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苍凉半生恨_评张爱玲_雷峰塔_易经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里,自小孤苦无依的张爱玲对金钱有着常人难以想 象的感觉,在她眼里金钱往往意味着尊严和自由。 由此,她与人相处时往往过于敏感,不愿在金钱上 失去自尊与独立。上述金钱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 甚至扭曲了她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曹七 巧就是一个典型)。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人性暴露无 遗。由金钱切入人性,可谓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 也积淀着深厚的传统因素。在文化传统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就有一种浓厚的利益氛围,所谓“天下 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话虽然有 些过激,但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行为中存在的 利益关系。
由于太过于冷静,叙述的视角过于成熟老练而 谙于世故,尤其是《雷峰塔》,其儿童视角经常处于 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一个幼女视角去审视 其经历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时时渗透着历经岁月风 尘的清醒意识,因而让读者感觉有些别扭,不像 萧 红《呼兰河传》那样从头至尾充满着童贞的情趣 和儿童化的表达。《雷峰塔》有着太多的忧伤甚至怨 恨,没有多少孩童的无忧无虑。相比之下,《易经》的 叙述要流畅多了,它细致入微地呈现了一个青春少 女的心灵世界。虽然热衷金钱,但却不失处子之心, 善良淳朴,毫不矫揉造作,同时通过一双善于察言 观色的眼睛,打量着身边的人与物,是非清,爱恨 明,逐渐把自己打造成能够应对世界幻变的一个 人。《易经》的精髓即在变,时代在变,人世在变,传 统在变,最重要的是人心在变。琵琶正是在血与火 的岁月里,承受着幻变的虚无之感,用过去和现实 的美丽支撑着活下去的勇气。读罢《易经》,我们会 像其中的琵琶一样超然于世处变不惊,忽然顿悟生 存于世无非就是带着伤痛活着,并不失时机观照着 生命中的美景,借以牧养自己孤独的灵魂。
二
《雷峰塔》、《易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人生 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张爱玲作品尤 其是其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它们是通往张爱玲心 灵世界一道道关口的钥匙。
张爱玲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归结为一 种物质关系,尤其是金钱关系,即便是母女之间、夫妻 之间也往往渗透着金钱的气息,让人感叹世态炎凉。 何以至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张爱玲身处其中的环境 尤其是其大家族的影响。这两本自传小说较为详细地 揭露了大家庭中为金钱勾心斗角以至闹上法庭的丑 闻,披露了佣人子女不断进城勒索钱财甚至为了节省 不惜活埋老人的罪孽,描绘了战乱时分各色各样的人 敛财的暴行,最让人伤心的是琵琶与其母亲之间的关 系也笼罩在一层黄金的阴影之下。在金钱统治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易经[M].赵丕慧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张爱玲.雷峰塔[M].赵丕慧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下转第7页)
Mohism and Public Philosophy
Piao Wenxuan (Dong-Eui University, South Korea) Abstract: The common philosophy is to save individuals, with the concept of open the public as its philosophy. Mo -Tse is the first ancestor of the public philosophy to target an ideal society of social and public interests. He stood in the public position of the people and took the guidelines of public opinion and he pursuit public interest and stick to the philosophy of universal love. Universal love is not only for the public altruistic ,but also for individuals benefit .Universal love is dualism of the public and privacy. Mo -Tse criticized the ruling class of the perpetrator, who should have worked for the