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皇帝服饰
高三历史教师必备素材:等级的象征——古代帝王服装与官服

.专业. 教师必备:等级的象征——古代帝王服装与官服我国封建社会帝王服装和官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礼服,分成祭服、朝服等小类,祭服专用于祭祀,朝服则用于大典礼;一类是常服(公服),用于一般性的正式场合。
为了显示尊卑等级,这两类服装都依身份、官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从西周初年开始,帝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作礼服,即头戴垂旒的冕,身穿绘绣十二章花纹的衣裳,腰束革带,下穿舄,依身份和用途的不同,垂旒、花纹的多少,带、舄的质料和色彩都有所不同。
周以后,冕服一直是各代祭服的主要形式。
汉代的朝服是冠服,头戴冠,身穿深衣,下穿履。
从冠形、冠梁的多少和佩绶可区分出官员的等级。
汉代的冠服制度,以后为历代沿用,作为朝服的主要形式,直至明代末年。
周代的公服,主要是牟服。
汉以后公服的变化较多。
到了唐代,帝王和官员的公服是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靿靴,其等级的区分在于:1、品色衣,即以服装色彩区别等级。
2、革带,官员所带革带上饰有不同的饰片,品阶不同,饰片的材料不同。
3、章服,唐代官员皆有随身鱼符以袋盛装,作为身份的证明。
规定三品以上衣紫者袋饰以金,五品以上衣绯者袋饰以银。
唐代的常服制度基本为宋、明两代所沿用,明代还增加了以补服区分官品的方法。
所谓补服,就是在胸背缀以象征不同官阶纹饰的补子。
清代基本上以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作为官服,即头戴凉帽和暖帽,身穿圆领袍,挂以朝珠,使用补子。
清代官服的等级区别,还有:1、冠帽上所饰顶珠的色彩、质料不同;2、朝珠的质料不同;3、腰带的不同;4、袍上蟒纹的不同,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袍外用石青玄青缎子、宁绸、纱等作外褂、前后开衩,如出于特赐,还可服用黄马褂。
清代官帽上的花翎也很有讲究,一般只限于有爵位和皇帝匠侍、王府护卫、禁卫京城内外的武职营官有之,从一翎到三翎不等,其他则须有军功和出于特赐才可戴用。
总之,历代的帝王服装和官服与封建职官制度紧密相联,渗透着等级尊卑的观念,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集中反映。
汉朝皇帝冕服礼记

汉朝皇帝冕服礼记《汉朝皇帝冕服礼记》是中国古代官方编订的礼仪规范之一,记录了汉朝皇帝即位、加冕、祭祀等重要场合的仪式和礼节。
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汉朝皇帝冕服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和秦朝时期,但其规模和程式在汉朝达到了巅峰。
按照《汉制》的规定,皇帝加冕仪式分为三个阶段:筹备阶段、仪式阶段和庆祝阶段。
筹备阶段主要是准备仪式所需的物品和场地。
在这一阶段,皇帝需要选定吉日良辰,派遣官员前往各地采购金银宝石、绸缎锦缎等材料,修缮宫殿和祭坛,准备宴席和祭祀器具。
仪式阶段则是加冕仪式的核心。
在这个阶段,皇帝需要穿上冕服,佩戴玉带和玉佩,戴上御冠,手持玉笏,步入祭坛,向天地神灵和祖先祭拜,并接受群臣朝拜。
接着,皇帝会坐于御座上,宣读即位诏书,颁布政令,接受各地贡献,为天下百姓祈福。
庆祝阶段则是加冕仪式的结束。
在这个阶段,皇帝会举行盛大的宴席,赏赐官员和百姓,舞狮跃马,放烟花鞭炮,庆祝国泰民安,皇帝即位之喜。
除了加冕仪式,汉朝皇帝还需要参加各种祭祀活动,如春祭、夏祭、秋祭、冬祭、祭天、祭地、祭祖等。
这些祭祀活动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皇帝需要穿上特定的祭服,佩戴玉带和玉佩,手持祭器,向天地神灵和祖先祭拜,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总的来说,《汉朝皇帝冕服礼记》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规定不仅规范了皇帝加冕和祭祀等重要场合的仪式和礼节,也反映了汉朝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特点。
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有皇帝和封建等级制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汉代冠冕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有许多特殊的制度和文化传统。
关于汉代的冠冕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冕服制度:
-汉代的冠冕制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皇帝、王公贵族等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冠冕礼服,这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皇帝的冕服通常较为华丽,带有龙纹、翅膀等象征性的装饰,以显示其特殊的地位。
2.玉璧制度:
-在古代中国,玉璧是一种象征尊贵和高贵的物品,与冠冕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皇帝戴玉璧是表示其至尊的身份,而王公贵族则可能佩戴不同样式的玉璧。
3.冕旒制度:
-冕旒是古代帝王、贵族的一种头饰,形状为高高的冠和下垂的羽毛,是权力和尊贵的象征。
不同职务和地位的人可能戴有不同形制和颜色的冕旒。
4.朝服夕冠制度:
-汉代实行了“朝服夕冠”制度,规定了百姓的日常着装和王公贵族的朝会服饰。
在正常的白天,人们穿着朝服;而在夜晚或特殊场合,王公贵族则戴上冠冕。
5.皇帝的特殊仪仗和服饰:
-皇帝举行重大礼仪时,常常有特殊的仪仗和服饰,如龙袍、珠宝等,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6.礼仪制度:
-汉代的礼仪制度非常重要,冠冕制度在宴会、朝见等场合都有详细的规定,包括礼仪的动作、言辞等。
这些冠冕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体系,以及对权威和地位的强调。
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冠冕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和发展。
汉代皇帝服饰

