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皇帝宗庙祭祀乐舞制度考述_王柏中
文史知识秦臻:汉代画像中的乐舞形式
![文史知识秦臻:汉代画像中的乐舞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65c4662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b.png)
文史知识秦臻:汉代画像中的乐舞形式乐舞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
汉帝国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乐舞艺术空前繁荣。
乐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手段之一,也是汉王朝礼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乐舞秉承先秦乐舞写实的风格和反映世风的特征,功能上从“娱神”的歌颂和祈求转向以“娱人”为主要目的。
在继承先秦乐舞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独具风格的“乐舞”剧目,如雅乐中的“四时舞”、俗乐中的“盘舞”、“建鼓舞”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局面。
本文以汉代画像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常见的几种汉代乐舞进行简要的介绍。
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对汉代乐舞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粤葛之宇。
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黄,建翠华之旗,树灵凰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
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俞宋蔡,淮南干遮……一盘舞盘舞也叫“七盘舞”或“盘鼓舞”,其表演形式为舞者站在鼓身或踩于盘上进行舞蹈,舞蹈有时和歌相和,有乐伴奏,是汉代较为盛行的一种乐舞。
盘舞在汉赋和汉代画像中均有较多记载和表现。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各类文献记载中,盘舞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乐舞,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料。
其图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种只有盘,一种只有鼓,还有一种则是盘、鼓同时存在。
在汉晋歌赋中,盘舞中盘子的数量为七个,但在画像中则有各自的表现,数量不等。
盘舞是宴饮画像中常见的图像。
此舞自东汉魏晋而至南朝盛行,消失于唐代。
关于盘舞的演变形式的变迁,《文献通考》中记载,它本是汉代的旧曲,至晋时则加以杯,改名为“晋世宁”舞,亦称杯柈舞(参冯汉骥《论盘舞》,《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盘舞也常和跳丸等百戏相杂出现。
东汉傅毅和张衡的两篇《舞赋》中也写到“盘( 般)鼓”,如“眄般鼓则腾清眸”“历七盘而屣蹑”“般鼓焕以骈罗”等,可见其在夜宴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参王健红、杨方刚、刘远林《从〈舞赋〉看汉代人的乐舞观》,《贵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汉代民间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汉代民间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cebeb0a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0.png)
汉代民间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祭祀”指的是人们通过一系列规定的仪式、程序向祖先、天地表达敬畏崇拜,并祈求获得祖先神灵保护的祈禳活动。
“祭”代表这个活动的形式,“祭”在逐步的仪式化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礼乐标准;“祀”代表活动中的内容,指的是祭的对象,比如常见的天地、祖先神灵等。
祭祀乐舞指的是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与神灵进行联系沟通、且具有一定指向、代表功能的舞蹈。
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对民间祭祀乐舞的记载十分稀少,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文学典籍当中找到少许记录,并从中推想出汉代民间祭祀乐舞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际影响。
一般来说,民间祭祀乐舞往往以宗族和地域为单位,每个宗族或地域都具有固定的祭祀对象和明确的祭祀目的,具有地域性和确定性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民间祭祀乐舞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走向:一种是更加注重仪式化,强调乐舞规范,弱化宗教观念,祭祀的仪式规范和内容形式更加充实;另外一种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娱乐化,对神灵、祖先的虔诚敬畏之心弱化,成为百姓在重要节日中愉悦身心的娱乐形式。
(一)民间祭祀活动与祭祀乐舞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中,由于物质文化落后,生存资料匮乏,人们想要与神灵进行沟通往往不会依赖于具体的物质祭献,更多的是用舞蹈的方式与神灵进行沟通,以此来获得神灵的保佑。
在整个祭祀过程中,主持整个仪式的巫觋便是以舞事神的通神媒介,祭祀乐舞变成为了一种沟通联系、答谢神灵的形式,整个过程表现出一种真诚且强烈的宗族感情。
可以说,祭祀乐舞和祭祀仪式不可分割,祭祀乐舞承载并装饰着整个祭祀活动,使宗族信仰实现了表达目的;同时,祭祀仪式凭借着它功利目的的驱使,也反过来促进着舞蹈的发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祭祀活动中对神灵的物质祭献也成为了祭祀活动的主要形式,祭祀乐舞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便逐渐弱化。
