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3
董仲舒认为,养士和选士是分不开的。靠选举、贡贤, 把那些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推荐上来,经过考核再分别
加以录用。这样,人才就不至于被埋没而充分发挥其
作用。于是,董仲舒提出了设立察举制的建议。实行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汉武帝推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实际 上是董仲舒思想的具体化。董仲舒的 对策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 深远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 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 书,儒家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依据。
1 2
罢黜百家,推崇儒学 在董仲舒看来,无论是养土还是选士,必须有统一 的标准。否则,百姓殊方,法制数变,君主无所持, 百姓无所从,仍不能实现人心归顺,天下统一。这 一政策不仅使养士和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从 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封建统一大业的基础,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兴太学以养士 董仲舒认为,兴教化的根本在于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 人才,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国家之治就是一句空 话。因此他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政策。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李斯在提议禁私学和 焚书之后,紧接着提出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 师。”就是说,秦在禁止 《诗》、书百家语后, 唯一允许学习的就是法 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 的官吏来担任。单纯地 实行法教,并且以执法 的官吏为师,结果必然 是以法代教,失去了一 般意义上的教育。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

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

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注重教育的价值,并且积极推动普及教育,为青少年提供了多种教育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学校的发展及其特点。

学堂与私塾:中国古代的学校系统主要由学堂和私塾组成。

学堂是由政府设立的官办学校,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了教育。

私塾则是由个人或家族建立的民办学校,多数为富有人家子弟提供教育机会。

这两种学校各有特点,但都对中国古代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礼仪和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上有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人。

儒家学校强调经典阅读和书写,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提升自身修养。

学生必须背诵经典并解释其含义,以培养思考和分析能力。

科举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科举制度。

这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经世致用的知识,并通过考试来评估他们的才能。

这种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确保政府中有足够的人员来担任重要职位。

科举制度也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生们为了准备参加考试而积极学习。

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和纪律,学生必须遵循老师的教导并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

老师不仅仅扮演了知识传达者的角色,还是学生精神引导者的角色。

男女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

男子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而女子教育通常被忽视。

男子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以备战斗、治国和从事文化活动。

相较之下,女子教育更注重家庭和婚姻的培养,注重传统女性美德和家庭责任的培养。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教育制度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孔孟之道为主要思想基础,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教育。

一、教育制度1. 家庭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父母教育子女,传授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基本礼仪。

这种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品德培养,培养孩子的孝顺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2. 私塾教育私塾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经济实力的人家会请教书先生开办私塾,为子弟们提供教育机会。

私塾教育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和学术知识,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诗词书写以及讨论学术问题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3.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中国官方设立的最高学府,用来培养朝廷官员和士人。

国子监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学、史学、诗词、文章等。

只有通过国子监的考试,才能够进入朝廷做官。

国子监的教育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考试和晋级制度。

二、学校教育1. 学校类型古代中国的学校类型丰富多样,除了私塾和国子监之外,还有诸多特殊类型的学校,如四书五经学堂、宫廷学校、寺庙学校等。

每种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2. 教育内容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阅读、文学写作、礼仪习俗等。

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来学习古代圣贤的思想,通过文学写作来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礼仪习俗来培养社交能力和仪态规范。

3. 教育方法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方法多样,在诵读经典、讨论学术问题、写作和演讲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也非常重视,注重培养孝顺、友爱、宽容等美德。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制度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以经典阅读、文学写作和礼仪习俗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道德品质。

综述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

综述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

综述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中国历史上的各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教政策,下面我们将从大概五个时期来综述一下: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主要是传授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其天子所发扬的内容,教育内容大多是惟命是从,以从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形式进行,礼乐文化与春秋时期以及战国时期有相似之处。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实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文教政策的重要内容包括:1.推动书法、典籍、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发展。

秦朝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力发展各种文化形态,包括推广活字印刷技术,以及重视书法、典籍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扩展。

2.推广大一统的教育制度。

秦始皇推行了统一的文教制度,将各地文字整合为一种基础字汇,推行了官方教育事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影响了中国之后的数千年至今。

1.推动民间文艺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官方文化仍然十分重要,但民间文艺也开始迅速发展,诸如散曲、连锁诗歌、传统艺术等都开始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

2.强调士族文化。

士族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们一方面广泛地传承文化遗产,一方面更加注重个人成就。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通过教育的普及推动文化的发展和文人的壮大。

