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交通的发展与规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交通的发展与规范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

它明确了交通的战略定位、发展宗旨、价值取向、底线要求、精神状态,阐明了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功能属性,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先行官的历史新定位。

交通是人类出行与物流的重要途径,它的产生带动了氏族、部落、人际的融合,带动了一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对人口、道路、工具、资源、规范的建设利用需求,是中华民族不朽文明的组成之一即交通文明。

交通事业从始至今的发展硕果磊累、记载分散,不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那么系统、明晰。

关于交通的发展与规范主题,将从其构成、发展、规范等方面进行统计思维浅述。

一、交通的构成
交通对释义诸多,主题所指交通为交相通达。

“交通”一词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易经》“天地交而万物通”;其次《管子-度地》曰:“山川河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庄子-田子方》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晋陶潜在《桃花源记》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康有为《大同书》辛都第三章有“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电话四达,处处交通”。

交通是商品交换的先决条件,随着
交通的改善,人类的物质生产逐步从自给方式过渡到分工交换方式,充满了对人口、道路、工具、资源、规范的依赖、建设、制造、利用、期盼,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对交通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因此,交通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图文传递的行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并呈上升发展趋势。

交通的构成则指报告期内(或一定时期内)由人口、道路、工具、资源、法制等要素组成的安全、舒适、经济、便捷、低耗通达条件。

(一)人口。

人是交通的创作者、建设者、使用者、服务者、维护者,是构成交通的主体。

在古代,交错纵横的道路,姿态各异的桥梁,功能多样的驿站,各具特色的舟车,试制各类的飞器等等都展示了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展示了中国古代交通的风采。

《诗经-采薇》曰:“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近代以来,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霸气,直至公路、铁路、船运、飞机、管道、线缆陆续全面发展,并向国家发展规划方向转变,为兴业、就业、产业奠定了人口基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量到质充分说明了人对交通的推动作用。

因此,人口指在报告期内,一国(地区)参与推动交通建设和使用交通条件的人口,是一国(地区)绝大多数的
爱国爱路人口,是构成交通的先决条件。

(二)道路。

在百度汉语,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

在百度百科指供人马车辆通行的路,两地之间的通道。

《周礼-夏官-司险》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中国古代道路主要体现为陆路、水路,其中陆路有乡村道、城街道、秦直道、华山长空栈道、丝绸之路、剑门蜀道、子午栈道。

水路有京杭河运、郑和船运等等。

从1840年至今逐渐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海航、空航、管道、线缆、传带等等交通大动脉、大网络。

因此,认为道路指在报告期内,一国(地区)人口出行和货物流通赖以通达的有效渠道或路径,是构成交通的基本条件。

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三)工具。

交通工具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发展。

在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尽量沿河生活,水上交通就成了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

根据《周易-系辞》记载:“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独木舟早已在中国出现,并衍生出木筏、皮筏、帆船、轮船等等,所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其次是黄帝做车,任重至远。

自轩辕黄帝“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即指南车诞生开始,人类的陆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并衍生出牛车、马车、驼车、象车等等;再次是春秋时期(公元前478—公元前392年)发明的“木鸢”(风
筝),曾费时三年,以木制鸢,飞升天空,,,,,,其后鲁班也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飞行器。

所谓“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也”。

由此认为,交通工具是指在报告期内,一国(地区)人口出行和货物流通便以搭乘的运载工具或方式,是构成交通的必要条件。

(四)资源。

指一国(地区)拥有的物力、人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或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它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土地、水源、森林、草原、动物、植物、矿藏、石油、煤炭、天然气、海洋资源等等;社会资源如人力、信息以及经劳动创造的各种精神财富等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的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

”恩格斯说:“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

它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游把人(劳动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来源。

可见资源来源与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以及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

关于资源,还指一切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所需并构成生产要素,具有一定开发利用的选择性,有一定稀缺性的资财来源,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等,所谓大资源则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人力资源等。

而交通资源指一切与交通运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运输生产要素,如道路、场站、车辆、人力;油气、电力、煤炭、材料;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单位荣誉、文化氛围等等。

历数中国古代的交通资源,主要有人力、畜力、木材、皮张、布匹、纤绳、驿站、土路、水泊、粮草、油脂及少量金属、法令、文化等等资源,是构成交通的必然条件。

(五)法制。

指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与监督等。

《管子-法禁》曰:“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

”汉代贾谊《新书-制不定》曰:“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商君书-君臣》曰:“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

”韩非有“明法制,去私恩”说法等等,虽然是中国古代的“王制”,但对中国后来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通法制作为法制的一部分,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法制战略思想。

唐朝的《仪制令》则成为中国第一部交通法制,有“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与现在的“宁停三分,不争一秒”等相符。

