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汉代的学制系统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
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
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
其中一类是由经师讲授专经的经馆,称“精舍”、“精庐”,其程度相当于太学;一类是教授读、写、算基础知识的书馆,属初等文化启蒙性质的蒙学。
二、太学(一)太学的建制与沿革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它以官方的博士置弟子员为标志。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丞相公孙弘等人共拟兴建太学的方案。
从此,博士从一种备朝延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的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由此建立。
(二)太学的教学制度汉代太学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
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奉命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在46块石碑上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的本文,作为太学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史称“熹平石经”。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
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名左右弟子,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
后来学生规模迅速扩展,为了容纳相当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太学博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
这表明太学已形成集体讲经的教学形式。
(四)太学的考试与视学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
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
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
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
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实施新的课试录用方法。
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
三、鸿都门学和宫邸学(一)鸿都门学鸿都门学的创办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嗜好有密切关系。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汉代的学制系统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
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
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
其中一类是由经师讲授专经的经馆,称“精舍”、“精庐”,其程度相当于太学;一类是教授读、写、算基础知识的书馆,属初等文化启蒙性质的蒙学。
二、太学(一)太学的建制与沿革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它以官方的博士置弟子员为标志。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丞相公孙弘等人共拟兴建太学的方案。
从此,博士从一种备朝延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的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由此建立。
(二)太学的教学制度汉代太学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
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奉命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在46块石碑上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的本文,作为太学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史称“熹平石经”。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
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名左右弟子,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
后来学生规模迅速扩展,为了容纳相当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太学博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
这表明太学已形成集体讲经的教学形式。
(四)太学的考试与视学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
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
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
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
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实施新的课试录用方法。
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
三、鸿都门学和宫邸学(一)鸿都门学鸿都门学的创办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嗜好有密切关系。
古代教育的学校制度
一、夏商周时期的学校制度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初步形成。
据传,夏代开始有学校,商代已出现正式的学校。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1. 国学: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包括大学和小学。
周王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
2. 乡学:设在乡村的初级学校,以培养地方官员和民间人才为主。
二、秦汉时期的学校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吏师”制度,设立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
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最高学府“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入学子弟称“太学生”。
三、隋唐时期的学校制度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置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并始创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四、宋代学校制度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地方有州学、县学等。
此外,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
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五、明清时期的学校制度明清时期,学校制度进一步强化。
中央学校有国子监和宗学两种,宗学是皇家学校。
地方上有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
此外,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如东林书院等。
六、古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官学为主:古代学校教育以官学为主,私学为辅。
官学由政府设立和管理,私学则由民间或私人创办。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为官府提供官员。
3. 儒家教育:儒家思想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儒家经典知识。
