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春节”。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祭祖,驱鬼,联络
人际关系。 初二媳妇归宁,初三老鼠娶亲,初四民间
迎神,初五破五。
秦汉:称“正旦”或“正日”。它的确立是历 法修订的直接结果。秦时以十月初一为正旦。 从汉武帝开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延续 至今。东汉初年正旦朝会讲经论学,朝会之后 祭陵。民间则祭祖,贴门神以驱鬼。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仲春为大火星出现之时, 需禁火,只能生食。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纪念介子推。重耳发布禁 火令,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汉代:寒食节长达一个月。汉末曹操对寒食节 下达禁令,此节衰退。
宋代:禁火两天。民俗活动有担酒上坟,春游 等。南宋后,此节日逐渐消失,融入清明节。
4.清明节 节期:春分后十五天,又称“鬼节”、“冥
川、日月星辰的宗教仪式与信仰。出现了专门 以祭祀土地为宗旨的民间社团组织——社,即 春社与秋社。
2.形成期(秦汉时期) 特点:以自然神为本转向以人格神为本。 除夕、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
等许多节日,都于此时定型。
3.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受道教影响,出现踏青、曲水流觞、登高等新
魏晋:此时期最重要的节日,流行郊野会饮。 宋代:赏菊习俗盛行。
10.下元节 节期:农历十月十五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道教水官生日。水官主 解厄,是日不能杀生,不能判极刑。亦为太上 老君生日,矿业、冶金业祭祖。
11.腊八节 节期:农历腊月初八,又称“成道节”。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起源于古老的腊月祭祖 活动。随着佛教的传入,被解释为释迦摩尼的 成道日。
宋代:吃月饼习俗始于宋代。南宋周密《武林 旧事》中的食单列有月饼。清代《帝京岁时纪 胜》:“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 月饼也。”浙东地区有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
9.重阳节 节期:农历九月初九,又称“九月九”。九为
阳数之极,故称重阳。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
西汉时就已产生,形成了登高、赏菊、插茱萸、 饮菊花酒的习俗。两汉:开始流行。汉来自已经产生了牛郎织女故 事的雏形。
魏晋:穿针乞巧,守夜祈福。魏晋名士有七夕 晒书的风俗。
7.中元节
节期: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盂 兰盆会。是日佛教寺庙举行大典,使孤魂安息。本 土道教也将斋会设于七月十五,改称此节为中元节。 民间民俗为放河灯,使祖先能看见回家的路。
第七讲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起源
祭祀:传统节日的源头 在原始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
上被固定下来并形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 演化为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中的文化因素: 农业祭祀,神灵崇拜,驱邪防灾,禁忌禁
令。
彝族火把节
二、中国岁时节日发展的五个阶段
1.孕育期(先秦时期) 商周两代的文献中,明确出现了祭祀神龙、山
的民俗,逐渐转向享乐主义。 全国大融合时期,地方性活动扩展到全国范围。
4.丰满期(宋代至清代) 城市发展,节日活动进一步向娱乐化迈进。
5.转型期(民国-现代) 政治介入,出现国庆节、妇女节、劳动节等节
日。 西洋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三、传统岁时节日举例
1.春节 节期:农历大年初一,古称“元旦”,现
8.中秋节
节期: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起源于古老的秋社,两 汉已具规模,定于立秋之日。今天的中秋节始 于唐,兴于宋。民俗活动为祭月、拜月,讲究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唐代十分重视中秋 赏月。明代帝王在宫中祭月,修建祭月坛。
秦汉:八月节,白露前后,祭祀诸神,强调全 家人的共同行动。为中秋节的滥觞。
魏晋:祭祀蚕神,祭祀紫姑。 唐代:正月十五不行宵禁,观灯风俗盛行。
宋代:观灯,猜灯谜,吃灯宴。由于火药发明, 增添了焰火表演。
明代:灯笼制作工艺极大发展。
清代:增加冰灯、舞龙、舞狮。元宵节成为展 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民间文艺的大舞台。
明代《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3.寒食节 节期:清明前后
节日食品为腊八粥:红豆、糯米、红枣、桃仁、 松子等多种多种原料混合。吃腊八粥的习俗始 于北宋。北京地区流行吃腊八蒜。
12.腊月二十三 节期: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民间男子祭灶。唐代认 为灶神是玉帝的特使,会督查民情。
男子祭灶
13.社日 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祭祀土地神。
节日文化与节日习俗:从古老的驱邪仪式发展 而来。饮雄黄、插艾草、挂桃印送瘟神。纪念 屈原。
秦汉:驱邪防病。最迟在东汉后期与纪念屈原 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开始流行吃粽子。
魏晋:赛龙舟在南方普遍流行。
端午龙聚
6.七夕节 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节期:农历七月初七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起源于古老的牛郎织女 传说,祭祀牛郎织女。民间妇女流行向织女乞 巧,进行女红比赛。
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冥”, 与祭祀鬼神有关。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 秦汉:扫墓祭祖,增进族群之间的血亲意识。 魏晋南北朝:杨柳插门,驱恶辟邪。 唐代:增加了踏青郊饮、会男女等习俗。 清代:形成了放风筝的习俗。
年画《农家乐》(局部)
清明节风筝
5.端午节 节期:农历五月初五
魏晋:时人有吃鸡蛋以防瘟的习俗。将鸡的画 像贴于门上,燃放爆竹以驱鬼。
宋代:民间拜年盛行。开始流行社交性的拜年 活动:飞帖。
清代: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清朝官府新年团拜
2.元宵节 节期: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 节日文化与节日活动:
起源于汉代:《艺文类聚》卷四:“《史记》 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 游观灯,是其遗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