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与技能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讨论交流法。
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
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1课时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_22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3.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4.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2.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检查预习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文中主要概念间的关系是什么?想象,文字和文艺,作者和读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会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3.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4.借助想象所进行的鉴赏活动带给读者怎样的审美体验?5.试分析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这一比喻的表达效果。
6.阅读文章⑧-⑩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7.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归纳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四)写法探究1.语言通俗易懂。
2.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蕴绵长,如果单从文字表面理解,很难得其精髓。
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想象力,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章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性,请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列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像》教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启发。
2.教学难点: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叶圣陶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看到桃花,你们会想到什么?看到雪,你会们想到什么?那么,阅读文章,欣赏文艺作品时,你是如何驱遣想象力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让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你如何驱遣想象。
教师板书课题: 16*驱遣我们的想象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创作了童话集《稻草人》等诸多作品,其小说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关注民生。
他还积极推动新文学运动,参与创办《诗》等刊物,为文学界培养人才。
在教育领域,他曾任教多所学校,其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深远,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叶圣陶先生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编辑、出版等工作,他深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及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存在的问题. 当时很多人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往往拘泥于文字表面,难以深入领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体会其中的美感和价值,叶圣陶先生强调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从而创作了这篇文章.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02)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课设计教课目:1.掌握作者的主要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2.品尝文中意深刻的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欣文作品的方法。
教课要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品尝文中意深刻的言。
教课点:学欣文作品的方法。
安排: 1教课程:一、同学,三年以来的文堂上,我已学了许多典篇目,它大多都拥有很高的文学价。
有能一下,欣些文作品,我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
但今日我要大家的是,抓住文作品的形象性特色,的想象力。
同学翻开本,我一同走今日的文内容。
二、前,自主学1. ,要求准加点字的字音:堍 (t ù)歌(yáo)切合(qì)(ku àng)偷安(ɡǔ)拘泥(jū)......2.理解以下的意思:拘泥:固,不知通。
3.你所认识的作者:叶圣陶,原名叶,字秉臣、圣陶,江州人。
代作家、教育家,有“ 秀的言家”之称,身致力于第一版及文的教课。
三、默文,梳理文章思路1.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点的句子。
明确: (1) 文字是一道梁。
的堍站着者,那的堍站着作者。
通了一道梁,者才和作者见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达出他的所所感。
(3)者看到的是写在面⋯⋯他的目的。
他要通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所感。
(4)像遣着想象来看,一幅画就在眼前了。
同也就接触了作者的境界。
2.联合文题试试归纳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看法。
明确:赏识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经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虑:作者要阐述怎样鉴赏文艺作品,为何在开篇大篇幅阐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阐述怎样鉴赏文艺作品,第一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实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实质。
所以,阐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实质,是表达中心看法的前提。
4.阅读第 8— 10 自然段,谈谈作者是怎样论证赏识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剖析。
驱遣我们的想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五单元《探究文学的奥妙》中的第一篇课文《无限可能的想象》。
本文的主题是想象力,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想象力有多么重要,当我们把多种元素结合到一起启发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我们的大脑会发挥出惊人的想象力,发掘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想象力的表现和重要性;2.能够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感受;3.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4.学会借助多种元素创造自己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1.文学作品中想象力的表现和重要性;2.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感受。
四、教学难点如何教会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方法1.阅读法:学生独立完成课文阅读;2.讲解法: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3.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4.创作法:借助多种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可通过与学生探讨想象力相关的题材、名人等进行复习导入。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无限可能的想象》一文,并通过文本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对全文的主旨进行理解和把握。
3. 阅读解析教师结合文本对“想象力的表现”及“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感受”进行解析,并且对生动的例子进行点拨,体现他的思维和创作能力。
4. 讨论练习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一些主旨性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地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讨论。
5. 创作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向他们提供一些素材,通过创作,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所得到的素材与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创作。
6.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想象力表现和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七、课后作业1.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做好笔记;2.进行模仿创作,仿写一篇有关想象力的文章。
八、教学反思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发掘潜在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微课教学设计
1.引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主题设定基调。
2.新知讲授:介绍《驱遣我们的想象》的文本背景、作者简介及文本主要内容,讲解想象力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具体想象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想象技巧的运用。
4.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小组讨论策略: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讨论,促进协作学习和知识共享。
(三)技术手段利用:
-在线投票:使用在线投票系统,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个问题或观点进行投票,实时收集并展示结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教学的互动性。
-实时反馈系统:利用实时反馈工具,如即时问答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实时提问和回答,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以下具体知识点:
-理解《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熟悉作者的创作背景及风格。
2.技能目标:学生应能完成以下操作或任务:
-概括文本大意,提取关键信息;
-运用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进行写作;
-评价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应培养以下态度或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通过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确保教学内容既不简单也不复:
-讲授法:用于介绍《驱遣我们的想象》的背景知识和理论框架,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维碰撞和深度学习。
六、课程总结与拓展资源
(一)微课总结环节设计: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
最新版模板,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预计汇报时长
本次汇报内容概要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
汇报内容长度
20分钟
总目录数
一级目录数
其他目录数
1184字符
总页数
23个
3个
20个
x页
目录
01 二、研读课文——把 握内容
03 四、拓展延伸
02
三、品读课文——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言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01
1.歌谣先于 文字出现, 说明了什么?
