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性心肌病,肥胖性心肌病的症状,肥胖性心肌病治疗【专业知识】

合集下载

可治性罕见病—肥厚型心肌病

可治性罕见病—肥厚型心肌病

可治性罕见病—肥厚型心肌病一、疾病概述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室壁肥厚、增生为特征,常为不对成性肥厚并累计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并且不能够被引起心脏负荷异常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瓣膜病变)所解释的原发性心肌病[1]。

肥厚型心肌病也被认为是一种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它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第二大常见心肌病变类型[2,3],也是青少年及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芬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年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率0.24/100000~0.47/100 000[2~4]。

欧洲心脏病协会将肥厚型心肌病分为家族性/基因遗传型和非家族性/非基因遗传型,且多数患者均存在家族遗传史。

肥厚型心肌病病因多样,已证实40%~60%患者存在肌节蛋白基因突变,5%~10%患者存在非肌节蛋白相关的基因突变,少数患者由淀粉样变和内分泌紊乱等非遗传学因素引起[5]。

二、临床特征部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而在体检中被发现。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悖、晕厥,甚至猝死。

婴幼儿可表现为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

儿童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其病因与确诊年龄[6]。

继发于先天性代谢缺陷或畸形综合征的儿童主要在出生早期发病,5年生存率分别为42%和74%。

患神经肌肉疾病的儿童通常在较大年龄发病,5年生存率可达98%。

病因未明的儿童,出生后1年内确诊发病的患者和1岁以后确诊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2%和94%[6]。

对于出生后1年内发病的患儿,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引起死亡最常见的原因[6]。

而猝死则是婴幼儿期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6]。

三、诊断通常根据婴幼儿的心脏杂音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喂养困难,多汗和发育停滞)的评估进行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7]。

这些症状通常发生于合并左心室(常伴随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收缩功能呈现高动力性,同时左心室舒张功能开始下降的时候[8]。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简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0.2%-0.5%,估计患者总数为1500-2000万。

其中,约70%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

oHCM患者因心肌过度收缩,心室壁肥厚引起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引起运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两篇最新综述对HCM的诊断和管理进行了全面总结,为临床决策提供了简明的原则。

主要内容概括1.横断面研究显示,临床医生对HCM疾病谱的认识不足,导致大量的HCM漏诊。

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HCM患者的死亡率。

2.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初步评估,有助于明确诊断、进行风险分层以及鉴别梗阻性与非梗阻性HCM。

3.采用无创影像学检查进行家庭筛查,可识别具有HCM表型的亲属;通过遗传分析,可识别携带致病基因的无左心室肥厚的个体。

4.目前标准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室间隔减容治疗,药物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和丙吡胺为主;手术治疗包括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酒精室间隔消融术,可逆转由流出道梗阻引起的心衰进展。

5.虽然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案可使HCM相关的死亡率由6%/年降至0.5%/年,但并不能改变疾病的临床病程。

新型药物Mavacamten和Aficamten为改善HCM患者的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1.HCM的诊断流程在不伴其他致心肌肥厚的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或瓣膜病)的情况下,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显示左心室肥厚且无扩张,则提示肥厚型心肌病。

对于成人患者,HCM的诊断依据为左心室任何节段的室壁厚度≥15mm。

对于有HCM家族史的患者,或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左心室壁厚度为13-14 mm即可诊断HCM。

对HCM患者的初步评估,问诊内容主要包括晕厥、胸痛、心悸、心衰相关症状以及HCM和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问诊;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MRI和基因检测(如图1所示)。

肥厚型心肌病护理措施

肥厚型心肌病护理措施

肥厚型心肌病护理措施1. 肥厚型心肌病简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疾病,其特征是不对称性心室肥厚,可导致心室腔狭窄和心脏功能异常。

该病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风险。

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对患者病情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

2. 护理措施2.1 个体化评估和监测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护士应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监测。

这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病史、症状、身体状况、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对患者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

2.2 定期测量血压和心率肥厚型心肌病常伴有高血压和心率异常。

护士应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并记录下来。

这有助于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的趋势,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恶化的情况。

2.3 监测液体平衡和体重液体平衡和体重监测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护士应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并观察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

如果患者存在液体潴留或失衡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调整液体摄入量、限制钠摄入等。

2.4 监测心律和心电图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的情况,因此,定期监测心律和心电图对于护理非常重要。

护士应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并观察心律的情况。

如果发现异常的心律,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2.5 药物治疗和监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和缓解症状。

护士应按照医嘱给予药物,并监测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疗效。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没有改善,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调整。

2.6 管理症状和并发症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心力衰竭、猝死等并发症。

护士应通过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如给予合适的镇痛药物、氧疗等,来管理这些症状和并发症。

2.7 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护士应向患者和其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这包括但不限于: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的介绍;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和应对策略;心理压力的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肥胖性心肌病怎样治疗?

肥胖性心肌病怎样治疗?

