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胃息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胃息肉胃息肉
目录
【基本概述】
【分类】
【类别特点】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方案】
【预防预后】
【基本
概述】
【分类】
【类别特点】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方案】
【预防预后】
, 【并发症状】
, 【胃息肉的危害】
, 【相关】
1.
【基本概述】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
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
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
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
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
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
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
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
5cm,最小息肉0。
5cm,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
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
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
【分类】
消化内科
【类别特点】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2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 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
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
Kamiya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
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
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
[1]腺瘤。
【症状】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
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
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
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
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度者恶变率更高。
【诊断】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
(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
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
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X 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 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
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
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
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
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 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其他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0.5,1.0cm 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
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
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2.X 线检查 X 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治疗方案】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 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一般电流频率在300kHz以上,输出功率为30,80W。
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0.5cm 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
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先将其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对于有蒂及大于0.5cm 的无蒂息肉应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除。
对有蒂息肉应将圈套器套于蒂上并尽量保留残蒂1cm 左右后通电,以避免组织灼伤过深而致穿孔。
对于无蒂息肉灼除时应先以高渗盐水或1?10000 肾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 点,每点1.0ml,以
免圈套切除时损伤肌层及浆膜层,然后用双活检管道内镜先以抓持钳提拉息肉头部,使其基底形成假蒂后再行圈套切除。
对过大息肉可分期处理,即先将息肉头部以圈套器进行部分斜行切除,间隔2 周后斜行切除对侧部分,如未能完全切除可再重复,直到全部摘除;亦可采用吸引与电凝结合进行治疗,即在内镜前安置吸引套,将电凝用圈套器经活检孔置于吸引套内槽中,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后,负压吸引息肉至全部吸入吸引套内,收紧圈套器,退出息肉进行电凝。
对于较大有蒂或亚蒂息肉也可采用金属夹结扎后圈套电凝治疗,方法为经内镜活检孔置入可旋式夹闭装置器,于息肉蒂茎部进行多枚交叉金属钳夹,阻断病灶血供,待息肉头端呈紫色时,进行圈套电凝切除。
采用圈套电凝术时需注意通电前要缓慢收紧圈套襻,并轻轻提拉以避免机械切割所致出血及组织过深灼伤,圈套襻收紧后要先电凝后电切,反复交替,每次通电时间数秒钟,也可用混合电流间歇通电治疗。
(2)微波灼除法: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且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cm 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 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其输出功率为30,40W,治疗前可调整并固定每次烧灼的时间,一般为5,10s,也可用脚踏开关控制。
操作时经活检口插入微波同轴电缆(天线),使球形探头密切接触病变部位,或针状探头刺入病变部位后进行灼除,应注意控制组织灼伤深度,以免造成穿孔。
该法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易于开展。
(3)激光法: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
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目前多采用Nd:YAG 激光,功率可根据息肉大小选用,一般为50,70W 不等,操作时光导纤维头端距离病灶1cm 左右,每次照射
0.5,1s,时间过长可致穿孔,应予注意。
较大息肉可分期多次治疗。
另外亦可用激
光治疗,其特点为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穿透深度浅。
激光对准病灶后应迅速进行照射,以免胃蠕动损伤周围组织。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病理证实,治疗后结扎部位肌层完整,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局部缺血坏死。
结扎后1,4 天内局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及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并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而愈合,故有可避免穿孔发生的优点。
方法:于内镜前端置一透明吸引套。
将结扎器自活检孔送入并自前端探出,将尼龙丝结扎套或橡皮圈置吸引套内槽内,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负压吸引息肉使息肉全部吸入至吸引套内,拉动结扎器手柄,使用尼龙丝或皮圈结扎于息肉根部。
结扎后第1 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3,4 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
(5)氩离子凝固术:氩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丝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
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 者。
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
(6)冷冻法:将致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
因此法对单个较大息肉难以1 次性治愈,故目前少用。
(7)射频法:射频为一种200,750kHz 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操作时控制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为
23,25W,工作时间为5,10s,将电极经内镜活检孔导入后,对病变进行治疗。
(8)酒精注射法: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每点
0.5ml,见白色丘状隆起为度。
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2.抗Hp 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 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 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
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 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 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3.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为:
(1)大于2cm 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预防预后】
预后: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
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预防: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并发症状】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的危害】
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
绝大多数无不
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
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
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
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
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相关】
胃息肉与胃癌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
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
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
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
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 1% 左右。
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而且在有息肉
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
4%,13% ,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
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可分为管状、乳头状( 绒毛状 ) 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
癌变率很高,达 40% 左右。
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
日本学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
同样,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因此,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息肉摘除后的病例,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
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