public, for the luxury and waste. He advocated ' thrift for the interest of the people to guarantee the basic economy and living of the peop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mmon public. Moreover, the important topic of modern public philosophy is peace. In order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public world, universal love and non -attack are necessary values for harmonious spirit. In order to achieve universal love, Mo -Tse set up a group of Mohist School. Mo -Tse's school criticized the barbarity and dictatorial rulers belonging to the public and they played the roles to speak for the people and public interest. Mohist ultimate goal is the pursuit of the public interest of the world. It shares the common goal with public philosophy .Thus, Mohism is a theory establishing the public philosophy, an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Monism enlightened greatly the public philosophy. Keywords: Mo-Tse; public philosophy; publicity
关键词:《雷峰塔》;《易经》;爱情主义;生活主义
中图分类号:I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40(2012)05—0032—04
早就知道张爱玲英文自传《雷峰塔》和《易经》 已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11年4月份出版了, 但迟迟没买,因为心有顾虑:张爱玲的作品魅力不 在于故事而在于叙述,那是文字本身的魔力。其特 有的意象选择,对时空的瞬间感觉,对人性内在隐 秘心理的曲折表达等等,非汉字不能尽致。其英文 自传又由他人翻译,其风味想必一折再折。但最终 我还是忍不住买了回来,实在抵挡不住想看看张爱玲 到底又写了些什么的欲望。
感 了,有的多是细细密密的苍凉与忧伤,甚至是决意 报仇的怨恨。
一
现在回头再来看《小团圆》,会发现它的前三章可 以看作这两部自传的浓缩版。三部自传,各有主题,却 也环环相扣。《小团圆》的主题是爱情,而其主人公 九 莉回上海之前的日子并非可有可无,它是故事的大 背景,隐含 着 九 莉 的 性 格 与 行 动 的 内在源泉。《雷峰 塔》与《易经》之所以如此沉闷,也当放在这个大背景 之中才能理解,即它们可以作为《小团圆》中轰轰烈烈 的爱情的大背景。如此看来,《小团圆》前三章的琐屑 与冗长正是导致后来九莉风风火火投入爱情的最大 原因。因为生活孤苦无爱,所以才渴望浪漫与激情。
张爱玲小说中的“幻”性十足,也同样是打上了 她生活的烙印。我们曾经惊叹于张爱玲作品中的睿 智,可是当我们联想到她创作时的年龄,不禁在佩
34
服的同时也为她过早地通晓人情世故而感到有些惋 惜。张爱玲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既有着年轻女子的 梦想,又有着同龄人难有的聪明与世故。一个早慧天 才,看得太深太透,对人对事有时并不相信,而往往有 着梦幻的感觉。“她的日子过的真像一场做了太久的 梦,可是她注意到年月也会一眨眼就过去。有些日子 真有时间都压缩在一块的感觉,有时早几年的光阴只 是 梦 的 一 小 段 ,一 翻 身 也 就 忘 了 。”[2](P44)生 命 过 早 地 让她尝到了残缺的味道, 留下了无尽的忧伤和怨恨。 “美丽而苍凉”的不仅是她笔下的女子,更是她本人的 绝好写照。大家庭的豪华奢侈、纷纷攘攘最后分崩离 析,战争期间的硝烟炮火和浮生众态,无不让她对人 世间的“变幻”有了切身的体会。时间和空间在她的小 说中都似乎如水如风,周流不止飘忽不定。一切皆如 流沙,而人只是其上的一只骆驼,奋力跋涉着,尝尽了 生存的艰辛和举目无望的孤独。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 是:“在灰褐的荒凉中飞跑,剥除了一切,没有将来,没 有 爱 ,没 有 兴 趣 ,只 有 跑 步 的 生 理 快 乐 。”[2](P221)雷 峰 塔 倒了还会重建起来,一个心灵走不出闭塞的人,永远 会遭受到自我的压迫。世事阅遍,人情尽览,身处其中 的世界随时都会断裂, 唯一坚实的还是把握住自己, 在变幻中活着,努力找寻着自己的启明星,它是那样 的近,又是那样的远。