肥胖性心肌病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肥胖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治疗肥胖性心肌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肥胖性心肌病应该吃什么药。

*肥胖性心肌病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1.降低体重降低体重是治疗肥胖性心肌病最有效的长期治疗方案。

有效的减肥,许多心脏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血压可降至较低水平,如果能维持1~3 年,所有肥胖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似乎都会降低。

随着体重降低,患者血容量、心排血量及身体氧耗量降低,运动时心排血量及身体氧耗量也较减肥前降低。

然而减肥后静息及运动时心率、左室舒张末压、肺血管楔压、体循环血管阻力及肺动脉压不降低。

已经报道证实,降低体重可以使肥胖性心肌病的充血性心衰症状逆转,那些有睡眠呼吸暂停/换气不足综合征的肥胖患者也如此。

2.对症治疗(1)肥胖性心肌病患者出现急性充血性心衰,或严重的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时,应用利尿药和给氧是紧急的处理方法。

同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判断心功能状态。

患者出现收缩功能受损时,可用洋地黄制剂。

应用血管扩张药的经验有限。

急性处理还应该包括低盐限制饮食。

作为长期治疗方案,低盐限制饮食、应用利尿药和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充血性心衰的复发是必要的。

在某些患者,洋地黄类和血管扩张药有效。

(2)如出现快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可用洋地黄制剂控制心室率。

应该强调患者血清洋地黄水平与患者肌肉有关,而非过度肥胖患者的体重。

应注意监测血钾水平,以防洋地黄类药物中毒。

根据左心功能状态,考虑是否加用β受体阻滞药或维拉帕米。

(3)控制严重的高血压。

对改善高血压肥胖患者的左室功能受损有益。

(4)抗凝治疗: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于那些无禁忌证的患者,预防性应用肝素治疗似乎有道理,但尚无研究证实其疗效。

*2、预后轻、中度肥胖者虽可出现心室肥厚,但一般不出现循环淤血的症状,过度肥厚者,可出现进行性气急、端坐呼吸以及下肢水肿。

这些症状可在几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内发复加重。

心内科鉴别诊断

心内科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一、肥厚型心肌病1.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肥厚应与肥厚性心肌病鉴别,前者有高血压病史,心肌肥厚为对称性普通性肥厚,与后者非对称性肥厚,并有SAM征及主动脉瓣早关闭现象易区别。

2.冠心病:本病大多为典型劳力性心绞痛应与肥厚性心肌病相鉴别,前者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存在,心电图有缺血性或梗死图形,冠状动脉造影有动脉狭窄,而后者胸痛大多为非典型劳力性心绞痛,临床听诊杂音和超声心动图有特征性改变。

3.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与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应与肥厚性心肌病鉴别,前者有风湿病史,联合瓣膜病一般伴有二尖瓣狭窄,超声心动图瓣膜有炎性改变,肥厚粘连,而后者瓣膜无炎症改变,有心肌肥厚所致特征性超声心动图改变。

4.主动脉瓣狭窄:本病可有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及收缩期震颤,但此杂音常伴有收缩早期喀喇音并向颈部传导,杂音强度不变,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X线有升主动脉狭窄后扩张、瓣膜有钙化等特点。

而肥厚性心肌病的杂音听诊位置较低,在胸骨左缘第四肋或靠心尖部,主动脉瓣区不清楚,用药物或物理学方法能使杂音强弱改变,超声心动图更有特征性改变易与主动脉瓣狭窄鉴别。

5.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本病杂音特点应与肥厚性心肌病鉴别,本病病程长,发展慢,主动脉瓣区杂音不仅向心尖而且向颈部传导,与后者不同,另外本病超声心动图二维五室图上主动脉瓣为大小两个瓣组成,M型超声见主动脉关闭线有偏移现象,此可与后者鉴别。

6.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本病在胸骨左缘3、4肋间有收缩期杂音,粗糙伴有震颤应与肥厚性心肌病鉴别,但前者杂音传播范围广,有时整个胸前区均能听到。

超声心动图见有室间隔缺损,有左向右分流,易与肥厚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特点区分之。

二、扩张型心肌病1.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多有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与心脏大小不相平行,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偏年轻,无典型心绞痛,病情发展慢,心脏比较大时才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②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电图ST-T 改变与异常Q波出现的导联与冠状动脉供血部位相一致,而扩张型心肌病的ST-T 改变比较广泛,异常Q波也不典型,且与冠状动脉供血无相应关系;③超声心动图:缺血性心肌病多以左室受累为主,缺血心肌可有局限性运动减弱,坏死心肌可有不运动或运动减弱或矛盾运动(室壁瘤),以节段性分布为特征,而扩张型心肌病则以左室左房扩大为多见,心肌运动以普遍降低为特征;④选择性冠脉造影则能肯定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而扩张型心肌病冠脉通常是正常的;⑤核素检查:冠心病有节段心肌缺血改变,扩张型心肌病呈多节段心肌花斑样改变。

肥心诊断标准

肥心诊断标准

肥心诊断标准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设备诊断和心脏冠状动脉造影等方面。

临床表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晕厥、房颤、心源性猝死等症状。

此外,通过心脏听诊可听到心脏杂音,尤其在第一心音后出现明显递增递减型杂音,变换姿势后可能会增强。

设备诊断:心电图检查可能显示异常,心脏彩超则表现为心肌肥厚,左心室壁或室间隔厚度≥15m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此外,动态心电图、胸部核磁共振、X胸片等设备也可用于观察心脏形状和大小,发现左心室明显增大。