4. 地域性: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总之,古代中国的学校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为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官员和人才,也为后世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是范文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是范文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教育制度也非常发达。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包括了选拔官吏、组织学校、设立考试、制定教材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
一、官吏选拔制度在汉代,为了培养优秀的官吏,设立了多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首先是朝廷直接选拔的制度,也就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职,包括郡守、县令、司马等。
这些官吏一般通过推荐、考试、奏疏等形式被选拔上任,选拔的标准是综合素质和政治才能。
其次是乡试制度,汉代设置了乡试,通过举行文、武两科考试来选拔官吏。
乡试一般由地方举行,考试科目包括经义、文章等,合格者可以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
最后是殿试制度,殿试由朝廷主持,考试科目包括经义、文章、论功等,合格者可以直接任命为官吏。
通过这些选拔制度,汉代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吏,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学校组织制度汉代设立了各级学校,用于培养学生的才能和知识。
学校一般分为国子学、郡学和私学三种类型。
国子学是最高级的学府,培养的是一些重要官吏和学者,学校设置有校长、教师和学生。
郡学是地方学府,根据地方政权的需求设立,培养的是地方官吏和知识分子,学校规模较小,但教育质量也很高。
私学则是由个人或团体创办的学校,培养的是一些家族的子弟和有钱人的子弟。
这些学校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的选拔、课程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
三、考试制度为了选拔人才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汉代设立了各种考试制度。
最重要的是乡试和殿试,这两个考试分别由地方和朝廷主持,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和评价学生的成绩。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考试,如军事考试、武术考试等,用于选拔军人和武术人才。
这些考试制度一方面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材和课程制度汉代制定了一系列教材和课程,用于学生的学习。
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和《史记》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作为教材被广泛使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教材,如《春秋》、《礼记》等,用于教授不同的知识内容。
汉代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教育实践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汉代文化教育实践的研究,分析了汉代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成果等方面的特点,旨在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引言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教育实践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汉代文化教育实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通过对汉代文化教育实践的研究,分析其特点,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汉代教育制度1. 官学制度汉代官学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包括太学、国子监等,地方官学包括郡国学校、县学等。
官学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经书学习。
2. 私学制度汉代私学兴起,许多学者私人授课,培养了大量人才。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汉代教育内容1. 经学教育汉代经学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以《五经》为教材,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经学教育强调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 诸子百家教育汉代诸子百家教育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
教育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文学等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技艺教育汉代技艺教育包括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农学等。
技艺教育注重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汉代教育方法1. 讲授法汉代教育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师通过讲解经典,引导学生思考、领悟。
2. 论辩法汉代教育重视论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思辨能力。
3. 实践法汉代技艺教育注重实践,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技艺。
五、汉代教育成果1. 培养了大量人才汉代文化教育实践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为汉代乃至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丰富了教育内容汉代教育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哲学、伦理、文学、技艺等多个领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西汉教育管理制度
西汉教育管理制度西汉时期,教育是国家重要的管理领域之一,其管理制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完善和改革。
西汉教育管理制度包括诸多方面,如官学制度、师生关系、课程设置、考试选拔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当时的教育建设和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官学制度在西汉时期,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比较严格,大多数官办学校称为官学,这些官学的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
儒学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理念和传统思想,对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有着很大的影响。
西汉官学制度通过官方管控,确保并促进了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
在官学中,任命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西汉时期,国家对教师的选拔和管理非常注重,只有那些具备儒学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人才能成为官学的教师,这一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官学的教学质量。
二、师生关系西汉时期,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管理。
在这个时期,西汉政府对师生关系非常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权益。
政府规定,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不得随意体罚学生。
同时,政府还规定了师生相处的一些礼节,以此来维护师生关系的和谐。
同时,西汉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名师,他们为中国教育历史留下了许多杰出的教学成果。
比如著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这些名师不仅是教育的管理者,更是教育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三、课程设置西汉时期的官学以儒学为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解读。
