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南通产业集群的调研报告200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发展南通产业集群的调研报告
[2004-3-2 9:11:50] [文章点击数:2188]


一、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概述

经济学研究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通常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集中性,即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展一个优势产业,而这个优势产业在全行业的市场份额和本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二是竞争合作性,即通过市场竞争作用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这个群体不是若干企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产业合作为纽带,由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构成,形成专业化、互相密切链接的企业群体。三是地域性,即一个产业集群形成一般与一个地区的特有环境条件有关,离开了这个环境条件,就有可能不能形成和发展这一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形成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需经历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形成产业链、形成产业高地、形成地区品牌到形成虚拟市场等七个阶段。但也并不意味着只可逐步自发形成,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式,完全可以通过政府有意识的规划引导形成。

发展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实现突破性的增长,它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突破性增长,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全面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其次,它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实现工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实现产业集约增长的新型模式,同时,产业集群能够以专业配套协作来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将专业化与全球化紧密结合,因此,它是实现工业化的新途径。第三,它是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我国中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提供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属民营经济,这些企业在创造GDP、增加税收、吸纳就业人口、活跃市场经济、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所存在的自身缺陷以及所遇到的环境因素,阻碍其良性发展。因此,"聚集成

群"的产业集群战略无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在集群内,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些固有问题与面临的环境因素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不仅容易创立、生存,而且也容易成长。第四,它是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一些园区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随着园区扩大,园区集聚效应并未增加,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事实上,产业集群就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形成一个工业区。因此工业园区迫切需要借助产业集群发展调整规划,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第五,它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兴旺。因为一旦形成产业高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会向其集聚,从而形成市场,而市场作用反过来又会带动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如浙江和江苏等许多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产业集群的支撑有关。

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二、南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南通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大致处在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办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链方向演进的时期。其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的发展是乡乡点火、村村冒烟。虽然对促进全市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但也有许多深刻教训。上世纪90年代,各类开发园区开始兴起,进行集中办企业。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开发园区集中办企业还只是企业在空间形态上的集中,在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

内在的联系。现在各类开发园区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即集中办产业。也就是在开发区、工业园区或一个乡镇的区域范围内,集中力量发展一个产业。企业不仅在空间上进行集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之间开始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和产业上的关联,即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南通市目前在大小不等的产业集群中,按规模划分,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集群有:海门三星绣品,通州家纺,观音山及先锋镇色织,竹行、小海、张芝山的钢丝绳以及市开发区的化工新材料等五个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集群有:启东天汾电动工具,沿江船舶修造,通州的IT产业,市开发区的服装加工以及IT产业等五个产业集群;10亿元以上的集群有:如东毛巾产业,如东手套产业,海安色织产业,启东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和市区周边沿江的粮油加工等五个集群;另外,还有为数较多的具有较强地方特色、规模较小的产业集群,如:如皋丁堰镇的化工产业,如皋港开发区的石化产业,沿海县、市的紫菜加工及水产品加工产业,如皋的花木生产,海门麒麟镇的红木加工,海门临江镇的缝纫机针产业以及如皋的肠衣生产等等。其中10亿元规模以上的15个产业集群共集聚了3000多家企业、近30万从业人员,2002年销售收入达到34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的21%以上,主要情况如"基本情况表":

综观南通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发展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市场带动形成,主要有海门三星绣品产业集群、通州的家纺产业集群。二是吸引外商投资形成,如市开发区的化学新材料产业集群、如东的毛巾产业集群等。三是原有企业演变形成,既有原国有老企业的裂变形成,如通州IT产业集群等,也有在原专业村的基础上发展延伸,如钢丝绳产业集群等。四是外出经商人员投资实业衍生、发展形成,如启东的电动工具产业集群。

南通市的产业集群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虽然大多还处在较低级的发展阶段,有些还只能说刚刚具备一个雏形,但尽管如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发展工业园区、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作用明显,显示出勃勃生机。

一是具有强劲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如启东电动工具产业集群,从1995年开办第一家电动工具企业以来,目前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行业地位不断提高。启东全市在国内各地经营电动工具的人员达4万多人,年总经销额150亿元左右,占全国市场销量的一半以上。已经在本地兴办实业的有100多家,生产各类整机150多种、配件1400多种,