抛却一切杂事的干扰,把自己关在家里静静地 阅读,心怕遗漏精彩的字句。事是张爱玲的事,很多 地方的叙述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有过翻译 经历的人都会明白,能翻译至此也就算不错了。但 失望感还是切切实实的,在内心徘徊。两部传记,以 小说的形式记录了张爱玲成名前的岁月,所记所述 都是似曾相识,除了一些星星点点的家庭隐私,并 无多少新的内容,而且因为对话繁多使得叙述极其 琐屑,极大地冲淡了阅读的兴趣,再没有了以前挑 灯夜读张爱玲小说的冲击力了,再没有了想一读再 读的愿望了,再没有了拍案叫绝满口溢香的快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在此不仅告诫我们读书的 时候要对作者的为人处事及其身世背景有深入的了 解,还要求我们和作者交朋友。在读张爱玲的作品时, 也当如此!唯有对她的身世行为有深入的了解,我们 才能深入理解她的作品;唯有在内心把她当作朋友, 我们才能感同身受,并在她的身上照见自己的面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瞻望人。但愿张爱玲年少 时的悲剧不要再次发生,但愿张爱玲的文学才情与其 真纯美的品性能够后继有人,在熙熙攘攘的人间温暖 着孤独的跋涉者!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堕落为一种金钱 关系,那是相当令人心寒的。张爱玲靠什么来温暖 自己呢?情,人与人之间至真至纯的情感。在这两部 小说中,张爱玲记录了曾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点点 滴滴的爱,同时也记下了刻骨铭心的恨。最让琵琶 揪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美好的感情似乎到头 来总是要与金钱发生关系。姑姑与明表哥之间的不 伦之恋,曾让琵琶羡慕,姑姑不惜牺牲妈妈的钱财 拯救表舅爷,最终落得个里外难做人,与明表哥的 爱情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家里佣人自小开始对她 和弟弟的关心都是无微不至,可是琵琶也分明感觉 到她们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和金钱。母爱一度是琵琶 内心唯一的港湾, 她也尽情呼吸着母亲的爱意,可 当她渐渐长大,忽然有一天发现母爱也一样的受到 金钱的侵蚀,她与母亲之间的链条一下便断了。这 种钱与情之间的纠缠不清深深影响了张爱玲,使得 她笔下人与人之间总是充满着二者的纠结。对于张 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说钱与情的纠缠是本质性 的,因为它来自作者的生活,根深蒂固。一方面尝尽 人间冷暖的张爱玲在自己的小说中营造着温馨浪 漫的情,可是另一方面,看透人间万象的她又不自 觉地在情的周围布满了金钱的圈套,因为在她眼里 “整个中国心理就绕着它神秘的回旋”。[2](P227)
收 稿 日 期 :2012—06—26 作者简介:张公善(1971—),男,安徽巢湖人,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会 会 员 ,哲 学 硕 士 ,文 学 博 士 ,现 为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活诗学与现当代文艺;小说与生活;电影与批评。
32
静甚至是无情,人物命运的安排并非严格遵从事 实,而是按照一种内在的情感逻辑。最能说明问题 的是小说中琵琶弟弟陵的结局。他软弱无力,逆来 顺受,听命后母的使唤,最终被传染肺结核而死。陵 之死与现实不符,但放在小说中却又合情合理。《雷 峰塔》的主题便是女性命运,写中国传统中女性命 运的可悲与可恨。读者往往会过多地关注女性在封 建礼教中受到压抑的悲剧命运,却往往忽略了女性 也往往堕落为压制别人的工具。毫无疑问,雷峰塔 象征着压制的力量,而雷峰塔的倒掉也就意味着压 制的解除,不再受人压制也不压制别人,唯有如此, 女性才能真正得到自由和解放。这就是陵之死在小 说中所透露出来关于中国女性命运的启示。
中 国·包 头
职大学报
2012 年 第 5 期
一纸苍凉半生恨
— — — 评 张 爱 玲 《 雷 峰 塔 》 、 《 易 经 》 张公善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
摘 要:如果说《小团圆》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的爱情主义,那么《雷峰塔》和《易经》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 另一个信仰,即生活主义。《雷峰塔》、《易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 张爱玲作品尤其是其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
如果说《小团圆》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的情感 信仰,我称为爱情主义;坚持爱情的本义,超越阶 级、年龄、身份、家庭等等一切外来因素,不问爱值 不 值 得 , 只 问 对 方 爱 不 爱 我 — — — 那 么 《 雷 峰 塔 》 和 《易经》 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另一个信仰,或
பைடு நூலகம்
许可以称为生活主义— ——单纯地活着,超越功利,无 视政治,为活着而活着,为生命本身的美丽而活着, 正如小说中所说的,她“太喜欢活着”,“她极爱活着 这样平平淡淡的事”。[1](P290,P351) 小说 中 的 琵 琶 自 始至 终 都 是 个 蜗 居 者 , 只 想 “ 一 个 人 清 醒 正 常 的 活 着 ”,[1] P117毫 不 张 扬 , 不 善 言 辞 , 不 善 与 人 交 往 , 喜 欢 独 来 独 往, 欣赏着生命两岸的风景, 编织着自己内心的梦 幻,装饰着自己的美丽。她就像幽谷中的玫瑰花,独 自绚烂,然而一不小心被人发现,引来无数关注,从 此盛开在全世界“张迷”们的心中,永不凋零。张爱玲 的魅力何在?就在于她的真纯美,是经历过奢华与炮 火洗礼之后的真纯美!