这个时期的祭祀乐舞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不再依赖于漫天想象的意念方式,逐渐摆脱掉了直接的巫术感应方式,而逐渐依靠于巫觋或领导人物规定的规则和程序,走向了功利化和仪式化。
汉代乐舞研究
![汉代乐舞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87076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d.png)
前言一、研究汉代乐舞的意义乐舞是一种社会存在,具有社会特征,折射社会风貌。
当“乐”和“礼”结合,互为表里。
一个时代的礼乐体系直接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意识。
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乐舞来反映。
1、乐舞是国家礼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从很早开始中国的乐舞就和“礼”这个抽象的概念结合。
在殷商时期礼乐一体,礼即是乐,乐即是礼1。
在祭祀活动中,乐舞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一种进献、取悦神灵的礼物2。
在礼仪活动中,乐舞是礼义的传达者,礼乐教化的载体。
汉王朝全面实践了构筑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就国家礼乐而言,乐舞是国家礼乐制度的有机组成成分。
乐舞与祭祀、礼仪程序是典仪活动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和礼仪程序要通过乐舞展开。
因此,汉代国家典仪用乐研究有利于研究国家祭祀、礼仪程序。
乐舞是国家礼仪制度的体现。
汉惠帝命令叔孙通立宗庙礼仪,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3。
汉武帝建设国家郊祀体系,“作十九章之歌”4。
王莽元始改制,改革国家郊祀祭祀方式和用乐制度,“《周官》天墬之祀,乐有别有合。
”5将祭祀用乐一分为二。
东汉时期,国家礼乐制度建设开始于光武帝。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记载“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
”光武帝初创了郊庙乐器。
汉明帝、汉章帝时期制定宗庙用乐6。
另外汉章帝还整理了食举乐体系7。
纵观两汉,国家礼仪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礼乐建设。
因此,乐舞可以反映出国家礼仪制度的变迁。
乐舞体现国家礼乐思想。
汉代在周礼和秦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礼乐体系逐步体现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汉高祖、汉惠帝时代建立了以“孝”为主的社会道德准则;汉武帝时代建立起以泰一为至高神的社1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9页;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参见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舞蹈通史
![中国舞蹈通史](https://img.taocdn.com/s3/m/03185d1e59eef8c75fbfb37b.png)
《中国舞蹈通史》填空题:1.“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载于中。
2. 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
3. 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于祭祀。
4.汉代“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是表演者扮成各种鸟兽神仙。
表现人降伏老虎的故事。
5.汉代出现了歌舞并重的歌舞曲叫。
6.汉代有一种礼仪性和自娱性相结合的舞蹈叫。
7. 时代,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人,住在特筑的铜雀台上,随时为他表演,这些歌舞艺人被称为“”。
8.唐代的乐舞机构有、、,集中和培养了大批乐舞艺人。
9. 即今朝鲜乐舞,即今甘肃武威一带的乐舞。
10.唐代有一个最为铺张豪华的悲舞,“声词哀怨,听之莫不泪下”,它是。
11.宋代常用手法对唐代最有成就的“大曲”进行按需要择用。
12.用《义勇军进行曲》音乐首创、首演舞者是。
14.《尚书.益稷》中,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
15.歌颂神农发明农具,教民农耕功绩的乐舞叫。
16.中华舞蹈文化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距今有年。
17.是古人驱鬼逐疫的舞蹈,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18.相传夏桀欣赏乐舞,以,以。
19. 西周创立的《六舞》、《小舞》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
20.汉代舞蹈由于受到百戏的影响,有很强的技艺性,如、等。
21. 《南诏奉圣乐》的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四个字。
22. 宋代宫廷,是唐代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分和。
23. 元代著名教坊大曲,其音乐多模仿白翎雀的鸣叫声。
另有一双人歌舞名,亦有同名琵琶曲,从侧面反映了蒙古族的狩猎生活。
24. 20世纪40年代,“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主创人是。
25. 是“万人”之长(首领)。
是从事乐舞的人。
26. 两人均为战国著名舞人,容颜美丽,舞姿飘逸,体态轻盈如轻尘鸟羽,长于表演《》、《》、《》。
27.从晋到唐代的五六百年间,《》是历代筵宴乐舞中的保留节目,“”生动了描绘了其舞步特征。
28.《胡旋舞》是《》的俗称。
29. 是宋元时期大城市中商业集中点和娱乐场所。
历史的尘埃——略析汉晋时期皇帝宗庙四时祭
![历史的尘埃——略析汉晋时期皇帝宗庙四时祭](https://img.taocdn.com/s3/m/bf17ee1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2.png)
历史的尘埃——略析汉晋时期皇帝宗庙四时祭早在先秦时期,祭祀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文献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