02
2.为什么说 “从外表说, 就是一篇稿 子,一...
03
3.文盲能唱 出未记录的 歌谣说明了 什么?
04
4.文字一定 能够将作者 的感悟传递 给读者吗...
06
6.“假如死 盯着文字而 不能从文字 领会作者...
05
5.为什么说 读者“看到 文字并不是 他们的目...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艺的创作 1
决不是随便取 许多文字来集...
2.如何理解
2
“假如死盯着
文字而不能从
文字...
3 3.谈谈你对
“改取海燕的 态度,这是一 种受...
4 4.阅读第8—
10自然段,说 说作者是如 何...
5 5.请你根据前
面的探究,总 结本文的论证 思...
四、拓展延伸
3、请替换自己的汇 报内容
2、请替换自己的汇 报内容
1、请替换自己的汇 报内容
4、请替换自己的汇 报内容
感谢观看
工
作
汇
报
初中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总体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其思维能力、生活阅历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其在把握作者中心观点、论述思路及应用的相关论证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更不用说议论文的写作了。
所以,基于此,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注意问题的设置,注意必要的引导等。
(所带班级学情分析,主备空,二次备课填写)
第一单元
第二课梅岭三章
主备人:授课人:
班级
初三15、16班
课型
自读课
教材分析
本课属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收录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抒发爱国情怀)《梅岭三章》(革命先烈对事业的忠诚)《短诗五首》(体会现代诗歌中的哲理)《海燕》(散文诗及其中的象征手法)等五篇课文。
从文体来看,本单元课文均属于现代诗歌。虽然现代诗歌既不是考试中阅读和品析的考查范围,也不是写作的备选体裁,但是它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高雅情趣的培养都很有意义,因此教学中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学习一篇课文,能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是一种能力,也是自己智慧的体现。同学们,试一试,看看你能在学习这一课时提出怎样有价值的问题。
板书设计:课文结构
阐释什么是文艺,文艺与文字的关系——指出驱遣想象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意义——点明驱遣我们的想象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观点、结论)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第二课时)
“烽烟”是借代手法,指战争。同学们还记得吗,有一首古诗有类似用法?
(“烽火连三月”)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隐含典故 ,你知道吗?(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
注意“血雨腥风”一词含有比喻,指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屠杀镇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欣赏文艺作品要抓住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及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激发想象力,提高文学创作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质疑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想象力的运用,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4.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如何运用想象力进行文学创作,认识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学会运用想象力进行写作,能独立完成一篇具有创意的想象作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关键阶段,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的成长时期。《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想象力的培养与运用,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如何运用想象作文的方法,启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这篇课文为载体,结合学科特点,采用人性化的教学语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将是一次富有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探索。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运用想象力,独立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2.收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_19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运用文中的文艺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文段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细腻的情感态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预习本文且了解议论文的文体;但不会用相应的方法鉴赏文艺作品重点难点重点:明确文中文艺鉴赏的方法,即如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难点:运用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两个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
学时一学时教学过程导入:这篇文章,大家觉得难吗?生答:难/不难经过大家的预习,首先我们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主要论点——读文章时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驱遣我们的想象。
请同学黑板图示全文的行文思路。
作者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架起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先于人生体验,把自身的所见所感写了出来,读者又通过文字而不拘泥于文字,并驱遣他们的想象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得到愉悦的阅读体验,得到美的经验感受,得到人生的受用,这就是全文的行文思路。
其实啊,这是九年级下册议论文单元中的一篇实用性比较强的自读课文。
虽然我们现在只有七年级,但是就像是《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样,学一篇文章或读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体验。
相信今天这节课也一定能收获到现阶段,我们读这篇文章而得到的收获体验。
所以,请进入今天的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学以致用,来鉴赏。
第一个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如何做呢?文中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自主探究:推荐你最受启发的文艺作品鉴赏方法(展示时,请先明确信息所在位置,再进行分享阐述)交流展示:1.第八段、九段: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推敲、景物的配合(找方法时先找上一层级的,再找下一层级的)2.第十二、十三段: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明确相应的鉴赏方法后,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学以致用,来鉴赏鉴赏一:诗歌(一)PPT展示《鸟笼》非马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小组合作:请运用第一部分的鉴赏访法来鉴赏交流展示:刚才的鉴赏用了什么方法?——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
文)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很多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个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个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理解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实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
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个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很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很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