政府规定,学生在官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以及四书五经中的一些内容。
同时,政府还规定了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方式,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效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西汉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也是比较严格的。
政府要求学生们必须按照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学习,不得有所偏离。
这样的管理制度对于官学的教育质量的保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考试选拔在西汉时期,官学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国家的科举考试。
这种方式对于选拔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也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在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经学教育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甚至可以说是汉代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经学在汉代的地位经学是古代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汉代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各种学术成果都得到了较好的整理和发扬,使得经学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由于经学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经学教育也成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重点。
汉代时期的学校大多采用了经学为基础,授课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经学注疏等。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一般由政府设立,其中有些是为培养官员的专门学校,如明经、举人、进士等。
私学则由私人或由租庸调制担任的教书先生自行设立,教授内容并不限于官学规定的课程。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学生们的教育都以经学为中心,学生们在学习中也必须按照经书的规定进行学习。
其中,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汉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此外,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有其它特色。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进行诵读、背诵、讲授、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校还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生们的制服也非常重要,这些制服不仅标志着学生的身份,也是文化和道德的象征。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学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并对后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代学校教育制度也为后来的中国各个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其基本模式一直延用到了今天。
总之,在汉代学校教育中,经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汉代的教育制度
汉代的教育一、三大文教政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为了保持海晏河清的社会现状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阶级急切找寻满足自己统治需要的政治指导思想。
此时,被誉为“汉代孔子”的董仲舒脱颖而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即三大文教政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是汉代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
因此,他主张罢黜百家之言,推崇儒家学说-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兴太学以养士汉初私学虽为繁荣,但培养的人才规格各异,思想不一,难以满足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
为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董仲舒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主张为国家培养高标准的统治人才。
(三)察举制、征辟制(重视选举,任贤使能)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主张“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按照才能高低授给官职,凭德行高低来定职位。
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重德行。
征辟制:自上而下,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
二、教育的发展汉代为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具体如下:(一)官学1.中央官学(1)太学(2)鸿都门学(3)官邸学地位①西汉的最高学府②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官理大学制度的确立;③我国古代最早以传授知识和研究学问为主的最高学府。
教师博士(博识多能者)学生博士弟子(正式的太学生);地方长官选补(非正式的太学生)教学内容儒家经典\今文经学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上课\次第相传考试及出路考试:设科射策出路:荐举\征召选举进入仕途地位①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学校;②专门学校,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③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教师文雅学士学生地方长官或三公举荐教学内容生活所需的尺牍、辞赋、书画出路封以高官厚禄2.地方官学汉代的地方官学主要是以土地分封的行政单位作为依据,主要包括: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聚(序)。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精编版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汉代的学制系统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
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
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
其中一类是由经师讲授专经的经馆,称“精舍”、“精庐”,其程度相当于太学;一类是教授读、写、算基础知识的书馆,属初等文化启蒙性质的蒙学。
二、太学(一)太学的建制与沿革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它以官方的博士置弟子员为标志。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丞相公孙弘等人共拟兴建太学的方案。
从此,博士从一种备朝延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的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由此建立。
(二)太学的教学制度汉代太学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
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奉命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在46块石碑上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的本文,作为太学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史称“熹平石经”。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
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名左右弟子,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