随着商、周以来纯粹宗教意识的逐渐淡化和人文伦理精神的凸显,宗庙祖先祭祀原有的宗教意义也逐渐减弱,强调尊卑、亲疏伦理纲常的蕴义日趋明显,《礼记》曰:“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
此之谓十伦。
”宗庙祭祀形式也相应由繁趋简,秦汉以来,四时祭、禘、祫祭(殷祭)逐渐成为皇帝宗庙祭祀的主要形式。
本文即拟依据有关文献记载,对汉晋时期皇帝宗庙四时祭、禘、祫祭略加探析。
通过近年来对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以及周代早期有关金文铭刻研究表明,商、周早期宗庙存在多种类型的祭祀,尚不存在如《诗经》、《礼记》、《春秋》等文献记载及后儒阐释的四季定时祭制度,四季定时祭祀先祖的制度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才逐渐形成的。
虽然西汉时人董仲舒论述四时祭名曰:“古者岁四祭。
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
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但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皇帝宗庙祭祀类型与董氏之说尚不尽相符。
据史书记载:“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
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
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
”如淳解释“岁二十五祠”曰:“月祭朔望,加腊月二十五”,即每月于朔、望日在宗庙中举行祭祀祖先礼,一年十二个月,应举行二十四次祭祀,腊月加祭一次,共计二十五次。
晋灼对如说提出异议,以为:“《汉仪注》宗庙一岁十二祠。
五月尝麦。
六月、七月三伏、立秋貙娄,又尝粢。
八月先夕馈飨,皆一太牢,酎祭用九太牢。
十月尝稻,又饮蒸,二太牢。
十一月尝,十二月腊,二太牢。
又每月一太牢,如闰加一祀,与此上十二为二十五祠。
汉代民间祭祀乐舞
![汉代民间祭祀乐舞](https://img.taocdn.com/s3/m/3bd0432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0.png)
汉代民间祭祀乐舞一、民间祭祀乐舞产生的思想背景祭祀乐舞起源于先民的祭祀活动。
原始先民缺乏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自然界现象,他们将一些自然现象解释为神灵的惩罚,因此原始先民普遍信仰神灵,并通过跳舞的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希望以此获得神灵的保护。
由此可见,在物质文明尚不发达的原始时期,舞蹈是祭祀活动中连接人与神灵的主要媒介。
随着物质文明的日渐发展,舞蹈也成为整个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从最早的对自然的崇拜,再到对图腾的崇拜,到对祖先的崇拜,最后到宗庙祭祀,这些信仰意识和崇拜观念的表达都凝聚在人们的祭祀仪式之中。
而仪式中出现的祭祀乐舞,就是人们信仰意识形态的物化反映。
在商朝以前,物质生活的贫瘠导致了祭祀仪式上形式和内容的零散化和不确定化。
到了商朝,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祭祀活动开始有了严格的制度规定,人们也逐渐构建起了庞大有致的天神、地祇、人鬼的神灵集团;至西周时期,这种鬼神信仰的人格化、秩序化、礼制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一)自然崇拜原始时期,人们的思维还较为简单,当对自然界出现的现象感到不可理解时,他们往往发挥想象力,将各种现象与神灵的活动联系起来。
原始先民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自己的灵魂和意识,人类应该想办法与之沟通,只有这样,自然界才可以按照人类的意愿行事。
这种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维,促使原始先民将自然界中的风云、日月、星辰、山石、草树、飞禽、走兽,都赋予了神性。
在这个时代,日月、风云、山石、虫草、飞禽、走兽就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
人们举办祭祀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向神灵表达敬畏之心,祈求神灵能够帮助他们得到食物以及征战胜利。
但由于物质水平低下,这时的人们还未有“以物享神”的意识和条件,这个时期的祭祀活动还以与神的精神沟通为主。
因此这时祈福的方式不是物质祭献,而是部落式的巫术幻想和欢跳呼号,这些群体性的号叫、追逐、敲打之中,便蕴含着最早时期的歌舞形式。
可以说,早期的舞蹈就是娱神、媚神的艺术媒介。
从今广西花山的崖画、内蒙古阴山的岩画之中,我们都能看到原始先民对自然神祭祀歌舞的情景。
2012房中祠乐源流考_鲁立智1-3
![2012房中祠乐源流考_鲁立智1-3](https://img.taocdn.com/s3/m/af5cd7b0f121dd36a32d8282.png)
场合 。 我们看以下一则歌辞 : 王侯秉徳 , 其邻翼翼 , 显明昭式 , 清明鬯矣 , 皇帝孝徳 , 竟 抚 安 四 极。 海 内 有 奸, 纷 乱 东 北, 诏 抚 成 师, 武臣承 全大功 , 瑠 瑐 箫勺群慝 , 肃为济哉 , 盖定燕国 。 徳 。 行乐交逆 , 以上引文是 房 中 祠 乐 的 一 部 份 , 内 容 为 赞 颂 皇 帝 功 德。 “抚安四极 ” 之前是赞扬高祖皇帝统一天下的功业 , 自来无异 议 ; 后面的内容却需要重新分析 。 颜师古以为 , 本段所指为匈 奴, 匈奴服从 , 则燕国安静 , 无寇难也 。 按 , 高祖之时 , 匈奴强 大, 高祖轻敌冒进 , 致有白登之围 , 高祖狼狈逃回 , 不得已定下 并年年送给匈奴大批物资 。 此乃高祖的耻辱 , 唐 了和亲政策 , ? , 山夫人怎会在歌词中反映此事 且高祖之时 匈奴与汉朝的 并不在东北 。 主要战事在山西一带 , “海内有奸 , 、 “肃为济哉 , 实际上 , 所说的 纷乱东北” 盖定 ” “ , , 。 燕国 指的是高祖五年 十月 燕王臧荼反 攻下代地 高祖自 得燕王臧荼 , 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 。 使丞相哙将兵攻 将击之 , 瑡 瑐 代” 这件事 。 此后 , 直至高祖驾崩 , 反叛之事不绝 , 而房中祠 乐仅提及燕王反叛之事 , 可见此歌必作于平定燕王叛乱之后 不久 , 高祖其它平叛事业未开始之前 , 即高祖六 、 七年间 。 结 合前述高祖六年在长安置多项杂祭祀之事 , 我们更可以肯定 , 此歌是在高祖进行杂祭祀时使用的 。 四 《房中祠乐 》 “祠 ” 之 已然说明了此歌最初的用途 , 高祖死 , 后的孝惠二年 , 为何要将其更名为《安世乐 》 我们不得而知 。 : “安世乐鼓员二 哀帝之时曾罢乐府 , 丞相孔光 、 大司空何武奏 十人 , 十九人可罢 …… 朝贺置酒 , 陈前殿 、 房中 , 不应经法 ; 治 瑢 瑐 竽员五人 …… 皆郑声 , 可罢 ” , 由此可见 , 哀帝时《安世房中 歌》 已经变成了朝贺置酒之时在前殿 、 房中演奏的宴飨音乐 , 那么 , 孝惠帝对其更名 , 大概就是音乐用途改变的标志 。 , , 《宋书 至迟到汉末 世人对于房中祠乐已经不甚了解了 · 乐志 》 载曹魏侍中缪袭的奏疏云 : 《周礼 》 , 《安世乐 》 《房中之乐 》 案 注云 犹周 也 。…… 今思 瑣 瑐 《 》 , 。 惟往者谓 房中 为后妃之歌者 恐失其意 《安世歌 》 汉末之人已经对 开始望文生义了 , 他们利用儒 “房中乐 ” 家学者 ( 特别是马融 、 郑玄等 ) 的注疏 , 仅从探讨 一词 , 。 出发 却得出了种种矛盾的结论 如缪袭提到了往昔议者以 《安世歌 》 为 歌后妃之德 , 实则其只有思咏神灵及说神灵鉴享 “乐充宫廷 ” , 之意 ; 又如诗中明言 而后人却以为其用于宗庙 。 房中祠乐与房中乐又是什麽关系呢 ? 学者们对于房中祠 乐的研究 , 均是以篇首所引《汉书 》 为本 , 但是 , 这句说明性的 。《魏书 · 乐志 》 文字 , 本身却包含了很多难以确认的问题 关 于西汉礼乐的文字 , 基本是对《汉书 》 的抄录 , 在此处却与《汉 书》 不同 : 又有房中祠乐 , 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 孝惠二年 , 使乐府 瑤 瑐 《安世乐 》 。 令夏侯寛备其箫管 , 更名 《汉书 》 此句包含了周 、 秦代的音乐信息 , 这些内容 , 魏收 《前汉书叙例 》 “以意增益 ” , 不应见而不采 。 据颜师古 云, 后人 “离析本文 , , 》 “与未注之前 , 隔其辞句 ” 以至于《汉书 大不同 瑥 瑐 , 矣” 宋代宋祁所见的版本 , 篇首之引文原本乃注释文字 , 而 瑦 瑐 《汉书 》 , 正文 魏收未予记载 , 实因他所见的版本中 , 本没 非 瑧 瑐 。 有这句话 。 这种情况在《汉书 》 的流传过程中是很常见的 《 》 , , 但即使是 汉书 正文 魏收也不会同意它所说的 因为魏收对
从汉代“百戏”看杂技对舞蹈的影响
![从汉代“百戏”看杂技对舞蹈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a3178194431b90d6c85c731.png)
从 汉代“ 百戏 " 看
拓 展 , 民族 之 问 的 交 流 融 合 进
一
多的是在广场演 ¨ , {声势规模 部很 浩火 。 从
汉 代 保 留下来 的 大量 刻 看 , “戏 存 室 内
步 加 强 ,对 外 交 往 活 动 非 常
频繁 。 困家统一 、 经济繁荣带来
杂技 对 舞 蹈
总会仙倡 , 戏豹舞罴。 白虎鼓瑟 , 苍龙吹 r史化 的繁盛 ,各 种艺 术¨类在 这一 历史 离。
随着张骞 }使西域干 “ l { ¨丝 之路” 多, 表演形式多样 。 这不仅在文献资料 l有 在一起 ,中间还穿捅着景色 的变化和音响 舞 的传人 。 } 1
j { 1 详细的记 载 ,在各 地出土的汉代 画像 石中 效果 , 构成 了一 副完整 的 、 富有层次的百戏 的畅通 ,西域各族的乐舞 节 [有的经 『 自 也 可以看到很 多表现 百戏演出的场面 。汉 大串演。 方, 有的从民『 陆续传 至叶 原地 区, 日 J l 一些优
化 术发 展 盛 况 。
一
寻 , 为 曼延 。 山崔 巍 , 从 背 见。 虎 升 是 神 炊 熊
而拿攫 , 猿 超 而 高援 。怪 兽 陆 梁 , 雀 跋 大 汉 代 百 戏 的 繁 盛 绝 这 汉 代 表 演 术 有 “ 乐 ” “ 乐 ” 雅 和 散 之 跋。 白象行孕 , 垂鼻辚 。 海鳞变而成龙 , 状 演 出者 小 多 , 大 多 数 是 在 窀外 进 行 , 魁
中国舞蹈史第二章
![中国舞蹈史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75a0176b1eb91a37f1115cec.png)
第二章兼容并取艺高技强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东周列国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气势中结束了。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秦朝。
在秦始皇实施治国的种种高压血腥举措之时,还在咸阳大兴土木,仿照被消灭统一的其他六国的宫殿。
并将原六国的后宫美女舞人及乐器等,搜刮迁入宫中,其时“……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秦王朝虽短暂,但它统一六国和汇集诸国乐舞艺人的事实,为汉代舞蹈繁荣,作了很好的铺垫。
承接前代舞蹈发展的两条主要线索:雅乐舞并没有在“礼崩乐坏”之后,彻底销声匿迹,却在秦汉以来封建社会土壤中,继续沿革保持;宫廷豪门贵族阶层蓄养女乐队伍,并由此产生的女乐歌舞表演,在新的社会生产发展和财富积累中,继续发展扩大。
除此之外,新的艺术形式和舞蹈节目,适应着新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形成,并蓬勃发展。
一、“秦王扫六合”掀起汉舞泱泱大国气象春秋战国以来的,多姿多彩的七国乐舞文化及其它表演艺术,汇集一起,在汉代安定繁荣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新的表演艺术——“百戏”。
这是汉代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表演。
“百戏”又叫“角抵”。
而“角抵”最早是民间古老的力量比赛类的竞技运动,带有戏乐的成分。
在秦朝时,发展成角抵俳优,戏乐成分增加了。
后内容形式不断丰富扩大,形成汉代“百戏”,又叫“角抵戏”,泛指乐舞杂技。
汉代“百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包括了十分丰富的表演节目:寻橦(爬竿)、走索、舞剑、弄丸(跳丸)、吐火、吞刀、杠鼎(举重)、冲狭(钻刀圈)、燕濯(翻跟斗越过水面)、胸突铦锋(以胸腹抵刀悬空而卧)、倒立、马术等,这是杂技武术类的节目(见图2)。
还有音乐舞蹈节目,如,(盘鼓舞》《巾舞》《舞袖》《建鼓舞》等。
有模拟鸟兽的表演《鱼龙曼衍》。
还穿插侏儒、俳优等滑稽表演。
值得注意的是,“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总会仙倡》是表演者装扮成各种鸟兽神仙,在简单场景中歌舞表演,略带情节。
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_王柏中
![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_王柏中](https://img.taocdn.com/s3/m/5cf96af1910ef12d2af9e78e.png)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 f Anshan Teachers College2000-12,2(4):18-20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王柏中(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辽宁鞍山114005)摘 要:两汉是祖先祭祀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陵寝祭祀方式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与宗庙祭祀并行的又一种祖先祭祀方式。