心脏冠状动脉造影:通过介入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心脏和冠状动脉内流通的影像,以判断是否存在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知识大全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知识大全

认识了解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指病因不明的、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的肥厚型心肌病,由日本首次报道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

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4%,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01%,病变主要累及左心室心尖部,右心室较少受累。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以男性居多,占全部肥厚型心肌病的比例,日本为25%~51%,美国为2.4%,中国为8.1%~8.8%。

日本报道男女比为12:1,美国为2:1~4:3。

因受累心肌局限于乳头肌以下水平,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约43%病例可无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为胸闷、心悸及心功能减退,也可出现心绞痛、眩晕、疲乏、心前区不适及肩胛区钝痛等,发生猝死者少。

肥厚位于前侧壁心尖处,平均厚约25mm,室间隔基底部多无肥厚,心室腔不扩大,部分病例可见心腔变形或缩小。

光学显微镜可见心肌纤维增厚,细胞排列紊乱、肥大、核畸形,有灶性纤维化和斑块样增生,心尖处心内膜增厚,部分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其典型表现为:心电图的胸前导联出现巨大倒置的T波:心血管造影示左心室呈特征性的“黑桃样”改变(有部分病人无此表现),心室内无压力阶差;症状轻微或缺如;病程一般呈良性过程。

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有何特征?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下降及不同程度的心室排空受阻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变。

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最具特征的异常不是收缩功能障碍,而是舒张期松弛性的异常。

其病理生理改变为室壁肥厚使室腔狭小,左室舒张顺应性降低,致左室栓张充盈明显障碍,可致肺、体循环淤血的表现;肥厚室间隔在收缩期凸入室腔可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及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体循环供血不足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组织学有如下特点:肌束团结构破坏呈螺旋状,心肌细胞异常肥大,形态特异;心肌细胞排列明显紊乱,并呈纤维化改变;肥厚型心肌病壁内冠状动脉壁变厚,管腔变小,这种变化最多发生在室间隔及广泛心肌纤维化区域,是心肌缺血所致。

肥厚型心肌病分类

肥厚型心肌病分类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常表现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可能导致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和舒张期顺应性下降。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肥厚型心肌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肥厚部位分型: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肥厚主要发生在心尖部。

右心室肥厚:肥厚主要发生在右心室。

孤立性乳头肌肥厚:肥厚仅限于乳头肌。

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类: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在安静状态下,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VOTG)≥30mmHg。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在安静或负荷运动时,LVOTG均<30mmHg。

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安静时LVOTG正常,但在负荷运动时可能出现异常。

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基因性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

继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由肥胖、药物等引起,包括代谢性、内分泌性、遗传代谢疾病及伴有心肌病的综合征。

2024肥厚型心肌病指南

2024肥厚型心肌病指南
2024肥厚型心肌病指南
演讲人:
03-20
CONTENTS
• 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 肥厚型心肌病遗传学基础 • 影像学检查在HCM中应用 • 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策略及进展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康复期患者管理与随访建议
01
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主要特征为心室壁不对 称性肥厚,常侵及室间隔,导致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 舒张期顺应性下降。
预后。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胸痛、心悸、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猝 死。
分型
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肥厚型心肌病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 性肥厚型心肌病。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约占70%,非梗阻性约占30%。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具体标准包括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 梗阻、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等。
发病机制
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导致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和间质纤维 化等病理改变。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肥厚型心肌病在人群中的 发病率约为1/500,是青 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
原因之一。
家族聚集性
肥厚型心肌病具有家族聚 集性,约50%的患者有家
族史。
预后
未经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 患者预后较差,但早期诊 断和积极治疗可改善患者
02
探索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医疗策 略,以提高HCM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
03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家族研究 和长期随访,以获取更准确的 HCM遗传风险评估和预后信息。

内科学-肥厚型心肌病

内科学-肥厚型心肌病

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 称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 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 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 少数可达到3。此外,以心尖区肥厚为特征的属于原发性肥厚型 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由日本学者Yamaguchi等于1976年首先 报告。
虽然肥厚是该病的显著特点,但纤维化和微循环的异常也可出现, 而且在明显的肥厚发生前已可检测到间质纤维化,局灶的纤维化 可以通过磁共振检测出来,这常常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 同时,心肌肥厚会使肌间血管的管腔减小,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心 绞痛。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 小程度也减轻,甚至扩大,此为晚期表现。
该杂音的产生,除了心肌肥厚引起的流出道梗阻之外,另外一个 重要的原因是收缩期血流经过狭窄处引起文丘里(Venturi)效 应,使二尖瓣前移靠近室间隔,进一步加重流出道梗阻。值得注 意的是,由于心尖部二尖瓣关闭不全,这一杂音会随着心肌收缩 力和左心室容量的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当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时, 会使左心室容量减少;或者做Valsalva动作时,胸腔压力增加, 回心血量下降,均可导致杂音增强;反之,使用β受体阻断药或 采取下蹲体位时,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心室容量增加,杂音就 相应减弱。
肌 原 纤 维 蛋 白 基 因 突 变 会 导 致 钙 敏 性 增 强 、 AT P 酶 活 性 改 变 , 引 起肌细胞能量代谢异常、舒张受损,从而引起心肌肥厚。这种肥 厚往往是杂乱无序的心肌细胞增大。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 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 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
④心悸,由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所致;