1.强化科教育学。

科举制的兴起使得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科学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彰显了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包括白话文小说、诗歌、戏剧、绘画等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繁荣。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的中华文化受多种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

1.实行了现代化的教育制度。

现代化的教育体制成为人们了解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渠道,例如国学、包括皇帝日常生活,以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思想等等。

2.重现传统文化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的大致情况,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影响,这些思想和文化影响将会影响到现今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三、法家的教育思想复习题:简释题:1、六经六艺2、有教无类3、学而优则仕4、三纲领八条目5、预时孙摩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文教政策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四、隋唐的文教政策五、宋元的文教政策六、明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一、汉代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制度1、西晋的国子学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3、北魏的四门学三、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二)地方官学:(三)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四、宋元时期的官学制度(一)宋代的官学1、北宋初期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2)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3)崇宁兴学2、宋代的官学制度(二)元代的官学实行“汉法”,设置社学:五、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二、私学的发展(一)经师讲学(二)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及类型2、蒙学的教材3、蒙学的教学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第四节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起源二、书院的兴衰1、北宋的书院2、南宋的书院3、元朝的书院4、明朝的书院5、清朝的书院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复习题:简释题:1、鸿都门学2、六学二馆3、讲会制度4、三舍法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三舍法: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和上舍。 积分制:升舍的重要依据,类似学分制。
崇宁兴学
推行三舍选考法 创设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提举学事司 增设画学、道学
宋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等级性逐渐放宽,教育对象有所扩大。 官学形式有所发展。
画学、武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学校管理和教学制度有所健全和改进。
旁系——崇文馆、弘文馆
祠部设有崇玄学,太卜署设有卜筮学 太医院设有医学,校书郎设有校书学 集贤殿书院(中央图书馆) 皇族小学
(三)私学制度
唐代官学极为兴盛,私学同样发达。 儒学私学和佛学私学都很流行。
七、宋元时期
宋:960-1279年,结束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 元:1279-1318年,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创立算学和医学,官办科技专科教育发端
(二)私学的新发展
私学内容大大丰富; 儒、玄、佛各家聚徒讲学
出现妇女讲学; 宣文君——我国古代第一位女博士
家庭教育获得较大发展。 颜之推——《颜氏家训》
六、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
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并重建强 大的中央集权政治。呈现少有的盛世景象。
4. 西周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
基本制度(开学典礼、定时上课、课外作业等) 视学制度
天子视学。一年四次,与敬老养老结合进行 视学考试。隔年一次 奖惩制度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 教育——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勃兴,学派纷呈,
第五讲
育才与储才:中国古代的 文教政策与学校制度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订、颁行的关于文 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政策 。
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 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

中国教育史 文教政策和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 文教政策和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文教政策与教育宗旨一、汉代:“独尊儒术”汉武帝即位后,在教育上转而采用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了教育在育才和优民两方面的作用,把教育作为巩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经典表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影响:第一、确定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第二、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第三、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二、隋唐时期:重振儒术,兼容佛道重振儒术:第一、尊孔。

孔子在唐代的地位很显赫。

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

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第二、整理,统一儒经。

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的《五经正义》,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的《开成石经》。

第三、提高儒士的地位。

唐代统治者总结了汉代以来儒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对于儒、佛,道三学,分主次轻重地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

因此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1.重振儒术:尊孔、统一儒经,提高儒士地位2.兼容佛道3.与汉代儒术独尊不同,既是儒学的复兴,也是儒学与佛道思想的结合。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与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宋王朝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宋初各帝均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为用。

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理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明清1.尊经崇儒2.推崇程朱理学3.实行文化专制:一是文字狱。

二是改编,销毁书籍。

三是成立编书馆。

明清两代把文教事业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都得到空前发展,而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其专制程度也是历代以来罕见的。

中国古代教学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教学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教学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从古代至今的漫长发展过程。

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官办教育、家庭教育和私人教育。

其中,官办教育是最为正规化的制度,由政府官员掌管;家庭教育则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私人教育则由私人机构或教育家进行。

其中,官办教育在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古代,教育被认为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受到了高度重视。

而官办教育作为官方组织的教育机构,对于教学管理制度更是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中国古代教学管理制度包括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选拔、学生考评、教育经费等方面的规定。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课程设置在古代的官办教育中,课程设置主要以经典教育为主,即对儒家经典进行学习。