由此可见,交通法制指在报告期内,一国(地区)
关于人口出行与道路、工具、资源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法规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与监督等的交通法律制度,涵盖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线缆等运输方式,是构成交通的强制条件。

二、交通的发展
交通的发展由始至今都是因人们生活需要而起,因出行方式简便而起,因部落联盟战略而起,因经济社会发展而起。

人口从部落人口到大国人口;道路从羊肠小路到柏油大道;工具从刳木为舟到潜艇母舰,从轩辕指南到公铁纵横,从墨翟造鸢到飞机航天;资源从草木皮脂到金塑气电;法制从车同轨、仪制令到公铁海、空管线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体现了非华人民的劳动智慧。

可见,交通的发展其实就是交通人口、道路、工具、资源、法制的古今衍变。

(一)人口。

中国人口发展情况根据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计划生育手册》(修订本);吉林1989年第5期《从零点一亿到十一亿》;国家统计局《1949—1992年中国历年总人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新华社北京1995年1月8日电讯及其他资料看,忽高忽低,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疾病、战争、迁徙、国土统一等等因素造成同一时期人口总数存在增减变化,但自清末以来人口逐渐稳增。

具体体现为:原始社会末期(夏禹时期)人口约1355万人;春秋末期人口约1000万人;秦始皇时期人口约2000
万人;唐朝天宝14年人口约5291万人;宋朝嘉定16年人口约7681万人;元朝末期人口约5684万人;清朝宣统2年人口约3 .6815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人口约5.4167亿人;截止公元2018年末人口约13.9538亿人。

与此同时,人口教育、人口素质、人口文明也是突飞猛进。

根据十八大精神,中国人口素质将从人均初中水平向人均高中水平转变,实现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双增长!
(二)道路。

根据社会实践记录,交通道路主要表现为陆路、水路、空路等形式,其具体发展历程为:
1、陆路。

在古代,陆上交通道路有乡村道、城街道、秦直道、华山长空栈道、丝绸之路、剑门蜀道、子午道等,均为泥土路或石板路。

其中乡村道指连接乡村、住户之间的道路,宽5米及以下,户户通道宽约1米左右;城街道指连接城市与城市街道的道路,宽5米以上,巷道宽5米及以下;秦直道指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从云阳到九原郡修建的道路,南起陕西林光宫,北到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公里的军事通道,是世界上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华山长空栈道指陕西华山西峰落雁峰东侧山腰上的一条长约20余丈(67米左右),宽0.3米的悬崖栈道;丝绸之路指西汉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中亚河中地区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长达700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长约4000公里;剑门蜀道指以
剑阁古城为中心向北到朝天区朝天峡,南到绵阳梓潼演武镇的通道,全长约200公里,始于西周,延用至今;子午道指从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南方各地的一条栈道(驿道),始建于秦末汉初,后有王莽疏通定为驿路,全长约500公里。

截止公元2018年末,全国有公路总里程484.65万公里,其中国道里程36.30万公里,省道里程37.22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403.97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7.16万公里,基本为柏油路或水泥路;有铁路营运里程约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2.90万公里以上(公元180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火车)。

2、水路。

在古代,水上交通内河航道有长江、黄河、运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等通道,其中长江航道指从云南水富港到长江入海口的内河干线航道,长约2838公里;黄河航道指从内蒙古托克托到江苏高淳区古柏嘴之间的内河航道,长约1214.6 公里;运河航道指从北京到杭州的一条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人工运河航道,长约1794公里;淮河航道指从豫皖交界三河尖起,流经六安、阜阳、淮南、蚌埠、滁州等地市到红山头流入洪泽湖的一条内河航道,长约1000公里;海河航道指从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条河流自北、西、南三面汇流到天津后流到大沽口入渤海的一条内河航道(沽河),长约1050公里;珠江航道指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
等省及越南东北部的一条内河航道,长约2320公里;松花江航道指流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的一条内河航道,长约2667公里,皆延用至今。

截止2018年末,全国有内河航道里程12.71万公里,港口拥有生产码头泊位23919个。

3、空路。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从木鸢到飞机,嫦娥奔月到神舟飞船,跨越了若干世纪,积累了若干智慧。

从建国初期到2018年末已有颁证民用航空机场235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33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30个。

国航有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西南航空、西北航空等等,地航有厦门航空、山东航空、四川航空、西藏航空、首都航空等等,民营航空有海南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奥凯航空等等。

航线除贯穿国内各省城市、重点城市、战略城市外,通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每个国家或地区。