拒绝肥胖的心脏——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拒绝肥胖的心脏——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拒绝肥胖的心脏——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可以拥有一副健康而且有型的身材,太胖的身体既没有美感还会带来一系列疾病。

同样的,如果心脏“胖”了起来,那就不仅仅是好不好看的问题了,而是患上了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即肥厚型梗阻性心肌与想象中不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以下简称肥心病)可不是吃出来的。

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的心肌病,人群中的发病率大致为0.2%左右,伴有家族史的病人发病率可高达30%,好发年龄为30-40岁。

顾名思义,肥心病就是心脏肥厚了。

而其主要病变位置多发于室间隔,所谓梗阻也就是阻碍了左室流出道(如下图箭头所示)。

按说肌肉厚实了应该是件好事啊,毕竟有劲了嘛。

可有句话叫物极必反,心脏收缩是有劲了,可是舒张却成了问题。

这么厚实、粗壮的肌肉在心脏里,就像一堆壮汉挤在狭小的泳池里(自信脑补画面),又如何能做到“丝滑柔顺”呢。

换句专业词汇来说就是心脏的顺应性及舒张功能下降了,毕竟你让这样一种傻大憨粗的心脏在舒张期的时候怎么快速充盈,怎么回血呢。

另外由于左室流出道梗阻,心室排血受阻,特别是在收缩期时,室间隔突入左心室腔,并且二尖瓣前移(即SAM征)与突出的室间隔相接近,更加重了流出道梗阻。

可以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这个名字里就蕴含了对它病理生理学特点的解释。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表现肥心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是围绕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和左室流出道梗阻而来的。

临床上最多见的就是呼吸困难,它的成因就是因为左室顺应性差,导致心脏舒张期回血受阻,肺淤血。

另外由于心脏肥大了,冠脉相对供血不足,相当一部分病人也会出现心绞痛的情况。

除了这两点,晕厥、心悸、晚期的心力衰竭也是常见的症状,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年轻的肥心病患者还有发生猝死的可能(35岁以下人群猝死的主要病因),因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因为流出道狭窄和二尖瓣反流。

这类患者在查体时可以在胸骨左缘3-4肋间及心尖区闻及非常明显的喷射样杂音。

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梗阻的分级标准

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梗阻的分级标准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左心室肥厚和心脏收缩功能异常。

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伴有心脏流出道梗阻,即左室流出道狭窄。

这一并发症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分级诊断和治疗,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分级标准。

一、患者临床表现肥厚型心肌病伴有心脏流出道梗阻的患者临床表现可以包括:1. 呼吸困难:患者在运动或剧烈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气促。

2. 胸痛: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部不适或疼痛,有时疼痛会放射到颈部、肩部或手臂。

3. 晕厥:部分患者会因心脏流出道梗阻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症状。

4. 心悸: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心悸持续时间较长,且发作频繁。

5. 乏力:患者可能会出现体力下降,日常活动耐力减弱。

二、心理学检查在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分级时,医生通常会进行心理学检查,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学检查可以包括:1. 心电图(ECG):ECG结果可能会显示心室肥厚、室壁肥厚和心脏功能异常等特征。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超声心动图被认为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地显示心室肥厚、流出道梗阻和心脏功能异常等情况。

3.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包括心肌结构、心脏瓣膜功能和心脏供血情况等。

4. 心导管检查: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心导管检查可以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信息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三、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心理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将肥厚型心肌病伴有心脏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分为不同的严重程度级别,一般包括以下标准:1. 无症状患者:部分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但通过心脏检查发现心室肥厚和梗阻等情况。

2. 轻度患者:这一类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呼吸困难、乏力等不适症状,但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 中度患者:中度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心悸等症状,且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肥厚型心肌病护理

肥厚型心肌病护理

肥厚型心肌病护理
【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的变化。

2、观察心绞痛性质,持续时间。

常表现为典型心绞痛,劳累后发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服不但无效且可加重。

3、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晕厥等征象。

4、用药观察:
(1)在使用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时,应注意有无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功能不全。

(2)洋地黄类药物和血管扩张剂只用于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无心力衰竭者避免使用,应用剂量宜较小,并注意观察毒性反应。

5、疗效观察。

【护理措施】
1、补充营养,饮食宜易消化、低热量、低盐、高维生素和纤维素,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2、保证良好的身心休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患者宜避免劳累,预防感染,避免重体力活动及突发性血压下降。

4、心绞痛不宜使用亚硝酸酯或硝酸酯类药物,应用β受体阻滞剂。

5、患者取半卧位休息,遵医嘱给予吸氧,注意有无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晕厥等征象,并给予对症护理。

6、备好抢救药品和用物。

【健康教育】
1、肥厚型心肌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故有该病家族史者应注意定期到医院检查。