主要分为四书五经,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春秋左传》。

这些经典被视为古代中国教育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背诵领会,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

除了经典教育以外,古代教育还包括了文学、数学、音乐、书法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些课程设置都经过了严格的规划和审核,确保了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古代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循例示教”、“慢教快学”和“以言示理”。

循例示教是指教师根据经典上的例句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慢教快学则是要求教师慢条斯理地讲解,学生则要快速领会;以言示理则是讲解时言简意赅,引导学生理解。

此外,古代的教学方法也包括了讲评、演练、操练和测试等环节。

这些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选拔在古代,教师的选拔经过了严格的考察和筛选。

一般而言,教师的选拔主要参照“三观”(言、行、忠)来选取。

言指教师的言语修养,必须言辞明晰,说理有力;行指教师的品行修养,必须廉洁正直,为人诚信;忠指教师的忠诚度,必须对国家和教育事业忠诚。

只有符合这三者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教师。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教育制度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教育制度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教育制度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史中,文学的发展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

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为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教育制度,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概述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种:家庭教育和官学教育。

家庭是最早的教育机构,父母亲戚都能为孩子传授一些基本常识。

在官学教育方面,这是一种统一的教育模式,由国家直接管理的,目的是让人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

在古代中国,官学教育主要通过儒家教育来实现。

儒家思想是指孔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思想和传统文化。

儒家教育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学术思想,而且是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它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政治发展。

儒家的教育思想儒家的教育思想贯穿着一条主线:培养君子。

儒家认为,君子要遵循道德规范,有理智和情感,能够体现出善的品质,同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教育过程中,儒家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学习经典文化。

儒家通过学习经典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

儒家的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第二,注重礼仪规范。

儒家认为,礼仪规范是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基础,也是个人品格和道德素质的表现。

因此,儒家着重强调了礼仪的地位和必要性。

第三,注重实践。

儒家认为,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边学边用。

儒家教育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儒家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来作为教材和示范。

因此,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文学是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的。

由于儒家教育注重道德规范和传统文化,因此,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关于道德和神话传说的内容。

例如,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散文或诗歌形式叙述。

这些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人物传说、爱情故事等。

这些故事的背景和情节与儒家教育有密切的联系,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生动活泼的教材。

第五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第五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第五讲: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和官学教 育制度的变迁
复习提问
1.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观 2.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学思关系的观点 3.孟子的教学思想 4.荀子的教育思想 5.荀子论教师 6.《学记》中的教育方法
概述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历代的文
教政策、官学制度、私学制度、书院制度和选
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变迁
清王朝奉行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统治政策,并把 它们作为官方统治思想。另外为钳制舆论,禁 止会盟结社,大兴文字狱。制定严厉学规,颁 定新《卧碑文》,康熙时颁布“圣谕十六条” ,雍正演进为“圣谕广训”。
小结
综观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历程,可以看出,历代的文教政策是统治政策 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为政治服 务的作用,是文教政策的实质所在。同时可以 看到,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历代文教政策的主 体,强调“德治”、“教化”,重视教育作用 ,促使我国古代教育兴盛、发达,走在世界前 列。
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变迁
宋仁宗、神宗和徽宗时期,北宋有“三次兴学 ”之举,教育得到极大发展。
仁宗时的庆历兴学,神宗时的熙宁、元丰兴学 和徽宗时的崇宁兴学。
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太宗 时,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官方教材和科举 考试的依据。
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变迁
六、明清时期崇理学、创八股,实行文化专制
(三)“颁挟书令”、“禁私学以吏为师”、 “焚书坑儒”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 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五蠹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 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教育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传承手段,对于培养后代的品德和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家庭教育和官方教育。

1. 家庭教育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早和最基本的途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负责传授基本的生活知识和道德价值观。

在这个阶段,父母主要通过讲述故事、启发性的提问和亲身示范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技能。

2. 官方教育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将进入官方教育体系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学校,学校作为学习和培养未来精英的场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官方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威地位,他们负责教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

二、古代中国的学校制度在古代中国,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学校,涵盖了各个层级和专业领域。

