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明理“活”中学,学以致用“德”于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悟道明理“活”中学,学以致用“德”于行

作者:廖梅兰

来源:《师道·教研》2010年第06期

思想品德课涉及的是心理、道德、法律、价值观等内容,是不能光靠说教和讲解就能形成稳固的信念的,也不可能用一张试卷就能检测出来,而是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

思想品德课倡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作为发展个体,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认识的发展,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多彩的的活动中实现。

“内容活动化”是指把教学内容寓于生动活泼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包括收集、筛选、提炼信息等操作活动,比较、辨析、评估等思维活动,以及情感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

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分组竞赛、讨论、辩论、情境体验、模拟表演、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访谈、模拟法庭、撰写小论文等。

“内容活动化”的运用并不是教师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把更大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大胆去说、去想、去行动。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激励者和协调者,既要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施展空间,还要随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予以必要的引导。整个活动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的过程,要做到有步骤、有指导、有收获。

新教材现有的活动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学生活动开展思路,但也不必机械照搬、模仿。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形式、手段等进行认真分析,恰当取舍、适当调整和重组,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核心活动。

活动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课如果割断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关心人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它将是空洞、抽象的,因而“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形成观点、掌握方法同自己的心理、思想、行为表现相联系,用来分析、认识一些社会现象,解决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丰富自己的道德认可,以资借鉴、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这即是“活动生活化”。

例如:《欣赏与赞美》(广东版八年级下),教师可随机提问学生,并对其表现给予肯定,然后问:刚才XX同学有什么反应?当别人获得赞美时作为旁观者的你有什么感受?同时让刚才受到表扬的同学谈心情。或者做一个赞美传递游戏:全班以列为单位,前面同学真诚的向后面同学讲出至少一句他(她)的优点,依次类推……(如有时间还可随意走动,分头去找赞美的对象)。学生在这种“心情分享”活动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一个人能被人欣赏赞美是一件开心的事。欣赏他人就是给自己心中播下快乐的种子,而真诚的赞美,就是把快乐的种子播向四方。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活动的空间应拓宽——在课前课后,组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收集素材,运用第一手资料来增加理论的信度和活力:阅读《半月谈》等各类书刊;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并作好摘记;还可开展社会调查、采访、参观,撰写政治小论文等。这样,活动从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用心去经历,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例如:《我上中学了》(广东版七年级上)这课,可带领学生参观新校园。这种走出教室,感性认识校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新学校,新的初中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生活教育化——让学生在明理中践行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启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

思想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以使学生把道理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达到“生活教育化”。

一方面,教师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优化方法,做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心人。首先,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道德言行去教育学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实现对学生的感召。其次,要尊重学生,平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再次,要深入实际,对学生的思想要有合乎实际的和动态的把握,进行适时的引导教育。

另一方面,学生要时时处处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学习先进,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思想到行为实现由“他律”走上“自律”,真正做到明理、思辨、立志、笃行。

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生活实践。因而,要进一步落实“践行”环节,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做到知行统一。如《我和父母》(广东版七年级上)一课,通过一系列的学生家庭亲子活动,促使学生将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

而养成时时处处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活动有:“爱的清单”——勤于观察、细心体会“父母平时是怎么关心我”以及“我为父母做过些什么”,感受父母养育的辛劳,父母之爱的无私伟大。“亲情对对碰”——设计好沟通记录本,与父母做交流,学会换位思考,互相理解,消除隔阂。“爱的行动”——把心中的爱说出来、做出来: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为父母献上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懂得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自己的长辈。

这样回归生活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这是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责任编辑龙建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