对于研究张爱玲的人来说,她的只言片语往往都 有着参考价值。对于文学批评者来说,审视这两部英 文自传,想必感觉复杂,也难以一时评定其成败。想对 它们进行批评并不难,诸如批评其叙述的缓慢、情节 的重复与平淡、对话的过度、叙述视角的矛盾交错、过 于现实主义的风格等等。但是对于最广大的读者尤其 是“张迷”来说, 作 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的 传 奇 女 子 张爱玲的小说形式的成长档案,这两部传记仍然会 持 续放射出难以抵挡的诱惑。无论怎样的读者,只要 能从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往往也就不管其成败 得失了。
上述两部传记原是一本,因为太长分成两部,写 于1957年 至1964年 间 。时 年 四 十 岁 前 后 的 张 爱 玲 ,像 一只苍老的蜘蛛躲在大洋彼岸的角落里,回望前半生 滚滚红尘,想必感慨万千,用语言之丝密密缝制了一 幅幅画卷,或晶莹剔透,或朦胧隐晦,或苍白无味,或 色彩斑斓……只有把自己沉浸到小说中,才能读出其 中的人生况味。张爱玲写这些文字之时,是无比的冷
里,自小孤苦无依的张爱玲对金钱有着常人难以想 象的感觉,在她眼里金钱往往意味着尊严和自由。 由此,她与人相处时往往过于敏感,不愿在金钱上 失去自尊与独立。上述金钱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 甚至扭曲了她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曹七 巧就是一个典型)。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人性暴露无 遗。由金钱切入人性,可谓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 也积淀着深厚的传统因素。在文化传统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就有一种浓厚的利益氛围,所谓“天下 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话虽然有 些过激,但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行为中存在的 利益关系。
由于太过于冷静,叙述的视角过于成熟老练而 谙于世故,尤其是《雷峰塔》,其儿童视角经常处于 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一个幼女视角去审视 其经历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时时渗透着历经岁月风 尘的清醒意识,因而让读者感觉有些别扭,不像 萧 红《呼兰河传》那样从头至尾充满着童贞的情趣 和儿童化的表达。《雷峰塔》有着太多的忧伤甚至怨 恨,没有多少孩童的无忧无虑。相比之下,《易经》的 叙述要流畅多了,它细致入微地呈现了一个青春少 女的心灵世界。虽然热衷金钱,但却不失处子之心, 善良淳朴,毫不矫揉造作,同时通过一双善于察言 观色的眼睛,打量着身边的人与物,是非清,爱恨 明,逐渐把自己打造成能够应对世界幻变的一个 人。《易经》的精髓即在变,时代在变,人世在变,传 统在变,最重要的是人心在变。琵琶正是在血与火 的岁月里,承受着幻变的虚无之感,用过去和现实 的美丽支撑着活下去的勇气。读罢《易经》,我们会 像其中的琵琶一样超然于世处变不惊,忽然顿悟生 存于世无非就是带着伤痛活着,并不失时机观照着 生命中的美景,借以牧养自己孤独的灵魂。
二
《雷峰塔》、《易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人生 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张爱玲作品尤 其是其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它们是通往张爱玲心 灵世界一道道关口的钥匙。
张爱玲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归结为一 种物质关系,尤其是金钱关系,即便是母女之间、夫妻 之间也往往渗透着金钱的气息,让人感叹世态炎凉。 何以至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张爱玲身处其中的环境 尤其是其大家族的影响。这两本自传小说较为详细地 揭露了大家庭中为金钱勾心斗角以至闹上法庭的丑 闻,披露了佣人子女不断进城勒索钱财甚至为了节省 不惜活埋老人的罪孽,描绘了战乱时分各色各样的人 敛财的暴行,最让人伤心的是琵琶与其母亲之间的关 系也笼罩在一层黄金的阴影之下。在金钱统治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易经[M].赵丕慧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张爱玲.雷峰塔[M].赵丕慧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下转第7页)