如出现气促、乏力、心前区疼痛、晕厥等症状,宜尽早到医院就诊。

2、对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宜避免劳累,预防呼吸道感染,戒烟酒。

3、不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以免发生猝死等意外。

4、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大汗淋漓,可能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应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向医疗急救中心打电话求助或以最安全、平稳、快速的交通工具送往附近医院。

医学肥大的名词解释

医学肥大的名词解释

医学肥大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涉及到众多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这些名词往往用于描述疾病、病理过程、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方面。

然而,在初次接触医学知识的人们来说,这些名词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常见的医学肥大的名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

1. 肥胖症(Obesity)肥胖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常通过体重指数(BMI)来进行诊断。

BMI是一种衡量体重与身高之间关系的指标,在计算时将一个人的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通常,BMI超过25被认为是超重,超过30则被归类为肥胖症。

肥胖症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药物干预。

2. 甲状腺肿大(Goiter)甲状腺肿大是指甲状腺在体表可以触及甚至看到的异常肿胀。

甲状腺是颈部的一个内分泌腺体,具有产生和释放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当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者体内缺乏碘元素时,甲状腺会肿大以增加产生甲状腺激素的能力。

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原因有很多,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等。

治疗甲状腺肿大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干预,包括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

3. 肥大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肥大性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疾病,特征是左室壁肌肉肥厚,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障碍。

这种疾病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常被称为遗传性心肌病。

肥大性心肌病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等严重后果。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控制症状、手术矫治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心脏移植等。

4. 腺肌症(Adenomyosis)腺肌症是一种妇科疾病,表现为子宫内膜(内膜)生长到肌层(肌肉组织)中。

这种异常的生长可以导致子宫增大、月经痛、月经量增加和不规则月经等症状。

目前,腺肌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雌激素水平和炎症反应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治疗可以采用药物控制症状、手术切除子宫或子宫摘除等方式。

5. 肥大性鼻炎(Hypertrophic Rhinitis)肥大性鼻炎是一种鼻腔粘膜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鼻黏膜充血、肥厚。

肥胖性心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肥胖性心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肥胖性心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肥胖性心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肥胖性心肌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肥胖性心肌病如何诊断鉴别,肥胖性心肌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肥胖性心肌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胸部平片、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心动图(ME)*一、检查化验检查低氧血症,常伴有呼吸性酸中毒,但随着循环淤血的改善,可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1、心电图有电轴左偏,或右偏伴肺型P波,低电压。

尽管解剖学证实左心室肥厚,但在心电图上并不显示,可能是由于左、右心室同时增大所致。

循环充血反复发作的患者,可出现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各种传导阻滞,传导系统的脂肪浸润及左房扩大为其病理基础。

那些有呼吸暂停/换气不足综合征的患者,可有窦房结病变,如窦性停搏、窦房结传出阻滞,可有临床症状,心脏猝死概率较高,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2、X线胸片肥胖性心肌病的胸片可以正常,最多的表现是心脏扩大,肺部淤血。

3、超声心动图 80%~98%肥胖性心肌病患者,可以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观察其主要结构,70%的患者可进行完整的TTE检查。

由于心脏在胸腔内的位置与正常人有差异,有些“向上翘”,所以TTE检查的声窗较正常有所不同、不理想,剑下超声图像亦不理想。

约半数患者,不能观察到理想的心内膜面或测量射血分数。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应该能弥补TTE的不足,但尚无在过度肥胖患者应用TEE的报道。

患者左室充盈压增高。

有人用多普勒超声研究,血压正常的肥胖患者的过二尖瓣血流压力减半时间较非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或正常人均延长,左室充盈峰值速度较对照组高。

部分患者右室扩大、肥厚,右室收缩功能的研究较少,曾有报道肥胖患者右室功能降低,射血分数8%~22%。

*以上是对于肥胖性心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肥胖性心肌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肥胖性心肌病易混淆疾病。

*肥胖性心肌病如何鉴别?:*一、鉴别肥胖的鉴别诊断原发性内分泌性改变下丘脑-垂体性可能为遗传性高胰岛素血症下丘脑或垂体性肿瘤或炎症病灶性幼稚-色素视网膜-多指(趾)综合征类糖激素过多脑部肿瘤或手术损伤Alsteom综合征原发性性腺功能降低脑假性肿瘤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原发性甲状腺功能降低Emptyssella综合征Down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家族性肥胖*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肥胖性心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肥胖性心肌病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肥胖性心肌病”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肥胖性心肌病是怎么回事?

肥胖性心肌病是怎么回事?

