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基层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落实“走转改”系列谈之一

基层是什么?基层就是火热的社会生活!走基层,就是去接近大地,嗅到泥土的气息,聆听河水的鸣唱,去亲眼看一看地膜棉是怎么种出来的,去近距离端详棉桃绽放的惊艳一幕;去亲口尝一尝刚刚成熟的麦粒,让那饱满、清香的浆液流进喉咙、滋润心扉。

走基层,就是翻山越岭去感受被旷野之风的吹打,聆听晨曦之中第一声牛羊的叫声,去深深体味牛羊下崽时守夜人的辛劳与狂喜,去亲身感受被暴风雪围困的山村在惊慌与忧虑交集、坚忍与互助共济中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走基层,就是走进普通百姓家里,和他们一起坐在炕头唠家常、话桑麻,了解和感受最平凡的感情,最质朴的情怀,最真实的生命状态;把脉改革发展的关键,发现民众的关注点,看清国情、民情,找准报道的着力点。走进基层,不只是走近民众,更是走进民众的心灵,俯下身去倾听民众的声音,通过眼神的交流,言语的沟通,激发情感的共鸣,那些带着生活的体温的文字才会生气勃勃,打动人心。

走进基层,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灵魂所在,社会生活永远是新闻不竭的源泉。新闻的灵气来自基层,基层就是那些活生生的流动着的源头活水。新闻报道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坚守新闻的真实性,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力。没有根基的新闻,只能助长浮躁之风泛滥。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曾针对新闻界存在的不良作风作打油诗一首:早辞宾馆彩云间,百里方圆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着,小车已过万重山。如何转变这种贵族式的工作作风,摒弃材料通稿以及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报道,除了走进基层,别无他途。

走进基层,是记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行动。与百姓同呼吸,共甘苦,才能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底气十足地向虚假报道说“不”。优秀的新闻作品绝不是靠闭门造车抑或高高在上的空话套话堆积出来的,走基层,才是找到了根基,有了坚实的根基,写出的新闻才是鲜活的,充满灵气,富有生命力。从斯诺的《西行漫记》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从邹韬奋、穆青到郭超人、艾丰,无一不是走万里路,访百家人,通过融入火热的社会生活,采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才锤炼出传世精品。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记者也只有改变作风,走进基层,才能唤醒内心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胸襟与视野,提升修养与学识,去发现感人的故事,去寻找现实的启迪,去破解社会的困惑,去探求发展的途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说到底,新闻就是一棵根植于广袤大地的树,唯有亲近泥土,从社会实践的土壤中汲取丰厚的养料,它才能催生汩汩涌流的灵气,葆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

转作风俯下身才能心贴心

——落实“走转改”系列谈之二

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到底应该有怎样的作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似乎可以找出许许多多词汇,譬如敬业勤奋、吃苦耐劳、不怕累;譬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等等。然而,归根到底就是一点,那就是心中装着群众,时刻牢记党的新闻工作的使命。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这一使命决定了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转作风、俯下身,与百姓心贴心。近期,不论是翻开报纸,还是打开电视,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我们似乎闻到了田野泥土的芬芳、沾满露水的草原气息,还有老

农那爽朗的笑声、车间工人的期盼……这些来自于最基层的纯朴、鲜活的人和事,不仅增添了新闻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蓬勃活力,而且,充分说明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俯下身”,唠嗑中倾听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

真正俯下身、心贴心,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认,就能更好地转变作风,新闻报道也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清新朴实的文风、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我们身边的好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好军医庄仕华、新疆十大感动人物等,还有数不胜数的各行各业的先进楷模,无一不是记者深入采访、心灵碰撞的结果。

时代需要典型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而只有到了一线,才能发现典型、挖掘出典型。比如像张思德、雷锋、王进喜、焦裕禄这一个个闪光的时代典型就来自于基层,经过记者俯下身采访、以敏锐眼光升华报道主题,心贴心交流,以真情实感丰富报道内涵,使他们成为一面面迎风招展的鲜红旗帜,鼓舞、影响了一代代热血青年,成长为国家的脊梁。新闻媒体承载着信息上传下达的重要职能,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是人民心愿呼声的传声筒。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俯下身、心贴心,只有这样才能及时采访到人民群众关心的新闻,才能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新闻事实,才能在第一时间响当当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关键时刻通达社情民意,写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宋玉在《风赋》中把自然之风的特征、作用,勾画得淋漓尽致。喻之于新闻工作,好的作风,脚踏实地,心系群众;坏的作风,脱离群众,工作漂浮。譬如有的编辑记者,采访游离于群众之外,说话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样采写的新闻报道难免空洞乏味,读者不满意,更不买账。人民群众是天,人民群众是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新闻

工作者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才能避免犯脱离群众的错误;只有心里真正装着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永远成为新闻媒体这块阵地的主流,时时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党的新闻事业才能脚踏实地,充满活力,才能顶天立地。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俯下身深入实践,心贴心倾注真情,真正做到“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我们的新闻工作才会有持续不断、源源不绝的生命力,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也才会锤炼成长,增长才干,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改文风抓活鱼才有感染力

——落实“走转改”系列谈之三

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新闻单位迅速行动,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好评、群众赞许。三者中,走基层是基础,转作风是根本,而改文风才是关键。

我们党一贯提倡优良文风。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胡锦涛同志也一再强调“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由此可见,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具体到新闻工作,有什么样的作风和文风,就有什么样的新闻宣传效果。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无论是文章还是记者写稿,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方可让读者产生共鸣。如果记者整日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就会离生活、离群众、离实际越来越远。这样的工作方法必然带来文风的呆板,稿件中没有基层的生动细节、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