(三)工具。

根据中国交通发展历史,其道路出现顺序为先水后陆再空,其交通工具也是对应顺延发展。

在古代,先后出现的交通工具依次是船舶、陆车、飞行器等。

其中:
1、船舶。

最早的船舶是我国的独木舟,根据《周易.系辞》记载:“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后来陆续出现了木筏、竹筏、皮筏、板船、楼船、宝船等等,千姿百态的船型、结构、帆装、动力反映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多元化。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最著名的船舶当属汉代的楼船,隋朝的大龙舟和明朝的郑和宝船,分别用于指挥作战、预览观景,
巡洋外交,为中国船舶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有些延用至今。

近现代以来,船舶制造迅速发展,截止2018年末,全国有水上交通运输船舶13.70万艘,其中客船7.13万艘,货船6.57万艘。

2、陆车。

自轩辕黄帝“横木为轩,直木为辕”造出指南车开始,人类的陆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

孔子在《周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乾》《坤》”;“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意为用牛马套车归于黄帝及尧舜;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记载:“昔黄帝作牛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谯周在《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至少昊始驾牛”;《艺文类聚》记载:“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等等。

另从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大量出土的石纺轮,陶纺轮特别是琢制而成的轮型器具看,应是车的直接或间接的先驱。

由单用牛马向牛马牵车(两轮,一轴一辕一衡构成)迈进,到了商代逐渐改进推广延用至今。

这是关于牛车、马车的应用。

根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意为连庞大的大象都能驯服,可见商人驯兽技能的高超。

万震《象赞》记载:“象之为兽,形体特诡,身倍数牛,目不逾稀,鼻为口役,望头若尾。

驯言则跪,素牙玉洁,载籍所美。

服重致远,形如丘徒”。

古人已认识到大象的“服重致
远”功用并延用至今。

这是关于象车的应用。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新疆少数民族“多囊驼”,说明在2000年前新疆的养驼业就有相当的规模。

在历史上,商人凭借骆驼的拉车平稳,鸣噪音小,耐旱耐饥渴,具有能骑乘、驮运、拉车、犁地等特性,成为古代西域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延用至今。

驼车在沟通内地与中亚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辛劳足迹,卓越贡献。

这是关于驼车的应用按照畜车(牛、马、象、驼)的驮载能力,牛的驮载能力为60—70公斤,行进速度10—40公里/小时;马的驮载能力为40—100公斤,行进速度20—60公里/小时;象的驮载能力为150公斤—2吨,行进速度5—16公里/小时;驼的驮载能力为150—250公斤,行进速度4—16公里/小时,无论是古代环境,还是在交通道路异常或特殊情况下,它们(畜车)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运输作用,为出行与物流发展写下了累累贡献。

辇车是古代用人拉或推的车。

《左传.庄公十二年》记载:“以乘车辇其母”。

《左传.襄公十年》记载:“辇重如役”。

其一指会意,两男子并行拉车前进;二指挽车也;三指古代用人挽拉的辎重车;四指秦汉后君王与王后所乘的车等等。

这是关于辇车的应用。

近现代以来,除了畜力车、人力车继续延用外,出现了汽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截止2018年末,
全国有公路营运汽车1435.48万辆,其中载客汽车79.66万辆,载货汽车1355.82万辆;有铁路营运火车87.2 万辆,其中载客列车7.3万列,载货列车79.9万列;截止2017年末,有自行车产量9011.9万辆,其中脚踏自行车5898.8万辆,电动自行车3113.1万辆;有摩托车(有牌照)9000万辆以上。

3、飞机。

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飞行器是我国的木鸢(风筝),是春秋时期墨翟发明的,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后来鲁班在此基础上改用竹篾制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成功率突升。

跨越若干世纪后出现了飞机,截止2018年末,全国有民用航空飞机3615架,其中载客飞机3457架,载货飞机158架。

4、线缆。

线缆是近现代以来一国(地区)用于地区间高压电荷输送的电线和电缆,其直径分别为高压电线在12MM—48MM之间,高压电缆在46MM—86MM之间。

5、管道。

管道是近现代以来一国(地区)石油液化气输送管道,并伴随西气东输战略贯穿到祖国东西南北中,节省了对石油、煤炭的开采使用,减少了对石油、煤炭的燃烧依赖,其直径为0.4—0.6米之间。

(四)资源。

交通资源伴随人口、道路、工具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

在古代,从人口看,交通资源有食物、布匹、劳力、思想、智慧、文化、经济、法令等等;从道路
看,水上有稳流、足深、足宽的流域,以利舟船顺利通行的水资源。

陆上有平坦、厚实、牢固的地基、桥梁、隧道,以利车辆稳进的泥土、砂砾、石板、木桥、石桥、栈道、隧道、矿物质材料、指示标识等等;从交通工具看,有木材、竹蔑、畜力、漆胶、皮张、纤绳、斧具、油脂、金器、磁器、瓷器、陶器、骨器、帆布等等。

