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治疗
《2024年达立通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范文

《达立通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篇一一、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胃痛、胃胀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胃镜、B超等检查未能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逐渐增多,其中达立通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的治疗方案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达立通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XX医院消化科收治的XX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XX例,女性XX例,年龄在XX 岁至XX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B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达立通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的治疗。
达立通颗粒每次XX克,每日XX次;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每次XX 毫克,每日XX次。
疗程为XX周。
3.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疗效总有效率来评价患者的疗效。
具体指标包括上腹胀痛、恶心、早饱等症状的缓解程度,以及整体生活质量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三、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XX周的治疗后,患者的上腹胀痛、恶心、早饱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达立通颗粒和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使用后,患者的症状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
2. 疗效总有效率经过XX周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XX%。
其中,达立通颗粒和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使用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
同时,联合用药组在改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四、讨论达立通颗粒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调和胃肠功能、促进胃动力等作用。
而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则是一种具有抑制胃肠蠕动和镇痛作用的药物。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腹胀痛、恶心、早饱等症状。
同时,联合用药组在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这可能与联合用药组在缓解症状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关。
在安全性方面,本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 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保健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 胀、嗳气等症状,且无器质性病变。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 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类。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且症状持续时 间较长,可反复发作。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胃镜检查等,以及根据症状进行评估。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 为罗马Ⅲ标准,包括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或不适等症状,并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 症状符合标准。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西医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药汤剂、中 成药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理脾胃、疏肝 理气、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治则。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因,采用适当的西药 进行治疗,如抑酸药、促胃动力药、抗生 素等。
针灸推拿
生活方式调整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整 气血、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等为主要 目的。
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餐后上腹部饱胀、嗳气等症状,而上腹疼痛综合征则 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较为复杂 ,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 屏障受损、胃排空障碍、精神心 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发病机制可能与胃感觉过敏、胃 运动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对 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异常等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课件

疼痛护理
对于胃痛明显的患者,可采取 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康复指导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饮食,避免刺激性 强的食物。
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等 药物。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 治疗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 良有一定的疗效。
益生菌和益生元
益生菌和益生元有助于调 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环 境,缓解症状。
其他非药物治疗
如物理治疗、行为疗法等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使用。
05
CHAPTER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 理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功能性消化不良》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
01
CHAPTER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 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等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根据症状的 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两个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需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鉴别的 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胃炎、 肝胆疾病等。
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症 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综合判 断。
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可能需要通过胃镜、钡餐造影 、超声等检查手段进一步确诊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43页】

结语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 之一,患者虽有上消化道症状,但经内镜等检 查未能找到确切的病因,或仅有慢性浅表性胃 炎。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对 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疗,根据症候的不同采用相适应的治 则治法,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调节个脏腑功 能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并已被广泛应用。取 得较好疗效。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谢大家
中医所说的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和四肢肌 肉,主要包括消化和运动系统,消化功能的紊 乱归根到底是脾胃的功能失常,分而言之,脾 主升清,脾气能够上升,则营养物质才能输布 全身;胃主降浊,胃气得降,则消化的糟粕方 能排出休外。一旦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发生错 乱,则必然会出现消化能力的减退和运动功能 的紊乱。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中西医治疗
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 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 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 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消化不良症候群
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国际)
科门诊1/3以上。 消化不良症患者就诊率50%。
罗马Ⅲ标准
FD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上腹疼痛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功能性消化性不良诊断标准
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 灼感
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 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 以上标准
二、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 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 甾体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 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 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 静药和抗抑郁药。
(完整版)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02
本共识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进行
了系统总结和规范。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具有可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的诊疗建议,有利于提高FD
03
诊治水平。
未来研究方向
需要进一步研究FD的发病机制,以便为临床 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加强儿童FD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研究,以提供 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需要制定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症状特点的个 性化治疗方案。
预防
合理饮食
饮食卫生
保证食物清洁,避免感染 肠道疾病。
均衡营养
合理搭配蛋白质、糖、脂 肪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不过度摄入脂肪和糖分。
控制零食
适当控制零食摄入,避免 影响正餐。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 心理健康。
规律作息
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使身体适应一种规律的生 物钟。
应用前景
本共识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儿童FD 的规范化诊疗。
有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 医疗成本。
为儿童FD的预防、教育和健康管理提供有力支 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完整版)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 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诊断 • 治疗 • 预防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严 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
建立适合中国儿童的FD诊断和治疗共识,有助于规范诊疗行 为,提高治疗效果。
诊断标准与流程
与全身疾病所致的消化道症状鉴别。
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 与消化道外症状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