1. 宫廷学校宫廷学校是古代中国最高层次的学校,为皇族和贵族子弟提供教育。

这些学校通常设立在皇宫内部,由宫廷教育官员负责管理和教授。

宫廷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经典文化为主,包括儒家经典、音乐、舞蹈等。

2. 私塾私塾是古代中国一种普遍存在的学校形式,由私人资助和管理。

这些学校通常在富有人家或知识分子的家中设立,由有学识的老师或学者执教。

私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

3. 书院书院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学校模式,旨在培养政治家和官员。

这些学校通常由政府资助和管理,致力于培养具有才干和道德修养的学生。

书院的课程内容包括政治、国策、文学、历史等。

4. 少年班少年班是为儿童提供教育的学校,主要以乡村地区为主。

这些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年幼的儿童掌握基本的读写和算术技能。

少年班的教育内容通常比较简单,以培养孩子的基本素养为主。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价值观。

官方教育主要面向少数优秀的子弟,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政治和社会精英。

中国教育史辅导课件

中国教育史辅导课件

3.师生观:“尊师爱生”和“宽严结合”

十、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 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 视教育;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 了条件;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 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 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 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范。

4、汉代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御定统一的教材。《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 育课程,如熹平石经。 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设科射策” 。 影响: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

三、唐代完备的中央官学体系
1、唐代学制系统:六学二馆 2、唐代学校行政管理与制度 (1)师生来源 (2)入学制度 (3)教学计划 (4)学校管理 3、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孔子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 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六经 二、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经济:“庶富教思想 ” 教育与军事 教育与法律
三、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 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2)熙宁---元丰兴学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整顿地方官学 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法与内容 (3)崇宁兴学 重新推行三舍法,并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 学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并建立县学、州学、太学 三级相互联系的学制系统。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宋代的文教政策及制度

宋代的文教政策及制度

中央官学宋在国子监下设置教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及辟雍存在时间短暂),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辽在国子监下曾置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五国子学。

金国和元代仿宋在国子监辖下除设立国子学外,还建置以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如女真国子学,蒙古国子学等,亦分别称国子监。

其目的在于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持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传统。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①思想统治愈益强化。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育思想,到南宋末年以后,更获得正宗地位。

元代开始,朱熹注的《四书集注》被御定为基本教材。

②等级限制逐步消失。

宋代国子学与太学的等级限制已趋宽松。

元、清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统一政权,统治以汉人为主体的国家,故学校的民族界限极森严。

少数民族生员在学的待遇与出仕,均优于汉族国子监生。

但就同一民族的学生而言,等级限制逐步趋向消失。

③太学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

宋皇佑、嘉佑年间,太学中推行胡瑗的“分斋教学”(又称“苏湖教学法”)。

其特点是经义与实学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互相切磋相结合。

宋熙宁、元丰期间,推行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即在太学中分置外舍、内舍与上舍,建立了一套品德与学业兼顾、平时考查与升舍考试并重的升舍及诠选制度,试图将国家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统一于学校。

元延佑期间,继“三舍法”建太学六斋,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各二斋,东西相向。

三等之间,始有确切的程度区分。

汉人升入上两斋,蒙古及色目人进入中两斋,实行积分制。

明、清因之。

明国子监首创监生“历事”制度,即监生实习制度,时间1~年不等。

地方官学仍照唐制按地方行政区域建学。

宋地方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及县三级,州以下设置教授儒经的学校。

辽、金仿宋建有府学、州学及县学。

元地方行政分路、府、州、县四级。

各级均设置教授四书五经的儒学,内附设小学。

宋的地方教育比汉、唐发达,其特点如下:如①设立专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为数不少的孩子提供了公平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深入探讨,了解它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以及它对学生、教师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

那时候,学生们主要是通过私人家庭教师进行教育或在政府官员的府邸里上学。

这种教育方法主要关注道德、礼节和文学知识,旨在培养具有高贵品质和道德行为的中国绅士。

到了唐朝,学校制度开始更加严谨,教育范围也开始扩大,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数学和科学。

宋朝时期,学校制度更加完善,也是时期教育的高峰时期之一。

而到了清朝末期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变得更加西式化。

西方教育的概念和方法开始被引入中国,学校设施和教育方法也开始趋向现代化。

在1949年之后,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开始作为重要的国家政策,中国大力提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了1980年代,中国又掀起了一波“义务教育免费化”和“五年计划扫盲运动”,从而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教育。

现状现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阶段。

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学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除此之外,采取统一考试制度、统一的教育大纲和教师培训也是制度的一部分。