通天冠
• 东汉皇帝的首服除了祭祀用的冕冠外, 还有平常所戴的通天冠。
• 通天冠,也称高山冠,皇帝戴的一种 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 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 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 述,乘舆所常服。”楚庄王通梁组缨 似通天冠,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 所常服。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 子戴通天冠。
• 汉高祖初期,找不到4匹纯色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坐牛车,刘邦本 人对服装的上层建筑作用,开始也认识不足,曾将儒生的高冠用来当 溲器,后来经孙叔通的说服,才叫孙叔通去制定礼仪。”
•A state of ceremonies and ancient Chinese, etiquette is mainly through the dense, the Royal show. The emperor how to dress for the occasion, there are formal rules of etiquette. Every newly established Dynasty had to re enact the North Korea and a costume system, provisions of clothing color (that is why colors for the statue) China complete clothing system in the Han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yarn dyeing, embroidering and met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spurring changes in costume and decoration.
汉朝皇帝皇后服饰

汉朝的皇帝和皇后在服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汉朝皇帝的服饰通常包括龙纹袍、玉佩、帝王冠等。
龙纹袍是象征皇权的服饰,通常
以黄色为主色调,上面绣有龙的图案,寓意着君主的威严和权威。
帝王冠则是皇帝的
专属头饰,通常由金属制成,上面镶嵌着宝石和珍珠,象征着皇帝的尊贵地位。
此外,皇帝还会佩戴玉佩作为配饰,玉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而汉朝的皇后服饰也非常华丽,通常包括华丽的礼服、头饰、配饰等。
皇后的礼服通
常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头饰则包括金属制的凤冠,以及配饰的珠宝首饰等。
总体来说,汉朝的皇帝和皇后在服饰上都注重彰显尊贵和权威,展现出当时社会
等级制度的特点。
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

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
皇帝服饰的特点跟秦朝的差不多。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供大家阅读!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朝服饰的重要意义传承性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
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多样同一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
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
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完备性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
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汉代冠服制度

汉代冠服制度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冠服制度最为严格的时期
之一。
在汉代,冠服制度严格规定了各阶层人士的着装标准,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地位和职
责的不同。
汉代的冠服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天子、诸侯和百姓。
天子和诸侯的冠服制度比
较复杂,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和铁规矩的法制精神。
而百姓的冠服制度,则比较简
单明了,着意于节约和实用。
天子的冠服制度包括冠、带、衫、袍、裳、履等六件服装。
其中,冠是最为重要的一
件装饰,分为九阶,每一阶都有严格规定的颜色和纹饰。
天子的冠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和
荣耀,也是王室贵族的标志着装。
诸侯的冠服制度也十分严格规范,但与天子相比稍有简化。
诸侯的冠服体现了封建王
朝的等级制度和铁规矩的法制精神。
诸侯的边袍、朱衣(也叫红衣)、白衣、赤裳等服饰
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同时还有双皮襟、挂印、系印等象征封建贵族身份的装饰,并要根据
诸侯的官职和封地等级进行搭配。
百姓的冠服制度相对简单,却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在汉代,百姓的冠服以
朴素、实用、节约为主要特点。
男子一般使用黑色衣衫、红色腰带和草鞋,而女子则以单色、素雅的衣裙为主,头上带有发饰或头巾。
此外,汉代的冠服制度还注重年龄和身份的不同。
比如,年幼的贵族子弟要戴朱翟冠,长大后才能换上真翟冠;低级官吏的冠服要比高级官吏朴素简单等等。
总之,汉代的冠服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有条理的系统。
它不仅是反映社会等级制度、表明身份和职责的标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秦汉代服装史!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赵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
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
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
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取其意见,下令“焚诗书”,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
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杀害太子扶苏即位。
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
此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四面楚歌。
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楚汉之争至此结束。
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
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北伐,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
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隋唐五代服饰

