣传和订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产业集群的建设一开始就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3.密切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
目前关键问题是对于武川这样的农业大县,不少部门和单位与外部发达地区交流和合作的意向不多,思想上缺乏高度的认识和认同,行动上消极,从而制约了农产品深度加工产业的发展,关注点片面停留在原始农产品的外销上,附加价值很低,经济效益也不够高。
因此,围绕马铃薯、莜麦、荞麦、黄芪等特色资源,加大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联合研发深度加工增值技术,形成专利,把现有的专利技术尽快向产业化方向转移,这是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重要措施。
4.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指向,统筹考虑。
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那些能耗高、污染大的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产业和企业,一定不能重新开工建设和布点,对于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和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建设要与“三百万”农牧生态富民工程等项目结合起来,把“订单+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延长产业链条,把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前伸到农田,与农民签定采购合同,把加工环节的后续到市场,以市场需求后向牵引产业集群的运转,这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支点。
【参考文献】
[1]武川县政府办公室.武川县志[Z].2007.
[2]王官诚.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7,(8).
[3]郭京福,毛海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L校对:Z)
骳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