Mohism and Public Philosophy
Piao Wenxuan (Dong-Eui University, South Korea) Abstract: The common philosophy is to save individuals, with the concept of open the public as its philosophy. Mo -Tse is the first ancestor of the public philosophy to target an ideal society of social and public interests. He stood in the public position of the people and took the guidelines of public opinion and he pursuit public interest and stick to the philosophy of universal love. Universal love is not only for the public altruistic ,but also for individuals benefit .Universal love is dualism of the public and privacy. Mo -Tse criticized the ruling class of the perpetrator, who should have worked for the public, for the luxury and waste. He advocated ' thrift for the interest of the people to guarantee the basic economy and living of the peop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mmon public. Moreover, the important topic of modern public philosophy is peace. In order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public world, universal love and non -attack are necessary values for harmonious spirit. In order to achieve universal love, Mo -Tse set up a group of Mohist School. Mo -Tse's school criticized the barbarity and dictatorial rulers belonging to the public and they played the roles to speak for the people and public interest. Mohist ultimate goal is the pursuit of the public interest of the world. It shares the common goal with public philosophy .Thus, Mohism is a theory establishing the public philosophy, an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Monism enlightened greatly the public philosophy. Keywords: Mo-Tse; public philosophy; publicity
关键词:《雷峰塔》;《易经》;爱情主义;生活主义
中图分类号:I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40(2012)05—0032—04
早就知道张爱玲英文自传《雷峰塔》和《易经》 已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11年4月份出版了, 但迟迟没买,因为心有顾虑:张爱玲的作品魅力不 在于故事而在于叙述,那是文字本身的魔力。其特 有的意象选择,对时空的瞬间感觉,对人性内在隐 秘心理的曲折表达等等,非汉字不能尽致。其英文 自传又由他人翻译,其风味想必一折再折。但最终 我还是忍不住买了回来,实在抵挡不住想看看张爱玲 到底又写了些什么的欲望。
感 了,有的多是细细密密的苍凉与忧伤,甚至是决意 报仇的怨恨。
一
