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说随笔文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说随笔文集》看培根对人性的追求

张久全

(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南 232001)

摘要:培根的代表作《论说随笔文集》围绕人和人性进行论述,分析了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人的行为是如何其自身第一性(即天性)、环境、习惯、教育所决定的;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即通过不断的“以习惯和习俗为表现的实践”而达到自身的完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培根渊博的学识和哲人的睿智。

关键词:《论说随笔文集》;人与人性;人性的追求

1. 导语

弗兰西斯·培根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同时也是深受文艺复兴思潮影响的众多作家之一。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上帝的身上转移到人身上,人道主义精神也开始在思想层面上将人从在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围绕着赞美人类的光荣、强调个人的尊严和宣传人性是可以被发掘和利用并逐渐趋于完美等主题展开的。在这些新思想的启迪下,培根同样也把目光锁定在人及人性上:人的性格、智慧、生活、文化。培根以他那独特的见解,从多方面审视并研究了人,写出了《学问的演进》、《新工具》、《新大西岛》等诸多作品。在培根的作品中,其贡献最大的要数他的《论说随笔文集》,这是一本完全关于人及人性,人的个体与人类社会,充分体现文艺复兴精神的著作。

2. 人与人性的分析

《论说随笔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其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许多重要的人生命题,举凡真理、善、美、求知、革新、健康、习惯、幸运、厄运、时机、勇气、赞扬、爱情、家庭、友谊、青年与老年、自私、猜疑、嫉妒等,培根皆有精辟的论述。它让人思考自己所走过的路,提醒自己要善于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创丰富的人生。

《论说随笔文集》在1597年到1625年期间总共经历了四个修改与补充的阶段。然而,无论是从其篇目,还是从其内容上,1625年出版的《论说随笔文集》都是最完全的,一共包括58篇文章。它探索了人的性格的各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正确的人的行为。例如,“论嫉妒”研究了“什么样的人易嫉妒他人;什么样的人易受人嫉妒;公开嫉妒与私下嫉妒之间的区别”,并告诉人们,为了尽可能少地招来妒忌,应“平淡公开”地展示他们的伟大,而不是以浮华和炫耀,更不是以“狡猾和奸诈”的方式;“论莽撞”解释了那些“头脑简单,缺乏勇气”的人是多么喜好莽撞;“论愤怒”探索了人愤怒的原因和人抑制愤怒的途径;另外一些文章,像论逆境、友谊、言语、美丽、旅游和学习的,要么讨论人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情和行为,要么讨论如何通过一些活动改善人的性格。

2.1 人的性格与第一性(天性)

在这些对人的性格和行为具体的阐述里面,《论说随笔文集》独具慧眼地分析了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人的行为是如何被其自身第一性(即天性)、环境、习惯、教育所决定的;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即通过不断的“以习惯和习俗为表现形式的实践”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关于人性,《论说随笔文集》承认人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在“论天性”中,培根揭示了“天性常常是隐藏着的,有时被征服,很少会被消灭”。人的天性,无论它是可被感知还是不可被感知,总是存在并试图控制人。《论说随笔文集》认为,当人独处,拥有完全的隐私时,他的天性就能最完全地得以显现,因为他没有必要像在其它社交环境下,矫揉造作地伪装自己;当人正拥有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激情、兴奋等时,他的天性就会显现,因为激烈的感情使他忘记了控制自己。然而,就像天性总是想控制人,人反过来同样也总是“追寻着战胜自己的天性”。人在与自身天性的斗争中,因失败而感到沮丧,因胜利而倍受鼓舞。对于培根来说,人战胜自己的天性并不是通过暴力或“教条与劝说”,而是通过持续的“在帮助下进行的实践”来完成的。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人应该不断地自省,以免“实践”了自己的错误。通过有自省的“实践”,人能不断战胜并改善自己的天性。正如他在《论说随笔文集》里所写到的,“一个人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草,也能长成毒草,因此人应当时时浇灌前者而铲除后者”。

《论说随笔文集》同样清楚地解释了人的性格和行为受外界环境、习惯和教育的影响。例如,在“论残疾”,“论旅游”、“论婚姻”、“论学习”等文中,培根把人的性格和行为与其所在的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残疾人而言,他们所忍受的并努力挣脱的公众歧视能帮助他们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成为杰出的人。在这种情况以及其他的许多情况下,人的性格和性情被视为环境和习惯的产物。同样地,婚姻被描述为能约束人,使人残暴的性情变得更加温和的一种力量。在“论婚姻”里土耳其人的例子中,正是他们对婚姻的厌恶致使“粗俗的土耳其士兵变得更加卑鄙”。培根认为,“缺乏对妻子和儿女的责任,单身男子会更加残酷无情,尽管他们会因钱财的宽裕而更加慷慨”。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有的人很坚定而有的人却不,答案在于他们的处境不同,因为坚强是逆境所赐之福,而脆弱是顺境所招之后果。“论逆境”中得出结论“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这是因为无节制的富裕与幸福只会挖掘出人的恶性,而逆境最能发掘出人的美德。”

2.2 人的性格与第二性

关于习惯和教育,“论习惯和教育”中强调“行为则多半依从于平日的习惯”。习惯与教育被培根定义为人的“第二性”,同人的“第一性”一样影响着人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做某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先天有这种倾向,而是因为他们已形成了这种习惯。

事实上,在《论说随笔文集》中存在着一种人的“第一性”与“第二性”之间的斗争,虽然人的第一性时不时地战胜“第二性”从而控制着人,但是一般情况下,“第二性”,即人后天的习惯和教育,在决定人的行为上还是处于主导地位。“论天性”一文中,培根主张“习惯就是能改变和制约人的天性”。在争夺控制人行为的斗争中,人的文化、习惯和后天的实践通常成为胜利者,而并不是人的天性和任何形式的言语与劝说。因为人们生长于不同的环境中,包括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社会活动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教育及经历,就塑造了不同的性格,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正效应的一面,习惯可以赐予人以坚强而具美德的性格,“使人能忍受极大的苦难艰辛,接受许多牺牲”;负效应的一面,习惯能导致软弱而充满缺陷的性格,诱导人做出一些残忍且非人道的事。因此,问题并不在于人的天性与习惯之间的斗争,而在于以“习惯对付习惯”(“custom against custom”)。

培根认为,尽管习惯要比其他影响行为的因素作用大,但通过知识、实践和新习惯的力量,人能够根除那些使性格和行为扭曲的旧习惯,并用新的习惯将它们替换掉。在“论习惯和教育”中,培根认为“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仲裁者,人们应不惜一切地获得好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能通过学习和练习而趋于完善,人的习惯同样也能这样。很明显,培根非常重视后天学习和实践在改善人天性和旧习惯中的作用。好习惯的建立依赖于一个长期知识的积累和对新的正确做事方式的不断练习的过程。关于学习与实践,培根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新工具》中进行了诊释。书中强调,知识可以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依靠归纳法推论和证实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