肥胖性心肌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肥胖性心肌病的病理病因,肥胖性心肌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肥胖性心肌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当体内摄入超过消耗的热量时,多余的热量可以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

在达到相当的储量时遂演变为肥胖。

过度肥胖可造成心功能紊乱,发展为肥胖型心肌病。

*二、发病机制1.肥胖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患者的高血容量、心脏负荷增大等有关。

超声心动图研究证实心脏室壁张力(可用以下比率表示:室壁厚度/心室舒张其内径)与心脏收缩功能高度相关,如心室缩短分数、心肌纤维缩短速度及射血分数等。

心肌收缩功能受损时,此比率也低,说明心脏室壁张力高。

据此,可将肥胖患者分为2组,一组患者心功能正常,其心室壁增厚,心室腔半径增大,而心室壁张力正常;另一部分患者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室壁增厚不如心脏内径增大明显,心室壁张力高。

对于有循环充血的肥胖患者,要鉴别其是否有心衰,必须进行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或心脏造影检查,以测定其心脏收缩功能。

2.病理解剖过度肥胖患者心脏重量比理想体重者显著增加,个别是等身高非肥胖者的2~3倍,有报道一名肥胖患者的心脏重达1100g。

综合报道,患者左心室肥厚6%~56%,离心性肥厚为其特点,左室径扩大8%~40%,左房扩大10%~40%,部分病例(32%)伴有右心室扩大,8%~33%患者右室肥厚。

部分患者(25%~50%)心底部、房室沟及心室表面有大量脂肪,但这并非心脏增重的原因。

有报道心肌活检发现,少数患者(3%)心肌细胞、心脏纤维支架及血管周围有脂肪浸润,右心系统易被累及,认为其可导致心室功能损伤、传导系统受累而并发心律失常。

左室很少有脂肪浸润。

有研究报道,右心内膜活检发现多数肥胖患者有心肌细胞肥大。

3.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在过度肥胖者明显,尚无充分资料表明在中度肥胖患者也有如下各方面的改变。

患者整体血容量及心排出量增加,并与体重的增加呈正相关,这主要是血管床增加所致。

肥厚性心肌病解读【2024版】

肥厚性心肌病解读【2024版】

DDD起搏治疗适应症
对流出道梗阻伴严重症状、药物难治的HCM患者 对于距离好的手术中心太远或手术后的观察和 治疗不能持续进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不良者更适宜
作用:持续降低压力阶差,改善症状
注:
无静息流出道压力阶差者不推荐DDD起搏治疗 DDD起搏是一种治疗选择,并非首选 手术治疗优于DDD起搏治疗
胰岛素抵抗与HCM
2004年的一项对照研究发现:
HCM组的HOMA一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原发性高血压组 及正常血压组显著增高 随访4.5-13年, 4个患者猝死,其HOMA指数均较高 提示在HCM患者中,胰岛素抵抗的出现可能同不良 预后相关
Murakami K, [J].Circ J,2004,68(7):650-655.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肥厚
(不对称性,室间隔受累为主,无主动脉狭窄、高血压等可致心肌肥厚的因素)
无左心室扩大 收缩功能增强
肥厚型心肌病
世界范围人群发病200人/10万,即1:500 是青少年和运动员SCD的主要原因, 年死亡率为3% ~6%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段(1天—90岁)
25%的HCM患者生命期限超过75岁
临床特征与辅助检查(2)
UCG
ASH、左心室流出道狭窄、SAM、 左心室变小或者正常
核素检查 左心室变小或正常、收缩功能增强、 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
心导管检查
左心室顺应性降低、二尖瓣反流、 收缩功能增强、
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有动态变化
诊断
临床症状、体征 心超 核素检查 基因检查 MRI(解剖、室壁运动、心功能、
房颤治疗
近1/4的HCM患者发生房颤,可能促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衰和脑卒中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标准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标准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标准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疾病,通常是由于心肌细胞肥厚和心室壁肥厚而引起的。

HCM通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也可以在没有家族史的情况下发生。

在临床上,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准确诊断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了解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心脏超声检查和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相关指南,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悸、乏力、胸痛、晕厥等症状。

此外,一些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心脏杂音、颈静脉搏动增强等体征。

这些临床表现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2. 心脏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关键检查手段之一。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心室壁的肥厚程度、室间隔的厚度、心腔的大小等指标。

此外,超声心动图还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3. 心电图,心电图检查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同样非常重要。

在心电图上可以观察到心室肥厚、ST段改变、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这些改变有助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心脏超声检查和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临床医生应该充分了解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诊并接受规范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胖性心肌病,肥胖性心肌病的症状,肥胖性心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肥胖性心肌病又名肥胖心脏综合征,是指肥胖病人除由高血压、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其他原因心脏疾病所引起的心脏病理生理的改变。

Smith等于1933年首先发现肥胖患者可能伴有心功能不全,此后,不断由尸检得以证实。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当体内摄入超过消耗的热量时,多余的热量可以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

在达到相当的储量时遂演变为肥胖。

过度肥胖可造成心功能紊乱,发展为肥胖型心肌病。

二、发病机制1.肥胖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患者的高血容量、心脏负荷增大等有关。

超声心动图研究证实心脏室壁张力(可用以下比率表示:室壁厚度/心室舒张其内径)与心脏收缩功能高度相关,如心室缩短分数、心肌纤维缩短速度及射血分数等。

心肌收缩功能受损时,此比率也低,说明心脏室壁张力高。

据此,可将肥胖患者分为2组,一组患者心功能正常,其心室壁增厚,心室腔半径增大,而心室壁张力正常;另一部分患者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室壁增厚不如心脏内径增大明显,心室壁张力高。

对于有循环充血的肥胖患者,要鉴别其是否有心衰,必须进行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或心脏造影检查,以测定其心脏收缩功能。