生活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减轻精神压力等也有助 于改善症状。
0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策略
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 协同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 的优势,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缩短病程。
策略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因,选择 合适的中药和西药,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其中 饮食不节包括暴饮暴食、恣食肥甘厚味等;情志失调包括忧思恼怒、抑郁不乐 等;脾胃虚弱则包括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等。
中药治疗及方剂
辨证施治
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常见的证型包 括脾胃虚弱证、肝气郁结证、饮食积滞证等,分别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
该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 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 康造成一定影响。
发病机制与病因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 明确,可能与胃肠道动力不足、 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 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02
该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作息不规律、脾胃Leabharlann 虚弱等。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可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症状。通过按摩患者的腹部和背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和 排空,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03
西医治疗功能性消 化不良
药物治疗及选用
促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可促进胃肠蠕动,加速 胃排空,缓解腹胀、嗳气 等症状。
抑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PPI) 和H2受体拮抗剂,可抑 制胃酸分泌,减轻胃痛、 反酸等症状。
小针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小针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noalDyPsPesai,FD),又称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系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主要为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无组织学器质性病理改变,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的症状,可伴有其它官能性症状。
本病相当常见,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一般人群中人发病率为15%以上,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中医对FD 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良好的疗效,又具有起效快,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诊断标准FD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临床具有上腹胀满不适、上腹痛、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及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至少持续4周以上,经胃镜等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或全身性疾病。
治疗方法取双侧胃管下俞、肝俞和胃俞穴处运用针刀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胸前放一薄枕,全身放松,双臂上举手心朝下放置头上。
医者分别在第8、9、12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指压触摸有明显条索结节或压痛痠困不适处,可定为针刀治疗点。
局部常规消毒,取用一次性汉章针刀,规格为4# 0.8mm型号小针刀,针刀刀口线方向与与肌纤维、韧带方向一致,或与体表触及的痛性条索方向一致,快速进针刀至皮下,然后再斜向脊柱缓慢深进,针刀针逐一突破皮肤、皮下、深筋膜、肌肉直或至椎体横突骨面,操作中患者若出现锐痛应调整针刀方向避开之。
一般进针刀深度至结节或手下有阻滞感时,而此时大多患者有明显酸困感觉或有明显上腹部抽紧感觉,然后再行纵行切割和横行摆动2-3刀,松解完毕后拔出针刀,以消毒棉签压迫针孔1-2分钟,然后敷以创可贴。
注意严格掌握进针方向和针刃方向,频频询问患者不适感。
3天内勿洗澡刀口要防止感染。
治疗第1周可行2次治疗,以后则1周治疗1次,共治疗6周。
疗效观察1、计分标准症状评分标准:将FD 常见症状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 4 级记分。
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