地产的电动工具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左右,其中主要配件转、定子的市场占有率还达到了70%。而且据业内人士分析,根据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市场需求量,随着集群现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外人士回乡创办实业的增多,电动工具的产量和销售量,仍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不断攀升,集聚效应日益凸现。再如通州家纺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家宝集团,这两年来发展形成了家宝工业园,拥有20多家子公司,并依托志浩市场,筹划组建中国最大的绣品城,占地1平方公里,投资17亿人民币。

二是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这些竞争力主要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获得,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别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等等。拿如东毛巾产业集群来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集群中的企业已形成了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核心企业发挥国际市场信息灵、市场网络广的优势,广泛接单,集中开发,然后与集群企业共同完成生产任务,弥补了中小企业市场信息不畅,开发能力弱的劣势,充分发挥了核心企业销售中心、开发中心的作用。配套企业对核心企业形成支持作用,如2003年棉纱涨价,国际市场毛巾价格下跌,台化纤维(南通)公司作为大东公司的棉纱原料供应企业,坚持棉纱不盲目涨价,并保证供应大东公司,增强了大东公司的竞争力。同时在生产上,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实行分工协作,专业化生产,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是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首先体现在增加就业上。南通市的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农村或小城镇兴起,因此促进了本地劳动力就业和农民致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十分明显。海门三星镇围绕大力打造绣品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全镇农户11799户,人口3.37万人,现有个体、私营企业12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个,个体加工户3078个,占全镇总户数的近1/3,从业人员18600 人,占了全镇总人口的55%,农民人均纯收入6367元。通州的姜灶,全镇人口有6万人,在本地市场的经营户有2000多户,走南闯北跑营销的老板有4000多人,全镇近200家上规模的企业,解决了2万多农民的就业,且年人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其次体现在促进投资上。集群的发展大多是由衍关于发展南通产业集群的调研报告
[2004-3-2 9:11:50] [文章点击数:2189]
生、裂变、创新和效仿而逐步形成的,集群的形成使众多小企业走出了原始积累阶段,资本扩张的本性,诱发了小企业不断地加大投入,以

赢得更大规模,追求最大利润率,纷纷在工贸园区征地办企业或搞技术改造。如海门三星绣品产业集群近两年就新办企业达99家,还有30多家企业增加投资搞技术改造。通州姜灶两年前建立园区以来,全镇已有67个老板入园兴业,总投资达6.5亿元。同时,集群也大量刺激了个体工业户以及中小企业的诞生、形成,有效地带动了产业性投资的增长。启东电动工具产业集群,2003年新投入电动工具项目32个,总投资1.57亿元,目前已经完成实物工作量1亿多元。其中,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就有11个,占总投入项目数的34%。此外,集群也大大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如东毛巾产业集群的发展就主要得益于核心企业重点培育。大东公司成立以后,如东县从棉纱资源保证供应等方面重点扶持,使其获得快速发展,继而引来了日商独资企业群,使毛巾制品形成了区域特色。再有市开发区,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2003年,进区此类项目明显增多,不仅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而且形成了产业链,使全区具有了较大的上下游发展潜力。

四是带动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形成。一方面核心企业的产业扩散作用,带动了上下游产品的发展,如如东的毛巾产业集群由于核心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集群内现又发展了东昌纺织、大三纺织等9家毛巾生产企业,发展了为毛巾配套的台化纤维(南通)有限公司等棉纱生产企业,还发展了为纱厂配套的纸管厂4家,胶管胶圈企业1家,此外还有为中小企业配套的浆纱企业发展了4家,毛巾缝制企业发展了2家,电脑绣花企业发展了1家,同时带动了绣花机、毛巾烘燥机等纺织机械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集群也带动了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海门绣品产业集群吸引了三星镇900多户农民进城落户经商,同时市场的发展带动了托运城中的26个托运站,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此外邮电、银行、医院、学校、娱乐休闲、旅馆、饭店等的服务业也获得较快发展。