• 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 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 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 卷五十之“众缬”:“今谓 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 如此方蜡点缬也。”“缬” 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 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 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 重大进步。
二、唐绫宋缂新品纷呈
隋唐的纺织物有丝、麻、棉等,但 仍以丝织品为衣料的主体。隋代的丝织品 存储于洛阳的数量之多,到隋代亡国十多 年后,丝织品都没用完,而唐代的丝织品 每年更是以千万匹计。这些丝织品中有各 地的精品,如剑南、河北的绫罗;江南的 纱;常州的绸;润州的绫;益州的锦。
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带上装有带 銙,这是一种方形饰片,依官职品阶不同饰片质地有所区 别。例如,二品官以上用金銙,六品官以上用犀銙,九品 官以上用银銙。
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
“雍领”。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 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隋文帝赐大臣束 九环金带,官员称“以腰保领”,表示对皇帝的拥 戴。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袆衣、朝衣、青服、朱 服。大业间(公元605年至617年)宫人流行穿半臂 (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 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 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这类打扮, 都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艺术特色在内,对 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隋代官员穿南北朝裤褶服可 以从驾,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裤入朝,但到贞元 十五年(公元674年)因裤褶非古礼而被禁止。
文武官员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 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 道横襕,故又称“襕衫”。据说,这道横襕是唐代中书令 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组制。武则天时流 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 案。文官袍上绣有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 呈现勇猛气魄。
浅析秦汉时期帝王冕服形制的承袭与发展

浅析秦汉时期帝王冕服形制的承袭与发展作者:王钠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5期摘要:冕服与装饰其上的十二章纹作为礼制和身份的象征,服务于宗教神学统治,能够体现天子受命于天、不可僭越的正统地位。
古时“以冠为纲”,冕冠能够起到统服的作用,而十二章纹也是封建舆服制度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从周代冕冠形制、冕服衣裳形制和其中关于十二章纹的问题入手,分析秦汉时期帝王冕服对于周代冕服形制的承袭与发展。
关键词:秦汉时期:冕服;冕冠;十二章纹;承袭与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系“创建‘三度一体’横向平台与艺术学科‘大视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5832012220)研究成果。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凸显自己的权威或力量,会在身上装饰禽类的羽毛或者在身上涂满彩绘,以此展示美的特殊含义,表明对上天的虔诚崇拜。
这种彩绘装饰可以说是服饰纹样发展的萌芽,为冕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周代开始,统治阶级的服装、旗帜以及使用器物上绘制被称为“十二章纹”的各种图案。
周礼严密,帝王所穿的吉服皆有明确的规格,其中,十二章纹不仅起到图案的装饰作用,也能作为君臣不同的身份与等级象征,并作为固定模式贯穿使用于整个封建王朝。
出于政权统治需要,将现有的纹样样式标识在衣服上,既符合审美需求,又彰显统治者身份地位的冕服就此产生。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
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1]冕服制度为宗教神权统治服务,包含一种神学色彩,体现了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子受命于天,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其服饰有别于其他隶属阶级,属于不可僭越的规章。
另外,天子在不同场合也会穿着与之相配的冕服。
一、服饰传承——周代帝王冕服形制在周代,冕服的使用仅限于特别隆重的场合,如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祀四望山川,祭社稷等。
汉代服制“以冠为纲”“以冠统服”,可见“冠”在冕服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中外服饰史第三章 秦汉服饰