陵寝祭祀与宗庙祭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的兴盛对宗庙祭祀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它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宗庙祭祀在国家祀典中的固有地位。
关键词:汉代;祖先祭祀;陵寝祭祀;宗庙祭祀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441(2000)04-0018-03陵寝祭祀与宗庙祭祀同为两种重要的皇帝祖先祭祀方式,陵寝祭祀的形成与发展和宗庙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汉代,陵寝祭祀的发展既吸收和借鉴了宗庙祭祀的内容,同时,也对宗庙祭祀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两汉陵寝祭祀的主要方式陵寝,又称园寝,是汉代皇帝陵园中的祭祀场所。
关于汉代陵寝祭祀的渊源, 续汉书 祭祀志 说: 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
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
月令 有: 先荐寝庙 。
诗 称: 寝庙弈弈 ,言相通也。
庙以藏主,以四时祭。
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
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这表明,寝原是庙的一部分,后从庙中析出而置于陵园,形成陵寝。
汉代的陵寝祭祀是承秦而来的。
从陵寝的构成来看,一般包括寝殿和便殿两部分。
寝者,陵上正殿,若平生露寝矣。
便殿者,寝侧之别殿耳 。
[1](韦玄成传)寝的里面按照皇帝生前的日常起居生活希望,即 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 。
每日还有宫人服侍, 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妆)具 。
这一切都是 事死事生的具体体现。
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园有大型建筑遗址,似为用于祭祀的寝殿的一部分或其附属建筑。
[2]在已进行调查的几个汉帝陵园内,也都发现有疑为寝和便殿的建筑遗址。
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6c7aa1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f.png)
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制度,旨在祭祀祖先并追思先祖以求神灵庇佑和族群团结。
宗庙祭祀制度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宗教意义,不仅是一种信仰活动,也是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庙祭祀制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当时的人们普遍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能够保佑后代的神灵。
尤其在社会形态还以族群为单位的时候,宗庙祭祀制度更加得到重视。
宗庙通常被设置在城市或乡村的中心地带,由族群的领袖或祭祀官负责管理。
这些官员通常是由权力上层或世袭家族担任,他们负责组织祭祀仪式、管理祭祀公园、记录祭祀仪式等。
宗庙祭祀制度的核心仪式包括祭祀、祈福和祭祀神牌。
祭祀仪式通常分为春季祭、秋季祭和典礼祭。
春季祭和秋季祭是宗庙祭祀制度中最重要的两个仪式,每年固定进行,以感谢上天的恩惠,并祈求丰收和祖先庇佑。
典礼祭则是在重大活动或重要庆典上进行,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求。
在祭祀庆典中,祭司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活动,包括焚香、献酒、奠神器、奠神牌等,以示对神灵的尊重和敬意。
此外,宗庙祭祀制度还包括祭祀公园的管理和维护。
祭祀公园通常是专门用来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内部有着特定的布局和建筑,如祭庙、米殿、祭台等。
祭庙是举行祭祀仪式的主要场所,供奉着祖先的神牌和神位,并有专门的祭祀仪器和器具。
米殿是用来存放供奉的米谷、灯油和其他祭品的地方,而祭台则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台座,是祭司向神灵表示敬意和祷告的场所。
至于参与者,宗庙祭祀制度一般包括宫廷和百姓。
宫廷祭祀通常由皇帝或王室成员亲自主持,以示对祖先的尊崇和对国家的祈福。
而百姓则可以通过参加祭祀仪式或奉献祭品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
在祭祀制度中,社会等级划分明确,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参与方式和身份地位。
总体来说,宗庙祭祀制度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崇尚祖先、注重家族和团体利益的价值观。
它的存在不仅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一种信仰基础,也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
汉朝的宗教信仰与祭祀仪式
![汉朝的宗教信仰与祭祀仪式](https://img.taocdn.com/s3/m/de8e88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9.png)
汉朝的宗教信仰与祭祀仪式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王朝之一。
在汉朝时期,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汉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体系以及其所涉及的祭祀仪式。
一、汉朝的宗教信仰体系汉朝的宗教信仰体系多样而复杂,主要包括道教、儒教、佛教以及一些民间信仰。
其中,道教和儒教是汉朝时期最为重要的两大宗教信仰。
道教在汉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官方宗教之一。
道教强调追求长生不老、修炼心性、丹道的修行方法。
汉朝皇帝甚至将自己视为“天人合一”的象征,通过修炼道教实践来加强自身合法性。