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摘要目的评价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04例FD患者,据入院顺序,采用队列插入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黛力新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67.31%、30.77%、1.92%,对照组为63.46%、34.62%、1.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内复发或加重率为 5.77%(3/52),低于对照组的30.77%(1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2例轻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黛力新治疗FD疗效较好,但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并无明显优势,且可能带来抗精神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其主要优势在于可有效抑制复发、减轻焦虑症状表现。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疗效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据统计约15%~20%消化专科门诊、3%~4%普通门诊患者为FD[1]。
FD患者生命质量受损,久治不愈者发生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性疾病风险较高,及早治愈FD非常必要[2]。
黛力新是治疗抑郁等精神疾病常用药,而FD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焦虑,焦虑加重患者不适感受,疾病影响生活,反过来又加重了焦虑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本院尝试以黛力新治疗焦虑症状较明显FD患者,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9月本院门诊与消化内科收治的104例F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无误漏诊;②认知、精神正常;③达到轻度、中度抑郁水平,HAMA量表评分≥14分;④年龄18~60岁;⑤近1个月未服用抗精神类药物;⑥无精神病史、安眠药用药史、药物依赖史;⑦一般状况尚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D药物疗效的荟萃分析
治疗选择 Hp根除 PPI 疗效 治疗组36% vs 安慰剂组30% 治疗组33% vs 安慰剂组23% 循证分析 荟萃分析 13 RCT, n=3186人 荟萃分析 8 RCT, n=3293人
H2RA
疗效仅限于上腹痛、饱胀
荟萃分析 11 RCT, n=2164人
荟萃分析 14 RCT, n=1053人 荟萃分析 1 RCT, n=109人
促动力药
抗酸药
症状改善2倍于安慰剂组
较安慰剂无优势
硫醣铝 铋剂
TCA/抗焦虑药
RCT 随机对照研究
较安慰剂无优势 较安慰剂无优势
治疗组73% vs 安慰剂组49%
TCA 三环抗抑郁药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定 义
消化不良(dyspepsia)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 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征候群,可伴食 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也可由胰、 胆、肝脏疾病等引起 根据病因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生化学及内镜等检查 无异常发现,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消化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器质性消化不良(OD)
消化系统的良恶性疾病 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 某些药物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征得患者同意后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精神心理治疗
荟萃分析表明抗焦虑、抑郁药对FD 有一定疗效 抑酸和促动力治疗无效、有明显精神 心理障碍的患者可选择抗抑郁药 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及心理干预等可 能对这类患者也有益 精神心理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FD的发病机制
运动功能障碍
内脏高敏感性
胃酸分泌
幽门螺杆菌感染
精神心理因素
FD的罗马Ⅲ诊断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下列至少1项 餐后饱胀不适
早饱 上腹痛 上腹烧灼感
同时无器质性原因可查(包括内镜检查)
Tack J,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466-79
抗酸剂
抗酸剂可减轻症状
疗效不及抑酸剂
铝碳酸镁能吸附胆汁,对伴 有胆汁反流患者可选用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抑酸剂
用于非进餐相关消化不良中以上腹痛、 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者
H2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
(PPI)
H2RA可有效治疗FD,小剂量PPI能有效
防复发
OD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
FD的治疗策略依据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
异常进行整体调节,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一般处理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
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
和习惯
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因素 提高患者应对症状的能力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经验性治疗
40岁以下、无警报征象、无明显精神 心理障碍的患者 与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可首选促动力 剂或合用抑酸剂 与进餐非相关的消化不良选用抑酸剂 或合用促动力剂 经验治疗时间一般为2-4周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患者可具备:
疼痛为烧灼样,但不是胸骨后 疼痛可在餐后诱发或减轻,但空腹时亦可发生 可同时具备餐后不适综合征
Tack J,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466-79
消化不良的治疗
消化不良目的: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去除诱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预
FD餐后不适综合征
正常饮食下出现餐后饱胀不适 由于早饱而不能进常规量饮食 患者可具备:
每周发作数次
上腹胀气或餐后恶心或大量嗳
上腹疼痛综合征
Tack J,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466-79
FD上腹痛综合征
同时具备:
每周至少1次中度上腹痛或烧灼感 疼痛间歇发作 不向胸部或腹部其他部位放射 排气或排便后不能缓解 不符合胆囊及肝胰壶腹扩约肌功能障碍标准
进餐减轻
与进餐无关
动力相关
经验性治疗 2~4周
动力/酸相关
酸相关 抑酸
如经验治疗效果不佳
促动力
促动力+抑酸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谢谢
治疗FD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显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
如上腹饱胀、早饱 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依托必利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5-HT4受体激动剂
莫沙必利
红霉素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助消化药
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治疗消 化不良的辅助用药
复方消化酶、益生菌制剂可改善与 进餐相关的腹胀、食欲不振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根除Hp治疗
根除Hp可使部分FD患者的症状得 到长期改善 Hp感染的FD患者应用抑酸、促动
力剂无效时给予根除治疗
向患者充分解释根除治疗的利弊、
荟萃分析 2 RCT, n=246人 荟萃分析 5 RCT, n=311人
荟萃分析 4 RCT, n=153人
Saad RJ, Chey WD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消化不良
报警症状 心理因素
无
有
无效 OD 相应 检查 进一步检查 FD 治疗
与进餐关系
进餐出现
餐前有症状 餐后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