一、社会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成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始 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实现了从分封制 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所采 取的措施,为后世帝王一直采用,对国家势力和汉 民族的形成及延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由于 秦朝实行苛政,又因秦始皇当政不久,就在出巡路 上病死,导致速亡。公元前207年秦军主力被项羽 率领的义军打败。次年,刘邦攻占咸阳,于公元前 206年称帝建立汉朝。
汉代贵族妇女直裾窄袖和曲裾大袖深衣
(二)常服
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汉代 的妇女日常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连体的深 衣既是贵族的常服也是百姓的礼服。裙子的 样式也多起来,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留仙裙
汉代贵族妇女曲裾窄袖深衣
脑后垂髻,穿曳地 长袍,领袖各叠为 三层,名"三重衣"
襦裙
到两汉时期,铁甲逐渐替代皮甲成为主要防护装备。当时 的铁甲又称为“玄甲”,因铁是黑色而得名。
秦代高级将领的铠甲
汉代玄甲复原图
第三节 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
一、服饰材料与织绣技术 秦汉时期,丝、麻纤维的纺织和印染工艺技术
已很发达,纺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 印染工艺有凸纹版印墨线再以毛笔敷彩,凸纹版胶 剂金银粉印花,凸纹版涂料彩色印花、蜡染等。
舄:为官员祭祀用鞋。 履:上朝时用鞋。主要为高头或歧头丝履,上绣
各种花纹,或是葛麻制成的方口方头单底布履。 汉代的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也 叫鞜;一种是丝鞋,即锦履;一种是麻鞋,也叫 「不借」。
屦:为居家用鞋。 屐:出门行路用鞋,形状与今天日本的木屐相似。
古文记载:“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 践泥。
汉朝服装色彩的赏析

汉朝服装色彩的赏析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汉朝尚火德,所以主红色和黑色。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汉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官吏佩绶制度。
佩绶又称印绶,所谓“绶”就是官印上的丝带。
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绶是赤黄色,侯王的佩绶是深红色,诸国贵人、相国的佩绶是绿色,公、侯、将军的佩绶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绶分别是青色、黑色、黄色。
在汉朝官场里印绶及其色彩是官阶的重要标志。
普通老百姓的服饰色彩只能用复色,如茶褐色、黄棕色、棕色、灰色、银灰色和粉绿色。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1】
【2】冕服在汉代十分常见。
君主的服装主要是红色和黑色。
【3】
【4】
【5】
【6】
【7】
【8】女子服饰颜色丰富华丽,清新舒适,多变美丽,多以红褐色或白色镶边。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9】
留仙裙颜色艳丽,多为浅色。
粉红,浅绿,水蓝,白色都很常用。
【10】
【11】
男子服饰多为深色,蓝色,红褐色,紫色,黑灰色较为常见。
汉朝服装文化知识简介

汉朝服装文化知识简介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服装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朝的服装文化受到了先秦时期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
汉朝的服装以长袍、深衣、袴褶等为主,其中长袍是最为常见的服装。
长袍的特点是衣袖宽大,领口和袖口都有装饰,通常是用丝绸制成,颜色以红色、黑色、白色等为主。
深衣也是汉朝的一种传统服装,它是一种长袍,但比长袍更为紧身,衣袖也比较窄。
深衣的领口和袖口也有装饰,通常是用丝绸制成,颜色以红色、黑色、白色等为主。
袴褶是汉朝的一种裤子,它的特点是裤腿宽松,裤脚收口,通常是用丝绸或棉布制成,颜色以黑色、白色、蓝色等为主。
除了上述服装外,汉朝还有一些特殊的服装,如冕服、弁服等。
冕服是皇帝和诸侯穿的服装,它由冕冠、衣裳、蔽膝、佩绶等组成,是一种非常华丽的服装。
弁服是官员穿的服装,它由弁冠、衣裳、蔽膝等组成,也是一种比较华丽的服装。
汉朝的服装文化以华丽、庄重、大气为主要特点,它不仅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也对后世的服装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服饰PPT精选文档