近现代以来,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交通科技的创新进步,陆续出现了各种金属材料、橡胶材料、陶瓷材料、化工材料、粘接材料、刨磨材料、布草材料,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动力资源。

同时还有围绕交通事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生态、基础设施等资源。

纵观现代交通资源利用,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节约又有替代,形成了新时期交通资源研发利用体系。

(五)法制。

中国的交通法制始于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战略思想,其中“车同轨”指道路、车辆的标准化,意为车轨相同则车辙等宽的交通之政,两轮之间距离六尺,水陆通用,使车、船、路、港在统一标准下发展。

《礼记.中庸》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车同轨”思想一是规定了车辆的统一宽度,以两轮间距六尺为标准;二是规定了道路的统一宽度,以两轮间距六尺的2倍左右为标准,方便往来会车礼让。

其次是始于唐盛于宋的《仪制令》,它既有“贱避贵,
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的礼让规定,还规定了车辆行驶时必须从右侧前进(转向、停靠),以礼让来者,避免或减少交通拥堵、事故;规定了对交通工具复杂、秩序混乱现象下诏令京都开封及各州在城内主要交通路口悬挂木牌,上书《仪制令》作为交通规则人人遵守;南宋时由各州扩大到各县,由悬挂木牌转变为刻石立碑永久示人,开始有了交通标识,如指路标识、警告标识、指示标识、禁令标识等制作与悬挂,材料有木材、石料、金属等;我国行人、车辆靠右行走的原则也与古代中国军队的队列规定相关,当两军在行进中相遇时,由于战士右肩扛矛或其它兵器,只好将左面让给来者通行,自动靠右侧行走,形成了“右侧通行”原则延用至今。

我国汽车、火车司机座位放在左边是以利观察路况、安全、礼让通行。

近代以来,随着我国交通人口、道路、工具、资源的迅速变革,连续建立健全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交通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管理法》及其相应司法解释。

由此,交通法制按照发展状况可理解为:在报告期内(一定时期)一国(地区)为维护人口、陆路、海上、空中、管道、线缆等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陆海空交通事故,保障车辆、船舶、飞机及其设施、生
命财产、主权与领土安全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截止2018年末,交通法律法规对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作了如下标准规定:
1、公路车道宽度:一般道路车道为3.5米,快速道路车道为3.75米,自行车道为1米—1.1米;
2、铁路轨距:指铁路轨道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标准。

根据国际铁路协会1937年制定的1435毫米为标准轨(普轨),比标准轨宽的是宽轨,比标准轨窄的是窄轨。

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有60%的国家(地区)执行标准轨。

相同轨距亦有不同车身宽度高度,如中国标准轨道上的动车比传统列车宽一些,高一些,舒服一些。

3、船舶宽度:中国最早的独木舟宽度约为0.32米;西周时期建造的最完整的独木舟宽约0.9米。

现在的轮船宽度受战略科技影响,宽度已达到26米,仍在不断增加;
4、飞机跑道:指飞机场上长条形的区域,用以供航空器起飞或着陆,与飞机前后轮距成正比。

目前飞机翼展字母、轮距、跑道宽度相关参数依次为:A--F,4.5--16.0米,15--80米。

同时根据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分析,交通运输具有形式多样,点多面广,流动分散,机动灵活,安全快速,方便舒适,经济环保等特点。

其中:(1)形式多样指人口出行和货物流通可供选择换乘的交通工具,有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
车、轮船、飞机等形式。

(2)点多面广指交通已遍布乡野城镇,高山峻岭,平原沟壑,江河湖海,公铁船航,油电管线。

(3)流动分散指交通已遍及大街小巷,车站码头,机场高速,象流动的哈达五颜六色,形式各样,随处可见。

(4)机动灵活指交通工具在各个地点、时段处于待客、待养、待发、待命等状态,既满足人与物的位移变化需要,又满足随机突发的应急服务需要。

(5)安全快速指交通道路、工具从始至终都是沿着人们快速、安全运输信息、物流而不断改进与发展的,要求以最快速度、安全顺利送达目的地,保障决策与供给需要。

(6)方便舒适指交通道路。

工具始终围绕着人的出行需要而改善,要求道路平坦、洁净、便捷,要求行车熟练、安全、舒适,无论短程和长途,安全第一,身心舒畅。

(7)经济环保指交通道路、工具在设计、预算、施工、制造、运行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舒适、节能减排、出行和谐,树一路文明,保一路清风,留一路美丽。

三、交通的规范
人是交通的指挥者与建设者,也是交通的规范者与遵守者。

交通的对象是人与物,目的是实现人与物的位移变动。

交通道路、工具、资源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出行方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收入分配的增加而增加。

交通的规范必须做到道德、法制、清洁、便民、科技、生态的协调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蚕食桑叶是为了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