儒教在汉朝时期也保持了其重要地位,广泛影响了社会和文化。
儒家思想被用于制定和实施政治和教育政策,强调家庭伦理、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汉朝皇帝也积极推崇儒家思想,将其作为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
此外,佛教也在汉朝传入中国,尽管并未获得官方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但在一些士人和社会底层人群中发展迅速,为中国后来的佛教繁盛奠定了基础。
此外,汉朝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间信仰,如巫术、神仙崇拜等。
二、汉朝的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汉朝时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宗教意义,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以下是汉朝时期一些重要的祭祀仪式:1. 宗庙祭祀:每年几次,汉朝皇帝会亲自主持宗庙祭祀仪式,祭祀祖先。
这是一种体现皇帝地位、维系社会秩序和统一人心的重要仪式。
2. 社稷祭祀:汉朝官方设立有专门的社稷祭祀制度,用来祈求国家平安和丰收。
这是一种与农业生产和政治稳定息息相关的仪式,由地方官员主持,一般在春节和秋季举行。
3. 祖先祭祀:汉朝人们尊奉祖先,每年都会有祭祀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念之情。
家庭祠堂是进行祖先祭祀的场所,家族成员一同举行祭祀。
4. 山川河流祭祀:汉朝人们相信山川河流都有神性,会保佑人们的安康和福祉,因此会定期举行山川河流祭祀的仪式,以祈求自然的祝福和保护。
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96ccc9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c.png)
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宗教制度,是古代皇帝及贵族家族进行祭祀祖先、神灵的一种重要活动。
宗庙祭祀制度在我国的历史上发展了几千年,起源于远古礼仪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王朝之一,他们认为皇帝担任着天地间的传承者,承担着人与神灵交流的桥梁。
所以商代的皇帝就建立了宗庙祭祀制度,宗庙设在都城的中心地带,祭祀则定期进行。
这种祭祀的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祭祀活动的模板,之后的封建君主们逐渐在这基础上完善、发展,并且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宗庙祭祀制度。
在后来的周代,宗庙祭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宗庙被称为庙堂,周代的祭祀活动具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
周代的宗庙制度全面呈现了等级性、世族性的特征。
周代的世族们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式,定期进行祭祀,祭祀需要立于坛上,按照一定的仪式、礼仪和步骤进行。
同时,周代的祭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量和规模,长乐宫二庙祭祀有上、中、下三坛,这是一个很有规模和等级性的宗庙祭祀活动。
宗庙祭祀制度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宗庙祭祀制度是国家的象征,祖先神灵的庇佑和呵护对于一个封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宗庙祭祀制度是弘扬传统文化和道德的途径,宗庙祭祀活动的严肃性和庄重性,使之成为一种教育和引导人民行为的手段。
最后,宗庙祭祀制度也具备一定的政治意义,宗庙祭祀活动的规模、参与人员和进行时间等都会直接体现出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力度。
总之,宗庙祭祀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宗教制度,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宗庙祭祀制度不仅有着重要的宗教意义,还具备一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内涵。
这种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
汉朝的祭祀与宗教皇帝的祭祀仪式与民间信仰
![汉朝的祭祀与宗教皇帝的祭祀仪式与民间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af98bdb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8.png)
汉朝的祭祀与宗教皇帝的祭祀仪式与民间信仰汉朝的祭祀与宗教:皇帝的祭祀仪式与民间信仰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宗教与祭祀文化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汉朝时期,宗教与祭祀仪式起到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功能。
本文将探讨汉朝的祭祀与宗教,重点关注汉朝皇帝的祭祀仪式以及民间信仰。
一、皇帝的祭祀仪式在汉朝,皇帝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被尊奉为天子、天下之主。
皇帝的祭祀仪式在宗教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据史书记载,汉朝皇帝进行的主要祭祀仪式包括尧舜禅让、祖考祭祀和郊庙祭祀。
1. 尧舜禅让汉朝皇帝认为自己承袭了夏、商、周等古代帝王的衣钵,他们认为尧舜禅让是一种庄严而神圣的礼仪。
庙堂上通常举行这样的仪式,以示皇帝乃是帝位的继任者。
2. 祖考祭祀祖考祭祀是汉朝皇帝的另一项重要祭祀仪式,也被看作是维护皇帝家族根基的仪式。
皇帝会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向宗庙,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家族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3. 郊庙祭祀汉朝皇帝还会定期前往京城郊外的郊庙举行祭祀仪式。
这些庙宇供奉着历代帝王和神明,皇帝认为巡游和祭祀这些庙宇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宁和祥和。
