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于2012年1月28号至2月3号在北京评晓。评选由中国书协展览部主持评选全部程序。

此次展览的指导思想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全面展示当代中国书坛对书法经典碑帖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成就,促进当代书法艺术进一步繁荣。”

仅就此次展览的学术话题,我们将进行一番议论。所阐发的观点见解只限于笔者本人,不代表任何团体和个人。

一、相关的资讯

此次来稿约12000件,初评600余件,入选416件,优秀奖51件。入选概率3.47%;获奖概率0.43%。与十届国展入选率0.156%比较,正好是十届国展的一倍多一点,显然不如国展竞争激烈。与去年的三届隶书展入选率6.3%比较,比单项展竞争难度大将近一倍。

缺憾的是,此次来稿统计,没有各字体的具体数据,也没有各省来稿数据统计(网上有各省入选数据,可供参考),无法判断参数,这对我们的学术分析带来一定的障碍。笔者只能根据咨询各位评委的朦胧判断当做模糊参数进行议论。来稿比例最大的还是行草,估计占50%左右;次之隶书,约占25%;再是楷书,约占20%;篆书最弱,约占5%。

初评之后的结果,与评委朦胧的估计略有反差。在初评的600余件作品中,各体入围的比例(这个数据基本准确,笔者现场统计时有一定的误差,仅供参考)大约是:

楷书:31%,行书:25%,隶书:18%,草书:16%,篆书:10%。

入选作品和获奖作品数据没来得及统计,最后以作品集为准。

来稿的作者群以非中国书协会员为主力军,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和近十几年来大展获奖和参展作者寥寥。比较明显的是,参展作者群是以全国各地书法办学机构的学员居多,书法强省的作者多。

通过这些参数,我们以为,这和当代书法创作的大势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楷书的入选率有明显的上升。这或许是临帖展的特殊之处吧。

二、临帖展的现实意义

当代书坛展览过盛是事实。不管什么展,似乎是属于“惯性的展览模式”。虽然不同的展事有着各自的学术话题,但已经失去新鲜感。反应出来的负面作用是浮躁与名利的追逐。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有志于书法艺术者的关注。书法艺术要持续发展,展览肯定起到强力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的作用力主要是撞击在“书法创作的终端”层面,于是,作者们把全部的注意力和能量集中在数不清的展览的“终端”上。于是大展的“终端”全息信息就成为了作者们的主要参照系。这种状况波及全国

各个省份,甚至各个教学机构。每次大展之前,运动式的鼓动倡导已经形成套路。

虽然我们不能说是坏事,但是,隐在的学术话题和更可怕的非艺术话题等等问题,真真的令人思考。笔者无心讨论书坛的非学术话题,只是关注学术话题。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如大河东流,沿着历史脉络有上中下游之分。任何一个书家的学书历程都有法源、流向、演变的规律。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宿命。由此推演,源流之清浊就显得非常要紧的了。

源清者,流或清或浊,要看流向与流变,然清澈者概率高;源浊者,流易污,更易浊,随可治污,而污浊率必高。平理若衡,这是自然规律。与其后日治污,不如今日不浊。

学书者的法源锁定在哪里?是我们不能不深思的课题!

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是临帖取法,这是所有真正意义的书家们的共识。换句话说,植根书法艺术的传统渊薮是永恒的话题。

临帖展就触动了这个话题!

当下,书法界的人们以研究展览为旨归,以追风为流向,以当代名家为法源,少数人这么做无甚大患,若都这么干,可想而知。我们的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会流变到哪里去呢?

笔者曾经有意询问了一些学书法的中小学生,搞书法为什么?多数回答是为参展,为获奖,为升学积累筹码。每次大展之前,笔者也卷流其中,经常被邀,包括对自己学生的辅导,也在认真而执著地助力。今日自忖,内愧内愧!

临帖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关照了当下诸多问题,才适时推出,至于作用能够起多大,也未可知。但它是好的征兆无疑。

三、学术探讨

临帖展与常规的书法展有着很大的差异,所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每件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参照系,从书体到技巧,从形式到风格是有依托的,或者说是局限性的。但它还有非常自由的一面,可使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面。那就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临写,运用不同理念和判断临写,更可以依照作者个人的审美取向和个性追求进行具有创造性的临写。这里,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出的典范,那就是各种版本的《兰亭序》。

清代和近现代著名书家在这方面颇有建树。邓石如、王铎、何绍基、赵之谦,以及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白蕉、马公愚,还有陶博吾、胡小石等等。他们的临品古意盎然且个性鲜明,并且总结出了精辟的临帖理论。

如果说临帖理论最最精辟者,就是孙过庭《书谱》所指出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再是“形神兼备”和“遗貌取神”说。

我们这里之所以议论这些,意在为以下的学术讨论建立一个框架,这样以便不违背此展的宗旨进行讨论。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思维方向讨论,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判断,那就是临帖作品的评选相对便于操作和掌控。其特点是,所有评委在对作品的解读判断上都差异甚微而比较一致。即便是遇到不太好判断的意临、创临的作品也没有明显的争执。这也与其它展览评选的不同之处。

1、选帖课题的分析

临帖展最最关键的问题是选帖,它包括选帖的面和选帖的质量。能否真正反映此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选帖的问题。宏观模糊的统计,可以说各体经典高端的法帖齐全,这就为此展的宗旨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但是,问题也十分突出。那些“梅兰竹菊、牡丹芍药”之属不缺,并且来稿量极为集中。那些也在常规视野之内但略属边缘的法帖相对偏少,那些新出土的艺术水准较高的东西稀缺。这是此次临帖展的遗憾之处。

按各个字体我们做一番梳理,具体情况是:

【行草部分】

来稿选帖最集中的法帖是:

《兰亭序》、《书谱》、《圣教序》、《祭侄稿》、《寒食帖》、《苕溪诗》、《王羲之札帖》等等。就目前笔者和部分评委朦胧估计,《兰亭序》、《书谱》二帖各集中来稿可能在600件上下(并不确切只供参考)。可见扎堆现象之严重,这便是临帖展极为特殊之处。另外,行草来稿数量比较多的还有:《古诗四帖》、《怀素自序帖》、《章草》以及山谷草书、王铎行草等等。

值得议论的是,通过扎堆的现象可以肯定地认为,传统经典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同时所有这类来稿的相对质量是比较高的。因为这些经典,真是实在太为人们所知了,它的每一个细节的都被了如指掌。选这类法帖的作者,相对训练比较有素,作品的水准较高。

这里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由于数量太多,评选必定格外地严格,亦或是尖刻,因为,无论谁来评选,传统经典必须要精中选精,优中择优。优秀奖一定是这类作品占有主要比例。于是,遴选之际评委们都小心翼翼,高度谨慎。这类作品的评选实际并不轻松,因为评不出令人佩服的作品,是实在交代不过去的。

这里,明显的问题是,淘汰率了。会有一些本来不错的临作被淘汰,这类作品的淘汰率远远高于其它品种,那是自不待言的事了。对此,评委常常啧啧叹息,因为,我们真真的知道临习这类作品的艰辛,如“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