现在回头再来看《小团圆》,会发现它的前三章可 以看作这两部自传的浓缩版。三部自传,各有主题,却 也环环相扣。《小团圆》的主题是爱情,而其主人公 九 莉回上海之前的日子并非可有可无,它是故事的大 背景,隐含 着 九 莉 的 性 格 与 行 动 的 内在源泉。《雷峰 塔》与《易经》之所以如此沉闷,也当放在这个大背景 之中才能理解,即它们可以作为《小团圆》中轰轰烈烈 的爱情的大背景。如此看来,《小团圆》前三章的琐屑 与冗长正是导致后来九莉风风火火投入爱情的最大 原因。因为生活孤苦无爱,所以才渴望浪漫与激情。
张爱玲小说中的“幻”性十足,也同样是打上了 她生活的烙印。我们曾经惊叹于张爱玲作品中的睿 智,可是当我们联想到她创作时的年龄,不禁在佩
34
服的同时也为她过早地通晓人情世故而感到有些惋 惜。张爱玲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既有着年轻女子的 梦想,又有着同龄人难有的聪明与世故。一个早慧天 才,看得太深太透,对人对事有时并不相信,而往往有 着梦幻的感觉。“她的日子过的真像一场做了太久的 梦,可是她注意到年月也会一眨眼就过去。有些日子 真有时间都压缩在一块的感觉,有时早几年的光阴只 是 梦 的 一 小 段 ,一 翻 身 也 就 忘 了 。”[2](P44)生 命 过 早 地 让她尝到了残缺的味道, 留下了无尽的忧伤和怨恨。 “美丽而苍凉”的不仅是她笔下的女子,更是她本人的 绝好写照。大家庭的豪华奢侈、纷纷攘攘最后分崩离 析,战争期间的硝烟炮火和浮生众态,无不让她对人 世间的“变幻”有了切身的体会。时间和空间在她的小 说中都似乎如水如风,周流不止飘忽不定。一切皆如 流沙,而人只是其上的一只骆驼,奋力跋涉着,尝尽了 生存的艰辛和举目无望的孤独。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 是:“在灰褐的荒凉中飞跑,剥除了一切,没有将来,没 有 爱 ,没 有 兴 趣 ,只 有 跑 步 的 生 理 快 乐 。”[2](P221)雷 峰 塔 倒了还会重建起来,一个心灵走不出闭塞的人,永远 会遭受到自我的压迫。世事阅遍,人情尽览,身处其中 的世界随时都会断裂, 唯一坚实的还是把握住自己, 在变幻中活着,努力找寻着自己的启明星,它是那样 的近,又是那样的远。
抛却一切杂事的干扰,把自己关在家里静静地 阅读,心怕遗漏精彩的字句。事是张爱玲的事,很多 地方的叙述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有过翻译 经历的人都会明白,能翻译至此也就算不错了。但 失望感还是切切实实的,在内心徘徊。两部传记,以 小说的形式记录了张爱玲成名前的岁月,所记所述 都是似曾相识,除了一些星星点点的家庭隐私,并 无多少新的内容,而且因为对话繁多使得叙述极其 琐屑,极大地冲淡了阅读的兴趣,再没有了以前挑 灯夜读张爱玲小说的冲击力了,再没有了想一读再 读的愿望了,再没有了拍案叫绝满口溢香的快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在此不仅告诫我们读书的 时候要对作者的为人处事及其身世背景有深入的了 解,还要求我们和作者交朋友。在读张爱玲的作品时, 也当如此!唯有对她的身世行为有深入的了解,我们 才能深入理解她的作品;唯有在内心把她当作朋友, 我们才能感同身受,并在她的身上照见自己的面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瞻望人。但愿张爱玲年少 时的悲剧不要再次发生,但愿张爱玲的文学才情与其 真纯美的品性能够后继有人,在熙熙攘攘的人间温暖 着孤独的跋涉者!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堕落为一种金钱 关系,那是相当令人心寒的。张爱玲靠什么来温暖 自己呢?情,人与人之间至真至纯的情感。在这两部 小说中,张爱玲记录了曾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点点 滴滴的爱,同时也记下了刻骨铭心的恨。最让琵琶 揪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美好的感情似乎到头 来总是要与金钱发生关系。姑姑与明表哥之间的不 伦之恋,曾让琵琶羡慕,姑姑不惜牺牲妈妈的钱财 拯救表舅爷,最终落得个里外难做人,与明表哥的 爱情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家里佣人自小开始对她 和弟弟的关心都是无微不至,可是琵琶也分明感觉 到她们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和金钱。母爱一度是琵琶 内心唯一的港湾, 她也尽情呼吸着母亲的爱意,可 当她渐渐长大,忽然有一天发现母爱也一样的受到 金钱的侵蚀,她与母亲之间的链条一下便断了。这 种钱与情之间的纠缠不清深深影响了张爱玲,使得 她笔下人与人之间总是充满着二者的纠结。对于张 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说钱与情的纠缠是本质性 的,因为它来自作者的生活,根深蒂固。一方面尝尽 人间冷暖的张爱玲在自己的小说中营造着温馨浪 漫的情,可是另一方面,看透人间万象的她又不自 觉地在情的周围布满了金钱的圈套,因为在她眼里 “整个中国心理就绕着它神秘的回旋”。[2](P227)