五是逐步形成了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龙头企业在产品的更新换代,花型设计、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如竹行、小海的钢丝绳产业群中,热处理是一项关键技术,过去都是各个企业自行解决,成本高且质量不稳,现在巨力钢丝绳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成热处理中心,既解决它自身的问题,又帮周边同类企业加工处理,促进了整个集群产品质量的提升。

尽管如此,南通市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有意识加以规划和引导。一是基本上处于"自下而上"的启始阶

段。南通市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在产业集聚阶段,有的还仅仅是个雏形;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正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政府在有意识的引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规划和布局指导。二是数量少,规模小,一两个在全市规模较大集群,其规模也只有40亿左右,10-20亿元规模的集群也只有10多个;产业集群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只有20%出头;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一般只有亿元左右。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带动力偏小。三是缺少知名品牌和产品形象,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技术支撑不够有力。四是缺少专业市场的支撑,除三星、志浩、天汾等几个市场带动型的产业集群外,大部分产业集群缺少专业化的大市场支撑,市场与产业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集群规模的迅速扩大。

三、南通市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路

1、 提高对发展产业集群的认识。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盛行于世界各地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南通市来说,发展产业集群既是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需要。产业集群有着市场、技术、信息和工业成本上的明显优势,一旦形成产业集聚的"板块经济",就会产生良性效果,更可进一步积聚力量,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等经济要素向产业集群集中,这对促进面广量大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强南通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集群的发展还有利于专业化特色市场的培育,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消化城乡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等。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提高对发展产业集群重要性的认识,紧密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认真研究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发集群战略。

2、 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

作为产业集群的行动主体,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认真规划引导,精心培育。一是明确发展目标,每个县(市)、区至少培育2-3个产业集群,市重点培育好10个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要有分阶段发展的量化目标,市重点培育的10个产业集群到2005年要实现产值600亿元,全部产业集群实现产值800亿元,争取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争取超过40%。二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认真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培育"板块经济"。三是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功能布局,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

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四是要遵循"产业推动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规律,规划建设好与产业集群密切结合的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产业市场。五是在注重群体发展的同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发挥大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夯实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基础。

3、 研究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研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本着"允许适度重复建设"的原则,根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各地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重点专业产业园区,鼓励各县(市)尤其是乡镇建设一批与重点园区产业相配套、各具特色的专业小区。同时对于集群内的新上项目放宽审批权限,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二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集群进一步集聚。三是认真研究土地使用办法,可以灵活运用出让、征用、租用、流转等方式,切实解决用地困难问题。对已有的产业园区要逐步加以整合,搞好分工与协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生产力布局,实行相对集中开发建设,不断形成新的产业投资集聚优势。四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政府技改资金及科技三项费用等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集群倾斜,引导集群的发展;同时研究建立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持。五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为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外地优秀人才落户,采取更加灵活的户口政策,为外地高素质人才引进创造条件。同时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

4、 强化集群发展的环境建设。

要努力强化政府服务,积极提供"保姆式"服务,营造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加强促进集群发展的硬环境建设,大力做好载体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加大电力、信息、公用设施、生态环境等的建设力度,为全市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流的载体。另一方面,要加强促进集群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一是抓紧建立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由商会来协调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行业自律,规范行为,共同发展。二是积极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工商、税务等政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从过去的注重管理逐步走向加强服务,实行"放水养鱼"。三是着力推进集群公共平台

建设,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扶持引导资金应从重点支持少数企业向着力营造集群的公共基础性设施转变,积极构建区域性网络互联互通体系,培育产业开发基地,加强集群区域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强化集群整体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组织集群内的一些中小业主出国考察,开展重点招商活动。五是加强地区品牌的培育。政府在实行名牌战略的同时,应将培育地区品牌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有意识地在各级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中创立地区品牌。

5、改善和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一是要做到机构到位,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性的综合经济载体,同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它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因此市政府应尽快明确一个综合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目标定位、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矛盾协调等组织管理工作。二是要做到人员到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分管领导主抓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到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和精心策划。三是要做到考核到位,加强对各级政府关于发展产业集群的绩效考核,增强各级政府发展本地区产业集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中国经济展望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