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男子服饰有哪些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男子服饰有哪些种类
汉服中汉朝女子服饰以襦裙为主要特征,那么很多人会很好奇,汉朝男子的服饰有何特点呢?他们平时穿的衣服长啥样呢?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朝男子服饰有哪些种类,希望你喜欢。
汉朝男子服饰种类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汉朝男服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
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
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
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冠:冠是服饰的一部分。
《释名.释器》云:“冠,贯也,可以韬发也。
”第一种长冠。
所谓“长冠”,本作刘氏冠,乃刘邦徽时所制,
材料用竹皮,仿楚冠制成。
《后汉书.舆服志》:“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民谓之鹊尾冠,非也。
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至汉八年(前199年)刘邦下令:“爵非公乘以上。
毋的冠刘氏冠。
”即有军功爵八级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刘氏冠,一般人是不允许戴了。
这种冠的主要特点是头顶冠上有向后上方伸出的似鹊尾的长板,所以杜佑在《通典》中又云:“后人谓之鹊尾冠也”。
第二种爵弁。
《后汉书.舆服志》云:“爵弁,一名冕。
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缯其上似爵头色,又收持笄,所谓夏收殷朂者也。
”所以爵弁似不为楚冠,可能是效法中原服饰之结果。
这种冠的特点除冠的两侧各有缨,交结后有緌外,其形制为一端高一端低,恰如爵形。
另外,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1号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中的男子头戴一高冠,是切云冠。
冠盖住发髻,两侧各有一缨于颔下交结留緌,冠顶上伸出一曲状物。
目前这种冠在中原地区出土文物中所未见。
这种冠的制形为高5寸,“以纚为展甬,铁柱卷”。
汉朝的疆域面积介绍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
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
南越,闽越,黔中地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
但不久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肆起发动进攻。
此时恰值汉武大帝时期,汉朝的文治武功已到极盛,遂彻底剿灭了南越王政权,南越也首次直接归中央管理。
西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
郡。
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
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
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
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
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
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
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
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
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
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
大汉帝国的国土已基本成型。
而在西域设郡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面积达611万平方公里。
新莽末年,疆域萎缩。
东北撤销真番、临屯二郡。
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海南岛上的珠崖、儋耳二郡。
光武中兴后形势得到改观,版图基本恢复。
东汉末期,中原战乱不断。
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
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
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
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其中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与西南滇王(前278年;115年)、夜郎王(直至前27年)、哀牢王(直至76年)及钩町王共同并存。
汉朝的主流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
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
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
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
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
据历史学家黄现璠考证儒学独尊之时代背景时,曾说:“儒学独尊之原因,在客观条件上是由于汉至武帝,六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已呈繁荣;帝王集权亦经树立;学术思想自然趋于统一。
盖诸家学说皆与帝王集权冲突,如墨家主平等,道家主放任,等等,皆不利于帝王集权。
儒家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正合帝王专制之治。
加之,儒家学说范围极广,言训诂注疏校勘典章制,甚至阴阳五行等,皆可附从,故得信仰者众。
为此,武帝乃行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遂取得独尊地位。
于是,五经博士弟子以及用儒生,行夏时即于此时开始。
博士儒学参与实际政治,已非文景时具官待闲。
”
汉朝男子服饰有哪些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