收 稿 日 期 :2012—06—26 作者简介:张公善(1971—),男,安徽巢湖人,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会 会 员 ,哲 学 硕 士 ,文 学 博 士 ,现 为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活诗学与现当代文艺;小说与生活;电影与批评。
32
静甚至是无情,人物命运的安排并非严格遵从事 实,而是按照一种内在的情感逻辑。最能说明问题 的是小说中琵琶弟弟陵的结局。他软弱无力,逆来 顺受,听命后母的使唤,最终被传染肺结核而死。陵 之死与现实不符,但放在小说中却又合情合理。《雷 峰塔》的主题便是女性命运,写中国传统中女性命 运的可悲与可恨。读者往往会过多地关注女性在封 建礼教中受到压抑的悲剧命运,却往往忽略了女性 也往往堕落为压制别人的工具。毫无疑问,雷峰塔 象征着压制的力量,而雷峰塔的倒掉也就意味着压 制的解除,不再受人压制也不压制别人,唯有如此, 女性才能真正得到自由和解放。这就是陵之死在小 说中所透露出来关于中国女性命运的启示。
中 国·包 头
职大学报
2012 年 第 5 期
一纸苍凉半生恨
— — — 评 张 爱 玲 《 雷 峰 塔 》 、 《 易 经 》 张公善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
摘 要:如果说《小团圆》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的爱情主义,那么《雷峰塔》和《易经》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 另一个信仰,即生活主义。《雷峰塔》、《易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 张爱玲作品尤其是其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
如果说《小团圆》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的情感 信仰,我称为爱情主义;坚持爱情的本义,超越阶 级、年龄、身份、家庭等等一切外来因素,不问爱值 不 值 得 , 只 问 对 方 爱 不 爱 我 — — — 那 么 《 雷 峰 塔 》 和 《易经》 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另一个信仰,或
பைடு நூலகம்
许可以称为生活主义— ——单纯地活着,超越功利,无 视政治,为活着而活着,为生命本身的美丽而活着, 正如小说中所说的,她“太喜欢活着”,“她极爱活着 这样平平淡淡的事”。[1](P290,P351) 小说 中 的 琵 琶 自 始至 终 都 是 个 蜗 居 者 , 只 想 “ 一 个 人 清 醒 正 常 的 活 着 ”,[1] P117毫 不 张 扬 , 不 善 言 辞 , 不 善 与 人 交 往 , 喜 欢 独 来 独 往, 欣赏着生命两岸的风景, 编织着自己内心的梦 幻,装饰着自己的美丽。她就像幽谷中的玫瑰花,独 自绚烂,然而一不小心被人发现,引来无数关注,从 此盛开在全世界“张迷”们的心中,永不凋零。张爱玲 的魅力何在?就在于她的真纯美,是经历过奢华与炮 火洗礼之后的真纯美!
对于研究张爱玲的人来说,她的只言片语往往都 有着参考价值。对于文学批评者来说,审视这两部英 文自传,想必感觉复杂,也难以一时评定其成败。想对 它们进行批评并不难,诸如批评其叙述的缓慢、情节 的重复与平淡、对话的过度、叙述视角的矛盾交错、过 于现实主义的风格等等。但是对于最广大的读者尤其 是“张迷”来说, 作 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的 传 奇 女 子 张爱玲的小说形式的成长档案,这两部传记仍然会 持 续放射出难以抵挡的诱惑。无论怎样的读者,只要 能从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往往也就不管其成败 得失了。
上述两部传记原是一本,因为太长分成两部,写 于1957年 至1964年 间 。时 年 四 十 岁 前 后 的 张 爱 玲 ,像 一只苍老的蜘蛛躲在大洋彼岸的角落里,回望前半生 滚滚红尘,想必感慨万千,用语言之丝密密缝制了一 幅幅画卷,或晶莹剔透,或朦胧隐晦,或苍白无味,或 色彩斑斓……只有把自己沉浸到小说中,才能读出其 中的人生况味。张爱玲写这些文字之时,是无比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