38
课堂拓展
“诗礼春秋”是由上海诗礼文化传播有限 公司推出的服装品牌,该企业由上海孟母 堂周应之先生创立,志在诗书经典之传播, 礼乐文化之复兴。其系列主要为法服、婚 服、礼服、修闲、常服之类,并明确将自 身的品牌定位于“为中国读书人设计服 装”,概念新颖而详实。
39
图片欣赏
40
借鉴元素创造
色。
随着汉朝政治的巩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以及内外交流的日异活跃,致使汉代的衣冠服饰亦
日趋于华丽。从马王堆出土的大量西汉时期的丝绣
织品中可以看到,华丽的服饰生动的再现了汉代独
特的装饰风格与特点,并反映出了汉代纺织业的高
超水平,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汉代服装质量得以提高
的基础。
3
第二节 男子的袍服与佩
饰
一.袍服的盛行
36
帻
戴平巾帻的男子
古时男子包发髻之巾,使用 时绕发髻一周,至额部朝上 翻卷,下部齐眉。帻在秦汉 时期发展起来,成为汉代男 子的基本首服。贵族在帻上 加冠,平民只带帻。帻的式 样有多种,一为尖顶,称为 介帻,多用于武官,一种为 平顶,称为平巾帻或平上帻, 多用于文吏。
37
首服区分等级的方式
文官的进贤冠要配平巾帻 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介帻 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葛巾为士庶男子用 幅巾西汉初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
65
发式
66
66
簪花的女子
67
67
湖 北 云 梦 睡 虎 地
9
号
秦
墓
出
土
竹
笄
。
68
野 猪 纹新 透疆 雕木 铜垒 牌县 饰东 。城
镇 采 集
69
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56号汉墓 出土臂钏chuàn 。吉林省博物馆藏。
汉武大帝中的服饰

论《汉武大帝》中的服饰这些天一直在看《汉武大帝》,其中服饰多有考究,从帝王将相到平民布衣,从后宫宫妃到宫婢,都体现了汉家服饰的精美。
首先是汉武帝的服饰,戴冕,多为为衣裳连署的右衽服饰,宽大袖袍。
汉代以冠帽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皇帝与公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大典时,都戴冕冠,穿冕服,并以冕旒的数量、质地的优劣、服色与章纹的相异来区分等级尊卑。
汉代的男子大多穿宽松的袍服。
像片中的刘彻的龙袍,官员朝服也都为此类宽松广袖袍。
汉代尚黑、黄,皇帝及太后多着黑色,官服则统一为黄色。
汉代女子的礼服,其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繁多,衣服的下摆很大。
她们在穿着这种服装时,总喜欢将一条漂亮的绸带系在腰间,将腰身紧紧裹起,显出女性婀娜多姿的线条美。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但一般宫婢的衣服袖子不会太宽大,方便劳动。
剧中女子头饰非常简朴,像剧中王美人就几乎没有头饰。
衣服也只是简单的白色。
但太后皇后贵妃就挽了发髻,也有了一些首饰。
其他后妃都只在后面扎一个结,猜想应该是有等级之差。
品级低的妃子不许挽高发髻之类的。
但剧中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像卫子夫的取裾大氅网友评论说是错的。
关于匈奴人的服饰,其中大多为紧扎的袖口、长靴、便于携带饮水用品和刀具的皮革跨带。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匈奴的像尖顶一般的皮毛帽,这是由远古时期狩猎野兽的兽头帽演化而来的,非常保暖。
部分帽子上还有贴在脸颊上两鬓位置的帽坠,此后蒙古高原上的不少游牧民族的帽子也借鉴使用了匈奴的帽坠。
匈奴人全民皆兵,普通牧民穿上甲革带上弓弩与短矛就是士兵。
当然,作为上层阶级的象征,匈奴的王侯穿得也会相对华丽一些。
帽子上会加上翎毛。
头发一般是髡发,就是会剃掉一些头发,只露头皮,剩余头发扎辫.。
汉代官服开始时受刘邦影响,一切从简,以致参差不齐,没有统一规范。
两汉皇族及贵族服装浅析