后来学生规模迅速扩展,为了容纳相当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太学博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
这表明太学已形成集体讲经的教学形式。
(四)太学的考试与视学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
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
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
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
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实施新的课试录用方法。
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
三、鸿都门学和宫邸学(一)鸿都门学鸿都门学的创办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嗜好有密切关系。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是什么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是什么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教育体制的发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本文将就汉代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汉代的教育制度在汉代,教育主要分为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两大类。
官学教育是由国家直接管理的教育机构,包括太学、太学生、庠序等。
私学教育则是由个人或私人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包括贵族家庭、富商家等地方的私塾。
1. 官学教育(1)太学太学是汉代官方设立的最高学府,类似于今天的大学。
太学的设立及管理体制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管理制度非常严格。
太学的学制分为三年、五年或者七年,学生在太学学习可以获得学位和官职资格。
太学的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吸引了各地优秀的学者前来任教。
(2)太学生太学生是汉代的学生,他们是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太学学习的。
太学生在学习期间享有丰厚的待遇和津贴,学习结束后可以获得官职和功名。
太学生在太学学习期间受到非常严格的管理,包括学习内容、行为规范等方面。
(3)庠序庠序是汉代的地方学校,类似于今天的中学。
庠序的设立和管理是由地方政府、地主或民间团体管理的。
庠序的学生主要是地方的子弟和家庭贫困的学生,庠序的学制一般为三年。
庠序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功名和官职。
2. 私学教育(1)私塾私塾是由个人或私人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为贵族子弟、富商家庭子女和有识之士提供学习机会。
私塾的师资力量主要是由地方的知识分子和名士来充当。
私塾的学制和学习内容和太学、庠序有所不同,多以经世致用为宗旨。
3. 教育管理制度在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主要是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来负责。
太学、庠序的设立和管理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的,而私塾的设立和管理则是由地方政府或者地主、富商等私人机构来负责。
(1)太学的管理制度太学是汉代官学教育中最高学府,在其设立和管理方面非常严格。
太学的设立一般是在国都或重要城市,学校的规模和规格也非常大。
西汉的学校制度
一、太学太学是西汉时期国家举办的最高学府,设立于长安(今西安),由汉武帝创建。
太学的宗旨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培养国家栋梁之才。
太学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只招收贵族子弟和官吏子弟,以及社会名流和有特殊才能的人。
太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的五经为主,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
太学的教育方式采用“师法”和“家法”,即以儒家的经典和教义为依据,通过讲授、讨论、写作等方式传授知识。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由皇帝任命,是儒学大师和知识分子的代表。
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经过严格考核,成绩优秀者可成为国家官员。
二、郡国学郡国学是西汉时期地方学校,设立于各郡国,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
郡国学的宗旨是普及儒学教育,培养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
郡国学的教学内容与太学相似,也以儒家的五经为主。
郡国学的教育方式较为灵活,既有教师讲授,也有学生自学。
郡国学的学生来自各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
郡国学的学生经过考核,成绩优秀者可推荐到太学深造,或成为地方官员。
三、学校制度的特点1. 官方性:西汉的学校制度由政府主办,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太学、郡国学均由政府出资兴办,教师和学生的选拔、考核、晋升等均由政府负责。
2. 封建性:西汉的学校制度以儒学为正统,强调尊师重道、忠孝仁义等封建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培养学生的封建道德观念。
3. 地域性:西汉的学校制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太学是中央最高学府,郡国学是地方学校。
地方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受地方官员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4. 发展性:西汉的学校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汉武帝时期,太学设立;汉宣帝时期,太学增设博士弟子员;汉昭帝时期,郡国学得到普及和发展。
总之,西汉的学校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的学校制度以太学为最高学府,郡国学为地方学校,强调封建道德观念,培养国家栋梁之才。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汉朝的学校制度
在中国古代,汉朝的学校制度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汉承秦制,但在教育上则转而采用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教化百姓两方面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作为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重要工具。
以下对汉朝的学校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代学校制度的背景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以下三个基本的社会物质条件:1. 国家统一:汉朝统一了中国,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2. 经济发展:汉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3. 新的教学手段: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的出现,使得书籍得以大量制作和传播,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
二、汉代学校制度的构成汉代学校制度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1. 官学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1)中央官学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
1)太学:太学成立于公元前124年,是汉代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各级官吏。
太学由九卿之一的太常领导管理,博士担任教师。
太学规模宏大,至东汉时期达到鼎盛,在校学生人数达30000多人。
2)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专门招收有文艺才能的学生。
3)四姓小侯学:四姓小侯学是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统治者。