二、汉朝的宗教信仰汉朝时期,民间信仰也蓬勃发展。
除了皇帝的祭祀仪式,普通百姓也有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
1. 社会阶层间的信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有所差异。
贵族、官员和学者倾向于儒家思想和儒教信仰,而农民和平民大众则更倾向于信仰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
2. 道教信仰道教在汉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的目标。
许多人信奉道教,尤其是追求长寿和神仙的药方和修炼方法。
3. 佛教传入在西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影响了汉朝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超脱生死轮回,追求解脱和智慧。
这一宗教在汉朝开始传播,并得到了一些人的接受和信奉。
4. 民间信仰汉朝时期,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民间信仰通常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信仰有关。
百姓们会供奉神像、祭祀祖先,以求保佑和福祉。
两汉太常的祭祀礼事职能问题考述
![两汉太常的祭祀礼事职能问题考述](https://img.taocdn.com/s3/m/baf2db9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d.png)
两汉太常的祭祀礼事职能问题考述
禹平;王柏中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两汉时代,太常作为汉代国家中央官制体系中的重要职官,列于九卿之首,其职司之一就是主管祭祀礼事,太常属下的机构十分庞大,太常卿不仅主管神事,还兼及陵县的民政与学校教育.太常卿不仅总领属下诸多祭祀管理的职能部门,而且自身在祭祀活动中也要充任特定的礼职.尽管如此,其核心政务仍是掌管神事,太常的主官与属司都有相应的礼事职能,并且两汉时期太常机构的变化及皇权的加强,也对太常的祭祀礼事职能具有直接的影响.
【总页数】6页(P173-178)
【作者】禹平;王柏中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广西民族学院,民社院,南宁,53000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两汉太常选任及地位动态考察 [J], 孙凯
2.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 [J], 项阳
3.慎终追远:舜帝祭祀礼仪的文献考述 [J], 周欣;陈安民;
4.慎终追远:舜帝祭祀礼仪的文献考述 [J], 周欣;陈安民
5.淮阳太昊陵祭祀与担经挑关系考 [J], 楚二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代选官征辟制度考述
![汉代选官征辟制度考述](https://img.taocdn.com/s3/m/3439eb7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3.png)
汉代选官征辟制度考述
罗田野;赵萌
【期刊名称】《考试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征辟制度作为汉代主要选官方式之一,是适应当时制度环境发展需要特别是选官方式超越与创新的产物,有着较为独特的内涵与品性、严格的标准和资格限定以及不可或缺的考铨机制。
征辟制开创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新途径,是历史的进步。
就其本质而言,征辟制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除的一种特权现象,至汉末已经不符合人才选拔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罗田野;赵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74
【相关文献】
1.汉代上公制度考述 [J], 谭景玉
2.南朝官職除拜考述——以制度程序及過程爲中心 [J], 周文俊
3.南朝官職除拜考述——以制度程序及過程爲中心 [J], 周文俊
4.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J], 薛德枢;徐杰
5.汉代皇帝宗庙祭祀乐舞制度考述 [J], 王柏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汉代国家宗庙设置的特点
![论汉代国家宗庙设置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f63f7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8.png)
作者: 王柏中;杨晓明
作者机构: 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
出版物刊名: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5-19页
主题词: 宗庙;长安城;后汉书;中国古代;设置方式;《汉书》;太上皇;同堂异室;设置地点;《汉书·诸侯王表》
摘要: 在中国古代,宗庙不仅是举行祖先祭祀的场所,而且也是王朝世袭统治的象征.由于国家宗庙与郊祀、社稷一样,在国家祀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说宗庙又是国家礼仪制度的一个重要基础.从宗庙的设置方式来看,其虽取决于祖先信仰这种宗教观念,但也受到国家的统治思想,政治与经济等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由此决定,不同朝代的国家宗庙必然有各。
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932c2d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d.png)
宗庙祭祀制度一、祭祀制度的起源1.1 宗庙祭祀的历史背景1.2 祭祀制度的渊源二、宗庙祭祀制度的概述2.1 宗庙的定义与功能2.2 祭祀制度的目的2.3 祭祀对象三、宗庙祭祀制度的演变3.1 原始宗庙祭祀制度3.2 周代宗庙祭祀制度3.3 秦汉宗庙祭祀制度3.4 宋代以后宗庙祭祀制度四、宗庙祭祀制度的仪式4.1 祭祀的时间与频率4.2 祭祀的程序与礼仪4.3 祭祀的各项礼仪细节五、宗庙祭祀制度的意义5.1 维护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5.2 强化统治者的权威5.3 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六、宗庙祭祀制度的现代传承6.1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与传统延续6.2 宗庙祭祀制度的保护与传承七、结语7.1 祭祀制度的现实意义7.2 宗庙祭祀制度在当代的启示一、祭祀制度的起源1.1 宗庙祭祀的历史背景宗庙祭祀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仪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力量与祖先的崇拜,促使了祭祀制度的产生。