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先进技术的发展之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的需求。

同时,教师教育和评价、教育机会不平等、职业规划、学校管理等问题也需要被提出和探讨。

影响对于学生、教师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它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让孩子们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

其次,它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帮助了国家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民和领导人才队伍,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它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维护。

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维护这些传统并使其发展。

结论是一个制度性的体系,它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
4、宋代书院的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 、学 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 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 ④、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 和谐精神。
3、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 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府州县学
乡学
4、明代书院的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书院十分繁盛: 原因: ①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排斥异己; 在野士大夫设立书院讽喻朝政以明志。 ②科举腐败,官学缺乏生命力。 ③士人的重道精神,愈禁愈盛。
明代第一书院:东林书院 特点: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顾宪成
十二、清代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教育的衰落与转型 1、官学教育的衰落 ①官学教育的有名无实:多数官学正常教学 无法进行。 ②教学内容的僵化:朱程理学形式的儒家学说。 ③ 科考内容的僵硬与不切实际:八股文。 “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 得人。”(《清史稿》) ④有识之士对官学的失望与反思。
四、战国时期的教育 典型代表: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特点: 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 。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 自由。
五、秦代的教育 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 ——书同文,车同轨
2、教育政策: “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 记》)
③癸卯学制(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 个近代意义的学制。 意义: 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 范畴: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 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 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 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 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 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课堂笔记教学重点:1、隋唐的科举制度教学内容:一、隋唐五代的文政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教育行政制度隋唐五代的教育行政管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其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较前代更为健全。

1、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中国古代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体系创始于隋代。

隋代在中央教育行政制度设置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废止了以司徒、太常为教育行政长官的制度。

司徒、太常在汉魏以来一直是主持文教选举的教育行政长官。

自隋开始,司徒的名义仍在,但己成为一个不负实际责任的顾问官。

二是设立了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作为专管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并置祭酒作为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

隋文帝即位初期,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在中央设置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国子寺(监)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系日趋完备和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

唐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具有多重性的特性。

其一,唐承隋制,以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六学及广文馆。

其二,由于国子监对礼部的隶属关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礼部通过掌管天下贡举之政令,而成为兼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其三,由于宫廷贵胄教育自成体系,以及中央有些部门设置了从事专业教育的机构,因而在国子监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管理教育的机构。

兹将中央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功能分述如下: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隋唐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

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就演度为道,州、县三级。

府州长官如府尹,州剌史及其佐官少尹、别驾、长史、司马等,县长官有县令、丞、主簿、尉等,都是“亲民”之官,负有“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宣扬教化”等职责,因而也是地方教育的创办者和负责长官。

教育制度古代学校

教育制度古代学校

一、夏商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夏朝时期,据传说已有学校存在。

商朝时,学校教育开始正式形成,出现了“校、序、痒”等学校名称。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的学校称为“国学”,其中又分为大学和小学。

国学是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规定太子和诸侯世子在8岁时入小学,15岁入大学;公卿大夫子弟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

乡学设在各地的邑镇,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

学校主要传授祭祀知识、作战技能以及一定的文化知识,必修科目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变革,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被打破,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聚众讲学,产生了私学。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三、秦汉时期的官学教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实行禁书禁私学政策,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重视教育,设立太学,选拔优秀人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培养人才的必学课程。

四、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备,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中央设立国子监,地方设立州县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体系。

唐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注重道德品行教育和学术研究。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学校教育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