(2)地方官学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包括学、校、庠、序等,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2. 私学私学按程度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1)书馆:书馆相当于小学程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2)经馆:经馆相当于中学程度,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学生成为官员。
三、汉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官学和私学并行:汉代学校制度呈现出官学和私学并行的状态,为不同阶层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
2. 儒学独尊:汉代实行独尊儒术政策,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了大量儒家学者。
3. 教育与政治紧密结合:汉代学校制度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教育成为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汉代教育管理制度
汉代教育管理制度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汉武帝刘彻开创了一个长达400多年的帝国,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管理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
一、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汉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的。
在西汉初期,学校主要由私人组织,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
但是,随着汉武帝对教育的重视,教育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
汉武帝设立了太学,选取各地优秀的学生入学,学习经史子集,进行文学修养,为将来的官员培养了一批才俊。
同时,汉武帝还设立了太常、太子中舍人等机构,负责管理宫廷的教育事务。
这一系列的举措,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
二、教育内容的规范在汉代,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学诗词。
学生要从小学习《三礼》、《三绑》、《论语》等儒家经典,掌握基本的礼仪、伦理道德。
同时,学习文学诗词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背诵大量的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这些内容的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汉代,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师者悉宠爱之,而悉贻之以礼,生者敬尊之,而悉负之以恭。
师生之间必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
师傅在教育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做人做事要有礼仪和正道,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相互尊敬。
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互助关系。
四、考试制度的建立在汉代,考试制度也非常重要,考试是选拔优秀人才的一个途径。
汉代设置了察举、举孝廉等考试制度,对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综合考评,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这种考试制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才俊。
五、教育管理制度的遗产汉代教育管理制度的遗产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隋唐时期,贞观、开元以及初唐时期,高等学府之类大学生成都、忌夷大学已基本具备类似的内容,不如其中央政权直接负责的管理单位,起着汉代儒家私人继、相关导萄校等有一定遗传性.在后来的历史中,这种积淀的教育管理制度得到了不少发展,为后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朝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制度
汉朝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
在汉朝的教育领域中,教育思想和学校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汉朝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制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汉朝教育的特点。
首先,汉朝的教育思想强调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汉朝,儒家思想成为了主要的教育思想。
儒家强调道德教育和仁爱之道,注重培养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
汉朝的官方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推崇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汉朝注重培养学生的具体技能。
汉朝建立了多种不同的学校,分别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
比如,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专门培养文人和官员;太学则以培养宗教教士为主;另外还有军事学院等。
这些学校的出现反映了汉朝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和对不同行业专业人才需求的关注。
汉朝的学校制度也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
学校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强调品德教育和身心锻炼。
学生除了学习儒学经典,还要学习音乐和武术等技艺。
音乐和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力。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此外,汉朝的教育也注重实践教学。
教育机构在城市和农村都设有校园,学生可以在校内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在国子监中,学生可以参与官府的实际工作,以锻炼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这种实践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然而,汉朝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造成了知识的不公平获得。
国子监和太学等高级学府只招收官僚子弟,而普通百姓的子女则很难接受高等教育。
这导致了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不公平分配。
同时,汉朝的教育还存在书本教育过于理论化和死记硬背的问题。
儒家经典是主要的教材,学生需要背诵大量经典和注释。
这种教育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汉朝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
汉朝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强调培养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
汉朝的学校制度重视学生的才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汉代的教育体制
汉代的教育体制
汉代的教育体制
汉代学制系统图
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汉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在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指导下,汉代的各类学校纷纷出现,官学有中央办的和地方办的,中央官学又有最高学府——太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还有鸿都门学、宫邸学等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都是学习儒经的,此外还有民间办的大量私学,包括高级程度的经师收徒讲学和初级程度的蒙学。
封建学制系统已大体形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从汉代起,教育事业就划归到朝廷掌“礼”的部门,于是有“礼教”之称。
汉代掌礼的长官是太常,兼管太学的重大事宜。
地方学校则由地方当局操办。
当时还没有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东汉时期的教育制度如何?