1.2 祭祀制度的渊源祭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中有着不同的形式与内涵。
最早的祭祀是对自然力量的敬拜,后来逐渐发展为祭祀祖先。
祭祀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二、宗庙祭祀制度的概述2.1 宗庙的定义与功能宗庙是古代利用寺庙、祭坛等场所,用来祭祀祖先、神灵或其他崇高存在的地方。
宗庙的建立旨在维护家族秩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族血脉。
2.2 祭祀制度的目的宗庙祭祀制度的目的在于维系祖先与后代的纽带,使后代子孙尊崇祖先,并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与感恩之情。
2.3 祭祀对象宗庙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祖先,还包括其他家族成员或崇高的存在,如英雄、先贤、圣人等。
三、宗庙祭祀制度的演变3.1 原始宗庙祭祀制度在原始社会中,宗庙祭祀制度主要是对自然神灵的崇拜,通过祭祀仪式来祈求自然力量的保佑与帮助。
这种祭祀制度通常在自然界的中心地带进行,如山巅、河畔等。
3.2 周代宗庙祭祀制度周代宗庙祭祀制度是中国古代祭祀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
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3b69f3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1.png)
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它是指中国古代天子为了祭祀祖先和尊神祀祖,而设立的一种祭祀仪式和场所的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源自中国古代时期的宗法制度。
宗法社会中,人们都认为家族的荣誉和祖先的灵气是与整个族群紧密相连的。
因此,天子作为普天之下的最高统治者,必须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彰祖先的功德和崇尚尊神。
这样不仅可以凝聚民族的精神力量,增强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更可以获得神佑国泰民安的保护。
宗庙祭祀制度的实施,需要一个稳定的宗庙祭祀场所。
这个场所必须远离俗世的喧嚣和纷争,通常选在一些风水宝地或者历史悠久的庙宇内。
这些场所相当于天子祭祀祖先和尊神的场所。
因此,这些祭祀场所受到对其维护的高度重视。
除此之外,宗庙祭祀制度还包括了具体的祭祀仪式。
仪式中,天子必须供奉祖先和诸神的肉类食品、酒、米等物,并进行燃香礼拜、跪拜磕头、歌舞等传统仪式。
这些仪式在古代被认为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祭祀过程,更是一种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总之,宗庙祭祀制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最高的宗教信仰和崇拜精神,更让世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执
着追求。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更应该引领人们延续这份真挚和传统,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创造一个祥和、繁荣的美好新时代。
古代宗庙之祭介绍大全
![古代宗庙之祭介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f87e0e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73.png)
古代宗庙之祭介绍大全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宗庙之祭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代宗庙之形成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
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汉代经学家刘歆认为,周人宗庙自始祖稷以下有文王、武王两宗没有列入七庙的数目中,他们的庙称为“世室”,因此实为九庙。
不过,“七庙”也好,“九庙”也好,随着世代延续,总是不够的,对于渐渐远去的“亲尽”之庙,礼仪规定有“毁庙”制度。
即除始祖之外,不在“七庙”之数的远祖的宗庙平时都不再加以祭祀,神主移入“祧庙”内,藏在石函或专设的房间里,每当祫(xiá)祭时才拿出来。
祫祭就是合祭,把远近祖先的神主集中在一起进行总祭,三年一祭。
古代宗庙之位置阵容礼节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皆建于中门左侧,大夫则左庙而右寝。
宗庙四周有墙垣,又称“都宫”。
都宫之内,诸庙都南向,昭庙在左,穆庙在右,依世排次。
祭祀时要卜筮选尸。
尸是死去的先祖的代表。
《通典·礼八》引《白虎通》佚文说:“祭所以有尸者,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升自阼阶,仰视榱桷,俯视几筵,其器存,其人亡,虚无寂寞,思慕哀伤,无所写泄,故座尸而食之,毁损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矣。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任,祭男用男尸,祭女用女尸,也有祭夫妇共一尸,以妇人祔从于其夫的。
庙中的神主,木制,为长方体。
通常用桑、栗等木制作,平时放在“祏”(shí)中。
“祏”是收藏神主的石函。
祭祀时才拿来。
后代木主演变为神位版。
宗庙祭祀用的鼎、彝、尊、觚等礼器,都是国家重宝,“宗彝”成为国家的象征,必须妥为保藏,所谓“祭器不逾境”。
“迁鼎”——国家的祭器被迁走了,表示一个国家被灭亡了。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祭器也至为重要,“君子虽贫不鬻祭器,虽寒不衣祭服”(《礼记·曲礼》),就是这个道理。
祭祀使用鼎彝礼器有一定之规。
用于祭祀的牺牲与物品,都有代称,祭祀时不得直呼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