明代,强化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学校教育进一步沦为科举的附庸。

清代,学校教育基本承袭明代制度,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总之,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时期的官学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再到秦汉时期的官学教育,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宋元明清时期的学校教育,每个时期的教育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这些教育制度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立算学和医学,官办科技专科教育发端
(二)私学的新发展
私学内容大大丰富; 儒、玄、佛各家聚徒讲学
出现妇女讲学; 宣文君——我国古代第一位女博士
家庭教育获得较大发展。 颜之推——《颜氏家训》
六、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
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并重建强 大的中央集权政治。呈现少有的盛世景象。
三、秦朝的学校教育
书同文、行同伦 禁私学 行吏师制
(一)书同文、行同伦
“书同文”——法定的标准小篆字体。
苍颉篇
李斯
识字课本
爰历篇
赵高
博学篇胡毋敬“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二)禁私学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
4. 西周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
基本制度(开学典礼、定时上课、课外作业等) 视学制度
天子视学。一年四次,与敬老养老结合进行 视学考试。隔年一次 奖惩制度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 教育——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勃兴,学派纷呈,
第五讲
育才与储才:中国古代的 文教政策与学校制度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订、颁行的关于文 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政策 。
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 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
私学:是学者私人开办的学校。 一般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类。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分期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代 汉代
特点——“以乐造士”
(三)西周教育——学校制度完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1. 西周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一,官师不分。
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由国家占有和管理; 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学校管理者,也是教师; 教师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但地位不低。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原始社会——出现学校雏形(成均、庠) 夏商时期——学校教育产生 西周时期——学校制度完备
(一)夏代的教育
夏朝,创立我国最早的学校。 序(军事教育为主) 校
特点——“以射造士”
(二)商代的教育
商朝,继承与创新,教育发生分化 庠:承自虞舜时期,实施孝悌教化 序:承自夏代,军事体育 瞽宗:新的学校类型,礼乐教育
法家私学:本源于儒家,但反儒最为彻底,主张 “壹教”,铲除私学。
稷下学宫
齐国都城临淄稷门之下,建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名为齐国官办,实为各派大师所办私学之总汇。 当时名闻列国的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中心。
办学宗旨——“不治而议论” 管理体制——融官学与私学为一体 教学管理原则——自由教学论辩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生管理守则——《弟子职》
兴学校以育贤才、广教化 BC124年,开设太学,标志封建官学制度建立。
重选举以任用贤才 选举人才的办法得到制度化、法制化 。
(二)官学制度
中央官学
太学。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学之始。 博士、祭酒、博士弟子员
宫邸学。皇室的家学。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地方官学——文翁兴学
(三)私学制度
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官学制度臻于完备。
(一)文教政策
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二)官学制度
国子寺(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的专门机构 国子祭酒
我国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长官 之始,从隋朝沿用至清朝。
礼,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具有强制性; 乐,陶冶人的内心情感,使礼变为内在精神需要。
4. 西周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
基本制度(开学典礼、定时上课、课外作业等) 视学制度
天子视学。一年四次,与敬老养老结合进行 视学考试。隔年一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 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 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三)行吏师制
取消独立的学校和专职教师
三老制——地方基层学官,负责 “行同伦” 博士制——设博士官70人,各家学者担任。 吏师制——以吏为师。
四、汉朝的学校教育
无为阶段:西汉初年, “无为而治”, 私学复苏。
有为阶段:汉武帝即位,励精图治。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一)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五、魏晋南北朝——继汉开唐
分裂割据,朝代交迭频繁,无法形成统一的 文教政策。
儒家经学失去了独尊地位,佛、道、玄学盛 行,教育思想的发展出现多元化。
(一)官学制度的新发展
建立国子学,中央官学实行“双轨制” 太学(BC124年)和国子学(278年)
建立分科教学制度,打破汉代官学模式 文学、史学、玄学、经学并列为官学内容
学术下移 士阶层崛起
士的构成
没落贵族子弟 司礼乐的官员流落民间 庶民等级上升而来
(三)各家私学概况
儒家私学:孔子创立,战国时分八派,影响最大的 是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墨家私学:墨子创立,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汉 代转入民间,成为侠者。
道家私学:老子创立,战国时分为两派,其一为稷 下黄老学派;其二庄子学派。
汉代私学盛行的原因: 入仕为官必须读书求师; 官学名额数量有限; 私学环境宽松; 经师大儒从事私人讲学。
汉代私学的类型
小学阶段。称为书馆、学馆、书舍 前段——为“蒙学”,学习识字 后段——为专经的准备阶段,《论语》《孝经》
专经阶段。称为经馆、精舍、精庐 私学的高级形式,专习一经或数经。
2. 西周时期的官学系统
国学: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大司乐主持 大学——15岁入学,修业9年 小学——8岁入学
乡学:地方学校,只有小学一级。大司徒负责
3.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
六艺 大艺
礼: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综合艺术课 射、御:军事训练课
小艺
书、数:基础文化课
礼与乐紧密配合,构成六艺教育的中心。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由此奠基。
(一)官学衰落的原因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学在四夷; 官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贵族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无心向学。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 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 入于汉,少师阳、击罄襄入于海。
——《论语·微子》
(二)私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