东汉时期的教育制度如何?一、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东汉时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为此,皇帝刘秀下令设立官学,使得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民生事业。
官学以选拔士人为目标,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能力,以适应政府的需要。
二、教育制度的建立1. 官学体制的构建东汉时期的官学分为中学和郡学。
中学是为县级以上的官吏子弟而设立的,教授经史、经学、策论等课程。
郡学则是为一般学生开设的,教授基础文化课程,如文字、音韵、经史等。
2. 教育内容的安排东汉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学、史学、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经学是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课程,通过解读经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
史学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授历代君臣事迹,以加强他们的政治素养。
此外,文学也是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育方法的探索1.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东汉时期的教育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通过演讲和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同时也鼓励学生提问和进行讨论,以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官学中,实践教学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学生除了进行理论学习外,还会参与政府的实际工作,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东汉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兴趣。
学校会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并举办文化比赛,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创作。
四、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东汉时期的教育制度不仅对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教育,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道德观念得到强化,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同时,教育也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总结东汉时期的教育制度是一个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系统。
教育内容以经学、史学和文学为主,通过讲授、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汉朝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
汉朝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为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汉朝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一、汉朝的教育制度1.1 官方教育机构的建立在汉朝,官方教育机构的建立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汉朝建立了太学、郡学、州学等各级学校。
太学是最高级别的学校,招收的是有才能和品德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高等教育。
而郡学和州学则分别在郡县和州府设立,为地方官员和普通学生提供基础教育。
1.2 教育内容和教材汉朝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礼乐、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儒家经典文化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如《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程。
此外,汉朝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军事和实用技能等。
1.3 考试制度在汉朝,考试制度被广泛应用于选拔人才。
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是最重要的选拔途径之一。
这些考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划分不同等级,通过考试取得官职或者晋升职位成为了汉朝官员的主要途径。
二、儒家思想对汉朝教育制度的影响2.1 儒家教育理念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汉朝教育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责任感,通过教育使人们成为具有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2 儒家思想的经典教育汉朝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被灌输给学生。
这使得学生们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2.3 儒家思想对考试制度的影响儒家思想认为学问和品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在官方考试中,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考察他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种对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视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汉朝教育制度中的影响。
三、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的互动汉朝的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秦汉教育管理制度
秦汉教育管理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教育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其教育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巩固国家实力,因此教育管理制度在秦汉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典籍和考古发现中探讨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概述秦朝统一六国后,发动了诸多改革,其中包括教育制度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法制,也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
秦始皇在位时,实行了乡学制度,可以说是早期的薄甲乡原学。
始皇帝继承了先秦诸子学的教学体系,即以先秦诸子的著作为教材,实行“师己而后集”。
而因法律的严明和统一,也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
此外,秦始皇还实行了严密的奴仆制度,以保证奴仆能够为国家服务。
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农业包围城市制度。
汉朝是承续秦朝传统的朝廷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故而汉朝的教育制度也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教育制度。
汉武帝时,又大量招收学生,将学校规模扩大。
汉武帝对教育有较高的重视,开设文学馆,资助贫困学生,大规模征召学生参加国家考试。
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汉朝教育的发展。
总之,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是以政治目的为核心,教育制度是完整的且发展、变化是积极的。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教育管理机构与职责在秦汉时期,教育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官学、郡学、府学等各级学校。
官学属于中央政府,主要选拔并培养政府官员,是统治者借以巩固国家和维护统治地位的职能。
郡学属于郡守,是地方政府的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地方官员的选拔和培养。
府学是地方每个府的教育机构,负责各级官员的培养。
这些教育机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实行一套规范的教育制度,并负责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此外,秦汉时期还有私学和家庭教育,虽然并不属于官方的教育机构,但其在社会上却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些私学和家庭教育在辅助官学、郡学、府学的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教育管理。
汉朝教师制度
汉朝教师制度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教育制度也有独特的特点。
在汉朝,教师制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汉朝的教育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教师被视为社会的重要人才,享有相应的地位和待遇。
以下是一些关于汉朝教师制度的主要内容:
1. 教师选拔:汉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教师。
这个制度是基于考试的方式,通过选拔出具备优秀学问和品德的人才来担任教职。
2. 教师培训:在汉朝,教师接受专门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论。
他们会学习儒家经典、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等知识,以便更好地教导学生。
3. 教师地位:汉朝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声誉。