2.病理解剖过度肥胖患者心脏重量比理想体重者显著增加,个别是等身高非肥胖者的2~3倍,有报道一名肥胖患者的心脏重达1100g。

综合报道,患者左心室肥厚6%~56%,离心性肥厚为其特点,左室径扩大8%~40%,左房扩大10%~40%,部分病例(32%)伴有右心室扩大,8%~33%患者右室肥厚。

部分患者(25%~50%)心底部、房室沟及心室表面有大量脂肪,但这并非心脏增重的原因。

有报道心肌活检发现,少数患者(3%)心肌细胞、心脏纤维支架及血管周围有脂肪浸润,右心系统易被累及,认为其可导致心室功能损伤、传导系统受累而并发心律失常。

左室很少有脂肪浸润。

有研究报道,右心内膜活检发现多数肥胖患者有心肌细胞肥大。

3.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在过度肥胖者明显,尚无充分资料表明在中度肥胖患者也有如下各方面的改变。

患者整体血容量及心排出量增加,并与体重的增加呈正相关,这主要是血管床增加所致。

据测算,在静息状态下脂肪组织血流量每分钟平均为2~3ml/100g。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的血流量无明显增加。

由于脂肪组织代谢活跃,肥胖者耗氧量增加。

患者心率及动-静脉氧分压差较非肥胖者无差异。

全身耗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心脏每搏量的增加。

过度肥胖者中5%~10%有严重高血压,50%伴轻度、中度高血压。

无论伴或不伴有高血压,过度肥胖者静息或活动时左心室舒张压和肺血管楔压均增高,又由于患者高血容量及高心排血量造成肺高血流状态,使左室前、后负荷加重。

导致左心室肥厚以及体循环淤血。

约5%过度肥胖患者有呼吸暂停/通气不足综合征,患者长期低氧、高碳酸血症,导致肺血管收缩以及肺小动脉管壁的增厚,又由于肥胖者肺高血流状态,造成肺动脉高压。

肥胖患者右室充盈压升高,与体重指数呈正比。

导致右心室肥厚以及肺循环淤血。

单独的右心肥厚和右心衰竭很少出现,但亦会出现以右心室肥厚为主的心脏损害。

循环充血状态:过度肥胖者由于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的增加,心脏高排血状态往往容易发生严重的肺循环及体循环的淤血,而这些体征并非心功能不全,其心排出量较高,射血分数正常。

这种循环充血的状态所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症状体征一、症状轻、中度肥胖患者虽可出现心室肥厚,但一般不出现循环淤血的症状。

肥胖性心肌病患者可有较长的无症状期,最早、最常见的症状是运动后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这些症状呈发作性,系由于舒张功能受损所致,患者的心排出量增高,心脏收缩功能正常,近期体重增加可导致症状的加重。

如果首次发作时心脏收缩功能正常,这些症状可在10~15年内反复发作、加重,其心脏收缩功能可一直长期保持相对良好。

反之,如出现心功能减低,一般来说其预后差,但其病程尚不十分清楚。

部分患者有呼吸暂停/换气不足综合征,这部分患者中,除体循环和肺循环充血的症状外,尚可伴有嗜睡、精神萎靡及定向障碍等,系由于中枢神经水肿引起。

昏迷罕见,而猝死常见。

在有右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上腹不适、腹胀等。

二、体格检查心功能衰竭患者心脏听诊有时可闻及收缩期第四心音、第三心音以及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颈静脉虽充盈,但常难以观察到。

肺部常闻及捻发样细湿啰音。

几乎每个过度肥胖者均可出现肝大、腹水以及双下肢非凹陷性水肿。

那些有呼吸暂停/换气不足综合征的患者,可有发绀,常见发作性呼吸困难,也可有结膜充血、视网膜充血及视盘水肿等。

重度肥胖者出现进行性气急、端坐呼吸及下肢水肿,X线胸片示心脏扩大、肺部淤血时,可考虑肥胖性心肌病。

以下诊断标准可参考。

三、诊断诊断标准:①极度肥胖的患者;②心脏显著增大(左心室更明显),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③左心室舒张末压在静息时接近正常值的上限,而运动时常升高;④随体重明显下降上述表现好转。

用药治疗一、西医1、治疗1.降低体重降低体重是治疗肥胖性心肌病最有效的长期治疗方案。

有效的减肥,许多心脏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血压可降至较低水平,如果能维持1~3 年,所有肥胖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似乎都会降低。

随着体重降低,患者血容量、心排血量及身体氧耗量降低,运动时心排血量及身体氧耗量也较减肥前降低。

然而减肥后静息及运动时心率、左室舒张末压、肺血管楔压、体循环血管阻力及肺动脉压不降低。

已经报道证实,降低体重可以使肥胖性心肌病的充血性心衰症状逆转,那些有睡眠呼吸暂停/换气不足综合征的肥胖患者也如此。

2.对症治疗(1)肥胖性心肌病患者出现急性充血性心衰,或严重的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时,应用利尿药和给氧是紧急的处理方法。