两汉皇族及贵族服装浅析摘要所谓的服饰,古今意义不同,对于古代社会,“服”指的是衣服,“饰”指的是配饰,后来逐渐称为服饰。
本文以汉代皇室、百官、贵族的“服”来讨论汉代服装的美与独特风格,以汉代服装的类型、特征为重点来讨论汉代服装的发展历程。
从服装的制度、规格、裁剪、原料来侧面反映汉代社会发展的历程,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尤其是衣服,它坐实了中国汉代“衣冠王国”的称号。
关键词:汉代服装;贵族;皇族;类型;特征AbstractThe so-called clothing, it has different meaning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For the ancient society, refers to the clothes, “decoration”refers to the accessories. And it gradually known as clothing later .In this essay, it will take the”clothing”of Han Royal Palace, all the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and palace to discuss the beauty of Han clothes and unique style. It is also regard the type of Han cloth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s the key point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Han dynasty costumes. From the clothing system, specifications, tailoring, raw materials to reflect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Han Dynasty, the social system is improve constantly, especially on costumes, it confirmed the “dress kingdom”title of Chinese Han Dynasty, China, is a state of ceremonies.Key words: The Han Dynasty clothing; nobility; royal; type; characteristic目录TOC \o "1-2" \h \z \u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前言1一、服装的起源2(一)服装的原始功能及形态2(二)制作方法2二、汉代服装原料的来源及种类3三、汉代服装类别5(一)首服5(二)主服8(三)鞋袜10四、两汉皇族和贵族服装的特征11(一)、色彩角度11(二)、服装样式12(三)、服装原料13(四)、服装花纹寓意的不同13五、结语14参考文献15谢辞16前言知中国怎能不知其一二?其中古代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古文化之精、之妙、之深,怎能不让人震撼?本文,我主要从两汉服饰的服装部分进行说明,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衣”字为首,可见其重要性。
皇帝的服饰

皇帝的服饰汉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
冕綖长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汉尺一尺合0.233米),宽七寸(合16.31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
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各以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
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
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宋宋朝皇帝服饰,有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
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
绛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
此图为戴通天冠、穿绛纱袍、佩方心曲领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朝服——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皇帝服饰
篇一:汉朝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汉朝服饰
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面目不一的状况,在秦汉时期有了改观,而完整的服饰制度则在汉朝得到了确立。
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人们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强,汉代服饰也更为丰富多彩起来。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服饰制度。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1.汉代服饰的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无扣系带,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2.汉服形式:
①上衣下赏(衣裳制),其中的冕服为帝王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②衣裳相连(深衣制):上下缝合在一起,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有直裾衣和曲裾两种形式,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③襦裙制,襦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3.汉衣款式
①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饰。
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折转,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所取代了。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宽袖绕颈曲裾深衣
影视剧中的曲裾疱
②直裾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
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
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
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
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女子直裾深衣
影视剧中的直裾跑
③襦裙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饰的妇女逐渐减少。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裙子多以素绢为质料,用四幅连接拼合而成。
上窄下宽,不施边缘。
裙腰用绢带,两端缝有系带。
汉代女子的襦裙
下层妇女的襦裙
广袖留仙裙
4.汉代的男子服装样式
按体制分:
篇二:浅析汉代的服饰
浅析汉代的服饰
冯春凤
纵观中国服饰的历史长河,汉代可以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
期,也是传统冠服制度的奠基时期,它直接影响了汉代服饰整体审美风格的定型与发展。
除了两汉之间的短暂战乱外,奖金四百年的和平发展,促使国力增强,经济富足,从而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一、汉服饰制度的确立
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面目不一的状况,在秦汉时期有了改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
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只在服装旗帜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而完整的服饰制度则在汉朝得到了确立。
汉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后,对秦朝的各项制度多所承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地主阶级统治地位业已巩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强(如以丝绸为主的贸易商队曾两次出使西域),以及国内各民族间来往的加多,汉代的服饰也更为丰富多彩起来。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与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得到了确立。
二、汉代服饰的风格
1.浪漫浑朴的整体效果
汉代服饰整体风格效果受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影响。
如果说楚文化的特色是浪漫与肆虐,那么秦文化的风格便是浑朴与谨饬。
具体说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服饰带有更多的楚文化色彩,但也表现出秦文化的通俗风格,反映了“汉承秦制”的特点。
这两种造型样式代表了汉代服饰的初期风范。
2.壮阔豪放的造型风格
汉代经济的发达和纺织技术的进步,使得服饰造型变得积极开拓,显得豪气大方。
从汉代的袍服和襦裙可以看出,形制大气的汉代服饰附着在不同的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造型大气豪放,令人浮想联翩。
这样的风格的形成为中国服饰艺术在下一时期的完全成熟和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唯美华丽的装饰艺术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的稳定,人们对穿着打扮要求愈来愈高,衣冠装饰日趋华丽。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服饰及丝织品中可以看出,服饰的装饰图案非常生动、华丽、这些服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奢华、庄重、大气,形成了汉代特有的装饰风格,具有唯美、华丽的特点,也反映了汉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看,汉代着衣有以下一些特点:汉服风格独特,同秦基本相同,出现了袆衣,直裾,曲裾,腰身紧果下摆呈大喇叭形,领以露出三层为风尚。
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的领型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