教师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崇高地位,并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他们被视为学问的传承者和道德的楷模。
4. 教师待遇:汉朝对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待遇。
教师享有一定的工资和福利,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稳定。
5. 教育内容:汉朝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要教授学生这些知识,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汉朝的教师制度注重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教师在其
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选拔、培训和专门的待遇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汉朝的教育制度与知识普及
汉朝的教育制度与知识普及汉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他的教育制度和知识普及也是这个时期的一大亮点。
在汉朝,教育被广泛重视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汉朝的教育制度和知识普及进行探讨。
汉朝的教育制度相对完善,包括了教育的层次、内容和组织方式。
首先,汉朝有三级教育体系,分别是国子学、东观和私学。
国子学是最高级别的学府,培养国家官员、文人和士人。
东观则培养的是国家的教育人才,他们负责教育管理、撰写教材等事务。
私学则是普及教育的主要渠道,为普通百姓提供教育机会。
其次,汉朝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儒家经典、史书、诗词和礼仪等。
儒家经典是汉朝教育的核心,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学生们能够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进而培养自己的修养和才能。
史书则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智慧。
诗词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吟咏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汉朝还注重礼仪教育,通过学习礼仪,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交往能力。
最后,汉朝的教育组织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实践和启发式教学。
在国子学和东观中,教学以讲授、讨论和解读经典为主,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写作等,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私学中,教学更加注重个别辅导和实际操作,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除了教育制度之外,汉朝还重视知识的普及。
汉朝建立了宣传机构,通过刊布官方文献、课本和流通文献等方式,向普通百姓普及知识。
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总的来说,汉朝的教育制度和知识普及为古代中国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汉朝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教育,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汉朝的教育制度和知识普及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汉代的学制系统
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
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
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
其中一类是由经师讲授专经的经馆,称“精舍”、“精庐”,其程度相当于太学;一类是教授读、写、算基础知识的书馆,属初等文化启蒙性质的蒙学。
二、太学
(一)太学的建制与沿革
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它以官方的博士置弟子员为标志。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丞相公孙弘等人共拟兴建太学的方案。
从此,博士从一种备朝延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的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由此建立。
(二)太学的教学制度
汉代太学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
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奉命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在46块石碑上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的本文,作为太学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史称“熹平石经”。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
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名左右弟子,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
后来学生规模迅速扩展,为了容纳相当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
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太学博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
这表明太学已形成集体讲经的教学形式。
(四)太学的考试与视学
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
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
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
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
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实施新的课试录用方法。
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
三、鸿都门学和宫邸学
(一)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的创办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嗜好有密切关系。
鸿都门学把儒家经典摒弃于教学内容之外,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
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
”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
(二)宫邸学
宫邸学也属于由朝廷直接管辖的中央官学,这是汉统治者为皇室、外戚、功臣子弟创立的贵胄学校。
这种与太学分立的贵胄学校,其办学条件优越,所聘经师的学术水平和地位都高于太学。
四姓小侯学开始只招收四姓子弟,后来招生对象扩大,
只要是贵族子弟,均可入学学习,甚至接受匈奴子弟为留学生。
这种贵族化的学校后来另有开设。
四、地方官学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
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
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又有文学官、文学博士、文学祭酒等称谓。
文学是地方学术官,职责与中央政府中的博士类似,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等。
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
郡国学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
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
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
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
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
五、私学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识学为主的启蒙教育,二是以学《孝经》、《论语》为主的初习经书教育,三是以研习五经为主的专经教育。
汉代私学以“书馆”、“学馆”等蒙学设置最多,分布最广。
书书馆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第二阶段是儿童学完字书之后,学习《论语》、《孝经》,是专经前的准备阶段。
书馆书师施教有“坐馆”和“家馆”两种形式。
所谓“坐馆”,就是书师执教家中或在公共场所开馆授徒,学童入馆受教。
所谓“家馆”,即由贵门富户聘书师到家施教,受教者为本家乃至本族子弟。
书馆一般实行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
书馆的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兼习算学。
书馆所用“字书”,种类较多,主要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算学则以《九章算术》为基本教材。
书师常采用体罚来管理和督促学生。
学生若违反私学管理规定,或诵书、习字未能达到标准,均要受罚。
这是古代蒙学教育的传统弊端。
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等,是较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专习一经或数经,程度与太学相当。
经馆在教学上体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师多为名士硕儒。
汉代专经教育兴旺发达,从事传授高深学问的学者多为当时的名士硕儒。
第二,私学规模大,学生众多。
第三,经馆中常采用次相传授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四,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良好的学风。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