同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判断心功能状态。

患者出现收缩功能受损时,可用洋地黄制剂。

应用血管扩张药的经验有限。

急性处理还应该包括低盐限制饮食。

作为长期治疗方案,低盐限制饮食、应用利尿药和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充血性心衰的复发是必要的。

在某些患者,洋地黄类和血管扩张药有效。

(2)如出现快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可用洋地黄制剂控制心室率。

应该强调患者血清洋地黄水平与患者肌肉有关,而非过度肥胖患者的体重。

应注意监测血钾水平,以防洋地黄类药物中毒。

根据左心功能状态,考虑是否加用β受体阻滞药或维拉帕米。

(3)控制严重的高血压。

对改善高血压肥胖患者的左室功能受损有益。

(4)抗凝治疗: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于那些无禁忌证的患者,预防性应用肝素治疗似乎有道理,但尚无研究证实其疗效。

2、预后轻、中度肥胖者虽可出现心室肥厚,但一般不出现循环淤血的症状,过度肥厚者,可出现进行性气急、端坐呼吸以及下肢水肿。

这些症状可在几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内发复加重。

如出现第1次症状时,测定心功能是正常的,尽管其症状反复发作10~15年,其心功能可一直长期保持相对良好,反之,如出现心功能减低,一般预后差肥胖患者通过长期坚持采用低热量、低盐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等措施,可使体重逐渐降低,心脏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血压可降至较低水平,但心室肥厚是否能逆转,尚无证据。

二、中医取穴,太冲,人迎,凤池,涌泉,内关,足三里,血压点。

预防和护理一、预防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充分认识肥胖对健康的危害,积极行动起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2、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增加适当的运动,保持理想的体重。

一、护理日常注意:1、应对心肌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心肌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危害及目前的诊疗手段,另外还包括如何预防心肌病等。

2、生活应有规律性,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上应采取平淡、从容的态度,事业上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3、认识自我,量力而行,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养鸟、垂钓、听音乐等。

只要出现疲劳惑,心肌病患者都应该中止活动,立即休息。

过度劳累使身心受到损害,心肌耗氧量增加,极易诱发心力衰竭。

对患心肌炎和心肌病的老年人来说,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精神疲劳尤其重要。

4、加强体育锻炼,如气功、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可根据自身病情、体质等情况选择。

5、情绪对心肌病的影响很大,心肌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设法保持良好的睡眠,也可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以转移注意力。

6、避免长时间阅读、写作和用脑。

3、避免长时间会晤、交谈。

交谈时不但消耗体力,更消耗脑力,故心肌炎和心肌病患者应注意交谈的。

4、少量饮酒对心肌炎和心肌病患者无害甚至是有利的,但大量酗酒易诱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可致心肌中的脂肪组织增加,继而引起心脏扩大。

心肌炎和心肌病患者既往有饮酒习惯且不希望放弃者,可少量、间歇饮酒,以饮葡萄酒为宜。

并发病症一、并发病症本病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并发症。

1、心力衰竭体重指数增加与心力衰竭危险相关。

研究发现,在对已知危险因素校正后,体重指数每增加1,男性心力衰竭危险增加5%,女性增加7%。

与体重正常女性相比,超重女性的心衰危险高50%,肥胖女性的心衰高1倍。

2、心律失常肥胖者全血容量增加,心脏代偿性输出量增多,心脏负荷加重,应激性增加,易促发心律失常。

3、高血压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非肥胖者的5倍。

饮食保健一、饮食肥胖性心肌病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1、猪心小麦粥猪心1个、小麦30克、大枣5枚、大米50克、调料适量。

猪心洗净、切片,调味勾芡备用,将小麦捣碎,大枣去核,同大米煮为稀粥,煮沸后加入猪心片,调味服食。

2、参枣桂姜粥党参10克、大枣5枚、桂枝、干姜各6克、大米50克,牛奶及红糖适量,将诸药水煎取汁,同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牛奶、红糖即成。

3、猪血参芪附枣粥猪血100克、党参、黄芪各15克、附子5克、大枣5枚、大米50克,调理适量。

将诸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成稀粥,待熟时调入猪血及调味品。

4、玉竹羊心汤鲜玉竹15克、羊心1个、调料适量,将羊心洗净、切片,加水与玉竹同炖至羊心熟后,再配以食盐、味精、葱花、姜末等调味服食。

5、人参枣仁粥:白参3克,枣仁10克,粳米100克,冰糖20克。

先将白参研成极细末。

枣仁去除薄壳,研成细粉。

再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调入白参粉、枣仁粉,改用小火煨煮成稠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煨煮至冰糖溶化,拌匀即成。

6、人参红枣龙眼羹:白参3克,红枣15枚,龙眼肉15克,蜂蜜15克。

先将白参研成细末。

再将红枣、龙眼肉分别洗净,红枣去核,与白参、龙眼肉同入沙锅,加水适量,用小火煨煮成稠羹,羹成时加入蜂蜜,调匀即成。

早晚分服,当日吃完。

7、莲子茯神糕:干莲子300克,茯神200克,糯米粉500克。

将干莲子用冷水泡发4小时,膨胀后去皮及莲子心,放入锅中,加水炖煮至莲肉熟烂,捞出,捣烂成泥糊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