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教师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教师生涯

林云平

(一)

岁月匆匆,人生如梦。不经意间,时光老人已把我推进了花甲之年——“退休光荣”,一声安慰,宣告我的教师生涯到达终点;“乡村学校从教30年”,一纸证书,是我坚守乡村小学大半生的最大殊荣。

回望过去,恍若昨天。1984年的春天,年逾25岁的我,阴差阳错圆了儿时的梦——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民办教师。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站上讲台,听到孩子们叫我第一声“林老师”时,我的教师生涯便从此开始,命运就注定了我与乡村教育、与孩子们一辈子的情缘、爱缘。怀揣梦想,立下志向,望着远方,迈步前行,一走就是35年。35年,走过春夏秋冬,走过沟沟坎坎,一路风风雨雨,一路磕磕绊绊,然而,一直在围着“磨盘”转,最终也未能闯过人生路上的“虎牙滩”。

走过的路曲曲弯弯,留下的脚印或深或浅,如蜿蜒的溪流,似跳动的音符,我发现——乡村教师也可以让平凡的人生熔成一行诗,酿出一首歌。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的村办小学,四栋红砖灰瓦矮平房,围着一方土操场,木质的篮球架,缺了角的水泥乒乓球台,一笔、一椅、一桌、一摞书本、一群农家娃,这就是我的天地。学校没有“评优创先”的牌匾,没有“做大做强”、“打造品牌”、“彰显特色”、“再创新高”之类的宏大目标;有的只是六、七个没有职级之别、没有薪级之分、亦教亦农的乡村教师,在农田与讲台之间轮换身份,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交错发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踟躇固守,在用热血与汗水

培育生命,塑造灵魂。

那时小学归村办,一村一校六个班,七个老师,除了校长、主任,人人都是多面手甚至是“超人”,语文、数学、自然、美术、音乐、体育……,科科都要教;备、教、批、辅、考、研……,环环不能少。一块黑板加一根粉笔的“黑白教育”年代,没有五彩色的装潢,没有音影画的渲染,没有互联网的纷扰,就像那时我们的世界观,没有多元,只有对和错,是与非,纯粹而简单。办公条件简陋,所有的教案靠手写,所有的资料靠油印,所有的习题靠板书。钢笔字、粉笔字、刻钢板便成了教师的基本功。有时放学后,还要走家串户去家访,或更新文化户口册,或劝辍学的孩子返校……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常常迎着夕阳出发,披着月光回校,游走于村舍田园,听蛙鼓虫鸣,觉得有特别的情调。

渐渐的,我对教师这碗“良心饭”有了深刻的理解,才真正体会到“春蚕”“蜡炬”的辛酸。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遵守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常识,每天忙碌于教室、办公室“两点一线”,行走在学生的心灵里。在注入了浓浓情感的工作中,我且行且乐且珍惜。

(二)

说起来惭愧,我是个“文革”中毕业的初中生。我的童年在那“史无前例”的风暴中遭受了磨难,人生的坎坷和世态的炎凉,“日出日落”的岁月流逝,把我过早地带离了青春的驿站。登上神圣的讲台,对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我命运中的一个转折点。我如同久旱枯萎的小草,喜逢甘霖,又重获新生,真让我欣喜不已。那时我就告诫自己:好好珍惜,要对得起自己的梦想。

突然从农民到教师,这是一个多大的角色反串!一开始教的就是毕业班数学。哪知教师是一个专业性特别强,软技术含量极高的职业。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专业技能,缺乏育人智慧,单靠一腔热情一股蛮劲,是做不好的。单说小学毕业班数学,“授之于鱼”难不到我,难的却是“授之以渔”,还有最难的“授之以欲”。有时明明自己会的却不知用怎样的方法教会自己的学生,有些自认为很简单的习题却还要费好大气力,学生还是一脸茫然,望着黑板干瞪眼。一度我真是又苦恼又疲惫,不过,我没有退缩。我背地里花费了很多功夫,阅读教育专著,研究教材教法。我经常扯住一些自觉难以给学生讲透的问题,去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同时,自己也在认真钻研教材,课前把每个例题、习题全部做一遍,发现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疑难点后再制定教学方案,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用心用意辅导每个学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班,毕业统考成绩在当时的乡里一炮打响。第二年,我开始接受五年级包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一包就是7年。然后主教毕业班语文并带班主任,直到退休前一学期,先后亲手送走了20多届毕业生。虽称不上桃李满天下,但门下弟子也上千。每每看到自己挥洒过汗水的土地上桃李芳菲,成就感就会冲淡疲惫;每每想到自己教过的学生,无论离别多少年月,无论如今身在何处,都还念念不忘那段师生情,内心特别幸福特别欣慰。今生为师,苦乐相随,无怨无悔!

(三)

回想自己35年的教育人生,我仿佛走过了四季,经历了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历程。

前十年,是我教育梦想生根萌发季。这十年,我默默地向下生长,让自己落地生根,在乡村教坛有立足之地。我最先用了三年的寒暑假,完成了中师函授学业,取得了合格的学历。(其间荣获过当时的枝江

县师训站、宜昌地区师训处“优秀学员”称号和村“自学成才标兵”奖励。)接下来,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相继取得了小学教师“双教”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级培训结业证、小学校长岗位合格证等专业资质,自认为夯实了教育人生的根基,觉得站在三尺讲台上,心里踏实多了,讲话也有底气了。

到此,我入教刚好十个年头,1993年秋,我走上了教导主任岗位,次年,我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角色转换,工作需要,责任使然,我的教育人生应该进入激情燃烧的岁月了。于是,我不得不逼着自己快速生长。我一方面强根固本,大量阅读教育专著,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一方面开始专注教学实践,尝试教育科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枝繁叶茂。在这期间,我珍惜所有的公开课、教学论文、教育案例等竞赛评优以及名师讲学、教学观摩等外出学习机会,把绝大多数闲暇时间交给专业阅读、专业反思、专业写作。于是,我开始在乡、镇、县里的优质课擂台上露脸,频频在省、市、区教科研成果评选通报上留名,偶尔在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发篇小文章。渐渐的,我被越来越多的同行认识认同。在这些年里也相继获得了许多荣誉,在当地教育圈内也算小有名气了。盘点所有奖证,大多属这个时期的。虽然都是历史,现在看来也只是一摞废纸,但还是能看到当年奋斗与成长的痕迹。

毕竟我是一个学历起点过低,功底先天不足的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知识倍增周期越来越短的势态,我无法逃脱知识重构的痛楚,无法跨越理论积淀匮乏的狭隘,无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不能奢望功成名就,但我依旧愉悦。因为,前行的路上,有了鸟语花香,我的教育人生见到了曙光——“民转公”的幸运,彻底改变了我“民办教师”的身份,成了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端上“铁饭碗”吃上了“财政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